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的分型与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优势病种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优势病种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胸腰椎骨折是指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概念,椎体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在胸腰椎损伤中最为常见。

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和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中柱损伤)。

椎体后缘骨折片常常发生向后移位凸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因此胸腰椎爆裂件骨折常合并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腰椎骨折,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病名:胸腰椎骨折二、诊断(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中相关诊断依据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3) 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连线失去正常形态,前后缘高度均变扁,椎体横径增宽,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棘突间分离。

CT表现:椎体显示多条低密度裂隙,走向不规则,椎体边缘皮质中断,碎骨向周围不同程度移位,后缘碎骨移至椎管内,造成不同程度椎管狭窄。

(二)辩证分型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期。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早期--气滞血瘀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淤血攻心,则用“开”法。

2、中期--筋骨未续是在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3、后期--肝肾两虚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早期证属气滞血瘀。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治疗完整版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治疗完整版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治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胸腰椎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症。

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胸腰椎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然而,在如何准确判断胸腰椎的类型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论。

胸腰椎的分型:Denis 分型: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其将胸腰椎分为4 大类:(1)A 类:压缩性;(2)B 类:爆裂性; B 类又分为5 型: (1) 上下终板型; (2) 上终板型; (3) 下终板型; (4) 爆裂旋转型; (5) 爆裂侧屈型。

(3) C 类:安全带; C 类分为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

(4) D 类:脱位。

其中D 类则有3 型: (1) 屈曲旋转脱位; (2) 剪力性脱位; (3) 屈曲牵张性脱位。

McAfee分型:CT 的横断扫描影像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胸腰椎的损伤程度和了解三柱损伤的状况,所以McAfee 等根据胸腰椎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将胸腰椎分为6 大类:(1) 楔形压缩; (2) 稳定性爆裂性; (3) 不稳定性爆裂性; (4) Chance ; (5)屈曲牵张性损伤; 移位性损伤。

其中移位性损伤中包括“切片”( slice) 、旋转性脱位和单纯脱位。

AO分型:90 年代以来,鉴于已有的胸腰椎分类的缺陷,AO 学派和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分类法。

胸腰椎骨折诊断治疗

胸腰椎骨折诊断治疗
II
型:上终板骨折(more) 型:旋转爆裂骨折
III型:下终板骨折
IV

V 型:侧屈爆裂骨折
3、安全带型损伤
前柱或更前方为支点 , 中
后柱受张力,根据损伤程 度不同,稳定性也有相当
差别。
安全带型损伤
4、骨折脱位型损伤
由严重复合暴力所致,常
累及三柱,造成不同程度
的神经损伤
L4骨折脱位
压时间,可能增加恢复率;

主张择期手术:伤后1~2天难以
判断脊髓损伤程度,匆忙手术会
增加医源性危险。
矫形与固定:
矫正节段后凸畸形
提供神经组织恢复的理想环境 预防爆裂骨折侧凸畸形
后路复位内固定器械:

长节段器械:Harrington. 短节段器械:Roy-cammille. APF、RF、S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运 动 指 数
(Moter Index Score, MIS)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 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 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 区感觉),运动丧失; 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 (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 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 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 病理反射存在。








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 (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 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 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 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 动 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 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 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 段以上残存有运动功能

胸腰椎骨折决定脊柱骨折手术TLICS-分型评分科学指导

胸腰椎骨折决定脊柱骨折手术TLICS-分型评分科学指导

胸腰椎骨折决定脊柱骨折手术TLICS 分型评分科学指导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TLICS 评分是临床推广一个分型方法,该评分方法应用相对方便,计分规则较为客观,这一评分系统对是否手术治疗提供相对明确的指导意见,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TLICS 分型TLICS(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评分最早由 Vaccaro 等人 2005 年提出,主要包含三个条目,即骨折形态、神经功能状态、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程度等。

对每个条目依据不同的特点赋予对应的分数,计算总和,超过 4 分推荐手术治疗,小于 4 分推荐保守治疗,等于 4 分,取决手术医生对手术适应症把握。

TLISS 分型关系TLISS 分型是 TLICS 分型的最初版本。

两者差别的主要点在于对骨折评估的方法,TLISS 注重从骨折机制进行评分,而 TLICS 注重从骨折形态进行评分,从评分一致性角度来说,骨折形态是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估指标,而骨折机制主观性较大,一致性较差,因此目前主要采用对骨折形态评分的方法。

两者容易出现混淆的原因一方面是上述方法的作者均为Vaccaro,两者发表时间过于接近,另一方面是两个评分差别非常细微,仅在骨折评分方面存在细微差异。

TLICS 评分最佳翻译TLISC 评分主要由骨折形态、PLC 完整性、神经功能状态等三部分组成。

椎体爆裂性骨折伴随 PLC 损伤的患者,应该归类为牵张性损伤(4 分)还是单纯的爆裂性骨折(2 分)。

Distraction 翻译成牵张性损伤,更多强调的是骨折损伤机制,而非骨折形态。

在 TLICS 原文里对 Distraction 有非常明确的定义:脊柱头端和尾端结构出现分离,即为 distraction。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distraction 翻译成分离性损伤会更符合 TLICS 评分对骨折形态的定义。

AO胸腰椎骨折分型

AO胸腰椎骨折分型

AO胸腰椎骨折分型A型椎体压缩A1:嵌压骨折A1.1:终板嵌压A1.2:楔形嵌压骨折,包括1.2.1:上方楔形嵌压骨折;1.2.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1.2.3:下方楔形嵌压骨折A1.3:椎体塌陷,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椎体完全压缩成平面A2:劈裂骨折A2.1:矢状面上的劈裂骨折A2.2:冠状面上的劈裂骨折A2.3:pincer(钳夹??)骨折A3:爆裂骨折A3.1:不完全性爆裂骨折,包括3.1.1:上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3.1.2:侧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3.1.3:下方不完全性爆裂骨折A3.2:爆裂-劈裂骨折,包括3.2.1:上方爆裂-劈裂骨折;3.2.2:侧方爆裂-劈裂骨折;3.2.3:下方爆裂-劈裂骨折A3.3:完全性爆裂骨折,包括3.3.1:pincer(钳夹??)爆裂骨折;3.3.2:完全性屈曲爆裂骨折;3.3.3:完全性轴向爆裂骨折B型前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B1:后方分离,主要为韧带结构分离(屈曲-牵张损伤)B1.1:伴有椎间盘的横断分离,包括1.1.1:屈曲-半脱位;1.1.2:前方脱位;1.1.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且伴有小关节突及A型骨折者B2:后方分离,主要为骨性结构分离(屈曲-牵张损伤)B2.1:横行的两柱骨折(Channel骨折)B2.2:伴有椎间盘分离,包括2.2.1:通过椎弓根及椎间盘的分离;2.2.2:通过峡部及椎间盘的分离B2.3:伴有椎体的A型骨折,包括2.3.1:通过椎弓根,伴有椎体A型骨折;2.2.2:通过峡部,伴有椎体A型骨折B3:前方分离,通过椎间盘(过伸-剪切力损伤)B3.1:过伸-半脱位,包括3.1.1:不伴有后柱损伤;3.1.2:伴有后柱损伤B3.2:过伸性的椎体滑脱B3.3:后方脱位C型前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C1:A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C1.1:旋转型楔形骨折C1.2:旋转型劈裂骨折,包括1.2.1:旋转型矢状面劈裂骨折;1.2.2:旋转型冠状面劈裂骨折;1.2.3:旋转型pincer(钳夹??)劈裂骨折C1.3:椎体分离(旋转型爆裂骨折),包括1.3.1:不完全性旋转型爆裂骨折;1.3.2:旋转型爆裂-劈裂骨折;1.3.3:完全性旋转型爆裂骨折C2:B型损伤伴有旋转C2.1:B1型损伤伴旋转(屈曲-牵张损伤伴旋转),包括2.1.1:旋转型屈曲-半脱位;2.1.2:旋转型屈曲-半脱位合并单侧关节突骨折;2.1.3:单侧脱位;2.1.4:旋转型前方脱位伴或不伴关节突骨折;2.1.5:旋转型屈曲-半脱位合并A型骨折,伴或不伴单侧关节突骨折;2.1.6:单侧脱位伴A型骨折;2.1.7:旋转型前方脱位合并A型骨折,伴或不伴关节突骨折C2.2:B2型损伤伴旋转(屈曲-牵张损伤伴旋转),包括2.2.1:旋转型两柱横断骨折;2.2.2:单侧屈曲型滑脱伴有椎间盘分离;2.2.3:单侧屈曲型滑脱伴有A型骨折C2.3:B3型损伤伴旋转(过伸-剪切力损伤伴旋转),包括2.3.1:旋转型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椎体后方骨折;2.3.2:单侧过伸性脱位;2.3.3:后方脱位伴旋转C3:旋转-剪切力损伤C3.1:slice骨折C3.2:斜行骨折。

胸腰段脊柱骨折

胸腰段脊柱骨折
的,术后应用激素。 • 4、拔引流管即复查X线,内固定满意,可嘱
患者腰围保护下地负重。 • 5、多节段固定需卧床≥2周。 • 6、术后3月限制体育活动,1年后活动无限
制。 • 7、术后1月、3月、6月、1年复查。
十、总结
• 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手术指征并 不难掌握。但手术时机、入路、是 否需要减压及植骨、固定节段都存 在争论。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评分 系统也存在争议,无公认的量化标 准。故在很多治疗上还是凭借医师 的个人理念及经验。
2、神经损伤<ASIA D级 3、椎体高度压缩<50% 4、局部后凸角度<30度 5、椎管侵占<50%
• 固定节段长短 A、B1型骨折选择短节段固定;B2、B3、 C型骨折或Gaines载荷评分>6分的前柱 不稳的骨折,如仅行后路固定,考虑长 节段固定。
八、病案
1、患者男性,29岁,高坠伤。ASIA分级A级。
• 手术入路 前路手术的绝对指征是椎体暴散骨折, 后壁骨块翻转向前。而其他类型骨折手 术入路选择除依靠术者的经验外还取决 于前柱是否稳定。 如何判断前柱是否稳定?可参考Gaines 载荷评分。
Gaines评分
<6分--后路 ≥6分--前路 ≥6分,伴B2、B3及C型--前后联合入路
• 后路手术减压 不减压指征:1、A型骨折
胸腰段脊柱骨折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符勇
LOGO
一、流行病学
• 胸腰段(T11--L2)脊柱骨折脱位是最常 见的脊柱损伤。约有50%的椎体骨折和 40%脊髓损伤发生于T11--L2节段。青壮 年患者65%为高能量损伤(交通事故), 老年患者60%为低能量损伤(跌倒)。
二、胸腰椎解剖与生理
• 胸腰段是脊柱活动的转换区域,比脊柱 其他节段更易受到损伤,可能是因为肋 骨限制的减少、屈曲和旋转活动的改变、 椎间盘体积和形态的改变。

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腹膜后胸膜外暴露
⒈切口 上端自胸11棘突旁3cm处向下 直切开,弯向第十二肋下缘远侧2cm 向前至腋前线
Incision for extrapleural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to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⒉手术过程
⑴切开皮肤、皮下,逐一切开深筋膜、斜方肌 、背阔肌、前锯肌。切断骶棘肌牵向正中,暴 露第12肋骨及胸12横突,切除横突,切开并剥 离肋骨骨膜暴露并切除12全肋 在12肋下方切开腰背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 肌和腹横肌,找到胸模返折处,钝性剥离后将 胸膜用食指轻轻向上推开。如有小破口随即缝 合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椎弓根过细 椎体旋转 横突骨折
3.断钉及拔钉:骨干骨折缺损其螺钉 承受应力是正常的5-10倍,短节段 固定中存在两个弹性结构的椎间盘 , 应 力 超 过 15 倍 。 Gaines 对 28 例 胸 腰骨折中10例断钉者复查发现按负 荷剪切法均在7分以上,其中5例为9 分。术后避免半卧位和过早下地活 动并应使用腰围
后部韧带复合结构损伤,脊突间距增宽,平 卧位自动复位,体检时能发现,压缩>50%时 后柱撕裂 。 椎间隙变窄提示椎间盘可能进入椎管内 爆裂型骨折时闯入椎管的骨块在牵张复位时可 能借助其后纵韧带促进骨块复位 T12 66% L1 53% L2 34%
Frankel定级(脊髓损伤的 神经功能定级)
A、无运动感觉功能 B、感觉存在,运动消失 C、感觉存在,有运动功能,无使用价值 (3级/5) D、感觉存在,有运动功能,有使用价值 (3级/5) E、感觉、运动正常
4.椎体高度丢失问题:矫正力的维持不仅 在于内固定本身,还在于良好的骨愈合 和质量。对未行椎板减压者考虑植骨。
5.减压问题:后路间接减压有一定效果, 50%-%30,只要获正常容积的70%,即可 解除神经压迫,对于有损伤的并诊明有 骨块进入椎管者复位后应探查椎管,发 见残留骨块将其向椎体方向推移。

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一、定义胸腰椎骨折是指发生在胸腰椎的骨折。

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其中以T11—L2椎体骨折多见。

根据其发病机理可分屈曲型和伸真型两种类型,屈曲型较常见。

二、诊断依据1、在坠落伤、车祸、重物砸击等受伤病史。

2、胸腰背部疼痛,不能活动,棘突压痛,椎旁肌紧张或胸腹部不适。

3、X线表现椎体呈现楔型改变,或有纵裂压缩性骨折,或有椎弓、椎板、关节突、棘突等骨折,或并发崩折脱位。

4、CT和MRI可显示骨折及脊髓马尾神经受压。

三、证候分型1、屈曲压缩型:椎体呈前后楔形样变,棘突间距离增宽,严重者可见小关节突骨折,棘突撕脱骨折,脊柱生理弧度改变,后凸畸形明显。

2、垂直压缩型:椎体的高度降低,前后很能够增宽,椎管狭窄,椎间孔变小,可有椎板及关节突骨折,或椎体左右径增宽,或有脊柱侧弯畸形。

3、屈曲旋转型与伸直压缩型临床上较少见。

四、入院指征1、有外伤病史2、X线示:胸腰椎骨折的表现五、治疗常规1、急救处理脊柱骨折和脱位的急救处理非常重要,,如搬运不当可加重脊柱和脊髓操作,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脊柱骨折脱位或可疑者,不得任意搬动,必须使脊柱保持过伸位,数人动作,一致地将患者平托于硬板或硬担架上,不得使脊柱屈曲或旋转。

2、手法整复固定(1)双踝悬吊复位法(2)仰卧悬吊复位法(3)垫枕法(4)持续牵引法3、手术内固定:对一些神经压迫症状明显,经X线、CT或MRI证实骨折脱位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或椎管内脱落骨块致椎管严重狭窄者,可考虑切开羊城压复位内固定。

患者俯卧,局部浸润麻醉,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剥离两侧骶脊肌并牵开,暴露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根部,一般固定病椎上下两椎,所以要显露三个椎板。

充分暴露后寻找椎弓根螺丝的进入点,胸椎的进入点为:通过下关节突点的连线与关节突外侧的垂线的交点。

选择好进入点后先用咬骨钳将进入点处骨峭咬除,用手锥从进入点缓慢钻入,并注意把握方向,正切面完全垂直,胸椎向内倾斜0—10°,深度为3cm,术中透视,观察手锥进入的位置及深度,如位置正确,退出钻头,拧入椎弓根螺丝,按此方法将骨折椎体上下两椎的两侧各拧入一格椎弓根螺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腰椎骨折的AO诊断分型(Margerl 表格)
骨折 分型
亚型
损伤特点
治疗
A2.1型
A2.2型
A2型
矢状劈裂 冠状劈裂
•Normal neurology •fusion should be did •6 m post second surg. • Instrument removed •What should do ?
27 m post PSO
理想的分型系统应具备的特点
全面性
能够评价所有 胸腰椎损伤的 病例
可重复性
• C型:旋转移位
Magerl F,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thoracic and lumbar injuries.Eur Spine J,1994,3(4):184-201
胸腰椎骨折的AO诊断分型(Margerl 表格)
骨折分型 亚型 损伤特点
A1型 嵌压损伤
Knochenbruchbehandlung im Frieden und im Kriege” 1929.
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分型的发展史
1949年Nicoll提出 稳定型及不稳定 型骨折的概念, 并将骨折分为4型
Nicoll EA.Fractures of the dorso-lumbar spine.J Bone Joint Surg Br, 1949,31B(3):376-394.
有较高的可信度 ,易于理解、便 于使用
指导性
不同评级分类对 应不同治疗方案
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分型的发展史
1929年,Bohler 首次提出了脊柱 损伤分型的概念 主要依据患者的X线表现,分为 椎体骨折及椎弓骨折2大类
2
Bohler L.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 translation of“Technik der
How should it be managed ?
Clinical path needed !
Case A
Case B
Similar cases
What’s wrong ?
Reduction: balance? Fusion?
L2-3( fracture C3.3)/caudle equaina injury
Denis 分型及治疗策略
①楔形骨折(又称压缩骨折)
②爆裂骨折
A:影响到椎体上下终板的爆裂骨折 B:上终板骨折 C:下终板骨折 D:爆裂骨折合并旋转 E:爆裂骨折合并侧方屈曲
③Chance骨折(又称后柱断裂); ④骨折脱位 (可分为屈曲旋转型、剪应力型、屈
曲离散型)
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he classifie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Spine(PhilaPa 1976),1983,8(8):817-831.
胸腰椎骨折的 分型与临床意义
胸腰椎骨折的 节段界定:
胸腰段指T10~ L2节段,胸腰椎 骨折常常泛指整 个胸腰脊柱
Koller H et al: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f non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burst fracture Eur Spine J 2008; 17(8):1073-1095
根据Denis骨折分型制定手术策略
非手术适应症 • 压缩骨折: 椎体前柱压缩率< 50% • 经骨型后柱断裂
根据Denis骨折分型制定手术策略
手术入路 后路: 压缩骨折/爆裂骨折
经韧带性后柱断裂 前路: 爆裂骨折性椎管狭窄合并脊髓不全损伤 后前路:骨折脱位(三柱断裂)
爆裂骨折后路复位后遗较大椎体骨缺损
Holdsworth FW.Fractures,dislocations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spine.J Bone Joint Surg,1970,52(8):1534-1551
Mcafee 分型
①楔型压缩骨折
②稳定性爆裂骨折(仅有前柱和中柱受损)
③不稳定性爆裂骨折(还有后柱受损)
④Chance骨折
⑤屈曲牵拉型骨折 ⑥平移型骨折
缺点:依据复杂
Mcafee P, The val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oracolumbar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1983,65(4):461-713.
三柱理论
Denis (1983)
★ 优点:对脊椎骨折的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进行了区 别
★ 缺点:分型比较粗浅,没有判断脊柱 稳定性的明确标准
前柱
二柱理论
前柱 后柱
1970年 Holdsworth
后柱
Holdsworth分型
• 椎体压缩损伤 • 单纯屈曲型损伤 • 伸展型损伤 • 屈曲和旋转性损伤 • 剪力损伤
优点:指出了后方 韧带结构对于脊柱 稳定性的重要性 缺点:忽略了压缩 骨折中一些不稳定 的因素,机制命名 临床应用不方便
Denis分型的优点与 缺点
★ 优点:影响深刻,应用广泛,深化了 人们对脊柱 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 识,分类应用至今。
★ 缺点:未将稳定性和神经功能考虑在 内
胸腰椎骨折的AO诊断分型(Margerl 表格) 与治疗策略
• A型:压缩损伤,包括单 纯压缩与爆裂
• B型:双柱牵张损伤,即 后/前柱断裂
A ( 压 缩 ) A2型 型
A3型
分离损伤 爆裂损伤
胸腰椎骨折的AO诊断分型(Margerl 表格)
骨折 分型
亚型
损伤特点
治疗
A1.1型 终板挤压
A1型
A1.2型
楔形挤压
非手术
〉50%后 路短节段
A1.3型 椎体塌陷
〉50%后 路短节段
王爱民L1爆裂骨折A1.3并脊髓圆锥损伤 (ASIA C级)
Nicoll 分型
①椎体前缘楔形变
②椎体侧方楔形变
④椎弓移位的骨折
③骨折脱位
稳定
合并棘间 韧带破裂
L4以下
不稳定
Nicoll EA.Fractures of the dorso-lumbar spine.J Bone Joint Surg Br,1949,31B(3):376-394.
Nicoll分型优点与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