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讽刺艺术的特色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特色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特色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马瑞芳摘 要:《围城》这部作品集中展示了钱钟书心理讽刺的高超技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普通人物细致入微的把握。
小说的语言,在知识性的话语中间一再传出睿智的诡异讽刺,虽然有时也不免显得过于犀利与尖利,有时也有炫耀学识和缺乏厚道的嫌疑,但无论如何,它终究是才气绝佳的风范之作。
关键词:《围城》 幽默讽刺 艺术特色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7-0040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之作,它不同于一般只注重情节发展的小说,全书没有惊涛骇浪似的矛盾与冲突桥段,也没有惊天动地般的生死离别,它以留学生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夸张地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人生就像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逃出。
钱钟书先生以深厚的哲学功底和幽默的天性,细致而又理智地抨击丑恶的社会,产生了对人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的探察。
幽默、隽永是《围城》语言最显著的特色。
所谓幽默的语言就是能使人发笑,而又比较含蓄深沉的语言。
钱钟书的讽刺既不似鲁迅的辛辣冷嘲,也不像老舍的市民幽默,更不同于赵树理的乡土讽刺,钱钟书是独特的学者似的含知识性的尖刻嘲讽。
小说的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被评论家认为是无一人,无一景,无一处,无一句不带讽,人人讽人,人人被讽,句句是讽,讽外有讽。
尽管由于作者理智的控制,由于缺乏震撼人心的情节发展,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将社会彻底毁灭的熊熊火海,但不时喷发出的讽刺之火,却将华服丽裳撩得一干二净,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顿现眼前。
作者常用半是讽刺半是悲怜的口吻调侃“芸芸众生”,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
作者不仅对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进行无情嘲弄,还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作出了猛烈抨击。
方鸿渐在国外“游学”四年无所作为时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可收到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的信后,他才意识到“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文凭”是庄重又神圣的,代表了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才华,拥有一张“留学文凭”更令人刮目相看,但作者却故意混淆词语的感情色彩,把它比作亚当、夏娃下身遮羞的树叶,严肃与鄙俗产生了强烈反差,讽刺戏谑水到渠成。
浅谈《围城》的讽刺特色

浅谈《围城》的讽刺特色摘要:本文拟从《围城》这部小说讽刺特色的角度分析它的语言艺术,以此来表现钱钟书先生博学睿智的才识,以及他精辟辛辣、幽默隽永、细腻婉转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围城》;语言艺术;讽刺特色《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从它的艺术价值看,是中国现代文学少数可以传世的佳作。
它的创作基调是讽刺,其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强烈的讽刺性,他崭新的创造在于通篇作品中没有用说教来揭露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病,而是活用讽刺来展示各个侧面的丑恶。
一、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灵活多样《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讽刺、智慧的火花,《围城》中活用讽刺恰到好处,可谓新奇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
一是善于运用文言文语句进行讽刺。
钱钟书先生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围城》中,钱钟书灵活地运用了文言词语对人物进行刻画与讽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写到方遁翁时,就有如下描述:“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娶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还有点金银行周经理的这样一段话:“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
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遮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有荣焉。
”这段话整段都是文言文,作者就利用文言文的作用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讽刺周经理的虚伪、虚荣、市侩的嘴脸。
二是巧妙活用词语进行讽刺,使得语言有别样的异味,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例:“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
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此外全让给日本人”。
“中立”作者在这里分拆开来变成“中不中”“立也不立”“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这几种思想,滑稽地嘲讽了英美两国的无能。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试谈《围城》的讽刺手法05级中文本科(1)班梁礼芳内容提要:讽刺手法是《围城》的一大亮点,其讽刺手法灵活多样,处处见锋芒,令人赞叹。
本文从比喻、对比、重复等方面论证了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体现。
关键词:《围城》讽刺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讽刺小说《围城》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令人赞叹。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
如方鸿渐同赵辛楣斗口,书中写道:“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本来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这里通过人物的口点出,就为读者撩开了这块遮羞布,暴露出里面的肮脏东西,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又如: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
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解。
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
”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
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
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还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例如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围城》讽刺艺术的特色2013级函授汉语言文学一班张莉泾川县移动公司内容摘要:《围城》是一部以时代为背景,关注时代、关注人生的杰作。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的,并以精雕的细节把它流露,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手法多样,反映了当时在中西文化交汇背影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由于这部小说的主题的复杂性和艺术的独特性,本文无意于小说的内容和主题的分析研究,仅拟对其讽刺艺术的独特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风趣幽默比喻漫画手法名称寓义涉笔成讽《围城》是钱钟书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奇书,它首先让你笑,然后让你哭。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轻叹的悲剧底蕴。
钱钟书的《围城》创作基调是讽刺,撕破了那些学历辉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而钱钟书受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不单只是讽刺,而是将讽刺与幽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令人吃惊的讽刺效果通过如落英缤纷的比喻和一针见血的漫画笔法,还有名称寓义和涉笔成讽的手法表达出来,形成了小说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使其与《儒林外史》或其他讽刺作品截然地分开,显示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讽刺力量,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一、《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围城》贯穿始终,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
在《围城》中,讽刺与幽默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有如一卵双生,总是同时出现。
正因为这一点,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幽默的清香就像“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慝性存,无痕有味。
”①形成这种讽刺与幽默的完美结合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该小说中讽刺形象的独特性,其次是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气质以及才学等主观因素。
如对学国文要出洋深造的分析其它学科“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可掬,只要国文是土货国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这里的“洋气可掬”和“外国招牌”,语言尖锐泼辣,对于新学科的内涵,对于一些留学观念,再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彻底的了。
方鸿渐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②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
在讽刺之外,我们更可看到作者的深心和忧虑。
对于分析那些自以为有名的人用笔名时说“只怕一个名太大,负担不起了,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化了好几个避免”,只是不负责任或是做坏事的表示,作者对三十年代笔名泛滥的恶劣现象,在尖锐刻薄的语言中进行嘲弄。
又如方鸿渐同赵辛楣斗口,书中写道:“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③“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本来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这里通过人物的口点出,就为读者撩开了这块遮羞布,暴露出里面的肮脏东西,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可以说《围城》的语言处处是幽默,时时有讽刺。
决定《围城》的讽刺与幽默联姻的另一主观方面的原因便是作者个人的经历、个性、气质及才华等因素的综合。
在钱钟书身上,确能找得见方鸿渐的影子,尽管他是反对文学的作者身世决定论的。
作者本人机智、幽默、诙谐的个性以及学贯中西的才华无疑地决定着小说讽刺艺术的基本特点,即散发出阵阵幽默的清香。
(杨绛女士的散文集《将饮茶》对钱钟书的这种性格有生动的讲述。
)在《围城》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现顺手拈上二例: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
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④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此外全让给日本人。
“约翰牛”(John Bull)一味吹牛;“山姆大叔”(Uncle Sam)原来只是冰山(Uncle Sham),不是泰山;至于“法兰西雄鸡”(Gallic cock)呢,它确有雄鸡的本能——迎着东方引吭长啼,只可惜把太阳旗误认为真的太阳。
⑤在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得出,作者精心地把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以及渊深的知识巧妙地编织成一根闪烁着幽默之光的讽刺缨络,让人读后忍俊不禁,而且对此人此事厌恶至极,意之所指,无不束手就擒。
二、《围城》书中比喻如点缀夜空的繁星一般多的,它们形象而新奇,大多与机智轻巧的讽刺、幽默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感到轻松愉快,又忍不住要细细品味,这是这部作品讽刺的又一特色。
钱钟书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特点”。
他的比喻常将两个看似毫不搭连的意象接通在一起而出奇制胜地产生出奇妙的效果。
对此,他认为,比喻的两者之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效果也就愈新奇创辟。
作者的这番论述确实是我们理解和赏析《围城》妙喻的钥匙。
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1)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⑥(2)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⑦例文1.2)中无论是用遮羞的树叶来比喻文凭的重要,还是用端茶送客、信女吻活佛脚趾等情形比喻吻的分量很轻,都体现了钱氏比喻的两方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分得愈开,合得愈妙。
,巧妙地将差别很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形象、深刻的比喻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例文1中作者将抽象之事物(文凭的作用)形象化,在轻松的笔调中对比喻对象予以嘲讽,这正是钱氏讽刺的一大特点和成功之处。
例文2中妙喻迭出,使人几乎应接不暇,但在附掌而笑之余却留给读者丰富的回味和充分的想象余地。
比喻连用,讽刺语言措辞考究,知识内涵丰厚,这也是钱氏比喻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至于书中将风雨中的夜行比喻为在“墨水瓶里赶路”,“鬼都得要碰鼻子拐弯”将两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比喻为“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将上海住房紧张比喻为“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等等,这此比喻都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细致、深刻的观察、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我们知道手段并非目的。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讽刺艺术服务。
而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比如前文引过的对沈太太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再举个例子:“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
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电车和汽车只恨不能像戏院子和旅馆挂牌客满。
……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
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
”正是这一连串形象的比喻,使得讽刺的对象在抗战初期那个病态的社会里的腐朽状况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三、《围城》中讽刺的第三个特色是姓名寓义巧妙深刻,切合人物性格特点而又暗含作者的喜好,讽刺针贬于无形。
注重姓名本身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姓名暗示人物的某些形象特征或是提示作者的创作倾向,这或许称得上是中国学者小说的一大特点。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即在人物姓名上暗示了全书是“贾(假)雨村言,甄(真)士隐去”,与此相比,钱钟书的《围城》在人物命名上的功夫并不比曹雪芹逊色。
他融合自己在文学、哲学以及英文等方面的知识,对书中部分人物给予了“恰如其分”的命名,使人望名知其性格、人品,读后回味颇多。
现试举小说中几个人物姓名作一分析阐释。
方鸿渐:姓方寓示着他做事不圆滑。
书中有“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天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鸿渐虽出国留学,但他本质上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做事方式仍是中式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处处碰壁。
苏文纨:姓苏且有人打趣她为苏小妹,自然使人想到她也是一才女。
文纨之名有“文采昭然,品质洁白”之义,这层含义与苏文纨的早期形象应该说还是比较吻合的。
孙柔嘉:此名多半是反其意而用之。
孙小姐表面性情柔顺,实则精明厉害。
李梅亭:此人在书中炫耀他的英文译名如何独特,实则为“五月、吵闹、草地”的大杂烩,让人联想到此人好附庸风雅,而性格、人品却杂乱不堪。
至于其他姓名,如唐晓芙有“清水出芙蓉”之寓意,而鲍小姐之姓则暗示着与其交好如入“鲍鱼之肆”,等等,各有其独特寓意。
又如书中有一段关于李梅亭及其名片的描写:背面是花英文字professor May Din Lea(李梅亭教授。
May、Din、Lea分别是五月、吵闹、草地的意思)……鸿渐问他,为什么不用外国现代姓Lee,李梅亭道:我请教过精通英文的朋友,托他挑英文里声音相同而有意义的字。
……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交配)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
李梅亭的淫邪之相在这之前已有所暴露,而这段“戏笔”更是辛辣地嘲弄了他虚伪丑恶的嘴脸。
在小说中,卖假博士文凭给方鸿渐的那个爱尔兰人的署名也颇有意思:Patrick Mahoney。
在英文里,Pa、Ma分别是口语爸、妈的意思,而trick、honey则分别是诡计和甜蜜的意思。
确实,高手为文看似漫不经心,但一举手一投足,皆具匠心。
下面再举几例:那个爱尔兰人打听到卖假文凭的大学很多,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即客来登(门),效法商人(卖文凭)之意;联合大学(Intercollegiate University)即埋葬(Inter)大学的(collegiate)的大学;神玄大学(College of Divine Metaphysics)即神的(Divine)空谈(Metaphysics)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