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初始状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略谈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略谈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时,他会把 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他 自己本族语言的语言 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和方 法论从研究生成语言的大脑出发考察人的语言能力,揭示 人脑语言机制的工作原理。普遍语法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 快、 知识准确 、 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乔氏关
的。 他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 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 的能力, 叫做“ 语言习得机制(LAD) 。 这是一种很适合他们
法这一概念。 他认为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的大脑 , 帮助人们习
得语言, 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普遍语法主要由管 辖与约束理论支持, 该理论涉及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逻辑 形式, 以及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分支理论。普遍语法实际上是 一组语言普遍特征, 这组特征是由带有普遍性的、 涉及语言 中最本质的句法部分的原则和参 组成, 而语言的其余部分
要不了3- 5年, 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基本掌握了自己母 语的主要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乔姆斯基虽未曾直接论述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研 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三、 母语与第二语言
应用机制, 使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获得语言的能力。 参数的作 用是把抽象的原则转化成具体的规则, 个别语法就是参数的 值得到设立后形成的一套系统。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远比 第一语言习得困难和复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其形成至 今一直被大家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系统地探索第二语
里还天生就具有语 言应用机制。第二语言与母语之 间的关
系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 样。从分析中可以得知普遥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是不无稗
益的。
固有的、 不用学而具有的程序, 而反映人类语言个体差异性 的参数则是要学习的语言边缘成分, 即参数值。在普遍语法 之前, 乔姆斯基曾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语言习得模式, 语言 即“ 输人‘语言习得机制一语言习得” 其含义是语言输人经过 , 语言习得机制产生语法, 从而习得语言。 很明显, 这个模式强 调语言习得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儿童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2014.02学教育61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熊媛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100)[摘要]习得顺序的研究热潮兴起,与心灵主义学派反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息息相关。

习得顺序研究主要探讨语言习得顺序的学习过程及其规律,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的研究重点。

一系列学者争相讨论了习得顺序研究中的种种热点问题及争论焦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梳理出英语及汉语中习得顺序研究的大致脉络。

[关键词]二语习得;习得顺序;语素;句法结构一、引言二语习得研究内容丰富,而其中的习得顺序研究一直是被广泛关注且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领域内一些优质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然而人们对语言习得本质的认识和深化正受益于这些理论佐证,它有效推动着二语习得研究的进程。

本文力图回顾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相关的过程及结论,以及该研究热点存在的理论争议等。

二、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要研究二语习得顺序,就不能不先探讨关于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最早对母语的习得顺序进行研究的是国外学者。

比较著名的有罗杰?布朗所作的关于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研究。

布朗的研究始于1962年秋,他以3名美国儿童为对象,进行了持续5年的研究,试图一探儿童对14个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情况。

他以所谓“平均句长”概念作为标准,将儿童语言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结果发现语素习得从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其中一些语素的习得可持续到第五阶段。

同时,这3名美国儿童对14个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方面存在惊人的一致!如:最先学会的都是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最后学会的是系动词的缩写形式。

布朗认为语素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习得顺序,与该语素出现频率无关。

他进一步认为,对于学习同一语言的儿童来说,母语知识的习得顺序基本固定不变。

此外,威莱尔斯.J 和一些学者采用横向研究方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语素的情况,以这些语素使用的准确度作为标准来排列语素顺序,研究结论与布朗的研究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布朗的发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

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引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

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

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

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

”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

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

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假说提 出的根据及其在二语 习得 中作 用的 简单 综述使 广大研 究者把握 问题 所在 , 而把普 遍语 法在二语 从
习得 中作 用问题 的研 究更加推 进一步。
[ 关键 词 ] 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作用
中图分 类号 : 3 4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0 9 0 0 6 0 17 8 1 2 0 )9— 0 7— 2
二 语 习得 中 继续 发 挥 作 用 。 2 普 遍 语 法 在 二 语 习 得 中 不 起 作 用 。Be . l y~V o a rm n
不归 于几 百万年 的进 化或 神经 组织 原则是 毫无 道理 的。这 说 明人类语言 能力 不是单纯靠外界 的影 响而形成 的 , 而是先 天遗传下来 的 , 是人类的生物属性 。乔姆斯基认 为普遍 语法 是人脑生来就具 有 的一种 能迅 速习 得语言 的特 殊机 制。它 是一种无 意识潜 在 的知识 , 需通过 学 习而存 在 于大脑 中 , 无 决定着人类语 言的现有面 貌。正是 这种 机制 , 才使 “ 人也 笨
语文 学刊 ・ 语教 育教 学 外
20 09年 第 9期
普 遍 语 法在 二语 习得 中 的作 用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孙 爱 良
(山东 曲阜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曲阜 2 3 6 ) 7 1 5
[ 摘
要 ] 普遍语法用于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已 接近3 年, 0 但是在 中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本文旨 在通过对
时 间 内不 费 劲 地 成 功 习 得 , 不用 说 他 们 接 触 到 的语 料 是 有 更
在二语 习得过程中 , 成人二语 习得者们接受 的语言输 入 更 加贫乏 , 但二语 习 得 中又不乏 优秀 的成功 者。因此 , 成 在 人二语 习得过 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语言 习得的逻辑 问题 ( 文 王 斌 ,0 1 。许 多学者认 为 U 20 ) G具有普遍 性 , 应该在 二语 习得

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综述

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综述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综述西安医学院/周密【摘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本来是用于儿童的母语习得也就是第一语言的习得中的,但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其“普遍语法理论”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作了相关的介绍,主要研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否可及的问题,并对前人的相关成果作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乔姆斯基 普遍语法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 可及性一、 普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一书中提出的,即(Universal Grammar)简称为(UG)。

文中他假设“儿童自出生后,大脑与生俱来拥有的一种独特的习得语言的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为(LAD)”。

乔姆斯基本人对普遍语法(UG)是这样论述的:“人的大脑在结构上是一个模块化的系统,由相互作用又各具特色属性的子系统构成,而语言官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专门负责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子系统,与大脑的其他系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

而语言官能又包括具有不同特征的子系统,如语音、语义、句法和形态等。

”二、 第二语言习得受普遍语法影响的三种假说1.普遍语法直接可及说(direct access)。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基本原则和参数是大脑中固有的,通过第二语言的输入,学习者利用普遍语法(UG)获得了与母语能力相当的第二语言能力”。

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有:Cook and Newson(1996)认为“二语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普遍语法,不用参考母语的参数值,二语习得者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普遍语法重新设置参数,而学习者的语言是由普遍语法(UG)确定。

他们能够直接运用普遍语法(UG)的原则,在不必参考母语参数值的情况下重新设定参数(Cook,1998,Cook&Newson,1996)。

”Flynn(1997)引用了日本成年人学习英语的例子,以证明学习者可以不存在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原则和参数设置。

二语习得综述

二语习得综述

二语习得综述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hat is 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The additional language is called a second language (L2), even though it may actually be the third, fourth, or tenth to be acquired. It is also commonly called a target language (TL), which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The scope of SLA includes in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and L2 learning that involves a mixture of these settings and circumstances.*Language learners can study the language as a school subject, consciously learning and memorizing facts about the language. This results in consc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that is referred to as declarative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or expli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 Stephen Krashen calls this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ers can also gradually gain unconscious control overthe language by using it actively for func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his results in unconscious knowledge that is referred to as procedural knowledge过程性知识or 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 Stephen Krashen calls this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内隐外显学习研究-问题与思考-戴炜栋语言的本质Nature of Language语言现象有生理及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及文化的产物。

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天凝【摘要】本文着重介绍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总结最近二语习得的发展特点,并探寻与确定研究方向。

【关键词】二语习得 研究热点一、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社会派阵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

他们的理论背景比较复杂,有的受苏联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al Theory)的影响,有的基于会话分析理论(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ory),有的信奉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eory),有的相信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ralism),有的以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logism)为基础(Swain&Deters,2007)。

2007年12月,《现代语言》杂志组织了两派辩论。

Larsen-Freeman根据学者对待Firth&Wagner1997年文章的看法,将他们分为三种情况:坚决支持;部分支持;坚决反对。

进入 90 年代以来,有关普遍语法的争论从广义的可及性问题转向了中介语表征性质的具体探讨。

在中介语表征初始状态问题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以Schwartz和Sprouse(1996)为代表的完全迁移假设(the Full Transfer Hypothesis)认为,中介语表征符合自然语言的特征;而以Vainikka和代表Young-Scholten(1996)为代表的最简述假设(the Minimal Trees Hypothesis)则认为,中介语表征在某些基本方面不同于自然语言。

对学习者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语言学能、动机、认知风格等,这类研究强调学习主体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Ellis(1994)提出了个体差异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由三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变量构成:个体差异→学习者策略→语言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的作 用 有些 研究 者总 结并 分析相 关假 说 . 评述 普遍 语 法 的可 及性 及 母语 的迁 移 作用 的相关 理 论 和 实证 研 究 .
探讨它 们对 二语 习得 的理 论价 值
2 二 语 的 初 始 状 态
(A ) ,不 同语 言 的差 异 只是参 数 设 置 的不 同。C o . L D[ 2 ] hm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9 1 引 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5 8 (0 10 — 0 7 0 17 — 7 7 2 1 )4 0 6 — 3
于 这一 问题 许 多学 者进 行 了推 断 . 他们认 为 . 果普 遍语 如
法 确实 有普 遍性 . 那么 在二 语 习得 中它 应该 同样 起作 用 .
的参数 是 处 于 S 0级别 的话 . 么二 语 习得者 的普 遍语 法 那 已经 在母 语 环境 的作 用下 转化 为具 体语 法 对 于研究 人
员所 关注 的母 语知 识及 普遍 语 法在 二语 初始 状态 中的作
同语 言 就会有 不 同 的参 数值
普遍 语 法虽 然 是针 对母 语 习得 而提 出来 的 .但 对 二
法 对二 语初 始状 态 的影 响程 度 如何 ?母语 在二 语 初始状 态 中的作用 是什 么 ?
强 的母语 能力 这一 不对 称 的表 面看来 不合 逻辑 的问题 Co k h msy等语 言学 家 们认 为 . 常情 况 下儿 童 可 以 习 正
得 的母语 系统 知 识远 远 超过 其所 接 触到 的母 语 输入 由
普遍语 法是针对母 语习得而提 出来 的. 其理 论 源 于 “ 语 言 习得 的逻辑 问 题 ”j l l .即正 面数据 不 能 成功解 释儿 童母
语 习得 。 就是 儿 童的母 语 输入 有 限 、 足与 儿 童获 得超 也 不
并 可对 二语 习得 的 一些 问题 做 出解 释 二 语 习得研 究者 们 探讨 的焦 点 在于 二语 习得 的初 始 状态 是什 么 ?普 遍 语
基 于普遍语 法的二语 习得初始状 态研 究综述
刘 利 平
( 重庆城 市管理职业学 院, 重庆 4 13 ) 03 1
摘 要 : 普遍 语 法理 论 是针 对 儿 : 语 言 习得 的 问题 ” 出来的 . 童能 够 高效 而成 功地 获得 母 语 的根 本 量“ 提 儿 原 因是 儿童 拥有 天 生的语 言能 力或 语言 习得 机 制 。普 遍语 法产 生后被 众 多二语研 究者 引入 到 二语 习得 领域 。 其 中大量 的研 究集 中在 二语 初 始状 态的 问题 。对 普遍 语 法框 架 下的二 语初 始状 态的相 关研 究成果 进行 综述 , 可厘 清 其研 究现状 及存 在 的 问题 , 为相 关后 续研 究提 供理 论 参考 。 关键 词 : 普遍 语 法 ; 二语 习得 ; 可及 性假说 ; 母语 迁移
第2 0卷 第 4 期
21 0 1年 7月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m a o o g igCo e eo lcrncEn ie f g u l f Ch n qn a g f et i E o gn e n i
Vo .0 】 N 0, 2 4 l1 2 1 u . 01
反这 些 原则 。“ 参数 ” 主要 是反 映不 同语 言之 间 的差异 。 不
论 是在 认知 能 力还 是语 言 能力 方面 都不 健全 .但 二语 习 得者就 完 全不 同 . 们 的认知 能力 已 发展 完善 , 且 已经 他 并
较为 熟练地 掌 握 了 自己 的母 语 如 果说 儿童 的普 遍语 法
大 量 的 文献 对 二 语 的初 始 状 态 问题 进行 了讨 论 . 而
争论 的焦点 集 中在 普遍 语法 和母 语 知识在 二语 初始 状 态
于外 部 的语 言输 入 因素不 能 合理 信服 地 解释 儿 童的 语 言 习得 过 程 。 h m k C o sv提 出 了语 言天 生论 和 普遍 语 法 理论 , 试 图从人 的 内部 因素 寻 找合 理 的解 释 语言 天生 论认 为 人 类 都 具 有 专 门负 责 语 言 处 理或 习 得 的 语 言 习得 机 制
sy假 定 儿 童具 备天 生 的语 言 能 力 或语 言 习得 机制 . k 外 部语 言输 入 刺激 语言 习得 机 制从 而 导致 儿 童从 容而 成 功
地 习 得 母 语
二 语初 始 状 态是 指第 二语 言学 习者 在获 得 二语 输 入 之前 不受 意识 控制 的语 言 知识 .或 指二 语 习得过 程 中最
语 习得研 究 有一 定 的理论影 响 。 习得 过程 中 . 在 习得 者 同
用 , 们 争 论 的焦 点 主 要有 : 1 二 语 初始 状 态 的组 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 ()
分有 哪些 ? ( ) 二语 初 始状 态 中 . 语 知识 迁移 的程 度 2在 母
如何 ?( ) 3 普遍 语法 在二语 发 展过程 中 的作用 如何 ?各派 假说 对这 些 问题提 供 了不 同的答 案 Wht 为 , 究二 i e认 研
早 的语 法 特征H 对 比文献不 难看 出母 语 习得与 二语 习得 的“ 始 状态 ” 明显差 异 : 母语 习得 的 过程 中 , 初 有 在 儿童 无
普 遍语法 是 由原 则 、条件 和规则 系统构 成的所 有人类 语言 共有 的成分 和属性1 3 1 遍语 法是人 类 与生俱来 的语 。普 言初 始状 态 , 主要是 由原 则 (r cpe 参 数 (aa t s pi il) n prme r) e 两部 分组成 的。“ 则” 原 即核心语 法 (oega c r rmma)是语 言 r, 中最本 质 的部 分 , 它揭示 了语言 之间 的共性 。虽 然某 一具 体 的语 言也 许不 具 有某 些原 则 .但 是并 没 有任 何语 言 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