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散文和小说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散文小说阅读题型专项训练

三、表达方式
分类: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 人称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 白描、细节描写。
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 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 作用: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达灵 活自由。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 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 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 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 管他们。……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这多半是条疯狗……”
“这小狗还不赖,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 手指头!哈哈哈……好一条小狗……”
方法:找出三种叙述人称,根据标志 词选择正确的;对表达作用要熟悉。
答案:最后两段用了第三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写出兄弟二人各 自的人生轨迹。
叙述顺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 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 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 满。
语言 动作 心理 外貌 神态 正面 侧面 细节 场面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鉴赏人物形象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 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 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 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 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 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 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七年级语文散文和小说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散文和小说阅读训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心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
“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唰"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
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
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儿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
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
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
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
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
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
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
初中语文阅读题(诗歌、小说、散文)

初中语文阅读题(诗歌、小说、散文)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的例子,包括诗歌、小说和散文的题目及其答案。
诗歌题目
1. 请研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 答案:春季。
2. 请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如梦令悠悠细雨寒,
- 问题:这句诗描绘了什么天气?
- 答案:细雨寒冷。
小说题目
1.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小明跑得气喘吁吁,他正追赶着一只飞快逃跑的小兔子。
他全力以赴地迈动每一步,但小兔子似乎越跑越快,很快消失在了他的视线里。
- 问题:小明追赶的是什么?
- 答案:小兔子。
2.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她低下头,凝视着自己细长纤弱的手指,在她高脚沙发上翻来覆去地浏览报纸。
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则关于动物保护的新闻上。
她的脸上露出担忧和悲伤的表情。
- 问题:女主人公的情绪是怎样的?
- 答案:担忧和悲伤。
散文题目
1.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鸟儿在天空中翱翔,唱着欢快的歌儿。
它们自由自在地穿越云朵,给大地带来了欢乐和生机。
- 问题:这段文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 答案:欢快和生机。
2.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当我走进花园,我感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花草树木静静地生长,蝴蝶在花间飞舞。
这里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 问题:作者在花园里感受到了什么?
- 答案:宁静和平和。
以上是一些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习题(5篇)

留几本书在窗台(12分)翁秀美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
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
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
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
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
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
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搬只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不舍得放下。
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记》,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容色精神实不像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
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
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
朋友单位离家不远,走路仅十多分钟,却开车上下班,说这样快,节省时间。
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
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舞,喜悦漫溢开来。
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
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七年级初一语文小说阅读理解(精选)

七年级初一语文小说阅读理解(精选)小说阅读(五)3.15小说概念: 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4、情节()5、环境()6、顺序()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一〉归纳内容要点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
2.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格式:真题: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请概括写出我爱花的原因。
〈二〉关于情节。
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三〉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三、人物形象的揣摩:分析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1、明确人物的社会身份,对人物定性。
2、结合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描写人物用了什么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细节描写)②用这些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和句。
)③针对内容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新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徐嘉青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
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
”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
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话,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型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顺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哎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者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同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插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
中年男子看向刘林。
微微一笑,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
”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
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
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拥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梯度训练5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梯度训练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9分)煤油灯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
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
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
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
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
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
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
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
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
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
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
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
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
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
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
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
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
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
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
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2分)自身条件:生存状态: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内在精神:2、揣摩语句。
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怎样理解?(3分)3、品味细节。
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4、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
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
(100字左右)(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邓康延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的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
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
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
——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班驳的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
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这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
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
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
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
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
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
”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
”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
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
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
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
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
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以成句,索性打开一大碟赠送的本子。
有一本只题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
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想:血管。
再怎样延伸,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
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闯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1、“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你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吗?你还能举出“缺憾成美”的一个例子吗?(3分)2、文中把站台比成细腻多情的少女、粗犷豪放的汉子,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把站台比喻成什么?请写出你的创意。
(2分)3、古人笔下的送别诗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之外,你还读过哪些?请再写出两句(2分)4、作者将笔墨集中于站台,有哪些原因呢?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
(3分)5、文中描绘了一些不能忘记的送别场景,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吧,请回忆并描述出其中的一个细节(不少于30字)(3分)三、晨刘白羽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
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
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
是的,我想是这一切。
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新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
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建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
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
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
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
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
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
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
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
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
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写、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四唤醒生命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
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驾着自己的车远赴2000多公里处的西藏。
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
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不多见。
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知识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车却出了故障。
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竟然没有找到原因。
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
糟糕的是,三天里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
那是怎样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
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
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
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站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
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