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学案

合集下载

10物态变化-教学案一体化-复习课

10物态变化-教学案一体化-复习课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物态变化》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3
教学程
序设计
板书设计
复习反思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章 《物态变化》复习
单位_______________
工具: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物态变化》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2
教学程
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三.




1.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4.水的三态变化,节约用水。
教学
难点
1, 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2.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3.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态变化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3.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重点1.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和转化条件。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板等;2.实验药品:水、冰块、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本课时的主题——物态变化,并与学生讨论一下物质会因何种原因发生物态变化。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原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有什么特征?•物态变化是什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物态变化?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一:固态和液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探究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冰块。

b.将温度计插入烧杯中,记录开始时的温度。

c.将烧杯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冰块逐渐熔化,变成水;b.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冰的熔点(0℃)停止上升。

4.实验结论:冰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实验二:液态和气态的转化1.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探究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2.实验步骤:a.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试管放在热板上加热,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3.实验结果与讨论:a.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水的沸点(100℃),水开始沸腾。

b.沸腾过程中水逐渐变成水蒸气。

4.实验结论: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液态和气态的转化。

4. 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3. 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进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

4. 活动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探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

5. 活动三:设计小组展示,展示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汽化、冰的融化等。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四、导学反思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评判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展延伸1. 通过实验或观察,探究其他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2. 钻研物态变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利用科技手段,探索物态变化的新领域。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2. 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记录并总结;3.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拓展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物态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和探究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物态变化期末学习学案1

物态变化期末学习学案1

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从液态变为固态叫;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热,凝固要热;2、固体可分为体和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的物体传给温度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热、液化要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发生的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有关: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大小有关,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进行;沸腾比蒸发;(4)蒸发可: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温度;(2)(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附在尘埃上形成;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而成的反馈训练1.写出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1)清晨,草地上的“露珠”_____ (2)潮湿的衣服晾干____(3)冬天早晨看到草地上的霜_____ (4)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_____(5)钢水浇铸成火车轮_____ (6)冰块放到水里消失了________2.用铝锅烧开水时只要锅里有水,铝锅就不会烧坏,这是因为烧水时锅里的水沸腾是要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_,达不到铝的________,所以不会烧坏。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2一、选择题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凝固B.液化C.熔化D.凝华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A.(1)(2)B.(1)(3)C.(3)(4)D.(2)(4)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A.熔化、汽化B.汽化、凝固C.液化、凝华D.熔化、升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会测量温度、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3、能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重点、难点:1、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2、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二、复习指导(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记作0℃,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记作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

2、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1)不能超过量程。

(2)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注意: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

(二)、你身边的物态变化/Search/NCQS200902008.html分析下图,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过程(1)、物质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_______,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________;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_______。

从气态变成液态叫________;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_________ ,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________.(2)、图中,箭头向右的物态变化都是吸收热量过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箭头向左的物态变化都是放出热量过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熔化和凝固(1)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精选篇1一、问题提出: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

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又可以变成水蒸气。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我们将进修一些基本观点和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凝固、熔化、汽化等物态变化过程。

3. 能够诠释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四、进修过程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1)固态: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分子排列有序。

(2)液态:液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不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固态大,分子排列松散。

(3)气态: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排列十分松散。

2. 物态变化的过程(1)凝固: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2)熔化: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3)汽化: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4)凝结: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5)升华: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6)凝华: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的过程。

3. 物态变化的原理物态变化的原理是由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所决定的。

固态物质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最强,液态次之,气态最弱。

在加热或降温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态的变化。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物态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物态变化是由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所决定的,加热或降温会引起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的变化,从而导致物态的变化。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物态变化的现象,通过进修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原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讲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
1. 温度
(1)定义:准确地表示物体的①_________的物理量。

(2)单位:①摄氏温度(t),单位摄氏度,符号是℃,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②______℃;③________的温度定为100 ℃,它们之间分成100份,每一份代表1 ℃。

常考温度估测: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5 ℃;中考考场的温度约为20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100 ℃。

2. 温度计
(1)作用:测量温度的工具。

(2)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液体的④__________规
律。

(3)使用
估:测量前,先估计⑤________________;
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⑥____________;
选:根据⑦__________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进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读: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柱的⑧
_______相平;
记: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如图所示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3℃和26℃,读作
⑨__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__。

(4)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 体温计
(1)作用:测量人体温度。

(2)使用:a.使用前:需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将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b. 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读数。

考点二物态变化
1. 常见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定义:随着温度变化,物质会在固态、_____、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________叫做物态变化。

考点三熔化和凝固
1. 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吸、放热情况:熔化______热。

2. 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吸、放热情况:凝固______热。

3. 晶体和非晶体
1. 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吸、放热情况:汽化______热。

(3)举例:水蒸气蒸发、酒精挥发等。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吸、放热情况:液化________热。

(3)举例:白气、雾、露、雨等。

(4)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a.降低温度;b.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

考点五升华和凝华
1. 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吸、放热情况:升华_______热。

(3)应用:在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利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降低温度。

(4)举例:樟脑丸变小、结冰的衣服变干等。

2. 凝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吸、放热情况:凝华______热。

(3)举例:霜、冰花、雾凇等。

命题点一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例1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
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

考向训练1有两支内径粗细不同的合格温度计,下端玻璃泡内装有相同质量的
水银,现在同时将两者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
A. 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 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变大
C. 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 内径粗的升高得,示数也大
命题点二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判断
类型1 物态变化的辨识
例2 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的缘故(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向训练2 崆峒山是我省着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如图所示。

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雾是从崆峒山中冒出的烟
B. 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 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 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类型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判断
例3“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________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考向训练3 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冬天屋顶结的霜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吸热
B. 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成了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
C. 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放热
D. 夏天,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看到“白气”是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命题点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例4 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

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考向训练4 沙漠中的仙人掌把他的叶子进化成了针形,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少水分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实验剖析
实验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命题方向
1. 实验测量工具(停表、温度计)
2. 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 实验选取小颗粒固体(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测量更准确;小颗粒固体受热均匀)
4. 试管插入烧杯中的位置要适当(试管中所装物质要完全浸没在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的底和侧壁)
5. 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固体受热均匀)
6. 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
7. 烧杯口处的“白气”,试管、烧杯壁水珠的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8. 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确定晶体熔点,判断吸放热特点
例1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
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
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
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______;若某时刻温度计的
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
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

实验延伸1 (1)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第5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
(3)分析表格数据知该物质熔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命题方向
1. 测量工具(停表、温度计)
2. 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 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用初温较高的水;加入水的量少一些;加盖纸板等)
4. 气泡的变化(水在沸腾前,气泡下大上小;沸腾后,气泡下小上大)
5.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6. 烧杯口处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7. 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石棉网的温度较高,会继续向烧杯提供一段时间热量)
8. 绘制温度-时间图像9. 水沸腾温度的变化特点
例2 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实验
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 ℃~120 ℃)、酒精温度计(-80 ℃~60 ℃)、体温计、寒暑表等
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________;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
这些“白气”实际上是_________(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