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讽刺艺术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现代文学作品《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以婚姻为背景,通过描绘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深刻地展现了围绕在身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反讽手法,既传达了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剖析。

一、角色形象的反讽《围城》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无一不透露着反讽的意味。

作者通过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虚伪。

例如,曾在婚姻困局中挣扎的方鸿渐,虽然自认为是个“外人”,对人事物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当他遭遇围城时,却不得不理解自己的无奈处境,最终沦为围城内的一员,暴露了他既对婚姻有感又无感的独特性格。

这种自我反讽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小姐,她作为方鸿渐的妻子,从外表看是一个优雅温柔的女性,然而,她却深藏着复杂的心思和利己主义的一面。

她喜欢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却时刻保持着傲慢和自私的本性。

正因为这种反差,苏小姐的形象鲜明而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设计的反讽《围城》中的情节设计也运用了许多反讽手法。

通过对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安排,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在小说的开头,方鸿渐回忆起婚姻的发生,这一段描写虽然写的是女性从外地来到北京嫁人,但情绪描写和对当地人对这次婚姻的热切期盼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了现实婚姻中种种矛盾的存在。

这一情节的安排通过反讽的手法,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真实面相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方鸿渐和苏小姐的婚姻生活。

他们原本期待通过婚姻实现自己对幸福的渴望,然而,在相处中,他们发现彼此并不了解,更难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使得婚姻被赋予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三、语言修辞的反讽《围城》中的语言修辞,特别是对话部分,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通过人物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意见的碰撞,将暗讽和揭示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尖锐。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寓意深刻,令人思考。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赞誉。

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讽刺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游学欧洲,却没有取得正经的学位,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这种虚荣和欺骗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他性格中的虚伪。

比如,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周旋于鲍小姐和苏文纨之间,表现出他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和不坚定。

他既想享受鲍小姐带来的短暂激情,又想攀附苏文纨的家世和地位。

这种在感情中的摇摆不定,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而苏文纨这个人物,自视甚高,自以为才情出众,却在爱情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她对方鸿渐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征服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当她发现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时,便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展现出了她狭隘和自私的一面。

李梅亭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吝啬和自私被钱钟书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旅途中,他为了省钱,想尽各种办法占小便宜,甚至不惜与同行的人发生冲突。

他随身携带的大铁箱,里面装满了药品和零食,却从不与人分享,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自利。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矛盾。

钱钟书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在感受到可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人性的种种弊病。

二、语言表达中的讽刺钱钟书的语言幽默诙谐,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的运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和鱼里的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恶毒的隐蔽性和伤害性。

夸张的手法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描写李梅亭的眼睛“像两颗黑弹丸”,形象地突出了他的凶狠和丑陋。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讽刺描写,揭示人们在围城般的社会现实中的迷茫和矛盾。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剖析女性形象,探讨其在封建社会中的被动处境及被束缚的命运。

小说中围城的隐喻,恰如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困境和无奈。

讽刺不仅限于人物形象和情节,还深刻讽刺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对其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围城》的讽刺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讽刺艺术在文学创作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文学作品、背景、作用、方鸿渐、女性形象、隐喻、社会现实、观念、价值、当代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围城》的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钱钟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小说背景设定在上海,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势利和矛盾。

小说借助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方鸿渐、满宫和其他角色的描绘,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围绕自己的城堡中的困境和心态。

《围城》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和讽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

通过对《围城》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以及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探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性描写,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讽刺艺术不仅可以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带来一种戏谑、嘲讽或讥讽的趣味,使作品更具生动和趣味性。

在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往往以夸张、夸大、扭曲等手法来表现,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引起读者对现实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讽刺艺术也可以帮助作家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看法,让读者通过讽刺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的讽刺艺术解读
蒋文玉
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你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就是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及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的伪文化人。

《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围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其主题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讽刺艺术。

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是冷眼旁观,忽而冷嘲,忽而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

具体来说,其讽刺艺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讽刺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大量妙趣横生、联篇缤至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

他在比喻的创辟运用及建设独具风姿的批评语体上开了一代之风气。

《围城》用喻之繁富令人叹为观止,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益人神智。

据有人粗略统计,书中的比喻多达七百余条。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

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

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有如此众多的妙喻,这与作者对比喻有深入研究有关。

二、运用英文词语进行讽刺
在《围城》中,英文真是大放异彩。

英文属外来词,即被借用到汉语中的外国的或其他民族、地区的词汇。

一般来说,行文中,现代汉语能表达清楚的,就不需再借用外来词语了,胡乱地使用会有反效果。

然而,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运用了英文,却是达到了讽刺人物的效果。

比如,张吉民接待方鸿渐时所说的一段话:“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Sure!have a look see!”“Sure!值不少钱呢,Pleny of dough。

并且这些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ear。

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菜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那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
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这段描写作者大量运用了英文,生动形象描画出张先
生那种“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丑态,善于卖弄自己,炫耀自己的洋奴才身份,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他的可憎形象极具讽刺性。

正如方鸿渐认为的,他说的英文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

大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观情绪。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钱先生常常利用谐音在人名、词语的翻译上做文章,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三、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钱钟书先生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着丰富功底,在《围城》中,钱先生灵活地运用了文言词语对人物进行刻画与讽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现代汉语中有意恰当使用文言词语能更好的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写到方遁翁时,就有下面一段话:“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取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就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还有点金银行周经理的这样一段话:“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

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遮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有荣焉。

”这段话整段都是文言文。

周经理本来是想在方鸿渐面前抬高自己的身份,希望方鸿渐感恩图报。

这段话本来使用白话文是显浅易懂的,但是现在文绉绉的,这样使读者阅读时也产生麻烦,同时产生厌恶感。

作者就利用这样的方法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一同来嘲讽他,也通过这段话讽刺了周经理的虚伪、虚荣、市侩的嘴脸。

四、运用比较手法进行讽刺
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

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

“物价”和“风筝”,“
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以溢于言表。

总之,《围城》这部小说篇幅不长、语言深刻而精致,堪称小说中的佳作。

行文中的比喻句,处处妙语连珠;变异词语标新立异;文言文词与外来词语层出不穷。

无论在人物的塑造上,还是凸现寓意上,都极具讽刺性。

在小说那对社会不容情面的奚落、挖苦的背后,又蕴藏着作者那样多的对人生的热望,通过方鸿渐的命运,剖析当时灰暗社会的丑陋,更重要的是想唤醒在“围城中徘徊、挣扎的人们,冲破围城,走出自己的新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