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讽刺艺术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从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手法以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第一章讽刺与现实1.1 讽刺与小说钱钟书是一位既擅长文学叙事又擅长文学批评的作家,他通过小说中细腻而犀利的讽刺手法,将现实社会中荒诞和荒唐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是他对当时社会风貌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揭示性披露的重要作品。

1.2 讽刺与人物形象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腻描绘,展示了他独特而尖锐的讽刺眼光。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虽然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因为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了婚姻,最终陷入了围城之中。

这种讽刺手法既揭示了方鸿渐个人的软弱和媚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利和安逸的追求。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讽刺2.1 方鸿渐与围城方鸿渐是《围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他既是小说中最具才华和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之一,也是小说中最充满讽刺意味的形象之一。

他通过选择婚姻而陷入围城之中,这种选择既反映了他个人软弱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利主义和安逸生活态度。

2.2 方鸿渐与现实社会方鸿渐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写照,更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等价值观念忽视与削弱。

方鸿渐的选择代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人们为了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婚姻,最终被困于围城之中。

第三章社会风貌的讽刺3.1 小城市的封闭性《围城》中的小城市是一个封闭而狭隘的社会空间,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和互相指责。

这种封闭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被这种封闭性束缚住了,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和理想。

3.2 社会伪善与虚伪《围城》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伪善与虚伪现象。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一副正经而虚伪的面孔,在表面上维护着道德和传统观念,实际上却追求着个人利益和私欲满足。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寓意深刻,令人思考。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作者:————————————————————————————————日期:2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

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小说着力于描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 某一类人物", 即主要由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社会、知识阶层人物, 从剖析他们个性、道德上的弱点入手, 揭示其精神上所处的重重困境, 由此而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从而表述了作者——一个爱国的、信仰科学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对于旧时代生活的深刻讽刺和感伤。

小说广泛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 它的确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

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作者既能有声有色地绘出人为的可笑可卑的行为, 以透视其五脏六腑, 又能以自己的博识, 设计精巧、超拔的比喻, 对人物作愚弄嘲讽, 笔酣墨饱, 无不淋漓尽致。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手法和方法加以论述。

一、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 达到讽刺的目的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致, 它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 通过他的生活经历以点带面地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 深刻剖析了他们空疏、虚伪、卑琐的灵魂。

3首先, 表现在社会对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遭际与个性弱点的描述。

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国, 归国途中与一些留学生"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 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

可是, 他一旦回归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圈中, 便只能为个人的谋职与恋爱婚姻浑浑噩噩地忙碌。

又由于他为人比较善良、软弱, 故在名利场与情场上屡屡败北, 最终不能不陷入精神上麻木困顿的绝境, 小说由解剖他的个性弱点与精神困境入手, 巧妙地讽刺、揭露了畸形的世态人情。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

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脏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

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

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一、钱钟书《围城》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钱钟书选《围城》作小说的题目,源于法国一句古语:“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

”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也是如此,“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

“围城”还有一层隐喻,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围城性”,即任何外来的东西都在它的围困中变质走样。

“围城”的影响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无减,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的。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

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小说着力于描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即主要由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社会、知识阶层人物, 从剖析他们个性、道德上的弱点入手, 揭示其精神上所处的重重困境, 由此而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从而表述了作者——一个爱国的、信仰科学和的知识分子对于旧时代生活的深刻讽刺和感伤。

小说广泛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 它的确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

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作者既能有声有色地绘出人为的可笑可卑的行为, 以透视其五脏六腑, 又能以自己的博识, 设计精巧、超拔的比喻, 对人物作愚弄嘲讽, 笔酣墨饱, 无不淋漓尽致。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手法和方法加以论述。

一、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 以点带面的描写, 达到讽刺的目的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致, 它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 通过他的生活经历以点带面地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 深刻剖析了他们空疏、虚伪、卑琐的灵魂。

首先, 表现在社会对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遭际与个性弱点的描述。

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国, 归国途中与一些留学生"谈起外患乱的祖国, 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

可是, 他一旦回归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圈中, 便只能为个人的谋职与恋爱婚姻浑浑噩噩地忙碌。

又由于他为人比较善良、软弱, 故在名利场与情场上屡屡败北, 最终不能不陷入精神上麻木困顿的绝境, 小说由解剖他的个性弱点与精神困境入手, 巧妙地讽刺、揭露了畸形的世态人情。

方鸿渐最突出的个性弱点是怯懦, 他学的本是中国文学, 却偏要出洋"深造"。

此事未免滑稽, 可在殖民化的旧中国却不失为时髦之举。

留学四年, 兴趣虽广, 却学无专长, 最后迫于父亲和岳父的压力, 不得不于回国前买一个假文凭寄回去搪塞。

不料岳父立即将他的博士照登报大肆吹嘘。

这些文字看来是写方的经历与个性弱点, 落笔处却都巧妙地针砭了崇洋媚外、好尚虚荣的社会风习。

在恋爱婚姻方面, 虽然真心爱上了唐晓芙, 却由于遭到文纨的中伤而致失恋。

后来他到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又接连受到老奸巨滑的校长的欺骗, 卑劣无聊的同事的暗算, 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而与柔嘉结合了, 但并非他真正的意中人, 她多疑善妒, 专横有主见, 常动不动就与方争吵, 最后在一次空前的吵闹中导致决裂。

作品往往由这类貌似锁屑的人物个性弱点和家庭纠纷, 来抒发对旧时代生活的讽刺与无可奈何的感伤, 在艺术表现上更为独到。

其次,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将讽刺的笔锋伸展到中上层知识社会的各个角落。

从对于人物个性与道德的批判入手, 揭露和抨击畸形的社会世相。

所谓西方文明的产物——欧美留学生, 是围城中的重要角色。

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 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

其才学便是在情场中播弄风云, 抗战时, 依靠丈夫势力谋到"战时物资委员会"处长的肥缺, 成为利用飞机走私的高级商贩。

由法国归来的氏夫妇, 则在抗战中投敌附逆, 沦为无耻的民族败类, 还有擅长欺世盗名的假哲学家褚慎明和以封建遗少自傲的董斜川。

其中稍有才学的辛楣, 也只是由于情场失意才到地教书, 又终因一场新的情场风波而重蹈士途。

在作者的笔下, 还出现了一群顶着学者、教授招牌的丑类, 这便是抗战后方所谓"国立三闾大学"的班底:如名为老科学家而实为狡猾政客与好色贪杯的校长高松年;贪吝鄙俗的流氓政客型的训导长梅亭;用假文凭讹取名利的历史系主任的学愈;由革职的贪官而当上中文系主任的汪处厚;卖弄虚荣、摆弄是非的能手陆子潇等。

在民族危亡之际, 这帮人仍然只知狗苟蝇营, 追逐个人的名利与情欲, 明争暗斗, 透过他们灰暗、丑陋的灵魂, 不难窥见其孽生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腐朽龌龊的本相。

二、通过人物肖像、言行和心理描写, 获得讽刺效果小说围城中涉及到的人物, 都是作者所讽刺的对象, 不论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像梅亭、高松年、汪处厚, 还是次要人物如太太、鲍小姐, 乃至于方鸿渐一行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所碰的妓女、侯营长一类的小人物, 作者在他(她)们一出场, 就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对其丑陋的外貌进行描写, 使人见其而恶之。

梅亭出场时, 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的:"四十来岁年纪, 戴副墨晶眼镜, 神情傲兀, 不会人, 并且对天气也鄙夷不理,因为这是夏历六月中旬, 他穿的还是黑呢西装外套。

"又如: "胡子常是两撇, 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 不料没有枪杆的人, 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 挂在口角两旁, 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 既不能翘然而起, 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 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 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 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 慌忙按上去, 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 唇上的是眉毛, 根本不会长, 额上的是胡子, 所以欣欣向荣。

……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 也不能一毛不拔, 于是剃去两缕, 剩中间一撮, ……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 运气没坏到底。

"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 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

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 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 使他一亮相, 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在这群丑物当中, 算得上"丑中之冠"的是新回国的太太。

她是一个崇洋媚外、卖国投敌的汉奸, 是民族的败类, 作者对她是深恶痛绝的, 故此在书中毫不留情地勾勒了她的丑貌:"太太生得怪样, 打扮得妖气。

她眼睛下两个黑袋, 像圆壳行军热水瓶, 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 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 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 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作者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渲染, 读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

还有好色的校长高松年, 满嘴仁义道德, 其实是满肚子男盗女娼。

他常常借故去拜访汪处厚。

其实他访的不是汪处厚, 而是他的太太, 因为贪恋汪太太的美色。

因此, 当他看到辛楣和她偷情时, "愤怒得两手握紧拳头, 作势向他挥着。

"好像是为汪处厚鸣不平, 其实是吃辛楣的醋, 这点被汪太太一句话就揭开了他披着的华丽外衣:"哈哈!高校长, 你又何必来助兴呢? 吃醋没有你的份儿呀, 咱们今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嗯, 高先生, 好不好? "当头一棒喝醒了汪处厚、辛眉。

丑恶人物往往喜欢伪装自己, 古今中外, 无不如此, 对于这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最有力的讽刺莫过于剥开画皮, 现其本质。

《围城》讽刺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写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 现象与本质的矛盾, 使其原形败露。

梅亭是一个吝啬自私的小人。

这点在他前往三闾大学的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带的大箱子里的药被方鸿渐他们发现时, 他说"地买不到西药, 各位万一生起病来, 那时侯才知道我梅亭的功劳呢"后来又说"就是生病, 我箱子里有的是药"。

听起来好慷慨, 其实怎样呢? 当小姐生病向他要药时, "他以为小姐一路上对自己的态度也不够一包人丹的交情", 更因为一包仁丹后就卖不到好价钱。

"而不给药, 又显得过于小气"。

左思右想, 忽然灵机一动, 记得前些天已打开一瓶鱼肝油丸。

"鱼肝油丸当然比仁丹贵, 但已打开的药瓶, 好像嫁过的女人, 减低了市价"。

于是拿鱼肝油丸, 给柔嘉服下, 弄得她又一次呕吐。

梅亭这种吝啬鬼式的怪诞心理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 给人们以厌恶之感, 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

小说中运用细腻绝妙的心理分析, 把人物丑陋的核猛然外化, 展示了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

方鸿渐性格怯懦, 虽然有颗善良的心, 想有所成就, 但是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即处处碰壁, 一旦失败便跌落到自怨自艾的幻想之中, 作者对他的这种心理曾多次加以反映。

如在三闾大学, 由于情场风波, 辛楣溜之大吉后, 方鸿渐也想离开, 并且想在离开前写信批评一下校政, "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

但是由于学校聘书还没来, 信的措词不好决定。

"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 回信可以理直气壮, 责备高松年失信。

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 这么一来, 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 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 完全为了公事"。

"不料高松年省他起稿子写信的麻烦, 干脆不送聘给他。

""这气得他头脑发烧, 身体发冷。

"这段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他想走偏又要找理由, 又不敢直接对高松年讲的虚伪、胆怯的心理表露得一览无余。

这段议论, 深刻精辟, 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崇洋媚外的风气, 更令作者生气的是, 即使是从外国学来的好东西, 一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

如三闾大学从英国牛津大学引进来的导师制, 却被梅亭之流的人把它改成防男女恋爱的工具, 作者借辛楣之口议论道:"想中国真利害, 天下无敌手, 外国东西来一件, 毁一件。

"同时作者的议论讽刺, 往往还涉及到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庭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封建家长的代表方老先生心中根深蒂固, 作者借他之口, 对封建婚姻制度作了讽刺:"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

男人非比她高一层, 不能和她平等匹配, 所以大学毕业才娶中学女生, 留学生娶大学女生, 女人留洋得了博士, 只有洋人才能娶她, 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

鸿渐, 我这话没说错吧? 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 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一个道理。

"这些话对着一个曾接受过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影响的人说出来, 岂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封建大家庭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 充满斗争的浓缩了的小社会。

作者说:"在西洋家庭里, 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 是至今保持的古风, 我们中国大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他们那悠久的历史, 只有媳妇怀孕, 婆婆要依仗了她才能荣升祖母, 于是对她开始迁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