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写“彻、迁”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够正确书写“革命、解放”等词语。
2.使学生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一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写“彻、迁”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够正确书写“革命、解放”等词语。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教具准备: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课件。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同学们,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照片,看一看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谁?(学生观看图片。
) 学生回答: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人民,是为了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
教师:对,为人民服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为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他们是最让人感动的人。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为人民服务》。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
(板书:为人民服务)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课件1: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
2.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2)课件2:《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即席讲话。
因为当时的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困难,打败日本侵略者。
12.《为人民服务》(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2.《为人民服务》(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积累好词好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学习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3. 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画出重点词句。
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5.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文章的主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为人民服务》2. 重点词句: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社会责任感3. 文章结构:引子、正文、结尾4.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思考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七、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 提高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为人民服务”的短文。
3. 拓展作业:搜集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进行课堂分享。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七篇,主要讲述了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人民服务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人民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人民服务的方法;
•学会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
2.能力目标
•能够用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自己为人民服务的经历;
•能够发扬人民服务精神,为身边的人做点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人民服务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掌握人民服务的方法。
2.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
•课本《为人民服务》;
•多媒体设备;
•奖状、鼓励卡和荣誉榜等奖励物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播放社会服务相关的视频,或播放相关的图片和文章,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看到身边一些人如何服务人民和社会。
2.自读教材
让学生自读《为人民服务》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然后全班朗读文章,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生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课文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第1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1.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准确。
(出示PPT)哀思、剥削、炊事员、李鼎铭、精兵简政点拨:A“剥削”是个多音字;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
~花生。
bō:用于复合词:~夺。
~削。
~落。
~蚀。
生吞活~。
另一个读音叫“xiao”,组词(削铅笔)齐读。
B什么是“鼎”(“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
也有方形,四足。
)(出示古文字及其)鼎这个生字特别难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第六笔是什么?这个鼎的部首是目,第六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
右边相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最后是横折。
看到这个“鼎”,能说说与它有关的成语吗(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
)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
注意把“鼎”的笔画笔顺写正确。
2.同学们,这些词语出自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
翻开第12课。
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是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二、整体感知,提纲挈领1.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观点,能找出来吗?2.出示PPT,全班齐读。
3.对比体会:A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B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一句话在表达上面很特别,哪一句说得更严密?4.师:加上这两个表示事物达到极致的词,再次强调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5.既然提出了观点,毛主席就得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到第5自然段,说一说毛主席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温馨提示:学好议论文有个规律:议论文的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为人民服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为人民服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理解人民对服务的需求
3.掌握正确的服务态度
4.培养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理解人民对服务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
2.案例分析法
3.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带入小组的讨论引出每个同学对于“为人民服务”的了解。
2.讲授
让每个同学表达一下对于“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并且介绍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
3.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案例来让各位同学了解“为人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
用情况。
4.角色扮演
让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为人民服务”的角色扮演,来让各位同学进一步了解服务的含义。
5.总结
通过讨论来总结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今后如何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
五、教学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的讲授,各位同学对于“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和实际需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真心实意的服务态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12 为人民服务

备课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圈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清于鸿毛()千均一发()大明鼎鼎()死的其所()寄托衰思()兴汪发达()无掬无束()重与泰山()2.查字典,填空。
“鼎”字共()画,用部首查字法查()部,用音序查字法查(),音节()第6画的笔画名称是()。
“鼎”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大;②正当,正在。
在“鼎鼎大名”中应选第()种,在“鼎盛”中应选第()种。
请再写出含“鼎”的成语(至少三个)()、()、()。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正()提出()战胜()改进()改良()解释()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句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分析句意,说说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段话句子意思层层递进,第一句讲,第二句讲;第三四句讲。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与否。
A.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B.课文从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两个方面来说明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C.本文的论点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D.文中采用了引用、对比、举例子等方法进行论证。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最新7篇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最新7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出自毛泽东1944年的一次演讲,影响很深远。
教法上以朗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初步领会讲演稿的特点。
2.通过熟读背诵,领略毛泽东政论文的语言风格。
3.结合文章和自己的阅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0多年前,一个烧炭战士因炭窑倒塌而牺牲,让一代伟人吟诵出光焰万丈的名篇,它照耀了过去也温暖着今天。
这就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二)整体把握1.从演讲思路上切入:毛泽东那天讲话时手里没有讲稿,却思路严谨。
朗读课文,说说他讲话的主旨是什么,有哪几个要点,观点和材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1)讲话主旨:为人民服务。
鲜明集中的主题(话题),是演讲成功的首要因素。
(2)找段落中心句:演讲稿的中心句多在每段开头,但又不绝对。
本文三、四两段首尾句都是中心句。
(3)明确文章思路:本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
因前两者不证自明,故怎么办是重点。
文章围绕哀悼的话题,层层递进,构成了严谨的总分总结构。
严谨的结构是演讲成功的重要保证。
2.从人称代词上切入:本文的人称代词和指称人的名词用得较多也很有分寸。
如:我们(的队伍)、人民、张思德、李鼎铭、替法西斯卖力的(人)、别人、你、他、中国人民、他们、全民族、老百姓、村上的人。
称呼背后体现着作者的阶级分析思想、革命策略和党的方针政策,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体会不同词语背后的感情色彩。
3.从文本比较上切入: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何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相同点:①体裁都是议论文(演讲);②时间都在抗战时期;③都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④都是红色经典著作。
不同点:①时间背景;②对象;③场合;④听众;⑤方式;⑥开头结尾;⑦语言风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生字词,并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生字词。
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1. 课题:《为人民服务》2. 课文结构:引言、正文、结尾3. 重点词语:服务、人民、祖国、责任、荣誉4. 难点句子: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3.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七、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5. 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正?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底是为了谁?说说理由。
生:他们那样做是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
师:对,为人民服务。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
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
他们都是最让人感动的人。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12课《为人民服务》。
(板书:为人民服务)新课教学()分钟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3、4】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3.人物介绍【出示课件5】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
1933年加入红军。
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
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
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
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
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
时年29岁。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出示课件6】读词语:鸿鼎旺炊剥削兴旺解放哀思炊事员死得其所精兵简政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正确的笔顺。
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
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出示课件7】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出示课件8】第一方面: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第二方面: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教师点拨第2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尝试背诵第2自然段)第三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第四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点拨并朗读文段)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张思德为人名服务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分钟1.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2.【出示课件9】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出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画横线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出示课件10】“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
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板书:宗旨)3.学习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2自然段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预设: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1) 【出示课件11-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板书: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出示张思德同志的见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学习第3自然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出示课件19】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无论是自结合相关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点拨引导分析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
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
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6.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7.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查漏补缺,互帮互助,有助于共同提高。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
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8. 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三、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理解句子时,查阅相关资料,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