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1.doc

合集下载

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是指危及患者生命的检查结果,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子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即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为了增强对患者诊断的预警提示,消除医疗安全隐患,特制定此制度。

一、危急值报告管理流程(一)医技科室1.医学影像、超声、医学检验、病理、内镜中心、电生理室等科室应明确规定本专业的危急值项目、范围、报告程序等,并做好人员培训。

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严格遵守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及时准确报告、登记和记录追踪危急值。

2.医技人员应严格遵守技术操作程序,保证检查的质量。

3.医技科室一旦发现有达到“危急值”的检验检查结果,首先应确认仪器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立即予以复查(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如果复査结果与第一次检查结果吻合无误,应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临床科室。

4.各医技科室需根据医院《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本科室的危急值报告流程。

5.针对门急诊患者的危急值报告应设置报告自助打印拦载功能,提示患者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领取报告需由医技人员亲自发放,报告发放人需做好知情告知及登记完善。

同时报告门急诊办公室。

(二)临床科室1.临床科室应认真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要求采集标本,保证标本质量。

2.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临床科室接报告的人员需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完整详细的将报告结果登记在《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主管医师(值班医师)立即对危急值进行分析,评估病情,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必要时报告上级医师,做好交接班。

3.危急值报告接收、处理的情况应详细记录在病程中(包括报告人员、接到报告时间、医患沟通及处理情况等),及时追踪复查。

(三)门急诊1.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由门急诊办公室负责管理,接到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后立即报告首诊医师,并做好记录。

2.首诊医师接到危急值报告应立即与患者或家属联系,通知其立即来院就诊,如未通知到患者及家属,应报医务科备案(非上班时间报医院总值班),并在门急诊病历上记录检查结果及通知情况;如患者已收住入院,门急诊首诊医师应第一时间通知住院部相应科室,并做好记录,注明接听人。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危急值是指医疗机构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现的具有重大危害性、紧迫性和救命关口的临床信息,需及时通报医务人员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为了规范危急值的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一、目的和依据二、管理机构和责任人三、报告内容和通知方式1.报告内容:危急值报告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住院号等)、危急值项目(如血氧饱和度、血糖、血压等)、危急值结果和医务人员的处理意见。

四、危急值的划分与处理1.划分标准:医疗机构需要根据相关医学指引和现有研究成果,制定危急值的划分标准。

一般来说,危急值分为三个等级:I级(危急,需马上采取行动)、II级(紧急,需在短时间内处理)和III级(一般,需在规定时间内处理)。

2.处理流程:医务人员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应首先核实报告内容的准确性;然后按照危急值等级进行相应处理,如及时通知责任医生、特殊检查或治疗的安排等。

五、危急值的记录和追踪1.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报告记录表,记录危急值的发生时间、发生科室、报告内容、处理结果等信息,并及时归档备查。

2.追踪要求:医疗机构应制定危急值追踪制度,对危急值的处理结果进行跟踪,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六、培训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危急值报告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同时,建立评估机制,对危急值报告的管理和处理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七、信息保密与责任追究医疗机构应强化危急值报告的信息保密意识,保护患者的隐私。

任何泄露或滥用危急值报告的行为将造成相应责任的追究,对于严重违规行为,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及时总结危急值报告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持续改进。

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追踪国内外危急值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优化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总结: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建立和完善该制度,对于预防和避免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1.doc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1.doc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1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对检验或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的患者,为了能够挽救其生命,或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特制订本制度。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1.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2.凡检验科、放射科、CT、超声科、内窥镜与病理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应及时审核或复核一次,同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如两次复查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报告临床科室。

凡有“危急值”的检验(查)报告单必须加盖“危急值”章。

同时电子病历系统医生、护士工作站界面有危急值提醒字幕出现。

3.临床科室仅医护人员能接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认真按照要求做好记录。

4.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值班医师(或主管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5.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急值”的报告结果,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进一步的抢救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看及处理情况记录。

6.危急值的项目进行不定期的更新。

临床科室如对危急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应书面报医务科,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论证后公布实施。

7.医务科定期对“危急值”报告及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持续改进质量。

8.各科“危急值”项目见附表。

(二)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1.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立即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或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1“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1.doc

1“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1.doc

1-“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1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第一条“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条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填写详细《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登记本》,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条“危急值”报告程序1、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2、临床科室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并在《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登记本》详细记录,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接到通知时应立即确认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可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复查。

检验科必须立即复检,及时向临床报告“危急值”复检结果。

确认出现危及生命的“危急值”报告时,下级医师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

3、接到“危急值”电话报告后,临床科室在进行相应处理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前往检验科领取签收危急值报告单。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按照规定用红笔标明异常项目及异常值,并粘贴在住院病历中,将相应分析、处置情况在病程记录中反映。

修改后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1.doc

修改后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1.doc

修改后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1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修改后)经全院临床科室报送需修改的临床危急值项目,质控科于4月18日召集相关临床、医技科室主任讨论并审核需修改的临床危急值内容,然后再次反馈全院临床和医技科室科主任进行审核共同完成以下危急值内容,并于4月23日将修改后的《临床危急值》从医院OA 网下发给全院临床和医技人员实施。

一、“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或几项检查“危急值”通知临床,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

二、检验科室“危急值”项目、范围(一)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范围(二)动脉血气分析“危急值”项目、范围(三)血药浓度“危急值”项目、范围三、检查科室危急值项目(一)核医学科“危急值”项目a)急性脑梗死、脑溢血b)急性肺动脉栓塞c)急性心肌梗死,室颤、严重心功能不全d)肾脏破裂(二)消化内镜中心“危急值”项目1.巨大、深在溃疡,胃肠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出血及穿孔。

2.上消化道异物引起出血及穿孔。

3.食管或胃底重度静脉曲张和/或明显出血点和/或红色征阳性和/或活动性出血。

4.特殊治疗(ERCP、ESD、POEM、NOTES、巨大息肉切除)引起出血及穿孔。

(三)电子喉镜“危急值”项目1. 气管异物2. 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3. 急性活动性出血4. 急性会厌炎5. 术中术后出血、喉痉挛等严重并发症(四)纤支镜“危急值”项目1. 气管重度狭窄2. 大咯血(五)心电图室“危急值”项目1. 心室率>150或2. 急性或超急性心肌梗死(1)三度房室阻滞(2)T波高尖(高钾型)(3)宽QRS心动过速(4)频发室性早搏伴Q-T间期延长(5)快速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6)窦性停搏R-R间期>2秒(7)Q-T间期延长(Q-T间期>0.50秒)(六)神经电生理室“危急值”项目1.癫痫持续状态2.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状态3.基于椎基底动脉狭窄出现的严重的后循环梗死及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4.急性脑病,特别是Creutzfeldt-jakob病(七)医学影像科“危急值”项目1. 中枢神经系统(1)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疝。

医院护理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护理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护理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1.危急值定义:危急值(Critical Value)是指临床实验室的某些测定结果出现异常(过高或过低),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检验数值。

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可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出现严重后果。

2.值班护士接到检验科危急患者检验报告电话,必须复述患者姓名、床号、正确记录危急值结果和接到电话的时间、报告者姓名。

3.即刻报告床位负责医生,并配合医生抢救处理。

4.如患者的危急值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遵医嘱重新采取标本复查。

5.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1.doc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1.doc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1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医技科室危急值电话或口头报告制度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病人的医疗安全杜绝病人意外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学检验检查的“危急值”是指对医学检验检查中出现异常结果中的那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特定数值或特定结果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临床科室需将接电话人员的姓名告知报告人员。

四、“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五、“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超声科、电生理科等医技科室。

六、危急值的定义进行不定期的修正或更改1、临床科室如对危急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时请将要求书面成文科主任签字后交医技科室修改。

2、医技科室按临床要求进行修改并将申请保留。

3、如遇科室间标准、要求不统一提交医务科协商解决。

医技科室危急值电话或口头报告流程一、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操作流程当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检查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报告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操作流程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在《检查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做完记录必须紧急通知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或科主任临床医师需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1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检查报告结果和采取的诊治措施。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一、明确“危急值”报告的定义
“危急值”报告,指的是指导医疗实践的相关结果及参数,如血液检验、影像学检查等,其值超出正常范围或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结果。

1.危急值报告的分类
通过科学的途径,将危急值报告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归类。

具体的分
类包括:
(1)急性危重值:表示患者病情紧急,需要迅速及时的治疗;
(2)慢性危重值:可表示患者病情不稳定,有可能会出现危重表现,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改变;
(3)临界值:表示患者病情仍稳定,但可能会发展出危险,需要定
期进行检查和监测;
(4)正常值:表示患者病情稳定,只需要进行常规的检查和治疗即可。

2.危急值报告的记录
当患者出现危急值报告时,实验室、影像科,及收集及记录危急值报
告的医疗单位,均应按照有关的规定和制度,做好及时准确的记录,以供
指导医疗实践。

3.报告的发送
当收集到危急值报告时,应及时将报告发送至有关医疗单位及临床医生,以便及时有效地指导治疗。

4.定期检查
为了确保危急值报告按要求及时发送,应定期开展相关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1
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1、“危急值”概念:是指检验及相关医技检查结果的极度异常,如不及时处理随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的结果。

2、相关医技科室要根据科室实际工作情况适时修订危急界值检测的操作规程,并对所有和危急界值检测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3、医技人员在操作中,如发现检测项目的结果属于危急值范围,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登记,使临床医师及时得到检测信息,争取患者最佳抢救机会。

4、检查人员发现“危急值”时,在确认设备仪器、试剂、质控正常及操作规范,影像科排除伪影,心电图检查在排除伪差的情况下,可在该设备上重新复查,送检标本的项目要留取同一标本以备在其它设备复查。

如设备有故障应立即到其它正常设备复查,或到外院复查。

5、如复查检测结果仍为危急值范围,应立即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临床医生。

通知人员和接收人员必须使用“危急值报告规范用语”:发出科室:请注意!你病区有危急值:1床病人李**住院号118118,男性,*岁,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我是心电图医师王**(记录全名),请记录并及时处理!请问您是?再重复一遍:你病区有危急值:1床病人李**住院号118118,男性,*岁,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我是心电图医师王**(记录全名),请记录并及时处理!请问您是?接获科室:我是呼吸科
护士/医师张**,1床病人李**住院号118118,男性,*岁,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我已登记,马上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谢谢!
6、检测科室及临床应及时准确将有关信息(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危急值内容、临床联系人、联系时间、检验报告人与临床联系人签字等)记录在“危急值报告记录登记本”上,必要时检测人员应向科室负责人立即汇报,视情况向医务处、分管院长汇报。

7、送检临床科室在接到“危急值”报告时,立即通知管床医师或值班医师,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在确认患者、部位及标本的识别无误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处置,必要时应重新采集标本送检确认。

8、如“危急值”与患者病情不相符或样本出现罕见结果,检测人员须积极主动及时与临床沟通,重新采样检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9、临床医师如对检测结果有疑义,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共同分析与临床不符的可能影响因素,必要时重新检查、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10、临床医生在确认检测危急值与病情相符后,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治疗措施,并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病情沟通,做好病历分析记录和交接班;如监测项目为霍乱、疟原虫、血培养定性结果属危急值范围时,检验人员应立即电话通知临床,责任医师严格按传染病有关管理规定登记上报。

11、在患者病情平稳后,临床医生应对检测出现的危急值进行复查。

12、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需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对患者的识别及标本的流程(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与报告有可靠的途径和规定的时间,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13、相关医技科室要重点关注来自急诊室、重病监护室、手术室等危重患者集中科室的标本。

对危急界限值项目需进行定期的总结分析、修改、删除或增加,以适合于我院患者群体的诊治需要。

14、医务处负责该制度的落实检查工作,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进行常态化监管,每月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违反该上述有关规定的按院医疗质量相关缺陷进行通报,兑现奖罚。

(1)临床科室对危急值检查结果未及时处置造成安全纠纷的按院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处理;未照成安全不良后果的按重大医疗缺陷予以处理(扣责任科室、责任人200元)。

(2)医技科室对检查出的危急值结果未及时通知到临床科室造成安全纠纷的的按院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处理;未照成安全不良后果的按重大医疗缺陷予以处理(扣责任科室、责任人200元)。

(3)临床科室对危急值检查结果虽给予相应的救治,但病程记录中未及时分析、记录;未进行交接班,则按一类医疗缺陷予以处理(扣责任科室、责任人50元)。

(4)危急值报告登记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等,按二类医疗缺陷处理(扣责任科室、责任人30元)。

15、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是追踪了解危急值报告在临床患者病情诊治中起到及时而重要的作用,以及是否由于有了危急值的报告而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得到了
提高,达到了确保患者安全的目的,并适时提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使该项工作的管理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附件:医技各科室危急值报告项目及危急值范围:
一、影像中心:
1、颅内血肿量>30ml、挫裂伤中区移位>1cm、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2、颅脑CT或MR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3、气管、支气管异物。

4、肺压缩90%以上的气胸、液气胸。

5、肺栓塞、肺梗死。

6、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8、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二、病理科:
1、病理检查结果是临床医生未能估计到的恶性病变。

2、对送检冰冻标本有疑问或冰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或常规切片诊断与冰冻切片诊断不一致。

3、遇疑难病例,冰冻不能出具明确结果时。

4、进行快速病理检查中的特殊情况(如标本过大,取材过多,或多个冰冻标本同时送检等),报告时间超过30分钟。

三、心电图室: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伴新发生的右束支传导阻滞。

3、致命性心律失常:
(1)心室扑动、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

(3)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4)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5)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

(6)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7)二度II型及二度II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8)心室率小于40次/分的心动过缓。

(9)大于3秒的停搏。

4、严重的心室内传导阻滞(QRS波>0.16S)。

5、低钾u波增高。

6、起搏器功能异常(如感知过渡和不良,起搏电极脱落)、电池耗竭。

四、检验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