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二年级上--《神奇的纸》
《神奇的纸》教案

《神奇的纸》教案《神奇的纸》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神奇的纸》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神奇的纸》教案1【活动目标】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
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5、你会做这个圈吗?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
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
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
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
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
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
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
(教师示范)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通用9篇)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通用9篇)《奇妙的纸》教学设计篇1活动目标:1、学问点:了解不同结构的坚固程度不同;2、技能点:能搭建出坚固的正方体;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爱好,乐于尝试各种状况;活动预备: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1、中班嬉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坚固的正方体;2、在嬉戏材料供应上,依据参加幼儿的人数供应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活动过程:一、导入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爱好老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嬉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
怎样搭正方体呢?二、教具展现1、引导幼儿观看操作老师搭好的正方体,争论各自的坚固性老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哪个坚固呢?三、操作过程1、幼儿自由探究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觉结构与坚固性之间的关系老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坚固?3、老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现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奇怪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分,并将记录观看结果四、拓展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坚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五、总结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关心其了解如何通过转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坚固性。
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心情,主动乐观地反复尝试。
《奇妙的纸》教学设计篇2活动目标1.探究让纸巾力气变大的方法,感受纸巾的奇妙。
2.乐观参加操作活动,想方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胜利的喜悦。
5.通过试验培育相互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力量。
活动预备物质预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阅历,大胆猜想。
(问题引入,激发爱好)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2.幼儿操作探究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奇妙。
(探究操作,尝试验证)(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方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摸索索,老师观看,鼓舞幼儿乐观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看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小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神奇的纸》教学设计

小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神奇的纸》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神奇的纸》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四课时。
通过第3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制作物品的材料是一个不断演变和优化的过程。
纸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更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科技发展的历史。
在本课中,学生将利用“纸”这种材料,体验对一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改变和优化材料性能的过程。
本课中,安排了对纸的简单改造活动。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纸折叠成瓦楞状,然后去体验改造后的纸在弹性与缓冲、承载力、隔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将发现对纸进行简单加工后,它的性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他们还会产生继续改造材料以改变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纸非常熟悉,并有着纸各种使用情境的经历(如书写、折纸等)。
但是对于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很少会对纸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在动手能力方面,“叠一叠”这个环节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以录制微视频的形式指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纸。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纸的不同操作观察,知道纸的不同特征,并初步了解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科学思维:通过对纸的不同观察,发展思维的分析、概括能力。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能用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的变化。
态度责任: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套、防腐木(有条件)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普通白纸1.出示白纸。
第4课 《神奇的纸》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神奇的纸》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点】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观察和描述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建立材料特点与其功能用途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
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
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预设:白色、很薄、轻等。
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二、探索(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预设:折叠、染色、刷油……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1.折纸。
(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
(2)学生折纸。
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
(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
小学二年级科学《神奇的纸》说课稿

《神奇的纸》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科教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
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部分-探索,用“折叠”这种改造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造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较弹力)、放一放(比较承载力)、摸一摸(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部分-研讨,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四、说教学法四、说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最新版部编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神奇的纸》优质课件

教科版科学 二年级上 授课教师:赵倩
新知导入
普通的纸有什 么特点呢?
特点:白色、柔软、轻、薄、光滑…… 用途:写字、画画、折纸玩具……
新知讲解
我们生活中的纸和纸制品
餐巾纸
信纸
报纸
小纸船
牛皮纸
剪纸作品 书籍
纸手袋
美纹纸 作业本
纸花
新知讲解
制造1吨纸张,需要砍伐约 20棵大树,约5吨木材。
魔术剧场
危险!!! 请勿模仿!
魔术剧场
谢谢!
按一按
弹性对比
探究实验
放一放
承载力 的对比
新知讲解 比一比,根据你的发现在□里面画“√”。
活动记录单二
按一按 放一放
普通纸 □能弹回
√□不能弹回 √□□不能能支支撑撑
瓦楞状纸
√□能弹回
□不能弹回
√□能支撑
□不能支撑
探究实验
摸一摸
隔热能力对比
探究实验
摸一摸 活动步骤:
1、轻轻将白纸贴在杯子外壁,小心用手感受温度; 2、轻轻将瓦楞纸贴在杯子外壁,小心用手感受温度; 3、完成活动手册中的“摸一摸”内容。
节约用纸
科学小剧场
小白兔过河
探究活动
怎样让小白纸有更大的力气呢? 改造白纸——折叠
探究活动
叠一叠,比一比
探究活动 叠一叠,比一比看看纸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活动记录单一
wǎ léng zhǐ
瓦楞纸
探究实验
我们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白纸经过加工和 改造前后的变化
实验方法:
按一按、放一放、摸一摸
探究实验
温馨提示:注意安全,小心操作,不要烫伤!
新知讲解
比一比,根据你的发现在□里面画“√”。 活动记录单三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于是他们很快就买好了两 盒鸡蛋,蹦蹦跳跳地回到 了家,可接下来的一幕, 让两人都惊讶不已...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透明塑料盒
瓦楞纸盒
原来,熊二的鸡蛋全碎了,可为什么熊大的鸡蛋完好无损呢?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又说明了什 么?
如何让它能支撑
? 订书机的重量呢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l éng
瓦楞状纸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我会来比划(侧面)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魔术表演
这张纸有什么特点?
白色 薄、光滑
轻 软、易湿、易燃烧、易撕碎...
仔细观察, 这张纸有没 有变化?
说明了什么?
再观察,这 张纸有没有 变化?
说明了什么?
继续观察, 这张纸有没 有变化?
烫
回到家后,又渴又累,可桌上的水杯太烫手了, 这可急坏了两兄弟...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神奇的纸》教科版 (共19张PPT)
2-4《神奇的纸》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1):《神奇的纸》在本次《神奇的纸》的教学设计中,我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材料改造与性能变化”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折叠纸的实验,学生成功地认识到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并能够理解这种性能改变可以应用于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出这一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了简单的加工与改进,并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比较了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虽然部分学生在描述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但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对加工、改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并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材料应用的实例,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聚焦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并交流纸的特点和用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但在此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回答较为单一,可能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探索环节:这是本次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折纸实验中,我通过示范和播放微视频,确保学生能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由于动手能力有限,折出的瓦楞状纸不够规范,影响了后续的实验效果。
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按一按”、“放一放”和“摸一摸”三个实验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不规范操作的情况,如用力过猛、记录不及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