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浅谈古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文章在对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和兼类现象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后,结合语言发展的的规律、通过举例分析探究出了这两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
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
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
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
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
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
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
”(《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
”(《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
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古代汉语是中文的历史形态,今日汉字的形态与用法及语法规则都是通过不断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
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法规则,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汉语收音、文学和语言理论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大量的语言文献和语言史实被发现和研究。
在这个背景下,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古汉语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词汇等领域,其中最需要研究的是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是一种非常核心的规则,决定了各种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结构。
在汉语语法规则研究中,主要涉及到成分结构、句法关系、语义关系、语用关系等方面。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动宾结构、被动语态、句子主谓结构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非常灵活,取决于语境和句法结构。
例如,“众人皆知”的“皆知”是动词,但作形容词解释时可以理解为“全都了解”。
而在现代汉语中,“皆知”作动词解释成了“人人都知道”。
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在唐代,律诗是古代汉语中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其格式要求严格,要求字数相等、音律谐调。
这种格式要求使得唐诗的结构比较固定,其句式也有一定的规则,比如韵脚的运用、字数和音律的限制等。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词汇、语法规则和结构变化。
因此,对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古代汉语研究者来说,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至关重要。
总之,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研究为我们理解汉字的历史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今日汉语学习实践中。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发现语言规律和变化的本质,使汉语的教学更加科学和有效。
汉语言文学中的汉字语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中的汉字语法研究汉字,作为汉语最重要的书写系统,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其中,汉字语法是汉字研究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
汉字语法是指通过汉字的书写形式、组合以及位置等特征,揭示其所承载的语法信息,进而推导出汉语的语法规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汉字语法的相关问题。
一、汉字独特的语法贡献首先,汉字具有独特的语法贡献。
由于汉字本身是一种图形符号,使得汉字语法与音系语言的语法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
比如,中文语法中的补语和谓语之间的定位关系,可以用“V-O”的结构表达。
在中文中,如果要增加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对象,就需要将它放在名词的前面。
这种语法结构中,汉字所占据的位置和书写方式可以起到推导语法关系的作用。
其次,汉字还有很多特殊的语法规则,例如汉字的往来借用、构词功能等。
汉字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它们的书写形式上,更关键的是它们在语言通用的过程中所承载的信息。
例如"人"字在表示具体意义的同时,还可以引申为"人民"等概念,这样就构成了程度不同的词汇。
二、汉字语法的研究方法关于汉字语法的研究方法,受限于汉字语法本身不像西方语言的语法那样有一个固定的语法形式,因此研究方法较为多样。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语料库分析法。
语料库分析是指通过对大量汉字语言材料的系统性分析,从中发掘汉字语法结构规律及其使用方式。
通过对各种场景中实际的语言使用方式,来寻找相关的语感特征和规则。
2.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强调“观察、测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以数据为基础,对汉字语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汉字语法的使用情况、特征和规则,从而更好地揭示汉字语法的内在联系。
3.多角度分析法。
多角度分析法是指通过将汉字语法问题置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分析视角中,实现对其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将汉字语法研究与外部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机的整合。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的演变史以及它的语法和词汇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其中涉及多种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科,因此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汉语的历史演化及其语法和词汇的发展,成为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汉语语法和词汇史学发展迅速,学者们不仅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语法和词汇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认识到它们对汉语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此后,汉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学者们将汉语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系统,即汉语语法词汇史。
关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汉语语法和词汇的演变史。
首先,研究古汉语的语法,比如汉语的音韵体系、句法结构和词汇等;其次,研究古汉语的词汇,即如何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产生;最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汉语语法和词汇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中,学者们从过去的汉语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分析汉语的变化、演变和发展的趋势。
同时,学者们还将汉语发展的历史与汉语与他语言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史。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的演变脉络,掌握汉语语言形态和词汇变化的过程,以更好地运用汉语;其次,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取灵感来拓展汉语词汇;第三,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得有关汉字书写的知识,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最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也可以解释汉语的演化与发展,有助于研究汉语文化的历史根源。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从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丰富汉语知识,弘扬汉语文化。
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论了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 “共”一般认为产 生于六朝时期, 武振玉指出, 在东汉的译经中已经出 现了。
(五)助动词 对于助动词, 讨论主要集中在“要”的出现时间和 语法 化过 程 上。太 田 辰 夫 《中 国 语 历 史 文 法 》(北 京 大 学出 版社 , 1987)说 “从唐 代 能 看 到 ”。江 蓝 生 《八 卷 本 〈搜神记〉语言的时代》(《中国语文》, 1987年第4期), 王 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1989), 杨伯峻、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 1992) 也都认为 唐代以后才 出 现单 独作 助 动词 的 “要”, 而 卢卓 群 《助 动词“要”汉代起源说》(《古汉语研究》, 1997年第3期) 则指出其实“要”单 独 作助 动词 在 东汉 班 固的 《汉书 》 中已经见到, 《世说 新语 》中也 有 用例 , 它 是由 先秦 表 求取、求得义的动词 “要”半 虚 化而 成 的, 其 动 词又 是 由名词“要(腰)”发展而来的, 由动 词 向助 动 词演 变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 开 始 是“必 要 式”助 动 词“要 ”, 接着 是“意志式”助动 词“要 ”, 到 宋代 出 现了 “将 然态 意志 式 ”。马贝 加 《转 折 连 词 “要 ”的 产 生 》(《汉 语 史 研 究 集 刊》, 巴蜀书社, 2002)也谈到“要”, 认为《史记》中出现 了 处 于 临 界 点 的 “要 ”。她 还 通 过 研 究 《广 韵 》中 同 一 声 旁的字, 也有分属锡韵和效摄韵的, 得出推论: “抑” “要”也有可能读音相近而可以相通, 但把温州话中 “然 ”与 “要 ”音 色 相 近 作 为 佐 证 似 为 多 余 。 (六)语气词 宋 绍 年 《试 谈 〈史 记 〉中 的 几 种 句 法 结 构 》(《语 言 学 论 丛》, 商 务印 书 馆 , 1983)提 到 了 要 区 分 指 示 代 词 的“者”和语气 词的 “者 ”。武振 玉 《东汉 译经 中 所见 的 语法成分》(《吉林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 讨论了句 末用“不”的疑问句, 句末 用 “不”表 示 疑问 , 是中 古 汉 语疑问句的特色之一, 这在东汉译经中已经开始得到 充分体现, 除了句末用 “不 ”的疑 问式 外, 东汉 译 经中 偶尔有句末“未”的疑 问 句式 , 这 种现 象很 有 价值 , 应 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二 、句 式 结 构 (一)处置式 处置式的问题是汉语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处置式”是王力提 出 的一 个术 语 , 王力 《中 国语 法 理 论》(中华书局, 1954) 中最先谈到了处置式的产生, 祝 敏彻的《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1辑, 1957)谈 了将字句和把字句的产生问题, P.A.Bennett认为古代 汉语中的“以”字结构是把字句(处置式)的前 身 , 陈初 生《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 1983年第3期)也认 为 “以 ”是 “把 ”的 前 身 , 梅 祖 麟 《唐 宋 处 置 式 的 来 源 》 (《中国语文》, 1990年第3期) 把唐宋处置式按结构类 型分为三类, 认为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曹广顺、
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

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和变化。
研究
这些差异和变化对于理解汉语语法的演变以及相关的语言变化规律具有重
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
法现象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古代汉语的词
汇量相对较少,同时词义比较简单明确。
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则更为丰富
多样,词义也更加抽象和多义。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言”一词主要表示“说话”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言”除了“说话”还表示“话语”、“语言”等含义。
另外,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往往可以相互转化并
用作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更为严格地区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用法。
其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法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古代汉语的
语法比较简单,句式结构相对固定,主谓宾的结构占主导地位。
而现代汉
语的语法则更加灵活多变,句式结构多样化,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是……的”结构可以用来强调情感、时间、地点等信息,
而古代汉语中则往往使用“之”字来表示这些意义。
此外,现代汉语中的
主谓宾句式在一些场合下也可以被改变成其他结构,如主谓状、主状谓等。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存在着
一些差异和变化。
研究这些差异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
法演变以及相关的语言变化规律。
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
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综述马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摘要:20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研究材料的不断开掘、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等方面。
目前,还有很多踏实的工作要做,如加强词汇理论研究;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继续重视断代、专书研究;某些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加强语料库建设,加强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两汉词汇;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05)06-0070-07在汉语史研究中,词汇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947年,王力先生提出对/旧训诂学的清算0,认为/等到训诂学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0[1]。
王先生所说的/新训诂学0,实际上就相当于词汇史。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古汉语词汇学开始建立起来,词汇研究从内容到材料、方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在汉语史研究的三个方面中,词汇史研究却是相当薄弱的。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20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做一回顾和展望¹,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两汉词汇研究内容不断拓展20世纪以来,不少前辈时贤对两汉词汇给予了关注。
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个别词语,特别是疑难词语的考释上。
80年代,程湘清先生主编的5两汉汉语研究6首次以/两汉汉语0作为书名,旗帜鲜明地对两汉进行断代专书研究。
此后,两汉词汇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对很多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一)词语考释词语考释是词汇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一些词语考释专著常旁及或专释两汉词语,如蒋礼鸿先生5敦煌变文字义通释6、5义府续貂6、5怀任斋文集6,徐复先生5后读书杂志6、5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6、5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6,郭在贻先生5训诂丛稿6,徐仁甫先生5广释词6、5古诗别解6,董志翘先生5训诂类稿6,宋子然先生5古汉语词义丛考6,王云路、方一新先生5中古汉语语词例释6,方一新先生5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6,张家英先生53史记4十二本纪疑诂6等,或广泛征引两汉书证,或专条、专篇考释两汉语词。
《论衡》语法研究综述

《论衡》语法研究综述【摘要】王充的《论衡》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截止目前,关于它的研究成果众多,已涵盖到哲学、思想、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
作为其它研究的前提,《论衡》语言研究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尤为显著。
本文主要对《论衡》语法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论衡》;语法研究;综述《论衡》是东汉初年王充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创作宗旨在于“疾虚妄”,所使用的语言口语化程度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东汉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呈现出许多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特点,是研究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宝贵语料。
因此,自《论衡》问世以来,其研究者就众多,现如今其研究范围已涉及到哲学、思想、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其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在这些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又以语言的研究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研究其语言的论文有近百篇,此外还有不少专门研究其语言的专著。
下面,我们就将其中关于《论衡》语法研究的成果予以综述,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于《论衡》语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词法研究、词序研究和句法研究等三个方面。
一、词法研究《论衡》的词法研究涉及面广,成果众多,但研究的重点在副词、代词、动词等方面,而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虽也有涉及,但成果较少,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关于《论衡》副词的研究,研究者众多,成果丰富,既有面的研究,也有点的研究。
对《论衡》副词进行全面研究的主要是茅磊闽、牛丽亚和龚波的三篇同名论文《副词研究》。
茅磊闽从新兴单音节副词及单音节副词新义、合成复音节副词和带后附词缀的副词三个角度对《论衡》中的副词作了探讨研究;牛丽亚则对《论衡》中的所有副词进行了全貌描写,又重点分析了其中的新兴副词;龚波在对《论衡》中的副词进行句法功能分类同时,还考察了《论衡》中兼类副词的共时状态,初步理清了它们在东汉时期的虚化程度及历时的虚化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总体来看, 两汉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语料 上: 《史记》、《论衡》、《太平经》、汉译佛经。另外, 对《汉 书 》、《释 名 》、《淮 南 子 》、《盐 铁 论 》、《敦 煌 汉 简 》、《居 延 汉 简 》、《新 书 》、《新 序 》、《说 苑 》、《风 俗 通 义 》、汉 碑 、汉 代注释书等也有一些零星著作。
第6卷第1期 2007年 1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6 No.1 Jan. 2007
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路广
(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62)
摘 要: 两汉时期的归属问题在汉语史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 从语法上至今还没有人对相关研究进行回
收稿日期: 2006- 10- 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0310) 作者简介: 路广(1976— ), 男,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2007年 第 1期
路 广: 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 83 ·
往传世古籍中少见或未见的, 共有五种表示法: 物量 表示法、动量表示法 、分数 倍 数表 示 法、比 例 表示 法、 约数表示法, 发现 了不 见 于前 代 的量 词 “财”, 并 进行 了 历 史 的 考 察 。魏 德 胜 《敦 煌 汉 简 中 的 量 词 》(《古 汉 语 研究》, 2000年第2期) 认为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的简 牍材料《敦煌汉简》中 的量 词数 量 大, 使 用 广泛 , 且 与 名词间有很强的选择性, 度量衡单位量词简明、规范、 成 系 统 。其 中 以 “积 ”加 长 度 单 位 表 面 积 是 此 前 典 籍 中 所没有的。其结论 大 体与 黄 盛璋 一 致: 两 汉是 汉 语由 极少用量词向普遍用量词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量 词有了较大的发展, 特别是除度量衡量词之外的一 般 量 词 。马 芳 《〈淮 南 子 〉中 的 量 词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2年第4期)统计出《淮南子》的量词64个, 主要 是对先秦量词的继承, 但在某些方面又有了新的变 化 , 不 同 类 别 的 量 词 的 发 展 速 度 是 不 同 的 , 从 《淮 南 子》量词的运用情 况 , 能够 发现 上 古汉 语 量词 的 一些 特 点 。另 外 , 数 词 方 面 , 王 力 《汉 语 史 稿 》(中 华 书 局 , 1980)指出, 从汉代开始, 数词“两”和“二”的范围渐渐 交 错 起 来 了 。牛 岛 德 次 《〈史 记 〉和 〈汉 书 〉中 的 数 词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5年第2期)对《史记》和《汉书》 中的数词进行比较考察, 发现数词的表示法有了一些 新的变化。
从 总 体 来 看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虚 词 、句 式 结 构 两 个 方面。
一 、虚 词 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虚词, 主要有代词、数量词、 副 词 、介 词 、助 词 、语 气 词 、叹 词 等 。 (一)代词 三身代词方面, 王力(因篇幅所限, 对所论及的前 辈学者均免称“先生”)《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0)认 为 到 了 汉 代 “吾 ”开 始 可 以 用 于 宾 语 了 。不 过 这 方 面 讨 论最多的是“他”的 产 生时 间和 性 质, 郭 锡 良《汉 语 第 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 1980)认为 “他”见于先秦, 在《汉书》《论衡》中还是一个无定的指 示 代 词 。俞 理 明 《从 汉 魏 六 朝 佛 经 看 代 词 “他 ”的 变 化 》 (《中国语文》, 1988年第6期)认为专门称人的“他”最早 见于东汉的《中 本起 经 》, 但在 东晋 之 前, 仍 然 多作 指
顾, 笔者从虚词、句式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两汉; 语法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6132( 2007) 01- 0082- 04
两汉时期是从古代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时期, 对于两汉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有人倾向于归入上古, 有人倾向于归入中古, 还有人主张西汉、东汉不同期。 两汉在汉语史上的归属问题属于汉语史分期问题, 只 有对这一时期的语法作全面的考察并与其他时期作 纵向比较后, 才能够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不过到目 前为止, 学术界还没有对现阶段的两汉语法研究进行 回顾和思考, 尤其是今天汉语史的研究逐步走向量化 与细部研究, 这种 回 顾更 显 重要 。本文 尝 试对 两 汉的 语法现状进行回顾, 以期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示 代 词 , 意 思 是 “别 的 ”, 东 晋 后 才 以 称 人 为 常 。对 于 “他”的 语法 化 机制 , 吕 叔 湘 《近 代 汉 语 指 代 词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5)曾 指 出 , 无 定 的 “他 ”由 泛 指 发 展 为 专 指, 是“他”转变为第三身代词的关键, 俞理明《从汉魏 六 朝 佛 经 看 代 词 “他 ”的 变 化 》进 一 步 指 出 这 种 变 化 的 原因是“他”后面称人名 词的 作 用, 唐 代 以后 , “他 ”在 上 述 基 础 上 发 展 成 为 一 个 真 正 的 第 三 人 称 代 词 。疑 问 代词方面, 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商务印书馆, 1985)提 到从 汉 代到 唐 代曾 经有 过 “阿谁 ”的 说 法 。另 外有人还对一些专书中的代词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如 黄 孔葵 《〈论 衡〉中 的 代 词 》(《湖 北 大 学 学 报 》, 1989 年第4期), 只是这样的专书考察还不太多。
· 84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论了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 “共”一般认为产 生于六朝时期, 武振玉指出, 在东汉的译经中已经出 现了。
(五)助动词 对于助动词, 讨论主要集中在“要”的出现时间和 语法 化过 程 上。太 田 辰 夫 《中 国 语 历 史 文 法 》(北 京 大 学出 版社 , 1987)说 “从唐 代 能 看 到 ”。江 蓝 生 《八 卷 本 〈搜神记〉语言的时代》(《中国语文》, 1987年第4期), 王 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1989), 杨伯峻、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 1992) 也都认为 唐代以后才 出 现单 独作 助 动词 的 “要”, 而 卢卓 群 《助 动词“要”汉代起源说》(《古汉语研究》, 1997年第3期) 则指出其实“要”单 独 作助 动词 在 东汉 班 固的 《汉书 》 中已经见到, 《世说 新语 》中也 有 用例 , 它 是由 先秦 表 求取、求得义的动词 “要”半 虚 化而 成 的, 其 动 词又 是 由名词“要(腰)”发展而来的, 由动 词 向助 动 词演 变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 开 始 是“必 要 式”助 动 词“要 ”, 接着 是“意志式”助动 词“要 ”, 到 宋代 出 现了 “将 然态 意志 式 ”。马贝 加 《转 折 连 词 “要 ”的 产 生 》(《汉 语 史 研 究 集 刊》, 巴蜀书社, 2002)也谈到“要”, 认为《史记》中出现 了 处 于 临 界 点 的 “要 ”。她 还 通 过 研 究 《广 韵 》中 同 一 声 旁的字, 也有分属锡韵和效摄韵的, 得出推论: “抑” “要”也有可能读音相近而可以相通, 但把温州话中 “然 ”与 “要 ”音 色 相 近 作 为 佐 证 似 为 多 余 。 (六)语气词 宋 绍 年 《试 谈 〈史 记 〉中 的 几 种 句 法 结 构 》(《语 言 学 论 丛》, 商 务印 书 馆 , 1983)提 到 了 要 区 分 指 示 代 词 的“者”和语气 词的 “者 ”。武振 玉 《东汉 译经 中 所见 的 语法成分》(《吉林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 讨论了句 末用“不”的疑问句, 句末 用 “不”表 示 疑问 , 是中 古 汉 语疑问句的特色之一, 这在东汉译经中已经开始得到 充分体现, 除了句末用 “不 ”的疑 问式 外, 东汉 译 经中 偶尔有句末“未”的疑 问 句式 , 这 种现 象很 有 价值 , 应 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二 、句 式 结 构 (一)处置式 处置式的问题是汉语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处置式”是王力提 出 的一 个术 语 , 王力 《中 国语 法 理 论》(中华书局, 1954) 中最先谈到了处置式的产生, 祝 敏彻的《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1辑, 1957)谈 了将字句和把字句的产生问题, P.A.Bennett认为古代 汉语中的“以”字结构是把字句(处置式)的前 身 , 陈初 生《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 1983年第3期)也认 为 “以 ”是 “把 ”的 前 身 , 梅 祖 麟 《唐 宋 处 置 式 的 来 源 》 (《中国语文》, 1990年第3期) 把唐宋处置式按结构类 型分为三类, 认为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曹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