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曾国藩谈读书方法

合集下载

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是一个勤奋读书、实践思考的人。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读经典
曾国藩十分注重精读经典,他曾经说过:“读书,首要精读。

精读之法,必须善加思索,并且多次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于心。

”他精读的经典主要有《论语》、《中庸》和《大学》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经典,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处世哲学。

二、查阅文献
曾国藩在读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查阅文献。

他经常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方查阅各种文献,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他还善于整理和归纳文献,以便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三、笔记记录
曾国藩在读书的过程中,通常会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善于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
他还会将笔记整理成册,以便于自己的温习和回顾。

四、实践运用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实践。

他经常将所学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实践中,以检验和验证自己的理论。

他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学说。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既注重精读经典,又注重查阅文献,用笔记录和实践运用。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善于思考和应用,以便于将所学的知识和思想真正转化为个人的智慧和能力。

列举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列举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列举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还是一位读书人。

曾国藩对于读书有着苛刻的要求,他常说:“识字不如心识,心识不如心境。

” 曾国藩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还注重以身作则,将读书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一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点:1.阅读经典著作曾国藩重视经典著作的阅读,他认为经典是对人思想的熏陶和激励,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他经常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并常常引用它们中的名言警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注重学习道德和心理学曾国藩认为只有读书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道德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他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思想和文化,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人类智慧的积淀。

3.借鉴先贤的方法和经验曾国藩会借鉴先贤的方法和经验,例如孔子的治学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梁启超的读书方法“注重重读,理解困难之处”,这些方法在曾国藩的生活中也得以实践。

4.着眼于实践和落实曾国藩不仅注重读书,更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他常说:“知与行,若同一体,不可分割。

”他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5.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曾国藩在读书的同时也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学习。

他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对于语言的准确和得体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常常借鉴先贤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并加以学习和掌握。

综合上述,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五点:阅读经典著作、注重学习道德和心理学、借鉴先贤的方法和经验、着眼于实践和落实、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

这些方法和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他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 顺序阅读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有计划地进行。

不要一下子读很多书,而是要逐本逐章地阅读,顺序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

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挑选书籍,但是在阅读时却非常注重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读。

2. 细读曾国藩认为,细读和泛读都很重要,但是对于经典的著作来说,更加需要细读。

而且细读并不是指一遍一遍地读,而是要逐段逐句地推敲,理解其中的深意。

他经常将自己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以便与他人分享。

3. 笔记记录曾国藩非常善于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他经常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笔记,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的查阅。

他认为,读书不能光是读,必须要有所收获,要通过写笔记的方式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4. 批注标记曾国藩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中,更加强调批注标记的作用。

他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通过批注和标记的方式记录在书中,以便之后的阅读时参考。

同时,他的批注和标记也是对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的体现。

5. 强化阅读曾国藩在阅读时,总是非常注意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他会经常尝试着去思考作者的背景和心态,试图深入理解书中的言论和观点。

同时,他也善于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试图让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6. 集中阅读曾国藩认为,阅读时要全神贯注,不能有分心。

他经常选择无人的场所,安静地阅读。

这种集中阅读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而且可以培养自我专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技巧,更是一种精神态度。

他脚踏实地、认真地从书中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体会、认识和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读书方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读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的读书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思考。

本文将以《曾国藩读书方法》为题,分析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和思考方式,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读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 精选读物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读什么。

他主张精选读物,重点阅读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他说:“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书不在于广,而在于深。

”他认为,只有读那些有用的书籍,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2. 认真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要认真、细心,不能马虎。

他在读书时,经常在书边做笔记,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他还善于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来解读书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3. 不断思考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而要不断思考、探究。

他认为,只有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书中的内容,以便于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4. 学以致用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经常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所学的效果。

二、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从整体出发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他善于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重视实践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他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多角度思考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他善于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内在联系。

4. 善于总结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善于总结,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曾国藩读书方法全面总结读透了终身受益

曾国藩读书方法全面总结读透了终身受益

曾国藩读书方法全面总结读透了终身受益想全面整理一份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很久了,趁着周末如此美好的天气,结合自己平时和老曾的“神游”,决定还是做一份总结吧,一来让大家对于读书方法上能够得到借鉴,二来也是致敬一下这位伟人。

本次总结将从看读写作、读书目的、读书习惯出发,逐一论证。

一、读书首要:立志苟能发奋自立,则在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以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学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就是绝不甘心落于人后;有学识就是知道学海无涯,不要为一点成绩感到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之流,都是没有学识的;有恒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点评:有志有恒有识解析:“志”是立志,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会有读书的动力,才不会甘心平平淡淡过一生;“识”是见识,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后,就会了解到知识是无限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不会因为一点收获就自满,才不会坐井观天;“恒”是“恒心”,只要有恒心,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在这三点里面,他对立志特别重视,如果一个人立志求学、有内在学习动力的话,那么外在的学习环境是次要的,他在劝导子弟读书的时候,多从立志上来引导。

二、读书目的是什么?读书只为进德修业。

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城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一是进德,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一是修业,练习记忆、咏诵诗词文章的方法,用来让自己立足。

……保护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谋生。

农、工、商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

无论是在朝廷当官拿俸禄,还是在家乡教书,或者在官宦家当食客,或者在别人家当幕僚,都是用自己用自己的专业为自己挣一口饭吃,并且问心无愧。

科举功名,不过是拿俸禄的一种途径,同时还可以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免得将来为官之后没有才干尸位素餐,拿到了功后心里不至于觉得惭愧。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的家风和教子经验一直被后人推崇和借鉴。

曾国藩提出了“四书四法”来教导儿子读书学习,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家庭教育,而且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曾国藩教子读书的四法。

第一,持之以恒,勤奋读书。

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耗时、劳神、钻研”的过程。

为了使儿子能够持之以恒、勤奋读书,他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家中设置专门的书房,严格规定学习时间,进行监督和督促。

在学习时,他要求儿子安排好时间,不要打乱自己的作息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以达到真正的学有所成。

第二,注重阅读经典。

曾国藩认为只有阅读经典才能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巨大的收获。

因此,他要求儿子读诗、读史、读经、读子,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范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他还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不仅要掌握作品的内容,还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加深领会。

第三,注重思考和实践。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要靠阅读和记忆,更要借助思考和实践来深化理解和增强记忆。

他建议儿子读书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考书中所得到的真理是否适用于自己的生活。

他还鼓励儿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巩固对书中内容的掌握。

第四,注重道德教育。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更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因此,他强调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培养儿子的良好人格和家国情怀。

他要求儿子要以忠、勇、诚、恕为宗旨,时刻保持一种家国情怀,将自己的所学所用发扬光大。

总之,曾国藩的“四书四法”教子读书方法以其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等常常被引用。

通过坚持的学习、阅读,深入的思考和应用,以及高尚的道德感召,我们可以使家庭教育增加深度和广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提高。

曾国藩读书四法

曾国藩读书四法

曾国藩读书四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于读书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他总结出了四个读书法则,即“曾氏读书四法”。

这四法包括:广读、细读、笃志、明辨。

首先是广读。

曾国藩认为,广泛阅读是培养博览群书的基础。

他鼓励人们读书要尽量多涉猎各类书籍,不拘一格。

这样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培养广博的学识。

广泛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其次是细读。

曾国藩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应该进行深入的研读,掌握其精髓。

他强调要对重要书籍进行反复阅读,不断思考,深入理解。

通过细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和思想,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是笃志。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目标和追求。

他强调要有追求卓越的心态,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使命感。

这种笃志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努力进取,追求卓越。

最后是明辨。

曾国藩认为,在广泛阅读的同时,要有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

他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些有害的书籍要加以辨析和筛选。

明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分辨真相和谬误,提高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曾国藩的读书四法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广泛阅读来获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书籍,我们也要进行深入的研读,掌握其精髓。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卓越。

最重要的是要有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曾国藩的读书四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取,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秉承曾国藩的读书四法,不断努力,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西方达尔文曾有过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所以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根本。

而古人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最早由三国时魏国名师董遇提出。

如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即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对文章融会贯通的领悟效果。

而在清代有一位对清朝贡献极高的能臣,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而被誉为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

虽然曾国藩一生成就辉煌,事迹、功绩不计其数,后代的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也不能抹灭掉曾国藩对晚清的贡献。

曾国藩的功过自有后人评断,在此我们要学习的是曾国藩对于知识的认知,而知识浩瀚、学海无涯。

所以一个人想要在有生之年,阅读全天下的书籍,是不太可能办得到的。

但假使学习的方法得宜,就可以比别人多读许多书,及认识更多知识的道理。

在民国初年有位历史评论家何贻焜出版了一本"曾国藩评传",其作者对曾国藩的生平背景做了详细介绍, 并从"曾公思想起源"到"养生方法", 从11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曾国藩,内容提到他认为曾国藩为后世所赞颂学习之典范,其根基在于一、立志:自立自强,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二、求知:勤学好问,以真知统摄立志。

三、反省:以勤省勇改,以收自强之道。

四、慎独:以养心不愧增善去恶。

五:居敬:身心交养践实缉熙。

六:习劳:藉以养身享寿考,养心而知足。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有研究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其家书和日记包含了许多曾国藩自己的经验、知识、方法许多的精华所在,因此我在这里分享给各位的是,曾国藩他在家书中传达给他的儿子自己一生的读书经验心得,在曾国藩家书中有条理地看到"看、读、写、作"四种方法,称之"为学四法"。

01 "看"法曾国藩在"咸丰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致诸弟书"内容提到: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谈读书方法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下面学习啦给大家分享曾国藩谈读书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正确读书的方法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

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
要比泛读还要重要。

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

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

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

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
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

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

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

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
名的才女。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

正因为有他的大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30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读书的技巧1、尽量借图书馆的新书。

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

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

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脑子实在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

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

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
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

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

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

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

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

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

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

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了解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

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

而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

书单的目的是一个文献检索
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的优劣的能力,逐步对他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

未必要都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话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

但至少当他想要检索的时候,自己头脑里会有一个清单,一个简明扼要的清单。

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

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那些东西。

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

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

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

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

不断进步,终生学习。

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

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

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
境界是无止境的。

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

要学会自主学习。

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

(如有可能阅读原著),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