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初稿

合集下载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围城》自面世以来,至今已有英、法、德、日、俄、捷等多种文字的译本,被誉为新的《儒林外史》。

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

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

以下就是对《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试作分析。

一、幽默的讽刺语言凡是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

说通俗点,就是“幽默”。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的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用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想象感染读者。

在描写苏文纨所请的朋友沈太太时的描写可为一绝,“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

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感情的热泪,嘴角涂的浓姻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说话常有‘Tiens!‘o la,la’那些法文慨叹!把自己身躯扭摆出媚态柔姿。

”[1]在这里运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读后,不禁让读者浮想联翩,把沈太太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围城》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想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行神毕露。

例如,出场一二次的哲学家褚慎明,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其实每位读者可以轻易看出这些。

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但我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个心术不正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大学的化身,自称诗人的曹员朗,其实也是一位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文痞,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头学”文凭,骗取于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外语系任英语教授,为了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奸险残毒之徒,像这样的事例,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作家的笔下化作一幅幅讽刺性的漫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验到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题目:论《围城》的讽刺艺术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内容提要:很多学者都认为《围城》是另一部《儒林外史》,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它并没有全面正确地反映那个时代。

在人物的刻画方面,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存在妖魔化的倾向。

作品所反映的只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并不是主流。

并且,在描写他们的时候,以漫画式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从外貌和精神上刻意贬低他们;褊狭地看待问题,主要表现在:脱离人物生存的环境,病态地看待四周的人物和世界,片面的夸大事实。

其实,这和作者的艺术观点是相一致的:过于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规律而没有更多地注意到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特定时代条件和现实环境中,文学在读者的政治性接受视野中的教化功能性。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承者,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合力为人类创建一个个可惊可叹、博大壮观的“世界”。

但是知识分子也是人,他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们也会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宽容地对待他们,这样的国家才有希望,这样的民族才有出路。

关键词:妖魔化艺术手法艺术观审美观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一致地认为钱钟书以其博识和睿智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特别是《围城》这部书,极具哲理意味,语言幽默俏皮,议论精警,有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笑之余,常常陷入沉思可以说,《围城》这部书形成独特的钱钟书风格中的讽刺与幽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讽刺小说的典范。

对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但同时又说它是另一部《儒林外史》,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本着严肃求真的精神,还原艺术的真实性,以求读者能全面正确的理解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我认为其在刻画人物方面,特别是知识分子方面存在的妖魔化倾向。

如果只探讨其一面,而不知道其另一面,那是可悲的。

一﹑以漫画式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从外貌和精神上刻意贬低他们。

(对人物本身的讽刺)好人和坏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外貌和内心是这样一致的统一。

如汪处厚的描写“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

浅析《围城》的语言讽刺艺术开题报告(论文)

浅析《围城》的语言讽刺艺术开题报告(论文)
2010 年 11 月 26 日---12 月 2 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初步确定论文写作 方向。
2010 年 12 月 3 日---2011 年 1 月 6 日: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011 年 1 月 8 日:学生提交开题报告。 2011 年 1 月 10 日:指导教师审阅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 2011 年 1 月 11 日---14 日:学生根据指导教师建议修改开题报告,撰写论文提纲。 2011 年 3 月 5 日:学院学科组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 2011 年 3 月 10 日: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XXXXXXX 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1 年 3 月 11 日---3 月 24 日:撰写论文初稿;3 月 25 日前初稿交导师。 2011 年 3 月 25 日---3 月 30 日: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 2011 年 4 月 1 日---4 月 21 日:论文第二稿修改; 2011 年 4 月 22 日---5 月 26 日:论文第三稿修改; 2011 年 5 月 31 日:论文定稿送审;
参考文献、资料: [1] 周锦,《围城》面面观,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 王卫平,《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陈朝晖,论《围城》的讽喻艺术,石河子: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 年 [4]曾建华,论《围城》的讽刺艺术,湖北:《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年
1) 初稿:根据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 2)二稿:根据指导教师建议修改第二稿,进一步查阅资料,明确在论证主题,理清论证
思路,丰富论文内容,修正语言错误;指导教师审阅论文第二稿; 3)三稿:根据指导教师建议修改第二稿,完善论文结构,润色语言;指导教师审阅论文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寓意深刻,令人思考。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浅论《围城》的讽刺方法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0

浅论《围城》的讽刺方法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0

浅论《围城》的讽刺⽅法汉语⾔⽂学毕业论⽂20浅论《围城》的讽刺⽅法本⽂5349字【摘要】《围城》是我国现代⽂学史上的⼀部伟⼤的著作,作讽刺⽂学,其讽刺的⼿法的使⽤让⼈叹为观⽌,总结来说⼤致有⼏种,幽默的话语进⾏讽刺,⽤典讽刺,⽤⽐喻进⾏讽刺⽤重复的⼿段进⾏讽刺,抓住⼈物活动的细节描写进⾏讽刺,讽刺和议论结合,⽤⼼理描写进⾏讽刺【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法《围城》是钱钟书先⽣所写的唯⼀⼀部长篇⼩说。

在上世纪80年代,《围城》⼴泛受到读者的关注。

甚⾄出现了“钱学”⼀门学问。

众所周知,钱钟书先⽣是⼀位学者型的作家,其⼀⽣绝⼤部分时间都致⼒于学术研究,很少写⼩说。

作为⼀名学者,钱钟书先⽣的⽂字功底⾃然⾮常了得。

仅那⼀句话“……城⾥的⼈想出来,城外的⼈想进去。

”就让读者感想颇多。

这句话是对婚姻的诠释,还是对⼈的欲望的剖析,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围城》之所以能风靡⽂坛,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独特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部以描写知识分⼦为主的⼩说,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部分知识分⼦⽣存状态进⾏了描写,并给予了⾟辣的讽刺。

可以说,《围城》是⼀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正如前⽂所说,《围城》是⼀部具有独特讽刺艺术的⼩说。

钱钟书先⽣在书中所运⽤的讽刺⼿法可谓应有尽有。

本⽂将对其讽刺⼿法作粗浅的分析与总结。

(⼀)幽默的话语进⾏讽刺。

《围城》的开篇序⾔中,作者写道“在这本书⾥,我想写现代中国某⼀部分社会、某⼀类⼈物。

写这类⼈,我没忘记他们是⼈类,只是⼈类,具有⽆⽑两⾜动物的基本根性。

”只要稍有哲学知识的⼈都知道,其实作者是化⽤了柏拉图的那句关于⼈的概念的⾔论“⼈,就是两⾜,全⾝⽆⽑的动物。

”当然,柏拉图因为这句不准确的概念遭到了⼀学⽣拿⼀只扒光⽑的鸡说是⼈的戏弄。

显然,钱钟书先⽣所说的⼈,就是指⼩说中⽅鸿渐,赵⾟楣等⼀类⼈。

他们不学⽆术,却整天装出⼀副学者模样的⼈。

他们光有学者的模样,⽽没有学者的内涵,这不就像柏拉图所说的“⼈”吗?“韩太太虽然相貌丑陋,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饼上苍蝇下的粪,⽽举⽌活泼的像通了电似的”作者对韩太太的举⽌⾏为,仅仅⼀句话就彻底的写明了了。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和人的意义作哲理性探索,从而使他的讽刺具有深刻的力度。

他在用X光线透照“一切琐屑的、可怜的、卑微的、鄙陋的”世事人性,对某些现象作深刻的概括和鞭辟入理的剖析,达到惊世骇俗的效果。

讽刺艺术细腻锐利机智1947年,《围城》一书问世,随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销声匿迹。

30年后,《围城》从海外归来,已经蜚声国际,举世传诵,并被译为英、法、德、日、俄、捷、西等多种译本。

《围城》在越来越多的注意中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围城》深刻的主题意蕴,更因为其独具魄力的艺术特色:讽刺幽默。

一、讽刺艺术讽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用讽刺和嘲讽的手段描写敌对、落后和反动的事物,有时甚至用夸张的笔法加以揭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艺术目的。

中国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历来过于凝重,如冷峭夸张的张天翼、沉郁深厚的沙汀、京片子式的老舍。

而钱钟书《围城》的讽刺却是铺张、细腻、机智、幽默,既见清代吴敬梓之功力,又有西方近代讽刺大家的风范。

钱钟书的艺术成就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精通经史,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因而目光深遂、透彻,能俯看人世间的纷扰,自然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而他睿智的才思所焕发出的创作才华更使他的小说语言既有讽刺的机锋,又有幽默的机智。

《围城》中的讽刺,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及其弱点的哲理性思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的细微精确的把握。

从而增大了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使讽刺意蕴更加丰富。

讽刺的犀利性与蕴含性融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讽刺的细腻嘲笑含辛涩,揶揄有沉思,快感夹感叹,用钱钟书自己的话来说即为“银笑”。

也就是把讽刺的线条变得粗中有细,更富表现力。

这一艺术风格在《围城》中随处可见。

那么作者是怎样巧妙地运用多种语言手段使作品产生讽刺效果的呢?聊举几例。

在方鸿渐即将到达三闾大学的一幕场景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撇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方鸡渐几乎是用《圣经》中上帝的口吻,来教谕尘世的凡人去解脱他们的苦难,而他自己却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酥基督,永远受苦受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在这么多的论文题目中,一眼就看中了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一直是一本畅销书籍,从那句大家甚为熟悉的“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内的人想进去”没看过的人都基本认为这是一本讲爱情的书籍,看完了以后,觉得这是不止一本爱情书,更多的说是一本讲社会讲职业的书,即使没有谈过恋爱也能体会到个中感受,因为生活大于一切。

感觉可以看小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想也十分的合情合理。

两周通读完了《围城》,最大的佩服就是钱钟书先生的讽刺手法,还有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采用的比喻手法,夸张手法,边读边觉得十分的过瘾,似有看电视剧的感觉,“电视剧”看完了,突然有种落幕的感觉,到底方鸿渐和孙柔嘉这对“半路”夫妻能和好吗?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会不会吵着吵着变成了离婚下场呢,又是一大的悬念,或者他们两和好了,不过还是这样磕磕碰碰的?很多种的想法会从脑中蹦出来,想必他们的生活也就是大众人的生活缩影。

围城主题深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钱钟书先生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塑造了千姿百态、形神俱备的艺术形象,甚至在当前的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艺术,其主要手法也是运用了幽默讽刺。

因此,在阅读过程,有机地分析作品的讽刺艺术,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是极有益处的。

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想浅出分析,必须深入阅读,试从这三方面把握第一,要明确钱钟书先生写作的目的。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言里曾自述其创作意图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他说的某一部分社会,和某一类人物指的是当时背景下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留洋博士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从方鸿渐留洋回国的船上遭遇开始,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钟书先生用调侃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他借用知识分子苏小姐道出了“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话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

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中国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略为迂腐但在西方文化的感染下又显进步的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应该是钱钟书先生的写作目的。

第二,要理解讽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真实性。

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杨绛先生在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的那篇文章中,说道,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人,实有其人,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

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是捏造的……接着阐述了很多里面人物的取材。

(《且介亭杂文二集》)作品中对事物的讽刺性描写,必须具有真实性,这是讽刺艺术的共性,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好像看到作品中的人物,其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

《围城》中钟书对方鸿渐的讽刺性描写就是如此。

对主人公买假文凭——和苏小姐唐小姐纠葛不清,想爱又不敢爱——和赵辛楣等去三闾大学报到途中——到达任教后的工作遭遇——和孙小姐结婚争吵等一系列的情节描写,都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迂腐,得过且过,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所以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讽刺性的描写,不仅必须具有生活的真实,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还必须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才具有典型意义。

中外名家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深刻典型意义的情节,仿佛在浩瀚的沙石中淘出金子似的。

例如,里面的方翁,方鸿渐顽固保守,害怕一切新生事物,仇视任何改革,他的种种滑稽可笑又令人憎恶的言行,不管是在外国还是中国,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但又不可能集中发生在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人身上。

而作者却在平凡普通的千遍万遍地出现的生活现象中,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样便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

无论从人物的描写,语言特色方面都彰显作者的讽刺艺术功底。

在成教本科期间,曾学过美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尝试分析下一.几个鲜明色彩的人物感情线苏文纨vs鲍小姐,苏文纨vs唐晓芙苏文纨是留洋女博士,在留学生回中国的船上认识了主人公方鸿渐,并对方鸿渐暗许芳心,可是由于她的具有中国女子的古典矜持内敛,最终让鲍小姐出手了,回到上海,苏小姐还是没有“吸引”成功,却让表妹唐晓芙掳掠了主人公的心,后来,为了设法让喜欢自己多年的赵辛楣和方鸿渐争斗爱上自己,却大跌眼镜的嫁给了曹元朗。

苏小姐具有虽然是新式女性,却不免落入了旧社会女人不敢争取,等爱的尴尬场面。

这一切来源于苏小姐的自恋成性,她一心想要方鸿渐追她,她可她并不爱方鸿渐,她只喜欢那种被人追捧的感觉,方鸿渐这小子,竟“得福不知”,苏小姐的自尊受到挑战,她必须以各种手腕,“恩威并施”,胁迫方鸿渐,使他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

然而,方鸿渐却另有所爱,苏小姐得知鸿渐爱上唐小姐而不爱她,她立刻不顾自己的脸面和自尊去离间。

她的行为较之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泼妇怎样?对辛楣,苏小姐洋洋得意而又驾驭自如,她爱辛楣,但是,她要看到辛楣为她承受痛苦她才快乐。

她赌气嫁了曹元朗,心里又希望辛楣终生不娶等曹死了来补缺。

多么歹毒和自私啊。

而她的赌气而嫁象不象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这个集所谓的高贵、学问、体面于一身的人,在道德人格上穷得没有立锥之地。

钟书先生太憎恨苏小姐之流了吧,那样写她还不够,还要让苏小姐去偷一首诗:“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

/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是你自己。

/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

”哈哈,假如你的悟性不好,不能理解苏小姐的下作行为,看了这首诗,应该觉得她很恶心了吧。

然而不幸,我发现,现在像苏小姐这种类型的人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唐小姐,是作者不愿意糟蹋的一个完美型人物。

一直以为,鸿渐和唐晓芙没了下文以后,作者安排了他与苏小姐相遇,我一直期待唐小姐也会和鸿渐相遇,最终,唐小姐的出场也能了终场。

唐小姐一出场,钟书先生描写到:唐小姐妩媚端庄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德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总之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可见,钟书先生对这个人物的钟爱略见一斑。

其实,唐小姐是喜欢钟鸿渐的,可是后来,由于鸿渐的迟钝懦弱不敢争取,最终她们的爱情就不了了之。

假设,方鸿渐娶的是唐小姐,这对我们看好的美好感情,他们婚后会这样吵吵闹闹吗方鸿渐 vs孙柔嘉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再到上海,成就了方鸿渐和孙小姐的姻缘,方鸿渐被其他两人的起哄之下,我感觉是很贸贸然的和孙小姐订婚,再来在赵新楣的催促下和她结的婚,婚后她们的生活好比一部肥皂剧,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让鸿渐应验了那句话,他犹如围困在围城的小鸟,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句经典的话语。

与唐晓芙分开后,方鸿渐又遇到了孙柔嘉。

孙柔嘉以一句“赵叔叔”成功的以天真单纯的形象登场。

她的天真和单纯是极富心机的外在表现。

因而真正简单的方鸿渐才对她的心机毫无察觉和警惕,尽管赵辛楣曾当面提醒他:“这女孩刁滑的很……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

”谁也没有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了方鸿渐后面生活的真实写照。

刁滑的孙柔嘉用她的满腹心机为糊涂的方鸿渐围着一道城,她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其与方鸿渐的婚姻生活来阐释“围城”的意义。

杨绛先生有段话讲的很好。

她(孙柔嘉)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她的天地极小,只限于“围城”内外。

她所享有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内,又从城里挤入城外。

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方鸿渐。

的确如此,她用尽心思挤进了婚姻的围城里,却发现围城中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她和方鸿渐两人谁也无法让自己的婚姻生活美满,尽管他们都为之而努力。

最终“围城”倒塌,她又从城里挤到了城外。

事业线方鸿渐 vs 赵辛楣所谓不打不相识,他们同时被甩,有了种同病相怜的遭遇。

可以他们的遭遇却大相径庭。

看赵辛楣,你会想起命运亨通四字。

这家伙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天生就是享福的人。

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做官、办报、娶除苏小姐之外的美女。

他所有的人生挫折,可能只有被苏小姐甩了这件事,然而,辛楣毕竟是辛楣,只几天工夫,辛楣就另有高见:苏小姐居然看中曹元朗,眼光如此的女人就不配嫁我找辛楣,我也不稀罕她。

难怪鸿渐听了拍着辛楣大腿说:痛快!痛快!。

在这之前,辛楣可是深爱着苏小姐的,为了得到苏小姐,他煞费苦心灌醉鸿渐,又让自己的老师高松年聘鸿渐做教授。

在去学校的途中需要买票,辛楣和李梅亭去了,车站站长对辛楣阿谀奉承个不了,对片子的主人梅亭先生却撇下不理。

辛楣的可爱在于,他比鸿渐老谋深算的多,但是他并不用心用脑去算计谁、妨害谁。

虽然在汪太太身上闹了点笑话,但我们得想到辛楣是人,他不是神啊。

再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

辛楣不到三十岁,他那么高的智商、情商,能耐住山里的寂寞已经很不容易了。

方鸿渐在围城里,处处尴尬,事事碰壁。

这一切,概因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又因为这,起了连锁反应:他在国外混了四年,弄了个游学生回国,这就无怪乎他要尴尬和碰壁。

然而,鸿渐还是很有自尊滴,又要面子。

他羞于承认他的假文凭,把他看作生活中的耻辱,希望这件事在他心中死掉。

他很清楚如果他嫁给苏小姐,就会完全丧失自我,所以,他情愿摆脱金钱、地位、美貌的诱惑,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方鸿渐因为没有明目张胆骗人的勇气,所以他在职业中被高松年涮了。

但是,鸿渐虽然“心得全无”,可也不是一点没有自己的思想,这点思想只能够让他患得患失。

希望自己是教授,又拿不出做教授的资本;给他两个钟点,就这两课钟点他也驾驭不好;躲过了恩威并施的大家闺秀苏小姐,又来了个对事情毫无兴趣但很有主张的孙柔嘉小姐,最后竟然失脚落入孙小姐为他设计的陷阱。

唉,可笑又可悲啊。

这很像阿Q,让人感觉对他哀其不幸的同时而又怒其不争。

然而,鸿渐实在是色运亨通,周家小姐、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他身边的女性好像都喜欢他,可能这家伙天生的情种。

然而,这情种的人生和婚姻却不幸。

方鸿渐 vs 高晓松方鸿渐始终不够高晓松斗,高校长老谋深算,把方鸿渐玩弄于鼓掌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