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讽刺艺术表达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现代文学作品《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以婚姻为背景,通过描绘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深刻地展现了围绕在身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反讽手法,既传达了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剖析。
一、角色形象的反讽《围城》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无一不透露着反讽的意味。
作者通过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虚伪。
例如,曾在婚姻困局中挣扎的方鸿渐,虽然自认为是个“外人”,对人事物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当他遭遇围城时,却不得不理解自己的无奈处境,最终沦为围城内的一员,暴露了他既对婚姻有感又无感的独特性格。
这种自我反讽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小姐,她作为方鸿渐的妻子,从外表看是一个优雅温柔的女性,然而,她却深藏着复杂的心思和利己主义的一面。
她喜欢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却时刻保持着傲慢和自私的本性。
正因为这种反差,苏小姐的形象鲜明而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设计的反讽《围城》中的情节设计也运用了许多反讽手法。
通过对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安排,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在小说的开头,方鸿渐回忆起婚姻的发生,这一段描写虽然写的是女性从外地来到北京嫁人,但情绪描写和对当地人对这次婚姻的热切期盼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了现实婚姻中种种矛盾的存在。
这一情节的安排通过反讽的手法,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真实面相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方鸿渐和苏小姐的婚姻生活。
他们原本期待通过婚姻实现自己对幸福的渴望,然而,在相处中,他们发现彼此并不了解,更难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使得婚姻被赋予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三、语言修辞的反讽《围城》中的语言修辞,特别是对话部分,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通过人物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意见的碰撞,将暗讽和揭示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尖锐。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讽刺艺术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从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手法以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第一章讽刺与现实1.1 讽刺与小说钱钟书是一位既擅长文学叙事又擅长文学批评的作家,他通过小说中细腻而犀利的讽刺手法,将现实社会中荒诞和荒唐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是他对当时社会风貌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揭示性披露的重要作品。
1.2 讽刺与人物形象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腻描绘,展示了他独特而尖锐的讽刺眼光。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虽然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因为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了婚姻,最终陷入了围城之中。
这种讽刺手法既揭示了方鸿渐个人的软弱和媚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利和安逸的追求。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讽刺2.1 方鸿渐与围城方鸿渐是《围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他既是小说中最具才华和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之一,也是小说中最充满讽刺意味的形象之一。
他通过选择婚姻而陷入围城之中,这种选择既反映了他个人软弱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利主义和安逸生活态度。
2.2 方鸿渐与现实社会方鸿渐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写照,更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等价值观念忽视与削弱。
方鸿渐的选择代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人们为了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婚姻,最终被困于围城之中。
第三章社会风貌的讽刺3.1 小城市的封闭性《围城》中的小城市是一个封闭而狭隘的社会空间,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和互相指责。
这种封闭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被这种封闭性束缚住了,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和理想。
3.2 社会伪善与虚伪《围城》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伪善与虚伪现象。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一副正经而虚伪的面孔,在表面上维护着道德和传统观念,实际上却追求着个人利益和私欲满足。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费县胡阳中学李庆毅内容提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细节描写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
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的讽刺艺术表达
内容摘要:《围城》讽刺艺术表达中,钱钟书运用讽刺作为自己的武器,积极的进行深刻揭露,通过人物形象,讽刺语言,讽刺手法和细节的捕捉,积极的进行社会时弊抨击,道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在舒畅无比中,让人心服口服。
《围城》对今天的讽刺文学欣赏和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形象性语言性方法细节
《围城》是钱钟书的扛鼎之作,作为讽刺小说的代表之一,《围城》与老舍,张天翼和沙丁的讽刺作品一脉相承,却又展现出了日臻完善,成熟的讽刺艺术。
在中国讽刺小说历史上鲁迅辛辣冷隽、老舍深切温厚、而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却是机智隽永。
《围城》被称为奇书,也是一部具有历史地位的长篇小说。
在嬉笑中展现出了妙趣无尽,隐喻无穷。
在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悲剧性的底蕴。
《围城》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小说,尤其是其中对虚假学历的讽刺,就是在今天依然具有惊醒的意义。
一.揭世间丑态,树讽刺形象
《围城》中并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其中始终贯
穿的是方??渐的活动。
《围城》展示了方鸿渐不断的从围困城堡中冲出来,向自己向往的城堡冲进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其从留学到回国经历的人和事。
从购买假文凭,到屈服于包办婚姻等,方鸿渐的怯懦和无能,没有传统文化的节义,也没有西方的竞争精神,展示了怯懦和萎缩的劣根性。
《围城》塑造了一批“新儒林”的众生相,苏文纨貌似“才貌双全”,实际上却是唯利是图,矫柔造作。
“哲学家”褚慎明道貌岸然,空虚无聊。
李梅亭心狠手辣,自私厚颜。
高松年好色贪杯,心术不正。
二.创辛辣幽默,语言精准恰当
《围城》的怨言独具一格,不仅仅机智,而且展示着成熟的讽刺韵味。
《围城》不管是在叙述,还是在评论中,都是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务实的指责,在讽刺人和事上给人感悟的空间。
方鸿渐从爱尔兰人那里购买了文凭却劝说人家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的买了酒准备好和中国人打架。
在方鸿渐与赵辛楣进行斗口中认为是因为“保持实力,做战略上的撤退”,其实是在讽刺国民党在对日寇的进攻中狼狈逃窜的现状。
《围城》心态的描摹,尤其是对唐晓芙初恋心态把握非常深入,同时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在一定的意义上充分刻画了老处女范懿和汪处厚的内心活动。
阴暗心理的
讽刺,是对知识分子最敏感的面子揭露,在描画心态的同时,在心理战中进行明暗交错,展示了高超的讽刺艺术。
三.全方位讽刺,手法入木三分
在《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其中有中国文化精髓的运用,从诗经到同光体诗歌,也有希腊的伊索寓言,再到天文地理、兵法和医学都有所涉及。
引用法国《列那狐》中的赶驴子,在驴子唇纹上挂胡萝卜,就是绝对的妙笔。
比喻的运用在《围城》中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在对高松年进行讽刺中,运用“猴子的尾巴在爬上树的时候才可以给大家更清楚的观瞻,并且指出,这并不是爬高后才可以看到的”。
比喻贴切,让人深思,促成发笑,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围城》中运用了重复的手法,有效的增强了比喻的效果,在《围城》中频频使用,比如包小姐坦胸露背,被反复的比喻成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在熟食店里才将许多种颜色的暖肉公开陈列。
四.知灼见微,细节中捕捉全景
细节在《围城》中是很关键的,并且可以真实的对关键的环节进行捕捉,获得对细节问题最有效的展示。
比如方鸿渐在父亲和丈人的夹击下购买文凭,就运用了细节的描写,方鸿渐“购买文凭出去哄人,岂
非成为了骗子”,但是自己是“进入过哲学系的”作为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
《围城》中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比如说楮慎明称最恨女性近视眼不带眼镜,并且声称自己人性中只有天性,没有兽性。
而在方鸿渐与鲍小姐交往不成,又与苏小姐进行交往,但是在侍者阿刘因为索钱不成,对于其充满了怀恨,便向痰盂里“啐”出了一口浓浓的吐沫。
其中“啐“字的细节描写对阿刘久久积蓄的复杂和强烈感情具有很好的展示作用。
总之,《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著,是一部真正的将中国文学推向与西方作品比肩高度的作品。
在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的笔触下,以积极进步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将现代文学的僵化模式推向了在“沉默中呐喊“的新高度。
精妙的讽刺和恰当的比喻中融汇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魅力,作品中展现了精准和强烈的讽刺意味。
参考文献
[1]张小香.漫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4(11)
[2]左佳.从《围城》看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J].语文建设.2014(35)
[3]周舫.论钱钟书《围城》讽刺艺术的三个维度[J].
语文建设.2015(26)
[4]孙欣冰.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意义[J].才智,2012(1)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