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二文言断句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三理解并翻译句子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三理解并翻译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5cd6015b52acfc789ebc925.p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 上命回复就回家了。(要点:“疏”“举”,“自代”倒装句式,句意正确)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答案 (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 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要点:“格物”“诸”,句 意正确)
参考译文
答案
参考译文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模拟题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 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 从俭,士林叹美。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 中丞副之。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 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 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 更以考升。 (选自《新唐书· 赵憬传》)
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邙山。迁左
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
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 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 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 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 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 勣袭爵。 (节选自《北史· 豆卢宁传》)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参考解析)

高考衣食住用行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 分钟到达考场。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2017升级版高考古代文言文阅读考点

2017升级版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带着诀窍穿越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2017.2.18更新一、考题背景(为何考)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只有继承,才能创新“语文”其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两条腿走路,但“语”(话语、言语)不管怎么变,“文”(文言)却历久不变。
今天,我们只要把握好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学会了文言文,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作品,就跟他们先前同你讲话一样,并且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和见识,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二、考点内容(怎样考)读懂题干,明白考点,做到心中有“点”,以不变应万变2017年以前的高考全国Ⅰ卷、Ⅱ卷和Ⅲ卷下的文言文阅读被安排在第二大题第一板块,题号曾经为4-7,总共19分;2017年高考全国卷将安排在10-13小题,分值则保持不变。
和过去一样,2017年高考全国卷前面三道是选择题,每小题赋分3分,小计9分;后面一道是文言翻译的文字题,其又由两个小题组成,每小题赋分5分,小计10分。
近五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文本材料全部是人物传记,全都选自正史二十四史,特别是有关宋代(《宋史》)、唐代(《新唐书》)和明代(《明史》)时期的史料。
2017年高考要将《明史》作为备考重点,因为《明史》当中有不少语言较晦涩(有时人名、地名、官名和部落名等也较古怪),与之前和现在语言相比有一种生造词语的嫌疑,读起来很不舒服。
当然,其解释的办法照旧,仍是‚拆解法‛或‚相当法‛。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所选文本材料一般500多字,而且命题人有意识将原文多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大段形式来考查,且不屑于给文本材料作必要的注解。
究其原因,估计一方面是命题者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另一方面是选文的有些段落文字删减太多,甚至还有些改动,没办法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呈现。
二十四史当中,除了重点关注《明史》,我们还可以适当做做二十四史当中涉及少数名族政权历史的文言阅读,如《金史》《北齐书》等;传记题材当中,除了重点关注一个中心人物的传记,还需关注家族式人物(即多个中心人物)的传记。
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二文言断句 含答案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Ⅰ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览》)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例(1) 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说课讲解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讲课讲稿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一、【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端审:稳重谨慎。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XXX,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影象而不进行呵护,乡村影象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影象,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影象场合做好日常保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发明条件,坚持乡村传统举动的原有品质。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文章高考语文阅读复习:古诗炼字题的十个切入点及表现手法热度: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掌握课文方法热度:高考语文论文阅读《在古诗诵读中融入德育内涵浅探》热度:高考指导: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赏析句子六种方法热度: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热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原文(一)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一)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Ⅰ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览》)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
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即时巩固请根据断句的要求,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答:答案需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意思是,子路问应该怎样对待国君,孔子告诉他:“不应该欺骗国君,而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
”这里关键是要懂得两个词的意思,一是“事”,动词,侍候、对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事情”;一是“犯”,是犯颜直谏,也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而不能理解为“冒犯”。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答:答案“甚矣”是“吾衰也”的谓语,“久矣”是“吾不复梦见周公”的谓语,谓语提前有强调的作用。
标点者误解语法关系,造成标点错误。
正确的标点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已经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答:答案应把“径山”后的句号改为逗号。
因为原来标的违背情理。
不是因为法钦“道高”,就“居径山”,而且后面的“时人谓之径山长者”成了与上文没有关涉的独立句子。
Ⅱ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1.标名代,定句读(2014·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任意而行。
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
为后世留下“六艺”纲纪。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精要点拨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
2.借动词,定句读(2015·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
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
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
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
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
精要点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
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3.找虚词,定句读(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
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
当然,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参考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的现象。
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到来的途径。
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
精要点拨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臵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对话标志的词语:曰、谓、云、言等。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⑥其他:以、于、为、则、而等。
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察对话,定句读(2012·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也”“则”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精要点拨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
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言等。
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
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
5.辨句式,定句读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晋原轸①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②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
(选自《左传·殽之战》) 注①原轸:晋军统帅。
②死君:忘记晋文公。
③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
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参考译文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
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
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
’为长远利益考虑,也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精要点拨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臵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
“……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