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当代语法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

一、关于词类问题的历史研究与最新观点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50年代就进行过一次大讨论。
首先讨论汉语能否划分词类,第二讨论如果划分词类应该怎样划分。
可以划分词类不能划分词类(高名凯为代表)传统语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意义)(形式)(但是怎么结合呢?)举行、举动、举止充沛、充满翻译、编辑------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到了90年代以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很多语言学家运用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重新审视汉语的词类问题。
认知功能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化理论主要解释分类问题。
分类是一种智慧。
要了解原型范畴化理论不能不了解经典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范畴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下定义的,因此,一范畴本身有明确的边界,二范畴内部各成员有相等的地位。
然而到了现代,经典范畴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这种挑战首先来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发现:很多词并不能用一组共同的充分必要条件来包含所有的义项,而且这些词所指范围的边界也不是明确的。
为此,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这个概念,“家族相似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同一个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在某一或某些特征上会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有的成员具有较多的相似性,称为这一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就像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而有的成员与范畴中的其他成员具有较少的相似性,称为这一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就像表亲关系或堂亲关系的兄弟姐妹。
后来的Berlin和Kay对颜色词的研究以及Labov对英语“杯子”所指范畴的研究都证实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在典型的范畴化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结论,那就是:(一)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典型的样本之上的,然后以这个样本为标准,并根据相似性将其它实体归入这个范畴当中。
典型是非典型实体范畴化的参照点;(二)某一范畴内的成员,其地位不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范畴内的成员有的是典型的成员,有的是非典型成员。
关于当代汉语新兴构式动态语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当代汉语新兴构式动态语法的研究1.汉语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汉语学界积极对国外构式语法理论进行引进和应用,很多学者引介、评述构式语法理论,代表性的文章有陆俭明(2014)、陈满华(2008)等,也有学者充分结合汉语事实,或淦释构式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适用性,或开拓新的构式思想,代表性的文章有刘丹青(2010)、刘大为(2010)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汉语构式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使得构式研究成为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对构式语法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如王寅(2011)、牛保义(2011)等;有的学者在认知语言学派的大背景下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阐释,如李福印(2009)、吴为善(2011);有的学者从汉语构式角度论证构式语法理论的适切性,比如王寅(2011)、朱军( 2010),陆俭明(2009)提出的“构式一语块”理论假设。
沈家煊(2019)也指出“一个句式就是一个完型”,并解释说:“完形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句式的整体意义不等于个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
”严辰松(2016)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凡是构式,无论简单和复杂,都有自己独立的形式、语义或功能;朱军(2010)对构式语法形式和语义以及话语功能的统一、不可预测性等的一系列原则进行了阐述。
刘大为(2010)提出构式不仅是句法的一种框架,还是我们编码认知经验、赋予经验以形式的框架。
当语言使用者面对一种真实的认知场景而试图对之进行表达时,首先是认知场景激活了长时记忆中储存着的某一构式,关于这一场景的认识也就经由构式的整理和规范而被编码在该构式的组织形式中。
由于构式是高度抽象的,它只能将最为基本的事件类型编码为自身的中心意义,例如某人引起某事、某物引起状态或处所的变化、某物对某人有某种影响等。
施春宏(2011)在新的“构式”观念指导下重新认识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汉语构式习得、教学与研究的发展空间和基本任务。
近10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新进展

、
词类 问题 研 究
词类 问题是 语 法 研 究 的首 要 问题 之 一 , 前 人 在 词类划 分 的标 准 、 词 类 的 本 质 以 及分 类 结 果 等 方 面都进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 成 果显 著 。近 l O年 的 词类 研究 出现 了新 的 动 向 , 可从 下 面 两个 方 面 加 以分析 : ( 一) 实词研 究新 动 向
总之 , 国 内对 汉语 的词 类 划 分从 一 开 始 的多 标 准 逐渐 向单 一 的标 准 靠 拢 , 对 于词 类 的功 能解 释也是 E t 趋 精 细 。但 是 , 对 于 划分 词 类 的理 论 问 题仍有 很 大争 议 , 对 词 类 的本 质或 性 质 都 有不 同 的看 法 。较 之 前 相 比 , 词 类 的研 究 比较 注 重词 在
内近 1 0年语法研 究的主要趋势和内容,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 词 ] 汉语 语 法 ; 综述; 新进 展
[ 中图分类号 ] H1 0 9 . 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6 7 2—2 5 9 0 ( 2 0 1 4) 0 2— 0 0 8 4— 0 6 语法学 一直 是语 言 学 中最 活跃 最 重 要 的组 成 多数 研究定 位 于某一 实词 内部 的某一 小类 , 如“ 路 部分 , 自《 马 氏文 通 》 问世 以 后 的百 余 年 中 , 汉 语 径动 词 ” 、 “ 人体 名 词 ” 等 。从 研究 内容看 , 加 大 了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2—1 1 [ 基金项 目] 辽 宁省社 会科学 规划基金项 目( L 1 3 B Y Y 0 1 5 )
[ 作者简介 ] 唐芷馨 ( 1 9 9 0一) , 女, 辽 宁锦州人 ,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 院硕士研究生 。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近十年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视角

Some Hot Perspectives about Chinese Grammatical Study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ew Century
作者: 张成进[1,2]
作者机构: [1]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江苏南京211815;[2]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218-22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认知语法;语言类型学;韵律构词;韵律句法学;视角
摘要:近十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众多的研究热点,这些热点问题的形成得益于汉语语法研究中新理论、新视角的深入开掘。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热点视角进行阐述:(1)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角;(2)汉语语法研究的类型学视角;(3)汉语语法研究的韵律词法、韵律句法学视角。
同时指出,多视角研究综合互补是近十年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
近十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

一、理论探讨
近十年来,汉语构式语法理论探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 构式语法与语言习得、构式语法的动态性等方面。
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围绕“构式”这一概念展开讨论。 构式是指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可以是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研究者们认为,构 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其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不是由单个词汇的意义决定的, 而是由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经验和语言习惯决定的。
(1)基本句型研究:在汉语口语中,存在多种基本句型,如“把”字句、 “被”字句、动补结构和主谓结构等。构式语法理论可以用于分析这些基本句型 的结构特征和语义功能,从而揭示其在口语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短语结构研究:汉语口语中存在多种短语结构,如并列短语、偏正短 语和动宾短语等。构式语法理论可以用于分析这些短语结构的构成要素、组合规 则和使用语境,以解释其在口语表达中的灵活性。
3、应用
构式语法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汉语研究中,构式语法理论 被用于解释汉语中的基本句型、短语结构和语义特征等方面。例如,通过对“把” 字句和“被”字句的研究,发现这两种句型在语义上具有不同的取向性。此外, 构式语法理论还被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揭示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和困难。
三、跨语言比较
近十年来,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跨语言比较。该研究领域汉语 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跨语言变化和接触现象。
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发现, 汉语的某些构式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形式或使用频率较低。例如,“把”字句 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被”字句在日语中不常用或不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方法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研究方法主要包 括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法。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一、概述在过去十年中,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中的固定搭配和特殊句式,即构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这一理论框架在国内的汉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不仅推动了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为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我们将首先概述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特定构式的识别和分类、构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构式与词汇的关系,以及构式在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中的作用等。
本文还将探讨构式语法研究在汉语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方言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汉语语言处理技术等。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展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及它为理解和描述汉语现象提供的独特视角。
我们将对未来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结构的整体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研究汉语语言的特殊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过去的十年里,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汉语语言结构的认识,还为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汉语构式语法不仅有助于揭示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还能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构式语法研究对于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和总结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十多年汉语语体语法研究述评

近十多年汉语语体语法研究述评随着汉语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十多年来,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的成果丰硕,许多学者对汉语语体语法和使用习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就近十多年汉语语体语法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综述。
首先,请我们先来看一下近十多年来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的总体情况。
从近十多年来语体语法研究的论文来看,汉语语体语法在中文学科中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重要的论文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大增加,出版的专著也有所增加,有许多关于汉语语体语法的高级课程也得到了科学的研究。
此外,汉语语体语法也受到中国和国际社会的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为学习汉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近十多年来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成果。
近十多年来,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着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包括:汉语语体及其相关的研究;汉语语体特征的变化规律;汉语语体的结构特点及其传播;汉语语体的文化特征;汉语语体的用法及其形式等等。
这些理论为汉语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近十多年来汉语语体语法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学者研究了汉语语体语法的实用性,让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领域,而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汉语语体语法对汉语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结构、文法描述和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汉语语体语法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可以根据汉语语体语法规则来判断汉语句法正确性和语篇流畅性;此外,汉语语体语法还可用于汉语文学鉴赏中,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汉语作品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从而提高汉语文学的鉴赏能力。
总之,近十多年来汉语语体语法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学者为汉语语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汉语语体语法还会有更多的研究与实践,而汉语语体语法研究就是推动汉语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
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还有刘丹青、吴福祥、金立鑫等诸学者。
陆丙甫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借助跨语言的比较和语言共性的成果考察汉语语序现象,其类型学研究的代表作是《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 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沈家煊的语言类型学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标记理论”中,其代表作《不对称与标记论》一书在继承欧洲传统标记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当代类型学发现的跨语言标记模式,归纳出一种新的标记理论,用来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的多种不对称现象,是一种“不仅继承了布拉格学派的有关学说,更重要的是系统吸收了经过语言类型学‘洗礼‘的标记理论近年来,刘丹青在语言类型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单篇论文有《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不仅进行个案分析,还在理论上对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及重要意义进行了总结。
刘先生的《语序类型学与汉语介词理论》是我国第一本语言类型学方面的专著,该书一方面综合介绍当代语言类型学特别是语序类型学的理论、基本方法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以此为框架,“重点围绕介词问题,
研究汉语,包括普通话、汉语史,尤其是吴语区诸方言的有关语序类型现象”。
二、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半固定和固定的习语和熟语以及抽象的句型!跨语言的多个层次,有关语言的所有的知识可用构式的网络来建构。
构式语法对构式的分析采取“所见即所得”的方法,构式不是推导得出的。
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本世纪初,构式语法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性的论文,而且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句式的专著。
刘丹青指出,关于强调性“连字句”学界现有的共识只能用来分析、解释典型的“连”字句而无法解释汉语中越来越多的非典型“连”字句非典型“连”字句的强调义来自整个构式的表义作用,更具有不可分解性,因而是更典型的构式句文章同时认为“连”字句的个案研究并不一定引导人们全面认同构式语法理论指出“成分模式”和构式语法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程乐乐结合汉语的语言实际!以萧国政提出和创立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参照,分别从“组形”、“释义”和“传息”三个方面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观察和检视。
陈满华探讨了构式的内涵,认为Goldberg界定的“构式”包括了传统语法从语素到句型的各个层级单位,这一点可以从其定义、示例和一再出现的阐释中看出来。
构式语法界定的构式范围很广,是对传统的construction概念定义的重大改进,但是并不等于包括所有语言单位。
何爱晶、陆敏对构式理论在国外的发展作了简介,指出目前国内所做的有关构式语法的研究多是以Goldberg的理论为基础。
该理论主要是以Fillore的框架语义学为背景,结合了Lakoff的有关研究在批评和借鉴Pinker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构式语法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心理特征,因此这一理论近年很快在国内流行起来,相关研究很多。
三、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韵律语法研究
引领这一新理论的代表学者主要有冯胜利、端木三、王洪君、吴为善、张国宪等。
其中冯胜利更是韵律词法、韵律句法理论的倡导者、矢志践行者,其三本专著《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汉语韵律句法学》、《汉语韵律语法研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这一全新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
“韵律构词学是从韵律的角度来研究构词的现象;韵律句法学是通过韵律来探索句法的规律"。
在韵律构词学中,核心概念是音步和韵律词,“音步”是最小的能够自由独立运用的韵律单位,“韵律词”是从韵律学的角度来定义的“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韵律句法学由冯胜利近年来倡导并建立起来,该理论建构的基础是通过韵律解决句法方面的问题,以期探求韵律控制句法的途径与规律。
韵律句法学的核心规则是核心重音制控句法,诚如冯先生所言:韵律句法学的理论内容固然很多,但择其要者而论之,即核心重音"。
他还归纳出了汉语中核心重音指派规则:在汉语里,承担核心重音的成分必须是动词之后的直接支配者,且在一个句子中承担核心重音的动词的直接支配者只能有一个。
汉语重音理论研究中除冯胜利提出的核心重音理论之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
的还有端木三提出的“辅重理论”,基本看法是:在句法层面,由一个中心成分和一个辅助成分组成的结构里,辅助成分比中心成分重。
至于辅助成分为何比中心成分重,端木三又提出了“信息——重音原则”,从语言传递信息的信息量角度对辅重予以解释:( 辅助成分承载的信息量大) 信息量大的词要比其他词读得重。
辅重理论可以解释下列汉语现象:
a.煤炭商店煤炭店煤店煤商店
b.种植大蒜种大蒜种蒜种植蒜
a中的”煤商店”不合法,因其辅助成分“煤”轻于中心成分“商店”(单音节轻于双音节) ,而其它三类偏正式中的辅助成分均重于或等重于中心成分:b 中的“种植蒜”不合法,因其辅助成分“蒜”轻于中心成分“种植”,而其它三类动宾式中的辅助成分( 宾语) 均重于或等重于中心成分( 动词) 。
韵律构词是音步在起作用,韵律控制句法是动词指派核心重音在起作用,同时,汉语中诸多与韵律相关的词法、句法现象是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了这样的认识与理论上的总结,使得从韵律切入进行汉语语法分析成为一个热点视角。
每一种语法理论都力求用自己的一己之力解决所有的语法问题,而事实证明,每一种理论都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
我们认为,各种有用的研究理论都是可以互补的,都应该得到他们应有的地位。
各种语法理论只有互相支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岁、张雪涛.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
[2]施春宏、李晋霞.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相关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4)
[3]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汉语学习,2011,(4)
[4]周成进.近十年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视角(J).学术界,2011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薛冬冬
1076411301035
201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