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尚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
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
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
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
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
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
'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
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
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
'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
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
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
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
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
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初,他就上书指出:“以卧见之,京官之力亭
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地方官)之办事
二,曰敷衍,曰茜妇页。退缩者,同官互推,
动辄清旨,不肯任咎。琐屑者,利析锚株,
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
颧预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酬分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
尤其是清理狱讼, 在短时间内将直隶积压多
毕。他的前任官文是个典型的懒官,
拖沓,督促不严,以致“风气之坏,竟为 各省
。曾国藩在奏劝于中称:“直 隶之吏治,臣入
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
年余,未曾坐堂一次,讯结一案者。”
直隶全省案件的积压已到了极其严重 的程度。曾
“臣履任月余, 见直隶日行公事,讼案
就其对立面而言,“廉”要去的是浊气,
的是官气,“明”要去的则是虚气。直白
的“勤”和“明”针对的就是现今肺兑的
形式主义。曾国藩任湘军主帅时常在下属
上写批语,这就是“批犊”。他在给副将
批牍中称“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
‘勤’ 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
不致来怨眷(怨限)之声。此皆
惟 ‘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
经查询,当天白天刘铭传带兵攻下 黄陂,至夜间
扎,并未参与作战。结果两
开单请奖,有功者与无功者都获得了嘉
另外,前两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的死也与这种
本 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因连
很疲劳,不久前又遭遇失败,损兵折将,
需要休整。但各省的 奏报都称,捻
不敢 与之交战,或剥老念军已所
很决 就要被全歼,使朝廷得不到真实的战
国藩是清代晚期的能员千吏,作为封建时代 的
自有其历史的局限胜。不匡比思想中 还是有环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古往今来,为官为人做到这四点,百事可成!
曾国藩任官用人不崇尚深奥,它有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使他人用官员的标准,主要来说有四点。
一、有操守
古人云:“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古今成大事者,能力次之。
最重要的是为人原则。
中国早期就形成了约束官员得标准,大致用这三个字来概括:“清”、“慎”、“勤”这三个字。
为官要有自己的操守,第一便是“清廉”,为官不清廉,何让百姓服气,何以治理地方?第二是有节操,有气节,遇事能够做到临危不惧。
二、无官气
曾国藩曾说:“如果一个人的官气很重,这个人得仕途就到头了”。
官气太重,为人就开始变得圆滑投巧,敷衍了事,不能负重,难担大事。
等真正得艰难降临时,畏畏缩缩,想逃脱的定是这一类人。
三、多条理
曾国藩认为一个能不能打是就在欲他的条理性。
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
一头外人看来很复杂得牛,而在庖丁眼里解剖一头牛就像说话一样简单。
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事情都应该这样,将复杂简单化,就是曾国藩所谓的条理。
曾国藩说:但凡处理一件事情,多多少少定会受到牵制,而重要的点便是有条理,一件事才有所成。
四、少大言
有些为官之人,觉得书读得多了,胸中有些墨水,就认为天下的事情很容易,以此经常放言高论。
说话没谱,不着边际。
所以他认为连自己的言行都管不住的人,定不能用,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
才是正道!。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语录】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语录精解】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
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
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
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
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
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
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
”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
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
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曾国藩认为,做官能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下面的这些话就基本包括了曾国藩训练人耐烦的主要内容。
美名曾国藩引用庄子的话说:“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
”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
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
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的文集一出版,就成了当时人的必读书。
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苹果一部《曾文正公文集》,堪称成功学百科全书。
细读他留下来的文字,浸润着他自己对人生、事业的深刻领悟。
没有空洞无物的大话,句句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浸透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得出来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
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集中展现。
此书,就是对曾国藩人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曾国藩为官之道

著作
《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疆场竞斗之计》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 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 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 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 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 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 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 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 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 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 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 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 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曾国藩 从官为政之道

曾国藩从官为政之道引言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脱胎换骨,打造湘军【忠告】: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
面对“变局”,不做壁上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时代的任何“变局”都可能成为我们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
任何一种新旧“体制”及政策的转换都可能成为我们个人营造发展舞台的“好风”。
任何想有作为的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召唤。
如果墨守成规,拘泥旧的体制束缚,就难以成功。
曾国藩在京时以理学家自居,理学讲孝道。
按礼制的规定,曾国藩无论时局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应该在家乡为母亲守丧3年。
但儒家礼法也有变通的办法,即当确实需要时,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丧期满就去任职,这被称为“夺情”。
后世这种“移孝作忠”的事虽屡见不鲜,但当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
明代宰相张居正的“夺情”,曾引起朝政的大波澜,以至于张居正成为言官们攻讦的对象。
清代康熙时期,大学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夺情”,时人也争相攻击他,并说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耻之一。
因此,当曾国藩最初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请他出山时,他委婉坚拒。
当咸丰帝的朱谕诏示他时,他也三缄其口。
为什么?这就是礼制的限制。
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
县令朱孙诒知郭与曾的关系非常,故不敢怠慢,立即传官轿送郭嵩焘往曾国藩家。
120里的路,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
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说明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
郭嵩焘则“力止国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
郭嵩焘素知曾国藩野心勃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说服曾国藩,情真意切,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
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
曾国藩为官之道

• 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 • • • • • 平争:平息争端,不翻前任旧帐,只做不说 因势:肯定前任的成果 善习:保持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 从俗:顺应地方民俗,溶入地方民俗,不招至民怨; 便民:事而利民,不便民的事情不做,以免失人心所向; 救弊:改革不合时宜的弊端;
• 为官当守三不原则:
• • 不与:不参与下属的具体工作,做事要做重点; 不遑:做事要有紧迫感,工作讲求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贵在诚,湘军有家人父子之情,所以千人同心万人同力。(例:塔其布 李续宾) 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性。
用人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 的欲望。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不用,必须慎用。
• • • 不得凌辱下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 不许不受银礼:不论大小、贵贱,均不得受;初收茶果、小菜, 再收鞍马,最后见诉求便索。 不许荐用私人:不给下属推荐人员,避免私人狐假虎威,为祸一 方,下属不敢治之,最终反害荐者;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首要之地:
冲:要害咽喉地域;繁:繁忙的部门;要:重要地方;简:边缘的地方;因势择人而用。
【忠告】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 冀。 • 壮勇忠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 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 • 天下事无实意者鲜有成效,务虚名者多 后患。
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 卧薪尝胆 不轻易出底牌 • 外圆内方 刚柔互用 争让适度 • 舞台与作为 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
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
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
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
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
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
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
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
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有很多诱惑,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大祸。
曾国藩在官场能够屹立不倒,其实也得益于他的“为官三不”。
即“不事事参与”,“不终”,“不胜”,做领导的不是他处处和他人比试,而是要让他人充分发挥才能。
曾国藩引用《论语》的话:“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做官就还要有居安思危的精神。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但也时时如履薄冰一般,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更是如同踏上了危局,而这种时时有着危机感、时时审视自己处境的心态反而使曾国藩得到了该得到的,保住了该保住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战战兢兢、时刻处于危机之中的心态,曾国藩最后才得以善终。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今,学学古人的为官之道吧,这样可以净化官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官员的人格品位,使官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有很多的积极因素,特别是他为政清廉的品格,值得当今的从政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