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AO分型
胸腰椎骨折AO分型.pptx

A 型:椎体压缩 A1:压缩骨折 A1.1 终板嵌压 A1.2 楔形嵌压 1.上缘楔形嵌压骨折 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 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 A1.3 椎体塌陷 A2: 劈裂骨折 A2.1 矢状面劈裂骨折 A2.2 冠状面劈裂骨折 A2.3 钳夹样骨折 A3:爆裂型骨折 A3.1 不完全爆裂骨折 1.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 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A3.2 爆裂分离骨折 1.上缘爆裂分离骨折 2.侧方爆裂分离骨折 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 A3.3 完全分离骨折 1.钳夹分离骨折 2.完全屈曲爆裂骨折 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
21Leabharlann 学海无 涯B3.1 过伸半脱位 1.不伴有后柱损伤
2. 伴有后柱损伤 B3.2 过伸—峡部裂 B3.3 后方脱位 C 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C1:A 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 C1.1 楔形旋转骨折 C1.2 劈裂旋转骨折
1.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 C1.3 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 1.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 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C2:B 型损伤伴有旋转 C2.1 B1 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屈曲旋转半脱位 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3.单侧脱位 4.向前旋转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5.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或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 6.单侧脱位+A 型骨折 7.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 C2.2 B2 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两柱横贯性旋转骨折 2.单侧屈曲峡部裂伴有间盘损伤 3.单侧屈曲峡部裂+A 型骨折 C2.3 B3 损伤伴有旋转(过伸剪切损伤伴有旋转) 1.旋转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有椎体后方结构的骨折 2.单侧过伸峡部裂 3.向后旋转脱位 C3:剪切旋转样骨折 C3.1 切皮样骨折 C3.2 斜行骨折
胸腰椎骨折AO分型

A 型:椎体压缩A1:压缩骨折A1.1 终板嵌压A1.2 楔形嵌压.1 上缘楔形嵌压骨折.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A1.3 椎体塌陷A2: 劈裂骨折A2.1 矢状面劈裂骨折A2.2冠状面劈裂骨折A2.3钳夹样骨折A3:爆裂型骨折A3.1 不完全爆裂骨折.1 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A3.2爆裂分离骨折.1 上缘爆裂分离骨折.2 侧方爆裂分离骨折.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A3.3完全分离骨折.1 钳夹分离骨折.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B 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B1 :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B 1 .1伴有间盘的横贯损伤.1 屈曲半脱位.2前方脱位.3屈曲半脱位/ 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有A 型椎体骨折.1 屈曲半脱位伴有A 型椎体骨折.2 前方脱位伴有A 型椎体骨折.3屈曲半脱位/ 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B2: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B2.1 两柱横贯性骨折B2.2伴有间盘损伤.1 损伤通过间盘及椎弓根.2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B2.3伴有A型椎体骨折.1 经椎弓根伴有A 型椎体骨折.2经峡部伴有A 型椎体骨折B3: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B3 . 1过伸半脱位.2伴有后柱损伤B3.2过伸一峡部裂B3.3后方脱位C 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C1:A 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C1.1楔形旋转骨折C1.2劈裂旋转骨折.1 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C1.3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1 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C2:B 型损伤伴有旋转C2.1 B1 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1 屈曲旋转半脱位.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3 单侧脱位.4 向前旋转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5 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或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7 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 型骨折C2.2 B2 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1两柱横贯性旋转骨折.2单侧屈曲峡部裂伴有间盘损伤.3 单侧屈曲峡部裂+A 型骨折C2.3 B3 损伤伴有旋转(过伸剪切损伤伴有旋转).1旋转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有椎体后方结构的骨折.2单侧过伸峡部裂.3向后旋转脱位C3:剪切旋转样骨折C3.1切皮样骨折C3.2斜行骨折。
AO胸腰椎骨折分型

AO胸腰椎骨折分型A型椎体压缩A1:嵌压骨折A1.1:终板嵌压A1.2:楔形嵌压骨折,包括1.2.1:上方楔形嵌压骨折;1.2.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1.2.3:下方楔形嵌压骨折A1.3:椎体塌陷,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椎体完全压缩成平面A2:劈裂骨折A2.1:矢状面上的劈裂骨折A2.2:冠状面上的劈裂骨折A2.3:pincer(钳夹??)骨折A3:爆裂骨折A3.1:不完全性爆裂骨折,包括3.1.1:上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3.1.2:侧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3.1.3:下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A3.2:爆裂-劈裂骨折,包括3.2.1:上方爆裂-劈裂骨折;3.2.2:侧方爆裂-劈裂骨折;3.2.3:下方爆裂-劈裂骨折A3.3:完全性爆裂骨折,包括3.3.1:pincer(钳夹??)爆裂骨折;3.3.2:完全性屈曲爆裂骨折;3.3.3:完全性轴向爆裂骨折B型前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B1:后方分离,主要为韧带结构分离(屈曲-牵张损伤)B1.1:伴有椎间盘的横断分离,包括1.1.1:屈曲-半脱位;1.1.2:前方脱位;1.1.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且伴有小关节突及A型骨折者B2:后方分离,主要为骨性结构分离(屈曲-牵张损伤)B2.1:横行的两柱骨折(Channel骨折)B2.2:伴有椎间盘分离,包括2.2.1:通过椎弓根及椎间盘的分离;2.2.2:通过峡部及椎间盘的分离B2.3:伴有椎体的A型骨折,包括2.3.1:通过椎弓根,伴有椎体A型骨折;2.2.2:通过峡部,伴有椎体A型骨折B3:前方分离,通过椎间盘(过伸-剪切力损伤)B3.1:过伸-半脱位,包括3.1.1:不伴有后柱损伤;3.1.2:伴有后柱损伤B3.2:过伸性的椎体滑脱B3.3:后方脱位C型前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C1:A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C1.1:旋转型楔形骨折C1.2:旋转型劈裂骨折,包括1.2.1:旋转型矢状面劈裂骨折;1.2.2:旋转型冠状面劈裂骨折;1.2.3:旋转型pincer(钳夹??)劈裂骨折C1.3:椎体分离(旋转型爆裂骨折),包括1.3.1:不完全性旋转型爆裂骨折;1.3.2:旋转型爆裂-劈裂骨折;1.3.3:完全性旋转型爆裂骨折C2:B型损伤伴有旋转C2.1:B1型损伤伴旋转(屈曲-牵张损伤伴旋转),包括2.1.1:旋转型屈曲-半脱位;2.1.2:旋转型屈曲-半脱位合并单侧关节突骨折;2.1.3:单侧脱位;2.1.4:旋转型前方脱位伴或不伴关节突骨折;2.1.5:旋转型屈曲-半脱位合并A型骨折,伴或不伴单侧关节突骨折;2.1.6:单侧脱位伴A型骨折;2.1.7:旋转型前方脱位合并A型骨折,伴或不伴关节突骨折C2.2:B2型损伤伴旋转(屈曲-牵张损伤伴旋转),包括2.2.1:旋转型两柱横断骨折;2.2.2:单侧屈曲型滑脱伴有椎间盘分离;2.2.3:单侧屈曲型滑脱伴有A型骨折C2.3:B3型损伤伴旋转(过伸-剪切力损伤伴旋转),包括2.3.1:旋转型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椎体后方骨折;2.3.2:单侧过伸性脱位;2.3.3:后方脱位伴旋转C3:旋转-剪切力损伤C3.1:slice骨折C3.2:斜行骨折。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很多,见本人下表总结。
分型越多,说明争论越大。
按AO的派性,这时候会出手做一个AO分型。
按一贯做法,这个AO分型会根据一个已有的分型做修订。
如著名的胸腰椎骨折AO分型从Margel分型衍化而来,这次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从德国骨科创伤协会分型(DGOU)修订而来。
命名为:AO Spine-DGOU Osteoporotic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其公信力大增,也是我最推荐的分型。
与DGOU分型相比,AO分型的图片精美,面面俱到。
DGOU分型也落得一个广泛推广的双赢局面。
下附DGOU分型。
另外推荐,aospine官网是脊柱外科初学者的一个宝库,建议大家浏览。
分类栏目可以见到上颈椎、下颈椎、胸腰椎、骶骨骨折AO分型精美图片。
只是这个网站的网速太慢。
2022/8/21 (No. 285)。
骨折AO分型

B3 1 肱骨
小头
2 滑车
3 肱骨 小头与 滑车
肱骨远端亚组---C型
胫骨近端亚组----A型
关节外骨折
1 2 3
A1
A2
腓骨头撕 矢状面斜形
脱骨折
骨折
B2 .1 骨折在颈基底部 .2 骨折颈中部伴内收 .3 骨折颈中部伴剪切
B3 .1 中度的内翻和外旋移位 .2 中度的垂直和外旋移位 .3 明显的移位
B2-2型:干骺 端横断移位骨 折,肱骨头有旋 转移位。伴有结 节移位骨折。
B2-3型:干骺 端粉碎移位骨 折,伴结节移位 骨折。
B3 B3-1型:干骺 端斜行骨折, 伴盂肱关节脱 位。虽然只有 一骨折线,但 通过结节及干 骺端。 B3-2型:与 B3-1型相似, 伴有结节骨折 及盂肱关节脱 位。 B3-3型:干骺 端骨折伴盂肱 关节后脱位及 小结节骨折。
肱骨远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远端都属于此种分型。尺桡骨近端、远端与此类似。
分组---A型
近端
A1 撕脱性 骨折
A2 干骺端 简单
A3 干骺端 粉碎
远端
干骺端 简单
干骺端 楔形
干骺端 复杂
股骨下端,胫骨上下端骨折A分 型
分组―B型
近端
远端
股骨下端,胫骨上下端骨折
B1 劈裂骨折,即剪切 外髁矢状面骨折 的B分型
A2-2型:冠状 面有内翻成角畸 。 A2-3型:冠状 面有外翻成角畸 形。
A3 A3-1型:简 单骨折,伴有 骨折块间的成 角畸形。 A3-2型:简 单骨折,伴有 远骨折块向内 或向外侧的移 位,或伴有盂 肱关节脱位。 A3-3型:多 块骨折,可有 楔形骨折块或 伴有盂肱关节 脱位。
一文读懂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

一文读懂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1994年,Magerl等基于两柱理论提出经典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
通过AO分型,脊柱损伤不仅根据损伤机制,而且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伴发的脊柱软组织损伤,将其分为3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3个亚型(A,B,C)。
骨折分型由A到C损伤逐渐加重。
A型为轴向的不稳定,B型则增加了矢状面的不稳定,而C型骨折则为3个面的不稳定,由于其分型是根据骨性和软组织结构损伤的程度进行逐级分类,故其可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故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较大。
但AO分型较繁琐,记忆困难,可重复性差。
图示:脊柱两柱理论分型A型由压缩损伤引起,仅前柱的损伤,无后柱损伤。
根据前柱损伤的程度又分为A1、A2、A3三型。
B型为牵张损伤引起,累及前后两柱,且以损伤邻近椎体间的牵张为特点,多表现为椎体间解剖结构分离和间距增大。
根据损伤的程度分为B1、B2、B3三个亚型。
C型为旋转暴力引起,多合并压缩的损伤机制,也可分为3个亚型。
图示:A.轴向不稳定,屈曲压缩;B.矢状位不稳定,屈曲牵张或后伸牵张;C.三方不稳定,横向全错开。
胸腰椎骨折AO的详细分型AO各分型具体图解图2. 终板嵌压(A1.1); 图3.上缘楔型嵌压骨折(A1.2.1); 图4.椎体塌陷(A1.3); 图5.冠状面劈裂骨折(A2.2); 图6.钳夹样骨折(A2.3); 图7.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A3.1.1)图示:上缘爆裂分离骨折(A3.2.1)A-C: 标准X线片表现,注意椎间间距增加(B箭头); D,E: 椎体上下部的的CT扫描图示: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A3.3.3); A,B:标准X线片上的表现,注意增加的椎间距离(箭头); C,D:CT扫描椎体的上部和下部图示:B1.1型。
A:屈曲半脱位(B1.1.1);B:前脱位(B 1.1.2);C:前脱位伴关节突骨折(B 1.1.3)图示:屈曲半脱位 A型骨折(B1.2.1)。
A:(B1.2.1 A1.2A);B:(B1.2.1 A2.3); C:(B1.2.1 A3.1.1)图示:12A:(B1.2.2 A1.2.1); B:(B1.2.3 A3.3); 13:(B2.1)图示: 14: (B2.2.2); 15: (B2.3,2 A3.1.3); 16: (B1-B2); 17A: (B3.1.1); 17B:(B3.2); 17C: (B3.3)图示:18A-C: (C1.1); 19A-C: (C1.2.4)图示:20A-C: (C1.3.3); 21A-C: (C2.1.1)图示:22A-B: (C2.1.3); 23A-B: (C2.2.1); 24A-B: (C3.1)图示:C3.2图示:AO分型诊断流程图示:回顾14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AO分型中,各型所占比率,其中A型最常见。
骨折的AO分型

骨折的AO分型对骨折及伴发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可以为医师对骨折的治疗、研究和交流提供统一的标准,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追踪治疗结果并做对比分析,同时也为新的治疗模式提供可评价的基础。
为了这一目的,就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命名和分类系统,同时为了能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最好简单实用。
从1970年开始,瑞士AO/ASIF(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的创始人之一Maurice Muller教授及其同事,就着手建立了一个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Comper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Long Bones),该分类系统通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描述了长骨骨折的部位、形态和严重程度等特征。
美国OTA(the 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在Marc Swiontkowski教授领导下的骨折编码和分类委员会(the Committee for Coding and Classification),采用了Muller教授的长骨骨折分类系统,并将其分类方法和原则应用到全身其他骨骼,形成了AO/OTA骨折分类系统。
这个字母数字编码分类系统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目前尚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能够像它这样将全身骨骼包括进来,这一分类方法科学实用,被创伤骨科专家广泛接受、应用,并被不断修正。
一、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和定义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总体上遵循Muller的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的原则,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图),将每一骨骼分为3个部位或节段(近端、骨干、远端),1-1再将每一部位的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分为3型(A、B、C),每型下面又分3组(1、2、3),这样一个部位或节段的骨折可以有27个亚组(如A11,A12...C32,C33)。
图1-1 骨骼定位编码1.骨骼编码骨折该系统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颅面、)24(腕骨、)2(尺桡骨、)1(肱骨包括有,骨和胸骨不在本范围描述).掌骨(25)、指骨(26)、股骨(3)、胫腓骨(4)、髌骨(45)、距骨(72)、跟骨(73)、足舟骨(74)、楔骨(75)、骰骨(76)、跖骨(81)、趾骨(82)、脊柱(5)、骨盆(6)、锁骨(06)、肩胛骨(09)。
医学各科知识总结——骨折的AO分型

骨折的AO分型对骨折及伴发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可以为医师对骨折的治疗、研究和交流提供统一的标准,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追踪治疗结果并做对比分析,同时也为新的治疗模式提供可评价的基础。
为了这一目的,就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命名和分类系统,同时为了能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最好简单实用。
从1970年开始,瑞士AO/ASIF(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的创始人之一Maurice Muller教授及其同事,就着手建立了一个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Comper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Long Bones),该分类系统通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描述了长骨骨折的部位、形态和严重程度等特征。
美国OTA(the 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在Marc Swiontkowski教授领导下的骨折编码和分类委员会(the Committee for Coding and Classification),采用了Muller 教授的长骨骨折分类系统,并将其分类方法和原则应用到全身其他骨骼,形成了AO/OTA骨折分类系统。
这个字母数字编码分类系统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目前尚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能够像它这样将全身骨骼包括进来,这一分类方法科学实用,被创伤骨科专家广泛接受、应用,并被不断修正。
一、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和定义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总体上遵循Muller的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的原则,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图1-1 ),将每一骨骼分为3个部位或节段(近端、骨干、远端),再将每一部位的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分为3型(A、B、C),每型下面又分3组(1、2、3),这样一个部位或节段的骨折可以有27个亚组(如A11,A12...C32,C33)。
图1-1 骨骼定位编码1.骨骼编码骨折该系统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颅面骨和胸骨不在本范围描述),包括有肱骨(1)、尺桡骨(2)、腕骨(24)、掌骨(25)、指骨(26)、股骨(3)、胫腓骨(4)、髌骨(45)、距骨(72)、跟骨(73)、足舟骨(74)、楔骨(75)、骰骨(76)、跖骨(81)、趾骨(82)、脊柱(5)、骨盆(6)、锁骨(06)、肩胛骨(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型:椎体压缩
A1:压缩骨折
A1.1终板嵌压
A1.2楔形嵌压
.1上缘楔形嵌压骨折
.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
.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
A1.3椎体塌陷
A2: 劈裂骨折
A2.1矢状面劈裂骨折
A2.2冠状面劈裂骨折
A2.3钳夹样骨折
A3:爆裂型骨折
A3.1不完全爆裂骨折
.1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
.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A3.2爆裂分离骨折
.1上缘爆裂分离骨折
.2侧方爆裂分离骨折
.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
A3.3完全分离骨折
.1钳夹分离骨折
.2完全屈曲爆裂骨折
.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
B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
B1: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1.1伴有间盘的横贯损伤
.1屈曲半脱位
.2前方脱位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
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有A型椎体骨折
.1屈曲半脱位伴有A型椎体骨折
.2前方脱位伴有A型椎体骨折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B2: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2.1两柱横贯性骨折
B2.2伴有间盘损伤
.1损伤通过间盘及椎弓根
.2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B2.3伴有A型椎体骨折
.1经椎弓根伴有A型椎体骨折
.2经峡部伴有A型椎体骨折
B3: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
B3.1过伸半脱位
.1不伴有后柱损伤
.2伴有后柱损伤
B3.2过伸—峡部裂
B3.3后方脱位
C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C1:A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
C1.1楔形旋转骨折
C1.2劈裂旋转骨折
.1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
C1.3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
.1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
.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C2:B型损伤伴有旋转
C2.1 B1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屈曲旋转半脱位
.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3单侧脱位
.4向前旋转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5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或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
.6单侧脱位+A型骨折
.7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C2.2 B2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两柱横贯性旋转骨折
.2单侧屈曲峡部裂伴有间盘损伤
.3单侧屈曲峡部裂+A型骨折
C2.3 B3损伤伴有旋转(过伸剪切损伤伴有旋转)
.1旋转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有椎体后方结构的骨折
.2单侧过伸峡部裂
.3向后旋转脱位
C3:剪切旋转样骨折
C3.1切皮样骨折
C3.2斜行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