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词人——柳永

合集下载

枊永(介绍)

枊永(介绍)

1.人物生平柳永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或987年,任城;史无明确记载)。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

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

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流寓江淮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

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举之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

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

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

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

柳永

柳永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族,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乐章集》、《雨霖铃》《乐章集》昔人以为柳永所制乐章,音调谐婉,尤工于羁旅悲怨之辞,闺帷淫媟之语。

东坡曾拈出「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八声甘州)三句。

以为唐人佳处,亦不过如此!然亦有评者以为柳词浅近谐俗者,李端叔称:「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

」孙敦立称:「耆卿词虽极工,然多杂以鄙语。

」黄叔旸称:「耆卿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

」今人论柳永之词则以为其词风婉约,其词作多蕴藉动人,所作慢词,繁辞展衍,已由小令而趋之长调,其发展词之形式之功,实不逊于东坡之扩大词之内容,加深词之境界。

柳永深谙音律,能自度曲。

宋室南渡后,乐部放失,故识者以为,「永之乐章集于保留旧谱,又有功也。

」乐章集,不分卷,依宫调、词牌序列,所收约有一百九十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永简介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生平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详解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详解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对柳永及其词的分析摘要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

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作词曲,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体,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远。

关键词宋玉悲感狂柳永非雅非俗前言柳永(987?-1053?)①本人是因为不得中进士,才放浪形骸的。

所以他说:“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鹤冲天·黄金榜上》),宋仁宗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因此“奉旨填词”。

柳永性情浪荡,行为风流,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并不显得那么不近情理,所以柳永不避讳自己与歌妓的密切关系,而且,他的这些词也能被社会甚至皇帝本人赏识。

真正有争议的是柳永的文品。

在一个文化社会,文词是显示自己的社会形象的主要方式。

对文品的看重可能更甚于人品。

流连风月和终生沉沦是柳永一生。

一、宋玉悲感—柳永羁旅行役词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词是柳永《乐章集》的两大主要题材类型。

前者常常出现悲秋情绪,后者屡屡出现“云雨”意象。

写作悲秋题材与云雨意象的鼻祖是战国时代宋玉,且柳永常常以宋玉自况,集中多次出现“宋玉”字眼。

因此,可以认为柳永因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宋玉,有着“宋玉情结”。

柳永在几度进士考试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希望能谋取一官半职。

南宋陈振孙所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奔命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

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

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

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

但“利名牵役”,又不得不与佳人离别:“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

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

柳永

柳永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1]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影响深远。

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者和受众的重要环节。

首先,柳永具有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才能,又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是柳词走向受众的重要因素,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活化了柳词的存在方式。

其次,《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编刻使柳词传播到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视野,以阅读读本和创作范本凸显了柳词的整体艺术功能;其三,历代选本的编选不仅筛选出柳词的名篇佳作,使柳词得到公允的评判,而且在没有歌唱的时代继续广泛着传播柳词。

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

他善于填词而且精通音乐,工于音律,走歌妓乐工合作的道路,在两宋文坛上影响甚大,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并在两宋近1500位词人中创作数量排名第15位〔1〕。

他的词在当时和后代都广泛流传:从教坊妓院到市井巷陌,从井水之处到宫廷禁中,从中原地域到边疆境外,都能听到柳词不绝于耳的传唱,影响极为深远。

柳永词的词史地位虽在历代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但实际上其词在后代人那里又被不断的学习和模仿。

本文拟从歌妓的歌唱传播和柳永词集的编刻及历代选本选录柳词情况的考察,试分析探讨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和词史地位。

柳永对宋词地位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地位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地位的影响柳永,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柳永的词作以婉约、清新、自然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民间俚语和市井俚曲,使得词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

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

柳永的词作在北宋时期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不仅在市井之间广为流传,而且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极高评价。

柳永的词作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遣词造句、用韵和平仄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柳永的词作不仅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宋词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引领了宋词走向了更为通俗、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向。

柳永的词作使得宋词从原本的雅致、文人雅士的专属走入了更广泛的大众之中,让宋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传播。

柳永的词作在北宋时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广泛赞誉。

柳永的词作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他的作品在遣词造句、用韵和平仄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柳永的词作不仅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引领了宋词走向了更为通俗、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向。

柳永的词作使得宋词从原本的雅致、文人雅士的专属走入了更广泛的大众之中,让宋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传播。

柳永的词作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人们对爱情、友情、离别、相思等人类普遍情感的关注和体验。

柳永的词作还表达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和呼声,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古代诗人柳永的人物简介

古代诗人柳永的人物简介

古代诗人柳永的人物简介古代诗人柳永的人物简介古代诗人柳永的人物简介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佑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诗人柳永的文学成就柳词内容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

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

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高中 语文:词人柳永

高中 语文:词人柳永

词人柳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仕途坎坷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著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柳淇)都是进士。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奉旨填词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

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井词人:柳永
北宋史上,争议之最大者,毁誉之最烈者,莫过于柳永及其词作。

“浅近俾俗”、“语言尘下”、“声态可憎”等词在那时彷佛都不约而同的汇集于柳永身上。

苏轼、秦观、李清照等名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对其词作进行一番评论。

李清照在《词论》就不免表达出对柳词的贬损“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

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

”那么,柳永词真的如此低俗吗?柳永词真的只是生存于市井之家吗?推崇备至者,誉其为北宋正宗,能与杜甫诗相提并论;贬损唾弃者,贬其靡靡之音泛滥于六七百年而使雅奏从此断绝。

当我们重拾历史,拂去历史的尘埃,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会发现不一样的柳永——一个宋词演进史的里程碑人物,一个能代表北宋勃勃兴起的市民文化巨人,一个能容雅与俗共赏的才子。

一.柳永性格决定其词作
每个人都是多棱镜,都富有多重性格,既有光鲜美丽的一面,也有丑陋龌龊的一面,没有谁是单一的,完美的。

当然,柳永也不例外。

大多数人认为,柳永的性格具有双重性。

就柳永的生平来看,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在汴京长大,在汉乐府、唐诗中耳濡目染,年轻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满腹的才华。

当然,作为一名官宦子弟,自然以功名为重,这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难以置身之外的仕途之路。

柳永在《长寿乐》(尤红殢雨)中表达了“定然魁甲登高第”的雄心,柳永又在《鱼如水》(其二)中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但他一面整日在瓦肆勾栏中依红偎翠、浅斟低作,一面渴望通过科举一跃成为帝王之师。

这不仅仅出于内心的矛盾,更多的是与自身性格有极大关系。

在其词作上也不无表现出这种双重的对照。

两次进士落第,无不给他沉重打击,不过他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会自我安慰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当他好不轻易的考上进士,但是皇帝见其名,便说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这无疑宣判了他仕途的死刑。

从此,改名柳三变。

可见,大多文人骚客,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便是仕途多不顺时。

没有了“浮名”,只好“浅斟低唱”。

正是因为其间的不得志,不得名,不得恩宠,柳永才会流连于秦楼楚馆,以卖词为生,辗转回眸,便是多年已去。

这时的他,尽管仕途失意,但这样,他才能有闲情于歌楼妓馆,熟悉社会底层和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他又经常应歌伎的约请作词,拿到茶坊酒馆、烟花巷陌演唱,因此他懂得如何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娱乐需求,同时对她们的不幸也更寄予同情,因此填制了大量的井俗词。

这期间的词以艳词居多,所以烙得一个“腻柳”的标签,写进千古词史。

这时的《雨霖铃》、《蝶恋花》等多处于此时。

柳三变虽然感情生活放纵,但从来也没有真正放弃过一个士大夫对仕宦前途的憧憬。

后来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做得一个“芝麻官”。

这是柳三变人生的转折,把他从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浪子形象,还原于一个传统士大夫的面貌。

二.柳永词的特点
第一,创作男欢女爱,歌儿舞女等传统热门题材,采用平民百姓的视角,深入到市井青楼之中。

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伶工乐妓的艰辛和心灵的痛楚……种种凡俗人生不为人知的心曲,一一坦露在词中。

柳永似乎成了市井百姓、歌儿舞女的词曲代言人。

《迷仙引》就是一个例子。

柳永词中泛滥的市井情调和世俗人情味,
当时遭到了士大夫的白眼,当然和晏殊、温庭筠类似内容比起来就很不同:一含蓄一直白,一贵族一市井。

第二,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情是柳永词的独特题材。

《一寸金》写成都,《破阵子》写汴京,《木兰花慢》写苏州,《望海潮》写杭州,这些词无不赞美繁华,渲染欢闹,甚至夸耀奢侈、显摆富贵,为世俗生活大唱赞歌。

第三,柳永词“工于羁旅行役”。

他往往晓风残月、山村水驿、溪石林川、黄昏夕阳中寄托自己萍踪漂泊的坎坷人生体验和两地相思的苦闷心情。

《雨霖铃》、《八声甘州》是其代表作。

柳永羁旅行役之词中的游子形象,与他在青楼楚馆里浅斟低唱的浪子形象互为补充,实者是一个能俗能雅、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的才子词人。

三.柳永对词作的贡献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他是一个专门写词作曲、独具原创力的才子,也是真正开启宋词新天地的重要作家。

这不仅表现在对词的词调还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突破。

首先,柳永精通音律,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是长调慢词蔚然成为一代风气。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的文人词,一直以小令占绝对优势,柳永却以他对市民生活的深切感受,对音乐的谙熟及过人的才力,或把市井新声加工成慢曲,或把原来的小令敷衍为长调,精心创作长调慢词。

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式开始完备,大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其次,柳永为了使用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市民大众的欣赏趣味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艺术手法。

柳词喜欢平铺直叙,叙述详尽,有头有尾,但这决不是说柳词缺乏曲折变化。

写景状物,不用比兴借代,去备足无余;叙事抒情,不需烘托渲染,却淋漓尽致。

构思缜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

在章法结构上,柳词有今昔交错、空间转换的特点。

所谓今昔交错,是往往先铺写眼前之景,然后转入对往昔情事的回忆,再回到现实,表达离别相思之情。

如《曲玉管》一词,一、二叠均写景,第三叠“暗想当初”以下,是追忆之笔,“阻追游”以下,又直抒愁情。

所谓空间转换,是在现实描绘中忽穿插以想象之笔,如《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皆是真中见幻、实中运虚,属同一机杼。

第三,柳永喜欢用极其生动的、浅近的日常用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怎”、“争”等,代词“我”、“你”等。

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既使人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柳词的口语化的特色,对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则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尽管柳词的语言浅显平易、明白如话,描写又淋漓酣畅、铺展舒张,但它仍然保持着隽永的韵味,仍然具备深婉含蓄的风格。

这是由于柳永还杰出地运用了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段。

如《定风波》词下片:“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少年光阴虚过。

”柳永之后,秦观、周邦彦、黄庭坚、晁补之等人,也喜用曲中俚语,有人甚至以柳词为“金元曲子之先声”,可见其俗词影响之大。

冠有市井词人、才子词人、风流才子等殊名,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

一个融多种性格于一体,一个人们褒贬不一的词人,一个封建官宦的追随者但又放浪形骸不羁于世的叛逆者……柳永,一个值得我们现代人仰视的才子俗人。

当然,或褒或贬,或抑或扬,见仁见智。

但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循着历史的车轮,我们发现他俗但不失雅,他多情却又旷达,他平平凡凡但又轰轰烈烈。

他,就是柳永。

参考文献:《唐宋词新读》、《宋词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