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合集下载

浅谈陕北“信天游”民歌流派的艺术特征

浅谈陕北“信天游”民歌流派的艺术特征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浅谈陕北“信天游”民歌流派的艺术特征许文婧(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陕北民歌“信天游”是我国陕北人民从生活中取材,凝结而成的独特艺术流派,以最淳朴、最厚重的民歌艺术形式凝结了地域性老百姓的本质特点。

论文从信天游艺术流派的起源展开研究,挖掘陕北民歌“信天游”形成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再从歌曲本身出发,重点捕捉曲目字面与演唱情感表达内涵,从而逐步分析演唱特殊技巧方法,最后从文化性与社会性探讨其艺术价值。

展现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理念,传递陕北人民淳朴善良的人性美,是陕北人精神生活不可替代的支柱,传递大西北儿女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满腔热情。

关键词:陕北;信天游;民歌;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2-015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2.075一、前言“信天游”艺术流派以西北广为流传的一种演唱流派直接命名,是“信天游”音乐艺术流派的直接显现,它孕育在黄土高坡这片土壤上,历经被这里的人民巧妙地演绎着,词曲朴实率真反映生活,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歌词创作中常常以对照、叠词的手法,让作词更加富有韵味,朗朗上口,传递他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在曲式调式中,多以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为核心,在悠扬高亢,粗狂奔放的曲调中展现无畏无惧,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陕北民歌的中流砥柱。

陕北民歌“信天游”顺天而生信天而唱,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寄情于景,由心而发,随性而唱,以简单多变的句式,谱写出陕北最靓丽的风光。

二、信天游的流派起源(一)文化因素1.人文精神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孕育着这样一群人,北风呼啸,黄沙飞舞,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的双手,质朴的笑容,爽朗的歌声书写着最真切的民谣。

陕北地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化之处非常的融合。

信天游的歌曲赏析

信天游的歌曲赏析

信天游的歌曲赏析
信天游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情的歌词,
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信天游的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明快有力。

歌曲的旋律起伏跌宕,既有高亢激昂的音调,也有低沉婉转的旋律。

这种旋律的变化使得歌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让
人们感受到陕北人民的豪放和坚韧。

信天游的歌词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歌曲的歌词以信天游的形式呈现,通过简单的比
喻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歌词中的“信天游,没有答案,
只有通往天堂的道路”等句子,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信天游还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
来的音乐形式,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和思想观念。

同时,信天游也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信天游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陕北民歌。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
格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放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未来的希望。

“信天游”的艺术审美及其文化价值分析

“信天游”的艺术审美及其文化价值分析

“信天游”的艺术审美及其文化价值分析摘要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内涵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它产生于陕北,积淀于陕北,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们民族记忆的源头和陕北风俗的活化石。

研究其审美文化价值,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并且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信天游陕北审美文化价值引言信天游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优秀民歌。

信天游在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产生流传并不断充实发展,记录、抒发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

其中有群众反抗封建制度剥削压迫的,有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群众革命豪情的,也有表现婚恋情感的等。

由于信天游具有优美的音乐旋律,朴素的地方语言和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思想内容等特点,建国以来,信天游一直是我国影视、舞台等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元素。

为了增强影视、舞台艺术的群众性思想情感、民间艺术风格,使影视舞台艺术与群众产生共鸣,分析探讨信天游的艺术审美及其文化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1信天游的艺术审美特征1.1意象美(1)富有感染力的形象画面艺术美是以具体感人的典型性形象画面作为载体的。

信天游以群众生活为基础,传递思想情感、艺术美感,从歌名到内容均体现了美的形象画面。

从对审美客体的展现看,那些在山上、沟里招手的恋人,山坡上放羊的五哥,大门外嘹哥哥的妹妹,窑洞里绣金匾的媳妇,草地上拉骆驼的揽工人,风箱前抹泪的童养媳,沙梁上赶牲灵的脚夫等形象画面,具有集绘画、雕塑、摄影、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审美于一体的特征,可以说信天游是极富有创造性的、综合美的民族艺术形式。

(2)呈现陕北地域特色的明丽色彩信天游一个很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以斑斓的色彩写貌传情,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如自然景色、特色花卉、地貌风物的色彩,通过自由联想引起听众共鸣,展示老百姓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

“羊肚子那个手巾三道道蓝”、“红格丹丹裤裤绿格律锌鞋”、“满天乌云起遍地刮黑风”、“白马青鬃四银蹄”、“黄黄的甜瓜香又脆”、“紫皮山药红皮蒜”、“大豆开花粉粉白”等歌词,给人绚丽夺目、光彩照人的美感,同时为人民诉说心灵世界起着渲染气氛,寓情于景的艺术性作用。

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

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

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滔滔黄河一泻东去,茫茫黄土千古沉积。

陕北高原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也是一块创造灿烂文明的宝地。

质朴的人民没有因自然条件的低劣而消沉,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开拓、耕耘、创作,世代繁衍生息。

他们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璀璨丰富的精神财富。

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

它们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体裁。

陕北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

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

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

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

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

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

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

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

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浅谈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民族风格

浅谈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民族风格
中图 分 类 号 : J 6 0 7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2 2 3 3 ( 2 0 1 5 ) 0 8 — 0 o 6 6 — 0 2
信天游的形成 主要是 由其特殊 的地 理位 置决定 的。陕
北地处西北高原 , 山沟连着 山沟 。在这里 生活的老百姓们 行 走在险峻的山道和深深的沟壑之 中。 曾经 的陕北 , 自然环 境
景生情 , 用 情产生歌 曲 、 以歌抒发情 感 , 即兴作 曲歌唱 , 用高 亢悠 长的美好歌声抒发着 自己的情感 , 向外界表 达 自己对爱
情和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 和 向往 。在 当中有很 多部分 内容是 歌唱情侣 之间多姿 多彩 的思想 情感 , 因此 , 歌 曲的某 些地方
称它 为“ 酸曲 ” 。信天 游 的节 奏方 面都是 自由 自在 , 有着奔
族繁 多的 国家, 各地 区、 各民族均有 着丰富的地 方特 色的 民歌 。它们反 映着各 民族、 各 地 区不 同的历 史、 文
化风俗、 人情 以及 由不 同地理环境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和风貌。 中国的民族音 乐中, 陕北 民歌在 音乐的 宝库 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它是 中国民歌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民歌 。 [ 关键词 ] 陕北民歌 ; 民族风格 ; 发展
的陕北 民族 的风格艺术。在靖边 、 定边地 区的信天游有 着和 甘肃陇东相似 的地方 , 同时也包含着 内蒙古 “ 爬 山调” 的味道 和韵律 。而在与相邻的晋西北 的神 木和府谷地 区 , 虽然 信天 游也在此流传着 , 但 是大多数 的山歌音 乐风格与晋 西北 的相
近, 故也被称之为“ 酸 曲” 和“ 山曲” 。
信天游是在中国西北 广大地 区广 为流传 的一种 民歌形

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以《三十里铺》为例

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以《三十里铺》为例

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征——以《三十里铺》为例摘要:陕北民歌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之一,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中国民歌中,陕北民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信天游也是陕北民歌中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它在丰富陕北人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十里铺》是著名的陕北信天游之一,作品产生于上个世纪初,由于作品旋律简单、内容朴实,传唱的过程中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并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

本文以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为例,从其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曲调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入手,分析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调、演唱特征,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写作更好的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征,借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艺术特征;《三十里铺》;传播1 信天游的产生1.1 地域因素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沟相连,基本地貌是黄土塬、梁、沟等,陕北的地域特色使信天游具有苍凉、宏壮、直爽、豪气的特点,而且地貌中的梁、沟、坎等也频繁的出现在信天游歌词中。

由于陕北山连着山,在山上劳作或者是赶牲灵的人们,为了排解繁重而单调的生活,会信口编唱歌曲。

由于陕北地域特点,许多在山上劳作的人,会通过唱歌的形式与对面山上的人来对话,这也是陕北信天游高亢、嘹亮的音域特色产生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信天游无论在曲调还是内容上,都受到了陕北地域风格的影响。

1.2 人文因素陕北特有的地域以及历史特点,使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

首先,陕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诗人李季创作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都是以信天游为体裁创作的。

其次,陕北人们的精神文化,使信天游具有陕北人淳朴、豪爽、直白的性格。

陕北精神文化在信天游曲调与内容上的体现尤为明显,陕北多彩的文化背景使信天游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使陕北人更好的通过信天游抒发情感,与世界进行精神对话。

2 信天游的艺术特征以《三十里铺》为例2.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2.1.1曲调特点信天游一般有两类,一种是我们常听到的山歌类信天游,这种类型的信天游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在演唱中能够带个人很强的空间感,而且从内容与演唱形式上更好的表现出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与生活习性。

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得到重视与保护,因而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最受欢迎的民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针对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进行剖析继而探讨陕北信天游的艺术性及价值性,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信天游进行概念性阐述,其次,本文依次从传统信天游时期、新民歌时期、“西北风”时期,到现今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对信天游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通过针对信天游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深入探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传承与保护,为我国研究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提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信天游,审美特征,人文色彩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引言陕北的民歌独具风韵,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母体,其音乐历史悠久,音乐风格高昂悲壮、慷慨激越、杀伐婉转。

在宋代以前,陕北这种西部的音乐占据了我国音乐界的半壁江山。

陕北民歌在我国的民歌史上跌跌撞撞历经上百个春秋,是我国华夏文明史诗的真实见证。

“信天游”作为我国陕北民歌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是生存母题,将“吃”的艰难和“爱”的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名字给人的感觉自由洒脱,旋律引人入胜,将人的灵魂带入凄美的境界。

信天游广泛流传于陕西的北部、宁夏和甘肃的东部,是我国民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黄土高原最具文化价值的代表作之一。

信天游中包含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蕴含着陕北农耕与牧游的生活方式、战乱之苦的历史背景、中原欲草原两种文化的结合、宗教信仰等地方特色。

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现代,信天游以别具特色的发展轨迹,演绎着其发展历程,从传统的信天游到新民歌再到现在的流行“西北风”。

一、浅析陕北民歌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独特形式,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曲调悠扬、语言淳朴、情感真挚,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陕北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格局中陕北的“黄土高原”文化占据重要位置,而“信天游”作为“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文化形式,凝聚了陕北文化独特品味与审美情趣。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审美观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审美观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审美观[摘要]:信天游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歌形式。

它语言有生动、朴实、口语化等美感;曲调高亢悠扬,形式自由多变;表情达意率直,热烈却又不失含蓄和细腻之感;内容倾吐民心,有强烈的感召力;还有随处见悲情色彩,凝聚并沉淀了当地特有的文化价值。

文章援引具体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及表现方式进行美学角度的阐述。

[关键词]:信天游艺术特性语言美悲剧情感文化价值信天游是流行在陕北高原上的一种山歌;是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漫游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不是客观叙事或表演娱人的艺术。

它记载着陕北社会生活的历史,积蓄了陕北地区文化和大众心理特征,呈现出自身的审美特征。

上句比喻、起兴,展示意境和想象,是其词的基本艺术手法。

这些比、兴之词,都是人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细致观察、刻意提炼之所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形象,赋予了信天游以独特的个性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1 艺术特征信天游的艺术价值首先在于强烈的人民生活。

从题材上看,它与陕北人平凡而丰富的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到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各方面。

在旧社会,黄土地极度贫乏物质条件,人们非常渴望渲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抚慰,因此便出现了家喻户晓的《兰花花》、《赶牲灵》等。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经张寒晖填词改编的《边区十唱》,安波填词的《拥护八路军》,贺敬之填词的《秋收》等是陕北民歌中的杰作。

信天游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不仅是因为它展现给人们一幕幕真实的陕北风土民俗故事,更重要的在于它那浓烈的抒情性。

信天游表现的情是真情、激情,字字句句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它记载着陕北社会生活的历史,积蓄了陕北地区文化和大众心理特征,呈现出自身的审美个性。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

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

形式上,它非常简单,自由灵活。

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句子可长可短,一般两句为一首,上句以虚写为主,常用比兴手法;下句实写,点出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得到重视与保护,因而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最受欢迎的民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针对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进行剖析继而探讨陕北信天游的艺术性及价值性,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信天游进行概念性阐述,其次,本文依次从传统信天游时期、新民歌时期、“西北风”时期,到现今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对信天游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通过针对信天游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深入探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传承与保护,为我国研究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提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信天游,审美特征,人文色彩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引言陕北的民歌独具风韵,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母体,其音乐历史悠久,音乐风格高昂悲壮、慷慨激越、杀伐婉转。

在宋代以前,陕北这种西部的音乐占据了我国音乐界的半壁江山。

陕北民歌在我国的民歌史上跌跌撞撞历经上百个春秋,是我国华夏文明史诗的真实见证。

“信天游”作为我国陕北民歌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是生存母题,将“吃”的艰难和“爱”的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名字给人的感觉自由洒脱,旋律引人入胜,将人的灵魂带入凄美的境界。

信天游广泛流传于陕西的北部、宁夏和甘肃的东部,是我国民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黄土高原最具文化价值的代表作之一。

信天游中包含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蕴含着陕北农耕与牧游的生活方式、战乱之苦的历史背景、中原欲草原两种文化的结合、宗教信仰等地方特色。

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现代,信天游以别具特色的发展轨迹,演绎着其发展历程,从传统的信天游到新民歌再到现在的流行“西北风”。

一、浅析陕北民歌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独特形式,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曲调悠扬、语言淳朴、情感真挚,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陕北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格局中陕北的“黄土高原”文化占据重要位置,而“信天游”作为“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文化形式,凝聚了陕北文化独特品味与审美情趣。

“信天游”展现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原创性、多元性、“厚土性”都是不可替代。

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一)传统形式的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陕北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是信天游的主要流传地,而信天游则是古老的陕北地区人们诉说生活艰难与心中情感的传唱方式①,即兴而作、信口漫唱,是当地人悲苦生活的情感倾诉,是该地区的主流音乐文化,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当地人们精神风貌、个性气质的充分体现。

传统的信天游采取的是一段或者多段的样式结构,其歌词中“兴”的手法大量存在、显而易见。

在句式结构上,上下句工整,七字句较多,衬词有时也会加入。

传统的信天游采用的主要是“起兴”、“比兴”两种手法。

“起兴”也就是“即物起兴”,意思是先说其他的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属于“借物抒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协调韵律、创造氛围的作用。

“比兴”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意思是“以彼物比此物”,例如“樱桃好吃树难载,朋友好交口难开”就是一种典型的比兴形式。

其次,传统的信天游语言情感真挚,彰显出“悲情”特色,以描述凄苦的生活给予为主,在陕北的高原文化背景下,通过信天游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宣泄与寄托,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展示出陕北民间文化的“生活化”气息。

信天游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弄能具有极大的差异。

这也造就了不同时期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独特审美特征与发展方向。

信天游最早出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娱乐活动,因而信天游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彰显出陕北文化的“厚重感”。

信天游的取材源于生活,所以在语言方面,非常的生活化,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纯朴的生活气息、厚重的黄土地的味道。

例如“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萝萝滔沙半萝萝金,妹绣荷包一针针,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

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水呀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妹的手,哥呀……”从歌词中能看出相思之苦,是内心情感的充分表达,将生活的艰苦和爱情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真情流露,在人物刻画过程中以小人物的悲欢作为背景,彰显出“黄土高原”文化的人文色彩,彰显出黄土高原的夯实的情感。

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当中,可检索出一百多首信天游,题材主要是爱情、亲情等生活题材为主,其中包含着当地人生活的酸甜苦辣,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将信天游作为精神的寄托,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这句谚语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是对穷人内心深处的剖析。

传统信天游的音乐形态有徽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其中徽调式占主导地位,商调①牛冬梅《陕北信天游的人地关系探讨———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民族艺术研究》2006 年第3 期,第56-70 页。

式次之,羽调式再次之。

(二)新民歌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新民歌的信天游产生于红军长征至建国年间,陕北作为我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之一,大大的促进了当地信天游民歌的发展。

这一时期大量的民间歌手,对信天进行了改编,演唱方式的改变,从不同角度,将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演绎成一种新的民歌形式。

在音乐的形态方面,这一时期的信天游主要采用的是旧的曲目填入新的歌词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风格调整,例如《东方红》、《妇女自由歌》等都是旧曲填词的结果。

在传统的信天游时期,歌曲的创作大多是即兴创作,这些作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歌曲的创作比较随性。

随着生活的改变,原有的歌曲内容显得与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在新民歌时期信天游的创作者,在曲调、节奏等方面仅仅是随着内容的改变做出微小的调整。

此外,信天游音乐的演唱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曲调也多样化起来,在情感的表达中掺入了对比的成分,歌曲风格也从传统的悲壮、凄凉、高亢转向了乐观、敞亮、清新成为新民歌时期信天游的审美特征。

新民歌时期信天游展现出时代与文化的特色,将思想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通过这一时期的信天游作品集中体现,彰显出新民歌时期的人文色彩。

在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对爱情、婚姻的自由的向往,同时原有的小农经济、压迫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存在,传统信天游的悲情色彩也在新民歌时期发生颠覆性变化。

与此同时,新时期的信天游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宣传任务,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打破传统中思想、文化的糟粕,因而社会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天游的发展,为信天游提供成长的文化空间。

同,在此时期信天游演唱歌手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大为改善,为了我国的民族独立与解放大业,生活在陕北的底层的农民、群众踊跃参军,改变了以生活悲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信天游的歌曲内容,开了对积极乐观生活的描述。

因而“新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新民歌在继承与发扬传统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良传统,又进行了艺术形式上的改进与创新,为新民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②(三)“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主要是产生月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音乐史上的转折点。

最为出名的就是在1987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信天游》带来了全国“西北风”的盛行。

80年代中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期,西方的文化开始涌入我国,这带给信天游的既是②王耀华等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福建教育出版社[M],2006 年5 月第1 版,第190页机遇也是挑战。

在这一时期,信天游歌曲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还保留了原有的歌词结构,如信天游的上下句结构依然是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原则与结构手法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与传统的“起兴”、“写实”的手法已不再相同,歌词内容也是当前时代文化的真实写照,与现实的话语方式和生活场景结合紧密。

信天游的场景中虽然描述的还是陕北当地的风景,如“山沟”、“小河”、“白云”、“黄土”等自然风光,但是歌唱的场景已不同于以往的形式,给人的感觉更是一种久别故乡、风景依旧,从前与现在两种社会现实的距离。

“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继承了我国传统信天游的音乐元素,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将西方的音乐元素与我国的乡土民歌进行有机的结合,无论是在曲调还是旋律上都有一定的改变,继承了传统的调式,并进行对比变化,加以丰富,情感的表达更倾向于城市化,集文化性与粗犷豪迈的演唱风格于一体。

基于“万变不离其中”的原则,传统的信天游始终是其变化的灵魂。

(四)多元文化融合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现今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信天游作为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观的展现,浓缩了陕北高原文化的特征。

然而多元文化融合成为信天游文化发展与传承重要方式,如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以信天游演唱方式为主的秧歌剧中,展现出高原文化中的人性美与时代感,在该剧中融合了西方歌剧、陕北戏曲与陕北民歌信天游,将中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构建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对陕北艺术文化形式的活体保护,实施“造血”式扶住,使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艺术形式得到发展与延续。

同时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中以劳动人民、小人物的情感作为切入点,通过“人文”视角继而塑造出具有陕北文化符号特色的“米脂婆姨”与“绥德汉”这样的鲜活、生动的人物,继而展现出“人性美”。

作为该剧的作者陈薪新提出“歌颂人性,让美永恒。

”的观点,使信天游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生活、情感的理解与阐述,让信天游增添具有时代化的审美特色。

总而言之,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劳动方式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其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传统民歌时期信天游具有劳动性、诉苦性、排忧性;而新民歌时期信天游展示出浓厚的宣传性、歌颂型与记事性;而现今的信天游彰显出娱乐性、文化性、人文性的重要特色;信天游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形式特征,彰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文色彩。

三、信天游的文化价值(一)语言文化价值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信天游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众性,以陕北高原的生活作为独特视角,是歌曲语言塑造出的音乐形象鲜活而生动,继而展示出陕北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陕北是在古代的不断的迁徙而形成,因而陕北语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展现出语言的多元性。

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大量运用陕北地方语言,因而为我们展现出信天游厚重的陕北文化特征,提升了语言魅力,完整的、原生态的展现了陕北的语言文化特征。

(二)民俗文化价值我们认真的体会信天游的艺术魅力是,会从信天游作品中挖掘出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特征。

这些民俗从方方面面展现出了陕北的社会生活,如《过年歌》、《结婚喜歌》、《夯歌》、《打场歌》、《铡草歌》等。

“民俗,简称为民间风俗,具体内涵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在民众生活中所创造、沿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