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的教子六字经

曾国藩的教子六字经 >>淘宝网实惠入口<<
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பைடு நூலகம்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勤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孝
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日常饮食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穿戴就是一件青缎马褂,而且一穿就是三十年。子女婚姻,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无所依靠,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曾国藩育人之道:孩子出息与成绩无关,最重要的是这六点!

曾国藩育⼈之道:孩⼦出息与成绩⽆关,最重要的是这六点!曾国藩,从⼀介愤青逆袭成了晚清名⾂,被冠以“千古第⼀完⼈”的头衔。
他的⼦孙也是⼈才辈出,都说“富不过三”,⽽他的后代竟然历经⼋代辉煌不衰!曾国藩有⼀套独特的育⼈⽅式,近现代很多名⼈、伟⼈等都⼗分认同曾国藩的思想,将其奉为启蒙⽼师。
今天给⼤家分享⼀下曾国藩的育⼈⼼经“教⼦六项”——勤、孝、俭、仁、恒、谦短短六个字,成就了曾⽒家族近200年的荣耀。
勤“勤”作为六项之⾸,是教⼈做⼈做事的第⼀学问。
养成勤勉吃苦的习惯,切莫贪图享乐,⼈总是要经历了才能有所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陆游《冬夜读书⽰⼦⾀》只说不做,成功便远在天涯;说做就做,成功便近在咫尺!勤劳便是累积财富,凡事亲⼒亲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要义,明⽩其中道理。
孝“百善孝为先”懂得孝顺就是懂得感恩,懂得孝顺就是懂得负责,⼀个即会感恩⼜能负责的⼈,可信⼜可靠,必定能成就⼀番事业!若要⼦⼥孝顺,我们就必须以⾝作则,孝顺的最好培养⽅式便是传承,⽗母的⼀⾔⼀⾏都是孩⼦⾏为的指南。
俭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弟⾃觉⼀⽆可恃,⼀⽇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也矣。
——曾国藩“不当家不知柴⽶贵”唯有勤俭节约,亲⾝体会饥寒之苦,才能发愤图强、⾃⼒更⽣;⾝处⾐来伸⼿,饭来张⼝般的安逸,谁还会拼搏努⼒?仁李嘉诚对“仁”颇有⼼得体会,他曾在年会上说过这样⼀番话:对⾃⼰要节俭,对他⼈则要慷慨。
处理⼀切事情以他⼈利益为出发点。
“仁”要求我们要以善待⼈。
我们待⼈宽厚仁慈,别⼈必定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回应我们。
仁慈是相互的,以善待⼈便是以善待⼰。
恒“有志者,事竟成”做事时最珍贵的,莫过于保持⼀颗恒⼼。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结果。
事⽆⼤⼩,唯坚持才可百事百成;三天打鱼两天晒⽹,三分钟热度将⼀事⽆成!谦“胜不骄,败不馁”。
做事锋芒毕露,易于树⼤招风;为⼈炫耀卖弄,则会招惹怨恨。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六点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六点曾国藩在教育孩子方面,那可是有不少值得咱们说道说道的法子呢。
他特别看重品德的培养。
在他眼里啊,孩子要是品德不好,那有再多的学问都白搭。
他就希望自家孩子能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不是那种只会读书,却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书呆子。
他就会跟孩子讲一些小故事,都是那种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或者是因为品德败坏而吃了大亏的事儿,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品德好的重要性。
读书这件事呢,曾国藩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不要求孩子死读书,一天到晚就知道背课文。
他觉得孩子读书得有乐趣在里头,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会鼓励孩子去读各种各样的书,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只要孩子感兴趣,他就支持。
而且他还会跟孩子一起讨论书里的内容,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有时候还会为了书里的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呢。
曾国藩还很注重孩子的生活习惯。
他觉得一个孩子要是生活乱糟糟的,那也很难成大事。
所以他会教导孩子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吃饭呢,也不能挑食,要懂得珍惜粮食。
他就像一个唠叨的老父亲,总是在孩子耳边念叨这些生活里的小细节。
在对待挫折方面,他教育孩子要坚强。
他告诉孩子啊,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就像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拍拍土站起来就好了。
他会用自己的经历来给孩子打气,说自己当年也遇到过好多麻烦事,但是咬咬牙就都过去了。
他也很关心孩子的社交。
他觉得孩子得交一些好的朋友,那些狐朋狗友可不能沾。
他就像一个把关的卫士,要是发现孩子身边有不太好的朋友,就会跟孩子好好聊聊,讲讲为啥这些朋友不太靠谱。
还有啊,曾国藩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也没落下。
他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觉得这样孩子才能懂得生活的不易,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他会说,你看这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靠大家的劳动换来的,你也得出份力。
这就是曾国藩教育孩子的一些事儿啦,咱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呢。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深厚的家教而闻名。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品德和学识的培养,注重让子女立志向、培养自律、提高学术能力,以下是曾国藩家教方法的一些重要方面:1.榜样的力量:曾国藩注重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他本人是一个勤奋、有责任感、清廉无私的人,他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动去引导子女的行为准则。
同时,他注重通过介绍名人事迹、引导子女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取长补短。
2.循序渐进的教育:曾国藩的家教注重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他会根据子女的年龄和成熟程度,逐渐引导他们对不同学科和知识的探索,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注重以实例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自律和自建目标:曾国藩强调自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他会给子女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他们自觉地完成。
此外,他还鼓励子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勉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5.注重修身养性:曾国藩的家教方法强调修身养性,他要求子女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他鼓励子女从小从事善事、帮助他人,树立起爱国、助人、守纪的价值观。
6.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曾国藩注重让子女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他会鼓励子女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公益事业,并注重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不同背景和年龄的人相处融洽。
7.实践锻炼:曾国藩家教方法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
他鼓励子女参与实地考察、农耕生活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曾国藩的家教方法注重德才并重,他通过榜样力量、循序渐进的教育、自律和自建目标、重视阅读、修身养性、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子女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人。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曾国藩的子女,也可以为现代家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勤、孝、俭、仁、恒、谦”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
”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
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
曾国藩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曾国藩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曾国藩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个人修养,并且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子女。
当时京城有很多高官的后代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还目中无人。
因此,曾国藩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乡下老家。
并告诫自己的子女,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更加勤俭自律,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以免给父亲丢脸。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
曾国藩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他也这样来要求自己的子女。
曾国藩日理万机,但是一旦有时间就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写给父母的话《羊皮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犹太人更是有这样的名言:“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
如果你的孩子希望得到一笔数额不小的钱,那么你得先让他学会最大限度地节省。
”在教育孩子节俭的时候,家长不妨把下面这个宜家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尽管坎普拉德几乎富可敌国,但是他却被瑞典人叫作“小气鬼”。
而坎普拉德却大度地说:“我小气,我自豪。
”他到底有多“小气”呢?他的一部轿车开了15个年头,乘飞机向来只坐经济舱,还经常在当地的宜家特价卖场淘便宜货。
不仅如此,坎普拉德基本不穿西装,而且总是光顾便宜的餐厅。
在公司,他要求员工把用过的纸的背面利用起来。
对于坎普拉德来说,省下一分钱就是赚到一分钱,而且这些钱还将派上大用场。
也许正是因为坎普拉德如此节俭,宜家才能从当年瑞典农庄里的一间“小铺”,变成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出身低微,但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国藩教育孩子方法一:身教先于言教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
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
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
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
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
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
“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
”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
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
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曾国藩教育孩子

曾国藩教育孩子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教育孩子注重家教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将祖父治家的方法提炼为“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不信”(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八本”“三不信”“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
他认为‘‘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
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
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但是他常利用写信这种手段.教育自己的子女。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子女们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慢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宇宜留心模仿”。
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几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宇上用些工夫。
鸿儿则从勤宇上用些工夫。
”他还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其“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即使在去世时,他还留下遗嘱,对后世子孙严格要求。
曾家后裔恪遵其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
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但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好的榜样。
他手边的主要公文.都自
己批复,自己拟写,很少假手于人。
晚年的时候,他在右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天天坚持不懈。
他一生坚持写日;记,直到临死的前一天才停止。
5事教。
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八手整顿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
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
贵为总督家属,她们却要自纺棉纱。
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从生活学习中教育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最生动、最深刻.使子女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
6师教。
曾国藩自己尊师敬贤,对子女重视“择良师以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