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合集下载

柳永词的市井气息

柳永词的市井气息

柳永词的市井气息姓名:陶学昌学号:1205019049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指导老师:唐小薇柳永词的市井气息摘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宋词发生啦新变,其中以柳永的诗词为代表展现啦市井文化,都市风情。

以至于出现啦“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现象。

本文论述的便是柳永词的市井气息。

关键词:柳永词;市井气息;缘由及影响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与1053年,原名柳三变,后改名为“永”。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佑元年即公元1034年中进士。

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泗州判官等职,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人又称“柳屯田”。

柳永词中反映妇女生活、男女恋情、别愁离恨的词作占去了《乐章集》大半,其中妓女生活写得尤为细致、大胆。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极写离别之意。

柳词中描写都市繁华的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如:著名的《倾杯乐》咏京城元宵节的盛况;《木兰慢》咏京城清明节。

词中所写的“路旁拾簪”、“珠翠纵横”,就大可与《东京梦华录》所记的盛况相互印证;还有著名的《望海潮》,词中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富丽。

京城如此,京城以外的城市又怎样呢?《一寸金》描写了成都景致,其中“雅俗多游赏”一句,表明了士大夫文人和市民群众竞相游赏的乐景象;《瑞鹧鸪》写苏州景致,其中“万井千闾富庶”之语,即道出了这个“人间天堂“当时的富足。

柳永最爱写汴京的岁时民俗, 在都市繁华的氛围中, 它们呈现出斑润鲜活的色彩。

例如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初二的踏青、三月的寒食清明、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的金明池争标、七月初七的乞巧,九月九日的登高等等, 在他的都市风情词里无不得到生动的再现。

《迎新春》尤佳:“嶰管变青律, 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 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 少年人, 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柳永“都市词”:城市“底层人”的穷开心,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

柳永“都市词”:城市“底层人”的穷开心,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

柳永“都市词”:城市“底层⼈”的穷开⼼,背后是对⽣活的热爱柳永“都市词”的内涵风流才⼦柳永,因科举屡次落第,流困京城,经常光顾⽡肆,他的很多描写歌⼉舞⼥的词作应该就是创作于这样的场所。

其实柳永本⼈并不是达官贵⼈,他更多是在创作都市中下层⼈⼠⽣活得真实写照。

长期⽣活在都市之中的柳永,被这样的氛围所深深感染,⽤他的⽣花妙笔把这崇奢竞侈的都市⽣活⽣动地描绘出来。

因其才华超群⽆缘⾼就,⼜因才华超群⽕遍民间。

后来柳永的这种词被世⼈称为“都市词”,在柳永的《乐章集》当中占了很⼤⽐重。

其实古⼈并没有提出“都市词”这⼀概念。

“都市”的意象主要是在描绘⼀种“太平⽓象”,今⼈也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学者论及柳永的都市词。

柳永经典“都市词”:《看花回·⽟城⾦阶舞舜⼲》北宋哪⾥最繁华?⾃然是⾸都,当时的北宋⾸都是汴京,⽆论经济、政治还是⽂化在当时都⾸屈⼀指。

柳永第⼀次到汴京时,惊艳于汴京的繁盛,歌咏帝都的太平繁华,于是有了《看花回·⽟城⾦阶舞舜⼲》,词云:⽟墄⾦阶舞舜⼲。

朝野多欢。

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凤楼临绮陌,嘉⽓⾮烟。

雅俗熙熙物态妍。

忍负芳年。

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酒⼗千。

赏⼼何处好,惟有尊前。

《看花回·⽟城⾦阶舞舜⼲》赏析这⾸词描写夜醮的次⽇举⾏庆典之事。

此词描写宋代汴京城中春⽇繁盛的景况,流露出⾝逢盛世的强烈⾃豪感,也表达了当时具有普遍性的流连芳景的社会情绪。

起句“⽟城⾦阶舞舜⼲”先从朝廷写起,“⽟城”与“⾦阶”为对⽂,皆指宫廷中的台阶。

这是借⽤⼤舜帝的典故来歌颂当时崇尚⽂治、时世清平的局⾯。

“朝野多欢”⼀句,承上启下。

柳永词中经常写到“太平时,朝野多欢”,说明这是⼀种发⾃内⼼的真切感受。

前⾯“舞舜⼲”,是讲“朝”之“多欢”,“九衢”句以下,则是讲“野”之“多欢”。

所谓“风光丽”,将京城道路街市的整齐壮丽,及京城的富庶。

“万家繁弦急管”,极写京城中歌吹沸天的乐舞之声。

柳永生平及作品评论

柳永生平及作品评论

柳永生平及作品评论柳永生平、个人情感及作品评论。

柳永简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生平: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

可惜由于性格原因,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的一生有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

论柳永词中的都市意象与其艺术价值

论柳永词中的都市意象与其艺术价值

良品质与出众 的才艺 , 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类意象 , 它更 大的 《 柳永词集 》 中指 出“ 柳永是第一位从事 民间通俗 文艺创作 的文 意义在于 突破 了以往作 品表现 “ 自我意象 ” 的范式 , 将士人 以外 人” , 虽然在当时的文学环境 中这种 民间通俗 文艺创作颇受 主流 的大众引入到词作 中来。心娘 、 佳娘 、 虫娘 、 酥娘 , 都是他笔下 的 微词 , 但在 民间《 乐章集》 广为流传。叶梦得 云 : “ 凡 有井 水饮处, 歌妓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 书会才人 , 即专业填词人 , 他们也 即能歌柳词” 。 阅读这些作 品, 我们会找到丰富的都市意象 。 本文 不属于士人 阶层 。 虽然这些还不是全部的市民阶层 , 但却有着相 将通过对 《 乐章集》 中的都市意象分类 整理 , 分析其 审美价值与 当的代表性 , 弥足可贵地将女性形象正式 引入到文学作品中来 。
为我们还原了北宋时繁华的杭州。与此 同类 的作 品还有描写苏
州都市风貌 的《 木兰花慢 ・ 古繁华茂苑》 , 以汴京 为主角的《 看花
柳永 的词具有明显的通俗文艺倾向 , 包含大量 的都市意象 ,
并且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 对于柳永 的创作 、 宋代都 市文化 、 词
回・ 玉城金阶舞舜 干》 等。
( 二) 节令 生 活 类意 象
柳永对于都市意象的表达 ,开创性 的是具有时代性的社会
的发展乃至文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 在历史与时代面前 , 它们具 有客观 的开创性和进 步性 , 为受众带来 了审美享受 , 推动了宋词
的发展。
生活图景 出现在他 的作品中。这类具有代表性 的是节令风情意 象, 具有都市性。 例如柳 永描 写清 明节风情的词《 木兰花慢 ・ 拆桐

【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 柳永的词集

【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 柳永的词集

《【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柳永的词集》摘要:一、柳永都市风情词的创作分期柳永由于《宋史》无传,因而其生平和创作情况不甚明晰,记写这段经历的词作有:写苏州的《永遇乐(天阁英游)》《瑞鹧鸪(全吴嘉会古风流)》和《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写成都的《一寸金(井络天开)》,写扬州的《临江仙(鸣坷碎撼都门晓)》,写杭州的《瑞鹤鸽(吴会风流)》、《早梅芳(海霞红)》《望海潮(东南形胜)》等,在这首词中,柳永不仅写到了元宵节里“千门万户”的“华灯”、绵延十里的“绛树”、高耸的“鳌山”和“喧天”的“箫鼓”这些大场面,还特别写到了在这个“城不禁”的日子里,青年男女们的种种“奇遇”关键词:宋代文学柳永都市风情词摘要: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加上词至柳永的成熟,使得柳永这样一个一生困顿的浪子词人能够尽情享受都市生活,并在传世的二百多首词作中有五分之一的篇什来歌咏都市风光和市井风情,这些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已经与宋初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福建崇安)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乐章集》传词二百多首。

他所开创的以赋抒情的章法,为后代众多词人所仿效,并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

所以有人这样评价说:“以赋为词的长处,是写宏大景观。

柳永之前,没有这等作词的。

”①柳永一生行踪较广,尤其是迷恋于繁华都会,其笔下也自然留住了那个时代的都市风情――其都市风情词在现存词作中约有四十首,集中体现着柳永的艺术风格。

柳永的都市风情词,以其内容的真实和音律的魅力,赢得了时人的喜爱和赞美。

他从都市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方面着笔,铺叙展衍,让人有隔千载如逢当日之感。

宋人黄裳在《书乐章集后》中曾这样评价:“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

曲雅文化,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

柳永词的市民情调

柳永词的市民情调

论柳永词的市民情怀摘要:柳永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走上了通俗文学的道路。

他把目光投向市民、歌伎、都市生活,在词中叙写男女恋情,描绘北宋社会的“太平气象”,并采用赋体笔法创作慢词,大量使用市井口语和俚语。

他的词作具有鲜明的市民意识。

关键词:柳永;词;市民意识;都市生活;歌伎;市井口语在唐宋时期,市民是随着都市经济的高度发达而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他们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不可能进入官僚体制和政治层面,因此人生追求、道德理想与上层文人都不甚相同。

功名仕途,经邦济国,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他们只追求物质的享乐和现实的幸福。

游乐歌舞、才子佳人和男欢女爱,对他们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柳永是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将市民意识带入文学作品中的人。

他天性风流,才性高妙,但科场失意,仕途坎坷,早年曾自称“才子词人”、“白衣卿相”、“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汴京的秦楼楚馆,沉迷于声色词曲。

这种“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的生活,使他与下层市民有了广泛的接触,对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柳永在词作中往往把目光投向市民、歌伎、都市生活,采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他们的生活和理想,走上了通俗文学的道路。

柳词的市民意识,表现在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

一、叙写男女恋情,反映歌伎生活歌伎是宋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地位低贱,被人歧视,命运悲苦。

一般人只把她们当做玩物。

柳永由于长期混迹于勾栏瓦肆、歌楼妓院,对社会底层的歌伎非常了解。

他认为歌伎也是人,而且也是感情丰富并具有精神追求的正常人,有自己的个性、矛盾、痛苦与愿望,柳永把她们视为知心朋友。

柳永以一种赞赏和同情的心理,在词中描写了很多歌伎,诸如秀秀、英英、瑶卿、等。

描写她们的才貌,如:“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

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

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

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

”(《昼夜乐》)描写她们曼妙的舞姿,如:“英英妙舞腰肢软。

论柳永词中的都市风情

论柳永词中的都市风情
(二) “沉沦下僚” 的寒士浪子
柳永的一生命途多舛。柳永出生于官宦世家, 年少负有才命,科举之路却极为坎坷。大中祥符二 年 (公元 1009年),柳永满怀信心地参加科举,认 为自己 “定然魁甲等高第”,然而初试不幸落第。 柳永在愤怒和绝望之下,写出了 “忍把浮名,换了 浅斟低唱”,以此抒发自己的满腹牢骚。然而,这 只是一 次 负 气 之 举,柳 永 对 于 科 举 的 热 情 始 终 未 灭,但之后接连 3次都不幸落榜。天圣二年 (公元 1024年) 在第四次落榜之后,柳永愤然离京,一 直到景元年 (公元 1034年),朝廷特开恩科,柳 永特地从鄂州赶赴京师参与考试,最终金榜题名, 进士及第,此时柳永已近暮年。在落第期间,久困 京师的柳永对于都城汴京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京师 的生活和习俗深深影响着柳永。亲眼见证过都市的 繁华,才能写出宏阔壮丽的都市词。柳永本人通晓 音律兼善作词,同时,科举久试不中让柳永不得不 换一种 方 式 去 求 取 功 名,开 始 了 在 各 地 漫 游 与 干 谒,辗转流落于多个城市。常年漂泊无依,性情放 荡自由,柳永成为士大夫口中的 “寒士浪子”。然
收稿日期:2019-11-25 作者 简 介:李 慧 娟 (1995-),女,河 南 郑 州 人,在 读 硕 士,主 要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遭遇。
(一) 都市经济文化背景
北宋商 品 经 济 的 繁 荣, 促 进 了 商 业 城 镇 的 形 成,改变了城市的格局。北宋城市格局有别于唐代 的 “坊市 分 离” 的 格 局,随 着 坊 市 制 度 的 崩 溃, 新的城市格局———坊市合一的都市格局正在形成。 坊市合一改变了宋代之前,居民区与商业区严格分 开的制度,打破了唐代严格的夜禁制度,商品交易 时间和区域相对自由,而这种制度又反过来促进了 商品经济的繁荣,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居 住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也标志着宋代以前封闭的 城市正走向开放。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 是这 样记载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的:“举目则青楼画阁, 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 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 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 奇,皆归市易。 会 寰 区 之 异 味, 悉 在 庖 厨。”[1]1如 此繁华的都市生活,改变了宋人对都市的看法,崇 奢竞侈的都市消费文化更新了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 观念,这种观念突出表现在宋代市民为庆祝节令而 举行的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一、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形成的原因1、当时社会环境及词坛发展原因2、柳永本人的原因二、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柳永在词的体式和内容上做出重大变革,2、柳永词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3、柳永在词的写作内容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1)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2)柳永词多描写平民女子心声(3)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使柳永挥毫泼墨三、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对词的发展的影响1、使新创造的词体更贴近市井百姓2、使词这一文学形式由高阁走向市俗柳永是词黄金时代的集大成者,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他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对于后世诗词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千古文章末路文人,这个人就是柳永,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在人格上和追求上的另类。

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人物,却引领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在词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无论柳永在词上的贡献大小,名声大小,之所以喜欢柳永,只为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

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王宏飞摘要: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倾注的角度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的走向,也反映创作内心本质情感的内在集合方向。

本文试图从柳永创作中深入分析其都市情结产生的特殊原因、与其创作的特殊关系,并揭示柳永都市情结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柳永都市情结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造性的建树,特别是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柳永在创作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量创作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思想的俗词,也因此历代文人对柳永和其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柳永却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

“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赏”之功。

在当时获得“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

柳永及其词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真正挖掘其特殊背后的本质性认知。

创作主体的生平历程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的走向。

问下,从其本质而言,实则也是人学,艺术本体与人的生命是同结构的,文艺风貌的形成和艺术主体活动尽管不能画上等号,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解释。

1 文学作为人的心灵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对柳永生平的准确把握,方能更好地理解柳永及其词,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嗜卿,排行第七,又有“柳七”之称。

一生立志入世,但仕途极为不顺,受挫之后又消极混迹于娼馆酒肆的下层社会当中。

也正由于他能融入市民阶层当中,从心理情感上接受下层生活,也为他的词作内容革新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真正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取得极大的成就。

柳永生于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

家乡崇安文风鼎盛,“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

柳永的祖父柳崇以“义行可风,尝以待孝为由,终身‘御衣称处士’” 2 ,以儒道修身齐家。

柳永的父亲柳宜,为政耿直,得君之重,“任监察御史时,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之,继出为县宰,所在有理声”。

3 至于其叔父、兄长皆饱学之士,家学深厚。

正是由于这种浓厚良好的家风的文化熏陶下,从小就立志入世希望博取功名,施展抱负。

他曾在《劝学文》中写道:“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足见柳永对功名相当的渴望,并有词为证:“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

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

待恣时、等着回来贺喜。

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一句“定然魁甲登高第”显示出柳永对功名的向往与追求是充满信心的。

我们可以看到柳永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了其一生所走之路与传统士大夫不无二致:“学而优则仕”、“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儒家道路。

所以柳永身上同样具有儒家思想模式下的典型的“士”的文化性格属性。

“入世”思想与柳永一生相始终。

柳永带着追求功名积极入世,或清高或无知,或命运使然,多次应举不第,当创作主体愿望不能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必然承受残酷的打击,内心过于难受就需要寻找外界之处发泄。

柳永便作一词《鹤冲天》聊以安慰或自嘲。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恣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词一经流传,便被广大落第文人欢喜传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间大街小巷尽闻其声。

其根源在它真正从落第文人的角度,走进他们的内心,传递出最真、最强的情感呼喊。

我想这些恐怕是柳永始料未及的。

因为作品一旦进入读者市场他的意义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读者读到(或听到)这首词的时候,并不去考虑柳永当时为什么做它,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作它,他们只在乎当下此词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感受:自我意识的高涨,不计得失,鄙视功名,而最终价值取向则是享乐主义——在女性的温柔中消解人生的失意或痛苦。

4 先不论这首词的价值导向,单论引起的轰动,就足见柳永才学之高,性格之浪漫不羁。

然而柳永真正始料不及的是这首词出为他仕途蹭蹬的致命伤,也是其悲剧人生的开始。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本是柳永自嘲抒发郁闷之怀的狂傲之语,却成为传统儒家士大夫批评柳永“为人疏俊少检”,“薄于操行”5 的口实之一。

他开始被以士大夫阶层为核心的北宋王朝弃于“野外”。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柳永一次科举成功却被统治者仁宗特意黜落,并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第二个是柳永为了功名干谒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柳永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

”晏殊讥讽柳永专作俗词艳曲,这是一次平常的对话,却给柳永内心蒙上一层阴影。

北宋社会是个封建伦理空前强化的时代,严遵宗法礼仪的规范,乃为士大夫追求完美人格修养必然恪守的。

自然情感通过文学恰当地进行宣泄,但不能逾越理性的自我监督成为北宋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同时,柳永词中的直率、坦露,不懂得掩饰个人情感不符合士大夫阶层群体的审美意识和吧、标准,所以他很难在以士大夫阶层为核心的政治统治中取得功名,同样也难以找到安放“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心情感的港湾。

于是,柳永便被传统儒家士大夫逐出,沦落到下次社会,或许也是柳永于自觉和不自觉中走向市民生活当中。

然而,由于他的性格和才能救了他,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融入都市,深入市民阶层成为柳永创作的一股新推力,也因此柳词的内容和形式大为开拓。

仕途失意使柳永开始重新审视周围和自己,内心也开始“成熟”起来。

仕途的不顺也使其另得一片新天地,使其狂傲的性格不断延伸和深化。

柳永浪漫不羁的性格和精通音律的才华,使他在市民阶层找到了自我、真我,真正能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地方,他活得如鱼得水,当都市生活在他的内心编织成情感的结带时,都市情感便慢慢在他的内心展开、深入。

下面我将从都市情结产生的原因、与其创作的关系和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影响作深入分析。

都市情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包括性格特征、心理意识;外在原因有环境变化、社会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和城市发展。

1.内在原因史上记载柳永个性风流不羁,具有精通作曲填词的才能。

柳永性格有两个方面的特质。

一是“市民”意识性格属性,一是“士”文化性格属性,这两方面的性格特质相融相合,成为其独特人格的最本质反映。

柳永的市民意识性格属性体现在他对民间通俗文艺特别是民间俗乐及其词有着强烈的兴趣,并精于此道。

6 他逐渐地切身地关注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内涵性,他与下层人物即歌妓的关系就是这种特殊表现之一。

柳永于歌妓的关系属于相知相悦型的。

他将歌妓们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来看待,而且视为“红粉知己”,他真正从人格和尊严将歌妓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在他身上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亲近女性的心理倾向和人格气质,这种气质和心理倾向使得他看中情感,视女子为平等对象,尊重女子,并能在于歌妓的平等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最佳表达。

7 这使得柳永在词作中表达了一种全新的市民思想,尤其是关于两性关系的观念,传达出市民阶层争取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

柳永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立志积极入世,追求功名。

他身上具有典型的“士”文化性格属性,并非是科场失意后自许“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狂士心态,把功名视若粪土。

他对功名始终抱着汲汲之情,然而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柳永的人格属性充满二重矛盾,这种难以调和的二重矛盾直接或间接促成柳永的悲剧人生。

2.外在原因北宋城市商业经济较以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空前发展,形成了坊市合一的新兴城市格局,商业活动甚是繁荣。

为适应市民需要,以娱乐性为目的的瓦舍勾栏大量设立。

环境影响创作,作家的生存环境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创作的人物、题材。

柳永能够深入其中,所以他的词中能够深刻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传达出市民的内心本质,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特殊喜爱,“凡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效果。

然而反映“针线闲拈伴伊坐”的市民感情生活,由于过于直露、违背士大夫心中的传统正道内涵,不符合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以及“士”文化精神核心。

北宋社会主流意识与价值在于儒家士文化精英分子与政治进行空前的靠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统治的政教经典。

赵宋王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成为构建政治统治的重要主体,成为充当军权统治的工具,士大夫阶层作为精英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存在“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继承道统之自觉精神。

8 宋王朝政治统治一直面临内忧外患,作为士阶层的精英分子满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思想,积极入世,心中常怀忧患意识,希望济世而取得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柳永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一员,“立志当世”是他一生的愿望,然而他天生的特殊性格与儒家士大夫阶层思想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他悲剧人生的根源。

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理想无从实现,因而创造主体便产生了失落、矛盾的痛苦。

当然无论何时,创造主体在因历史与现实限制成个人情感心理的本能寻找一个能隐遁或逃避现实的地方,柳永选择了市民阶层。

他的选择符合他浪漫、风流不羁的性格和镜头音律的在都市生活中,勾楼瓦舍、娼馆酒肆成为他情感自由宣泄、灵魂超脱于物的感情倾诉吧。

这里同时又为他词的创作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的“活水源泉”,又可以作为社会推动的载体,广泛流传。

(二)都市情结与其创作关系柳永这块被士阶层扔弃的“丑石”,却在下层社会中找到了他的价值,成了一块“美玉”。

或许这违背了原始的心愿,但往往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所引起的矛盾一直以来都是难以调解的。

正因此,柳永也不得不重新定位创作道路方向,这是他内心极不希望,毕竟他的理想是立志入世、追求功名,希望有机会展示“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9 的用世怀抱。

然而当他有机会入仕后却依旧磋磨不得志。

转入市民阶层“作战”以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转向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柳永中后期的作品,在描写“伤别”、“怀人”、“闺怨”等内容之上,更加注入自己的情感,使其含有一种浓厚的悲伤情调,为词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在境界开拓上也大有进步之处,将情境与物镜的契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产生是创作主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表现出来,最终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互融合。

9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