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现代文学作品《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以婚姻为背景,通过描绘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深刻地展现了围绕在身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反讽手法,既传达了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剖析。
一、角色形象的反讽《围城》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无一不透露着反讽的意味。
作者通过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虚伪。
例如,曾在婚姻困局中挣扎的方鸿渐,虽然自认为是个“外人”,对人事物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当他遭遇围城时,却不得不理解自己的无奈处境,最终沦为围城内的一员,暴露了他既对婚姻有感又无感的独特性格。
这种自我反讽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小姐,她作为方鸿渐的妻子,从外表看是一个优雅温柔的女性,然而,她却深藏着复杂的心思和利己主义的一面。
她喜欢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却时刻保持着傲慢和自私的本性。
正因为这种反差,苏小姐的形象鲜明而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设计的反讽《围城》中的情节设计也运用了许多反讽手法。
通过对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安排,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在小说的开头,方鸿渐回忆起婚姻的发生,这一段描写虽然写的是女性从外地来到北京嫁人,但情绪描写和对当地人对这次婚姻的热切期盼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了现实婚姻中种种矛盾的存在。
这一情节的安排通过反讽的手法,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真实面相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方鸿渐和苏小姐的婚姻生活。
他们原本期待通过婚姻实现自己对幸福的渴望,然而,在相处中,他们发现彼此并不了解,更难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使得婚姻被赋予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三、语言修辞的反讽《围城》中的语言修辞,特别是对话部分,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通过人物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意见的碰撞,将暗讽和揭示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尖锐。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和他们的生活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先生精妙的讽刺艺术所折服,以下是我对《围城》讽刺手法的一些分析和感悟。
一、人物形象的讽刺在《围城》中,钱先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揭示了他们的虚伪、自私和愚昧。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在国外留学时,不学无术,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钱先生通过方鸿渐的这一行为,讽刺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为了虚名和面子而不择手段的丑态。
方鸿渐在爱情和婚姻中也表现得优柔寡断、软弱无能。
他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爱情。
这种在感情上的迷茫和无能,也是对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精神空虚和迷茫的讽刺。
苏文纨是一个自命清高、虚荣做作的女性形象。
她一心想嫁给一个有地位、有财富的男人,却又放不下自己的架子。
钱先生通过描写苏文纨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将她的虚伪和做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她在方鸿渐面前故意卖弄自己的诗文,却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这种装腔作势的行为让人感到可笑又可鄙。
李梅亭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人。
他在旅途中的种种表现,如偷偷带私货、占小便宜等,都被钱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加以讽刺。
他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的贪婪和自私。
二、情节设置的讽刺小说的情节设置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例如,方鸿渐一行人的旅行经历,原本应该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却因为各种矛盾和冲突变得狼狈不堪。
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如交通工具的简陋、住宿条件的恶劣等,都与他们原本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方鸿渐的求职经历也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情节。
他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发现工作环境恶劣、同事关系复杂。
他原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却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
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讽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摘要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
本文试从词语运用、讽刺对象的把握、名人名言的引用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中巧妙的用词准确地揭示了各色人的嘴脸;讽刺对象的良好把握更为讽刺艺术增加了效果;钱钟书先生名人名言的巧妙结合,使得在讽刺中又透出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围城》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加细致地讽刺了人和事的丑态。
关键词《围城》;词语运用;讽刺对象;名人名言;心理描写
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
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钱钟书先生耗时两年“锱铢积累”写成的《围城》为我们展示了方鸿渐从海外留学归国后的一系列生活情景。
从点金银行到三闾大学,再到后来的报馆,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在这些地方碰到的人,都进行了不
同程度的讽刺描写。
方鸿渐从一个地方去到下一个地方,都像是从一座围城,进入到下一个围城。
书评家夏志清评价《围城》说:“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②正如夏志清所说,《围城》是一部最用心经营的小说,书中的字句都是经过了考量与推敲的,然精心推敲出的字句,必有其他小说不可比拟之处。
《围城》的字里行间都透着讽刺,这也是读过《围城》的人所津津乐道的。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描绘了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
这群人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村到城市,从银行到三闾大学,透过他们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等几方面揭露他们的性格本质,讽刺他们的虚伪。
讽刺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灵活的词语运用
《围城》的讽刺艺术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钱钟书先生用词很灵活。
灵活的用词,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小说一开始,描写孙太太的孩子在轮船上冲苏文纨“啵!啵!”地吹唾沫,苏文纨慌得松了手,掏出手帕来自卫。
这里用了“自卫”一词。
一般情况下,“自卫”都用于害怕别人对自身造成伤害而自我的正当防卫。
但
“自卫”用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苏文纨对孙太太及她的孩子的厌恶及不屑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了苏文纨的清高。
后来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下船时又和苏文纨在一起,手傍着她的腰走下扶梯,侍者阿刘因方鸿渐和鲍小姐同居时索钱不成,怀恨在心,当他看到方鸿渐和苏文纨在一起时,他“啐”的一声像痰盂里射出一口浓浓的唾沫。
一个“啐”字表明怨恨之深,一个“射”字表明速度之快且有力。
把阿刘蓄积已久的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和他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同时也讽刺了方鸿渐的多情,不专一。
文中对所谓“学者”的李梅亭倒卖药品的描写也十分详细。
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当同行的孙小姐感觉不适要吃仁丹时,李梅亭觉得一包仁丹打开后便不能再卖了,便打开一瓶鱼肝油取出一颗给孙小姐吃,然后把盖子拧紧。
他明知这解救不了孙小姐的病,可对她无害,并且鱼肝油可照常出售。
除此以外就是他的大箱子,上层放学术卡片,下层放西药,就把他学术骗子和投机商人的双重身份勾勒出来了。
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对李梅亭的自私、吝啬、虚伪、丑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围城》中讲述孙柔嘉的姑母陆太太时,对陆太
太的外貌有所描绘,而在写到陆太太的容貌时,用到了“残酷”一词。
从未见过有人用“残酷”一词来形容人的容貌,这样的用词很犀利,幽默中又能体会到十足地讽刺,足见陆太太的不堪。
在《围城》中,讽刺艺术和词语的灵活运用是无法分割开的。
灵活的词语运用使得讽刺艺术在文中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讽刺对象
(一)封建制的残余
封建制在中国推行两千余年,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是深入骨髓。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都可以看到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围城》也不例外。
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有描写阿Q见到县太爷时腿软不自觉想下跪的的场景,足见封建制的毒害之深;后来阿Q即将被杀头时,围观人群的欢呼以及看热闹都是封建制的保留“传承”。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等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病态的文化产儿,他们身上既没有历史上文人的感国忧伤、讲求气节等优良传统,又没有吸收西方文明奋力竞争、尊重科学等进步精神,只是穿上了留学生时髦的外衣,却丝毫未改变懦弱、卑微的传统文化劣根性。
在《围城》中,最能体现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了。
方鸿渐的父亲,虽然有送方鸿渐出国留学这一事迹,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顽固守旧的。
他因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回,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誉,使他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抑郁。
他爱国只是为了获得名誉,这位封建遗老爱国的封建性与虚伪性暴露无疑。
他还天天记日记,把自己想象中教训方鸿渐的话都写上,以便“流芳百世”,让后人知道他“教子有方”。
这种封建遗老的思想是十分可鄙和可笑的。
(二)官场黑暗
方鸿渐回国后踏上仕途,在丈人的点金银行里,他还没有过多地见识到官场的黑暗,真正见识到应该是三闾大学的明争暗斗。
在三闾大学里,有看似很好但实际上却是伪君子的高松年;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还有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的汪处厚。
高松年说:“请名教授好是好,可是他们有架子,不会好好的为学校服务,也不会服从领导。
没有名的呢,他们要依靠学校,能努力为学校服务,学校是个机关,只要有安心受支配的一个个分子就可以了。
”
③这种话从一个大学的校长口中说出,充分地表现出了高松年狡猾世故。
在方鸿渐的职位尚未确定之时,半旧遗老李梅亭竟说:“教国文是要我许可的,方先生,你好好地巴结我一下,什么都可以商量。
”④这种明显带有官场风的说法,充分体现出李梅亭的虚荣、功利。
当方鸿渐回到上海华美新闻社见王先生,看门的十六七岁小孩做了两年的传达,老于世故,明白来客分两类:低声下气请求“对不住,请你如何如何”的小客人,粗声大气命令“小孩儿,这是我的片子,找某某”的大客人。
并且认定方鸿渐是第一类的小客人,不通传就说人不在。
最终方鸿渐还是托了丈人才进入报馆见到王先生,得到了在资料库整理资料的工作。
连进报馆找人都是如此困难,还要看看门人的心情和脸色,可见官场上的这种趋炎附势的风气之浓厚。
(三)学习外来文化不完全的弊端
西方文化推崇自由。
而自由,恰恰是当时的中国所缺乏的,所以引得大群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去学习、模仿。
但《围城》中说:“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国洋,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