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我是好学校里的差生_名人故事
于丹趣品人生(五篇)

于丹趣品人生(五篇)第一篇:于丹趣品人生5年前的国庆节,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讲《论语》,短短七天假期就造就了一位文化明星,对她,大批人追捧,大批人不屑,今年国庆,她又将携新书《于丹趣品人生》重返荧屏,主题是“人生的幸福感”。
名利突如其来,饱受观众追捧,也饱受媒体质疑,对这一切她如何应对?又为何要把自己放到低处、放弃经典转而讲生活之感悟?9月24日,即将重返荧屏的于丹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2006至2009年,是《百家讲坛》的盛世,依托这个强大的平台,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等百家讲坛主讲纷纷成为文化明星,这两三年来,讲坛类节目的收视率逐渐下滑,诸位文化明星也渐渐退居幕后,奔走于各地“讲学”。
今年国庆,她重新登上北京卫视(微博)讲“生活”,于丹此次讲座的内容可用三个字概括——茶、酒、琴,内容引用了很多古代名士的生活,欲“解析”现代人生活之“幸福感”。
对自己讲“幸福感”的原因,她说:“当我讲完了《论语》,讲完了《庄子》,所有先秦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一直在想,要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才能够在生活里被人们喜闻乐见,第一,必须是中国式的,是从东方土壤里生长起来的。
第二它必须是低成本的,门槛要低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它是日常生活中的宜适感,因为我们今天总觉得匆忙,总觉得心不静,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宜适的托付,那么日常生活能不能找到宜适感,所以后来我就在想,中国人说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面都寻常小事,但是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宜适感,我也酝酿了很长时间,想要讲这里面的一些故事,想让大家玩味,但是以我自己的学养和功力我是不敢样样都涉及的,因为下棋这件事情我只能看看别人下棋,自己不敢动手,书画这件事大家太多,我不能妄加评论。
所以,我想能不能在这些中国式的雅趣里面再把门槛往下降,降到老百姓直接可以触摸的,所以我这次讲最开始的是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事讲。
”对话于丹名利这个东西,看你怎么样用它名利突如其来善用而不累及家人名这个东西,它已经来到我身上,我要是说深恶痛绝,我觉得挺做作的,我要说我沾沾自喜,那我也不自量力。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精选5篇)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精选5篇)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成功的女人更难。
当女人与男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他(她)们的条件并不均等,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多了一个沉重的行囊和几千年来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重重压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篇1一位人称“铁娘子”的女性经济风云人物。
她是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企业家”、“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全球100位最佳CEO”——董明珠。
在2013年12月12日央视举行的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荣获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
”,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
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
”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15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格力董明珠,职场女性励志故事,2013年度经济人物。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
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
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
于丹老师_六年级作文

于丹老师口里念着,心里想着的,是于丹老师,一个老师。
火得太快,邀请、专题讲座接踵而至。
呼声很高,骂声也连篇。
凭什么,要注意她的外貌、衣着?凭什么谩骂?是嫉妒,是炒作,还是那些本以为她好而她却并不那么好的人失望到极点了?我怎么瞥见了她的劳累,她的不自在?她是渴望陪妈妈吃饭,渴望陪两岁的女儿睡觉,渴望跟学生在一起的。
她说,她不怕骂,她怕那些厚重的信任和托付。
人们都干了些什么?离婚了,没事儿,找于丹;生大病了,没事儿,找于丹;给孩子取乳名,没事儿,找于丹…她却只是个老师,一个糊里糊涂的老师,一个被学生领上街还老走掉的老师,一个贪玩的老师。
有一段时间,我开始烦她了。
烦她到处讲座,烦她不务正业,烦她说话越来越虚假。
我本喜欢一个低调的人,一个专心治学的人。
她变得那么高大,那么遥不可及,让人仰视。
曾经的那个颇有心得的教授,我看不见。
是这个社会,把她毁了吗?同情,汹涌而至。
一年多了,她怎么看待这种生活?“喧嚣啊。
”那个“啊”字,叹得很轻,可是感慨万千。
一个人如果被夸大成救世主,他的缺点也就开始被人慢慢地揣摩起来。
于丹,有那么些个小缺点,让我感到那么亲切,让我认知她还是个凡人。
她有一个美满的家,母亲,女儿,妻子,都是她在这个家里的角色。
她是那么渴望平静,平凡。
“请忘了我,记住我做过的事。
”喧嚣的于丹,大家是不想要的。
如果把自私递给他,却口口声声说是“托付”,不是比谩骂的人更可恶吗?一时之间,我充满感动。
仿佛遇见了知己。
感到曾经她生活里的苦难已经不苦,她现在所经历的,才让她越来越沧桑。
是时代,把她推到风口浪尖上。
可是她自己,能够摆脱。
给她多点时间,她不再说那么多的话,回到学校,面对求学的孩子,于丹才又是于丹。
《我是好学校里的差生》读后感

《我是好学校里的差生》读后感读了于丹老师《我是好学校里的差生》后深受感悟,其中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有对学生生命的陪伴和提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善于因势利导,进行积极的鼓励,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
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育这一行业古今中外说不尽的话题。
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关爱学生。
一、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
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
二、关爱学生还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
教师对学生,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
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三、关爱学生定要“信任学生”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学生犯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
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醒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只要教师用心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将会更好地茁壮成长。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翻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
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场了她的讲座。
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
一开场,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树下去玩,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男孩长大了,他跑到树底下,说他想要钱,树把他的果子奉献给了他,树好快乐……一天,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间屋子保暖,树让他把他把他的树枝砍下来,树好快乐……过了很久,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艘船,环游世界。
树让他把他的树干砍掉,树好快乐……最后,他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这件故事也许是虚构的吧,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化:树就是我们父母,我们就是那个男孩,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后分开了父母,经常不回家看望他们,难得回去一次,却是索取父母之时!难道我们就是应该向父母索取的吗?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爱是不能无限索取的,我们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过了一会,于丹教授又讲到:“她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他的同学一起爬泰山,从凌晨开场爬起,就是为了看日出。
她不像其他同学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单独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
虽然上山的时候被密密麻麻的荆棘割出了许多道血口子。
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日出。
于丹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首先,得学会让孩子去融入社会;之后,的学会让孩子自立、自强。
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妙的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开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
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设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颖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别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
我喜欢的名人作文600字范文

我喜欢的名人作文600字范文我喜欢的名人作文600字范文我喜欢的名人600字于丹——站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也肩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等职。
一个女人能突破曾经“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从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缓缓走来,终于她到达了目的地——成功。
在《百家讲坛》上,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与阐释,真是将这古老的书籍以自己独到的视角、现代的眼光拉近了我们普通人与圣贤之间的距离。
通过于丹惟妙惟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与一种融入当今社会的理性道德。
【名人散文600字】她奇妙的讲解将艰涩难懂的《论语》和这缤纷的世界联系了起来,通过新的的方式来解读的。
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其中的真理,阐述其中深刻的内涵。
看了一整套《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于丹带给我的见解,对《论语》对世界的新的见解如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窗帘,照耀了我,又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沁人心脾!于丹将易中天所说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给彻彻底底的抹平了,她讲述的过程中,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完全成了一个朴素平和、平易近人的可爱老头,从而将《论语》的真谛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中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在整集《于丹讲论语心得》中,她运用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于丹的讲解已经深深把我吸引,勾着我的心、引着我的魄。
【名人散文600字】于丹就是我最喜欢的名人。
让我们懂得怎样去追寻生命中的爱,也让我们明白了世上最真实的松溪不过就一个字,却包含了世上千千万万的向往,那就是——爱!名人散文600字(二):我为那些“名人”名人,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被部分人熟知的人物,而另有一些人是专将这些名人的事迹进行曝光,即娱乐记者,这是说得好听一点,若难听一点就是狗仔。
自然,我这一篇文章是为部分人正言,另一部分人也不能完全批判,毕竟那些娱记也是靠挖名人墙角以获得养家糊口的那些工资。
揭秘:于丹的成长史(特别推荐阅读)

揭秘:于丹的成长史(特别推荐阅读)(本文虽然较长,希望你耐心看下去,想必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从于父的教育方法中得到启发。
)核心提示于丹,这个北师大的教授,因应邀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论语心得》而一举成名。
于丹,一石激起千层浪,她对《论语》的演绎引来了学术界的纷争,有人站出来痛斥她,也有人跳出来力挺她。
一时之间,于丹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于丹的成名虽引来众说纷纭,但她融理性光辉和率性坦言于一体的讲述不能不说是精彩的,她能实现从“印刷厂的一个职工”到“北师大的教授”到“众人皆知的学者”这样的人生三级跳,不能不说是成功的。
于丹生在文革,活在80年代,活在21世纪。
在四合院里读诗词,在大学校园的古典文学课堂里被西方思潮洗礼,在影视传媒系记录并催化中国社会的发展。
只不过,她红在《百家讲坛》,在人们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候,成为前路上的引导者,虽然有人不买这个账。
如果说她讲课时神闲气定,语言优美雅致,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这是溢美之辞;电视里的她,给人一个完美的“古典”的印象。
但生活里的于丹,像老年人一样爱戏曲,也像年轻人一样爱周杰伦;像旧知识分子一样爱诗词,也像艺术青年一样爱爵士乐,像时尚分子一样着漂亮晚装。
但这次,我们不想只谈电视里的她,也不只谈生活里的她,而想向你呈现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30年来的精神成长史。
幼承家学渊源,而后在80年代经受摧枯拉朽、野马奔腾的思潮洗礼,经历90年代迷茫与空虚的物质世界,在传媒中找到行动的能量与方式,最终各个方向的江河汇成大海,在融合中获得身心与灵魂的平衡。
于丹精神成长史中各种力量撕扯和融合,构成了斑驳杂糅的色彩;与她一样,这三十年,中国人的精神经受各种影响,经历无数转折,在多种元素的冲撞中不断丰富。
于丹说:“我的童年是沉重的。
”具体体现在:一、研究文史的爸爸从于丹3岁起就让她练字,并且不考虑她对“柳体字”的兴趣,而是强硬地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从间架结构练起。
幸福成长宣言——于丹在“开学第一课”上的发言

我要成长,健康快乐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于丹
每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的哲学家和一个天才的创造者。
他对这个世界有各式各样的可能,在他还没有认同于标准答案之前,他对我们看见的一切,都胸有成竹地做出自己的解释。
但是,孩子会越长越胆怯的,因为他开始觉得他说的不对了,如果用标准答案看,冰化了以后得到什么呢?答案是成了水;但是如果给你一道多选题,孩子可以说,冰和雪融化之后就变成了春天。
这也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所以我想,什么是成长呢?好的成长是快乐的,是健康的,是那种创造性的快乐,就是一个孩子,完全凭着他的奇思异想,凭着他自己的行为,凭着小朋友之间的沟通,然后他能在没有太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给自己一份天真的欢欣。
真正欢欣的快乐,这才是真快乐!所以,如果要是我们更看重这种生命的成长,健康的成长,从自己的心灵到身体都蓬蓬勃勃,而且充满自信的成长,我觉得,它比一个成绩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到60岁70岁,他还对外面新鲜的一切抱有热情,他愿意去尝试孙子的游戏机,他愿意跟孙女的同学一起去郊游,那么,甚至我们的爷爷奶奶也能跟我们一起成长。
所以,不要让一个孩子把所有的价值拴在他的成绩上,也不要让我们所有这些做家长的人把自己的评价都拴在档案里,那只是一个记录而已,在一个记录到达另一个记录之前,那些长长的过程,所有那些不确定性里面,他有坎坷有艰辛有挫折,但同时他有创造他有快乐他有成就。
这一切苦辣酸辛,包括我们的欢欣和辉煌,这就叫做成长。
所以我觉得,9月了,我们说开学好,让孩子们以成长的名义,带着家长,带着老师,我们呼唤自己生命成长的可能,我们一起说开学了,我们一起去成长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我是好学校里的差生
“我是好学校里的差生样本。
”在北京四中的“校友论坛”上,于丹的演讲一开始就如此坦白:“当年,我的记忆也很辉煌,但那是一个差学生在一所好学校,生命如何被成全的记忆。
”
1980年,于丹初中毕业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1982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上高中之前我是个沉默和内向的孩子,不说话,甚至有点自卑。
”于丹说自己不说话是因为没有说话的环境。
在那个特殊年代,父母都被下放,周围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只能和姥姥在家。
“我因为孤单而读书,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误读,但是书籍永远不会背叛。
”
“我从小偏科,数学从来没有学好过。
高中时代最对不起的是教数学
的熊老师,经常被她堵在操场上,领回去补数学。
当时文科一个班28个人,综合成绩我从来没有进过前20名,一直是班里的尾巴。
”可是,即使这样,于丹认为自己的人格和梦想在这里得到了尊重,“这样的学校不以成绩论学生”。
她遇到了一群好老师。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老师们经历了各种曲折苦难重新回到了讲台。
教于丹的老师中,年龄最长的是外语老师,当年72岁,一头稀疏的白发;班主任不到60岁,算是年轻的;历史老师,一头雪白的头发,于丹记得他从眼镜框后面看学生时犀利而慈爱的样子。
那时高考录取率只有3。
5%,把这群学生送进大学是这批优秀老师的目标。
于是老师和学生几乎捆绑在一起。
当时高中学生住校,宿舍条件一般,都是平房,10多个学生住在一
间屋里。
于丹至今记得当年的冬天,每天下午都能看到的一个场景:刚刚做了手术,胃被切除了2/3的教语文课的廖老师,只能吃白开水泡饼干。
在晚上学生下自习之前,瘦小的廖老师在寒风里微弯着身体,披着一件黑棉衣,到每个宿舍去把炉子提前打开。
“这些老师不光在教书,是在带孩子啊!当时没有升学率,没有因为成绩而发的奖金,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为良心!”于丹记得当年的地理老师,说话很慢。
一次,和往常一样,老师提前来到班里。
那节课讲的是西风带与洋流。
和数学一样,于丹的地理也学得不好,她觉得这些内容非常枯燥、抽象。
可是下课时,同学们才知道,地理老师的母亲刚刚去世。
“一个50多岁的老师没有送别自己七八十岁的母亲。
这是怎样的伤
痛!可是讲课时他没有说一句其他的话。
”后来于丹自己做了老师,
她终于明白了一句特别朴实的话:“课比天大!”
“不放弃每个学生,不因为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论定他在班级的位置,每个生命都应该受到鼓励。
四中启迪了我的人格,我从这里获得生命的所有自信。
”于丹说。
在老师日复一日的陪伴和鼓励下,初中毕业时还整天不说话的于丹,在17岁上了大学后,第一年就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多年以后,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教授《论语》,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
一股重读经典的热潮,她也受到观众的热捧。
2007年3月的一天,
于丹在北京海淀书城签售《庄子心得》。
那是一个阴雨天,于丹从中
午1点一直签到第二天凌晨。
当天下午四五点时,一张被雨水淋湿了的字条从排队的读者中传了过来:“你的中学语文老师廖老师排在人
群里,他从上午11点钟就来了。
”
于丹急忙起身迎接,慌忙中带倒了椅子。
廖老师还是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踉跄着进来,对于丹说了一句话:“于丹,教过你的几位老师已经过世,我替他们来看看你,你是好孩子。
”
一句“你是好孩子”,让于丹泣不成声。
在送给老师的书上,于丹这样写道:“廖老师,这是我交给您的作文。
”
“当年我是一个除了语文任何科目都不好的孩子,就是他一直在鼓励我写作文。
”于丹认为,四中的老师教会她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人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于丹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我们爱诗歌,可以从古典诗词读到朦胧诗派,读哲
学可以从黑格尔、康德一直到费尔巴哈的新马克思主义,到海德格尔、萨特;我们学数理化,也爱摇滚乐……”
“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听音乐、读诗、写诗上。
当时学校很破烂,可是到处激荡着激情和梦想。
我们没有课外辅导班,因为老师所有的下课时间都在给我们进行一对一的补习。
”于丹记得高考之前,老师还带着他们在北京近郊写诗。
当时正上演一部备受批判和争议的电影—《苦恋》,可是老师带他们去看,回来后还让大家讨论。
于丹向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发问:“今天中国的经济上来了,可是作为一个经济体的崛起,能替代政治、文化、思想上的崛起吗?所以中学生作为中国的新力量,每个人应当思考自己能为祖国做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国家命运相连。
”
作为高校教师和文化名人,于丹获得过许多奖,但她觉得最珍贵的奖
来自一名小女生。
这个戴眼镜的女生在刚进大学进行新生军训时,连着几个晚上躲在被子里,在手电筒的照明下绣了一幅十字绣:一个穿着长裙的女人,牵着一个脏脏的小孩,手里还拿着一根穿着线的针。
这个女生在一张小纸条上写道:“每个小孩子都是天上的天使,因为翅膀断了落到地上当孩子。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记得天空和飞翔。
来到大人的世界,只要大人不训斥他们的鲁莽与荒唐,鼓励他们,为他们重新缝上翅膀,每个孩子都可以重新做一回天使。
你是一个能为天使缝回翅膀的人。
”
“不管我写多少书,做多少讲座,都不会改变老师的身份。
这是我的最高梦想,会用一辈子去放飞。
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有对学生生命的陪伴和提携。
”于丹说,自己从中学带走了一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