初三语文 庄子秋水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教学设计方案

庄子秋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子及其著作《庄子》的基本情况,理解《秋水》篇的核心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篇的核心思想。

2. 掌握《秋水》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道”与“自然”的关系。

2. 分析《秋水》篇中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庄子生平事迹的视频,让学生对庄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介绍《庄子》及其著作《秋水》的基本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秋水》篇,完成以下任务:①概括文章大意;②找出文中你认为有深意的句子,并简要分析;③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秋水》篇中的“秋水”象征着什么?②庄子在《秋水》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③如何理解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道”与“自然”的关系?(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

4. 课堂讨论(1)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秋水》篇中的哪些句子对你产生了启示?②你认为庄子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秋水》篇的核心思想,强调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①阅读《庄子》的其他篇章,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多样性;②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秋水》篇的理解程度,以及作业的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收获等反馈意见。

中学语文《秋水》教案

中学语文《秋水》教案

中学语文《秋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秋水》的寓意和哲理,感受庄子散文的文学魅力。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和赏析。

3.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水》的寓意和哲理,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难点: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和赏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寓意和哲理,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和哲理。

(2)讲解重点词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和赏析方法。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练习(1)当堂翻译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秋水》寓意和哲理的感悟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庄子及其作品,让学生对庄子有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寓意和哲理。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和哲理。

2.讲解重点词句,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秋水》的寓意和哲理。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2.讲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1.当堂翻译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秋水庄子教案

秋水庄子教案

秋水庄子教案主题:秋水庄子教案目标:1. 了解《秋水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庄子。

2. 掌握《秋水庄子》的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4.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和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1. 跟学生讨论关于自然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话题。

2. 引入《秋水庄子》的背景,简要介绍庄子和其作品的重要性。

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秋水庄子》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请学生讨论他们读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并解释为什么。

3.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传达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三、理解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段落或几句话,让他们深入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分析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四、思考与表达(15分钟)1. 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提问,例如:你认为《秋水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2. 鼓励学生以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他们对《秋水庄子》的理解和思考。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现象或事物,以《秋水庄子》的观点为基础,撰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2. 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广泛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提醒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总结他们对《秋水庄子》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提出任何问题或疑惑,并解答他们。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2. 思辨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秋水庄子》中的观点,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 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文本并进行写作和口头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秋水庄子》的文本材料和相关资料。

2. 课堂展示板或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初中秋水庄子教案

初中秋水庄子教案

初中秋水庄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能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了解庄子通过比喻和寓言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庄子其人,了解《庄子》其书,感受道家思想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领会其中的道理。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领会其中的道理。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庄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 简介庄子: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阐述道理。

3. 引入课文:《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庄子是如何通过比喻和寓言来表达他的思想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道理?(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有哪些?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2. 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3. 思考庄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重点词语和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领会其中的道理。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秋水》九年级语文教案

《秋水》九年级语文教案

《秋水》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秋水》的寓意,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2.学习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庄子关于大小、长短、高低、有无等概念的辩证思考。

2.难点:分析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庄子》篇章,如《逍遥游》等,简要介绍庄子的生平及哲学思想。

(2)板书课题《秋水》,邀请学生谈谈对“秋水”的理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初步解读,概括文章大意。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2)分组讨论:庄子在文中是如何运用寓言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4.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讲解庄子关于大小、长短、高低、有无等概念的辩证思考。

(3)学生举例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庄子其他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等。

(2)讨论:如何将庄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6.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加深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2.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如《逍遥游》、《德充符》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

五、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重点:理解庄子关于大小、长短、高低、有无等概念的辩证思考。

(1)教师引导:“同学们,庄子在《秋水》中提到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和我们常识中的大小观念完全相反,你们能理解这里面的含义吗?”(2)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庄子是在说,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秋水·教案(精选9篇)

秋水·教案(精选9篇)

秋水·教案(精选9篇)秋水· 篇1一. 教学内容《秋水》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庄子及《庄子》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三. 学习方法1. 积累望洋兴叹贻笑大方2. 熟读课文以致成诵四. 作者作品庄子,名周,宋之蒙人。

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生活极为贫困。

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

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

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

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

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

”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

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

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

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

川:水道、河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庄子秋水教案设计
导读:初三语文《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

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

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

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

(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

(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
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初一?(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

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

(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

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
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

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

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

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

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

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

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

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

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指导
我们今天来莫顿享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