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之道共51页文档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尚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

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

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

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

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

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

'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

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

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

'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

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

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

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

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

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不务实际的弊端,曾国藩早有议论。在咸丰皇
初,他就上书指出:“以卧见之,京官之力亭
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地方官)之办事
二,曰敷衍,曰茜妇页。退缩者,同官互推,
动辄清旨,不肯任咎。琐屑者,利析锚株,
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
颧预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酬分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
尤其是清理狱讼, 在短时间内将直隶积压多
毕。他的前任官文是个典型的懒官,
拖沓,督促不严,以致“风气之坏,竟为 各省
。曾国藩在奏劝于中称:“直 隶之吏治,臣入
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
年余,未曾坐堂一次,讯结一案者。”
直隶全省案件的积压已到了极其严重 的程度。曾
“臣履任月余, 见直隶日行公事,讼案
就其对立面而言,“廉”要去的是浊气,
的是官气,“明”要去的则是虚气。直白
的“勤”和“明”针对的就是现今肺兑的
形式主义。曾国藩任湘军主帅时常在下属
上写批语,这就是“批犊”。他在给副将
批牍中称“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
‘勤’ 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
不致来怨眷(怨限)之声。此皆
惟 ‘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
经查询,当天白天刘铭传带兵攻下 黄陂,至夜间
扎,并未参与作战。结果两
开单请奖,有功者与无功者都获得了嘉
另外,前两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的死也与这种
本 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因连
很疲劳,不久前又遭遇失败,损兵折将,
需要休整。但各省的 奏报都称,捻
不敢 与之交战,或剥老念军已所
很决 就要被全歼,使朝廷得不到真实的战
国藩是清代晚期的能员千吏,作为封建时代 的
自有其历史的局限胜。不匡比思想中 还是有环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 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 他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父麟书,有 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 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 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为秀才至道光 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 欧阳沧溟之女成婚学。翌年就读于长沙 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 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 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 同进士出身。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 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 “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 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 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 “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 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 (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 代”。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 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 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 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 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 《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 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 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语录】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语录精解】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

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

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

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

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

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

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

”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

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

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曾国藩认为,做官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下面的这些话就基本包括了曾国藩训练人耐烦的主要内容。

美名曾国藩引用庄子的话说:“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

”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 欢迎光临扬中市外国语中学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 欢迎光临扬中市外国语中学

日记所记
丁长胜:身文而笨,讷于言辞,目不妄动,为可靠. 周惠堂:颧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 靠. 钟辅朝:目清而不定,明白,滑 吴兰蕙:面偏神动,目有精光,跳皮 王春发:口方鼻正,眼有精光,色丰美,有些出息 唐顺利: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二 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1、理念: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罗马军团与资源满足率 2、关键岗位试以艰危,责以实效:胡大任 要素管理:冲、繁、疲、难
明末大儒吕坤写了《呻吟语》,将人 才划分为三等:深沉厚重,魅力十足, 这是一等人物;不拘细节,磊落豪雄, 实行力超乎众人,这是二等人物;聪明 绝顶,辩才无碍,这是第三等人物。 真正的大人物,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群行、群止看识见。——吕新吾
2、如何冷眼识英才
1860年10月与沅弟:“恭亲王之贤, 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 聪明太露,多谋多改”
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 马军队遵守规范。而金光闪闪的金鹰徽 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 古罗马军队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 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 敌人的程度。
九江求援 一日,鲍超提笔学写字,久思无所 得,仅书一“门”字,而右直笔未有钩, 幕中某先生启发他说:“门字右边尚无 一钩。”鲍超大怒,指着厅中大门, “两边不都是笔直立着吗!”正好壁上悬 着曾国藩所赠一联中有“门”字,某先 生乃指而言:“曾大帅写门字亦有钩 矣。”鲍超一看果然,即仆地三叩头说: “先生恕吾武人!”可见,曾国藩平时知 人善用。
致澄弟
余蒙先人余荫,忝居高位,与诸弟 及子侄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 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 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 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 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 自然悠久矣。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 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 • • • • • 平争:平息争端,不翻前任旧帐,只做不说 因势:肯定前任的成果 善习:保持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 从俗:顺应地方民俗,溶入地方民俗,不招至民怨; 便民:事而利民,不便民的事情不做,以免失人心所向; 救弊:改革不合时宜的弊端;
• 为官当守三不原则:
• • 不与:不参与下属的具体工作,做事要做重点; 不遑:做事要有紧迫感,工作讲求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贵在诚,湘军有家人父子之情,所以千人同心万人同力。(例:塔其布 李续宾) 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性。
用人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 的欲望。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不用,必须慎用。
• • • 不得凌辱下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 不许不受银礼:不论大小、贵贱,均不得受;初收茶果、小菜, 再收鞍马,最后见诉求便索。 不许荐用私人:不给下属推荐人员,避免私人狐假虎威,为祸一 方,下属不敢治之,最终反害荐者;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首要之地:
冲:要害咽喉地域;繁:繁忙的部门;要:重要地方;简:边缘的地方;因势择人而用。
【忠告】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 冀。 • 壮勇忠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 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 • 天下事无实意者鲜有成效,务虚名者多 后患。
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 卧薪尝胆 不轻易出底牌 • 外圆内方 刚柔互用 争让适度 • 舞台与作为 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曾国藩作为一名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蒋介石称他“足为吾人之师资”;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是中兴第一名臣、近代最后一名大儒,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的为官与为人是分不开的。

其为官与为人之道,我们可用六个字概括:忠、恕、勤、廉、诚、忍。

(一)忠。

忠,是理学最高的道德准则。

理学认为,道德伦理是理的体现。

曾国藩说:“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则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

”(《曾国藩全集》第14卷第133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忠无疑是他践履的最高道德准则。

早在京官时期,严格深厚的理学修养就使他从谋求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升华到了谋求国家发展挽救清朝倾堕的境界,冒死上“三疏”,为国忘身忘家就是明证。

太平天国爆发,清帝国风雨飘摇,是忠使他以一介书生投入血与火之中,组建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

曾国藩对清帝国的忠集中体现在“三个不顾”。

1、不顾性命。

曾国藩墨绖从戎,从荷叶塘踏上赴团练大臣任的第一步,就下定了效命疆场的决心。

就任长沙,曾国藩在《与州县公正绅耆书》中就发表就职宣言:“国藩奉命以来,日夜悚惕。

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以藉以号召吾乡之豪杰,”以后,曾国藩曾多次表白誓死效忠的心迹。

1851年5月,为国藩篱的血诚的曾国藩于上了一个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说,自己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上折的,自己身为二品大员,此时不尽忠直言,对不起国家,对不起黎民。

曾国藩进行这次冒死的犯言直谏,几乎因此而丢失了前程甚至是脑袋。

曾国藩操着不易听懂的湖南口音,唯恐皇帝听不清说得很慢,在百官面前指责皇帝苛求小节,疏于大计,文过饰非,不求实际,骄矜,出尔反尔,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言行不一,而且举出了大堆例子。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死
• 1872年(同治11年)62岁。3月12日逝世。 追赠太傅,谥文正。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 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 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 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 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 惭赧。——曾国藩
下篇:曾国藩的官道
修身之道 练兵之道 为官之道
湖南人的性格
• 综合言之,湖南人个性坚 强,凡事认定一个目标, 勇往直前,不计成败,不 计利害,不屑更改;是一 种“不信邪”的“骡子脾 气”,在中华民族之中, 自成一地区性的性格。— —张朋园
科举道路上的奋斗与机遇
• 1833年 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 1834年 24岁,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 1838年 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 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 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 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 1840年 30岁,散馆,取列二等第十九名,引见 授职检讨。 • 1843年 33岁,翰詹大考名次二等第一,以编修 升侍讲。
3. 眼到者,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续是也。
4. 手到者,于人之短长、事之关键,随笔书记, 以备遗忘是也。
5. 口到者,于使人之事,警众之辞,既有公文, 又不惮再三苦口叮咛是也。
曾国藩的相人术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筹饷
选将
高明与精明
•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 曰精明。……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 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 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 渐平矣。——曾国藩
勤:五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期无负平生。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
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
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
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
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
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
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
《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
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
并取得了最后胜利。Fra bibliotek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 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 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 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 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 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 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 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 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 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 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 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
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
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
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 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 “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 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 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 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 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 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 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著作
《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疆场竞斗之计》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 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 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 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 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 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 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 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 宗棠以豪迈胜。”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 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 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 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
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 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 (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 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 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军事功劳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 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 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 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 「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 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 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 (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 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 破天京(南京)。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 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 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 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 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 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 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 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 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 《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 《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 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