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的雅与俗论文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
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
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
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摘要】柳永艳情词集中体现了化雅为俗的特点。
他描写与歌妓的情场生活,并对歌妓作充满色相的世俗描写。
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俗,即一反前人的含蓄蕴藉,风格直露而坦率,并以世俗的心理和趣味描写爱情生活,充满了平凡而甜蜜、琐细而愉快的市民情调。
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材料的偏重俚俗。
柳永词的俗正是对词的本色的保留和发扬,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柳永;艳情词;俗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
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提到柳永词的“俗”,是离不开他的艳情词的。
也就是说,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
他直接而怡然自得地描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
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
(《玉蝴蝶》)因而歌妓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
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而柳永所作的《传花枝》也颇为自负风流: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
论柳永词的雅和俗

论柳永词的雅和俗学生:曾建指导老师:张波[摘要]: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然而他也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人之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词的雅俗问题之上。
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
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多写妓女生活,歌唱世俗女子的心声,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善用铺叙;在语言上多使用市井俗词俚语,受到大众市民的欢迎。
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他的雅词由俗返雅,雅风发微,其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一、柳永的生平创作柳永,生卒年迄无定论,唐圭璋、陆侃如等先生作了考证,暂推定为公元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大约同龄于晏殊、张先。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
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独秀的格局,使慢词得以成为与之平分秋色的体式,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慢词虽非柳永首创,但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从其现存《乐章集》中的213首词来考察,共用了133种词调。
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上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与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尝试从创作方向上改变文人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不论是雅词还是俗词都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由俗入雅前言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然而他也是最为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永词的雅俗问题上,多数文人持一种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他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都是最好见证。
一、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柳永,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人。
据今人唐圭璋先生推测可能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①,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7)。
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期(1023——1063),因排行老七,故也称为“柳七”,柳永出生于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精通音律,有深厚广博的文艺修养。
“艺足才高”“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前期为朝廷宴乐写有雅词,也有俗词,但大量俗词却为民间歌妓而作,是为适应民间演唱的,具有民间才艺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市民趣味的特点。
但由于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词人审美情趣已发生重大改变,对雅词产生浓厚兴趣,但无论是俗词还是雅词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宋词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追求爱情,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如《昼夜乐》中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柳永词的雅和俗范文

柳永词的雅和俗范文柳永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带有浓郁市民文学色彩的柳词,无论是思想工艺术形式,都比他以前的词作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他创作的大量的慢词,为宋词的繁荣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对于词体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柳永词的雅和俗摘要:柳永是宋朝著名的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他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像《乐章集》等;文坛和词坛有很多关于柳永的词风的定位问题,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定位为“俗”的人有一大堆理由;定位为“雅”的人有一大堆理由,而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有人走中庸之道,说柳永的词风非俗非雅,或俗是或雅。
在笔者浅学看来,对于柳永的词风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描述,从历史和从柳永生活的环境,以及词文化氛围去全方位的包围,扩大视野去理性看待他在词界的雅俗成就,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评价历史的方法;本文列举实例来说明柳永词的雅和俗,望抛砖引玉,以求智者精言。
关键词:柳永;词;雅和俗1.前言中国古代文学最鼎盛辉煌成就毋庸置疑是:唐诗、宋词;而宋词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更显得独树一帜,直至今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风格和内涵意境的延展。
至于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名声鼎沸、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在长达有三百多年的宋朝历史上,他的词可以叫做风靡一时、极为流行。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就是对柳永的词的风靡程度的一种真实评价。
但历史上对柳永的褒贬不一,有些人倍加欣赏、有些人不屑一顾;说“俗”者,将柳永一脚踏翻抛弃路边;说“雅”者,扶上正座推崇之极。
我们仅从字面上分析得出:雅俗虽只是两种风格,但在历史上他们的地位是不同的;如何来评判柳永的“俗性”还是“雅性”,笔者认为,“雅俗共赏性”应该是对柳永最中肯的评价。
2.论俗对柳永词的评价,很多人如:南渡初王灼、陈师道、黄昇以及李清照的《词论》,都将柳永毫不留情的归于卑俗类;他们甚至不反对柳永词在创新上的巨大成就;也不否认其词音律的高超手段之和谐,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
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
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
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
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
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
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
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
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

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人们对柳永的词的评价褒贬不一。
不少的文人雅士认为柳永的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而我们在他的词里又看到了不少高雅的部分。
一方面,柳永的词受到名士的评判,认为他的俚语创作是对文学高雅性的一种亵渎;然而另一方面,这种一改文人雅士的风格的创作趣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的共鸣,甚至有眼“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永词。
”对于柳永的雅俗性,本人认为,柳永的词应该是雅俗性共存的。
语言上,柳永大量使用俚语,通俗易懂;但是他在创作时还善于将前人的诗歌当中的词汇。
例如《鹤冲天》中那句“且偎恁红翠”那个“恁”字即取自口语。
但是在上阙中“风云便”则取自《周易.乾.文言》中的“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在吸收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使用了俚语,完美的结合反倒成就了这首词的豪迈的意境,从而表达自己不得志的咏叹。
同时因为使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巧妙地雅俗结合语言,奠定了柳永的词坛的地位。
题材上,柳永喜欢写市井生活,甚至描写与歌妓这与当时士人的传统做法不同的。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不屑于歌妓等底层人民在一起,更不用说是把他们的生活写进诗词中了。
柳永则不然,他生活在底层,更加能体会歌妓她们的生活。
例如历来为人称道的《定风波》中写道“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全无。
”柳永写出了歌妓她们的痴情。
谁道烟花之地无情,歌妓她们也是需要爱,也渴望爱情。
柳永长期与她们生活,更加理解这种情感。
有人说写歌妓们糜烂的生活就是属于“俗”。
可是柳永从一种侧面歌颂歌妓们的重情重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不也是属于“雅”的部分吗?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写儿女私情,但是这一种儿女私情的'表达在礼教社会中认为是艳词,不被士人接纳的。
但是柳永在抒发儿女私情,不被士人接纳的特别能够把离别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
例如柳永的杰出代表作《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双方的不忍分离。
论柳永词的雅俗转变

摘 要: 本 文 以柳 词 的雅 俗 转 变 为切 入 点 , 重 点分 析 柳 永 创 作 三 阶段 的雅 俗 转 变 。柳 词 雅 俗 并 陈 , 要 对 其作 品 进 行 雅 俗 分 类就 要
为古往今 来的“ 雅” 与“ 俗” 做一 个界 定. 再探 讨柳词之“ 雅” 和柳词之“ 俗” 。 并针对雅俗转 变在柳永一 生中的不 同时期的不 同表现 , 大致 将 柳 词 的 雅 俗 转 变分 为三 个阶 段 , 进 而 分 析柳 词 雅 俗 转 变的 原 因及 对 后世 文 学的 影 响。
关键词 : 柳永词 ; 雅; 俗; 转变
一
、
“ 雅” “ 俗” 界说
“ 雅” 与“ 俗” 最早 出现在道德领域, 后来 逐渐发展 成为横跨文 学、 艺术 、 伦 理道德 、 审美各大领域 的概念 。在文学 中, 雅 者凝重 蕴藉 , 含 蓄深邃 ; 俗者浅近清新 , 直观 明了 , “ 雅” 与“ 俗” 相 互对立 又相互包容 。
( 三) 柳词之 “ 俗”
柳永是两宋词坛饱受争议 的词人之 一, 焦点则集 中在柳词 的 雅俗 问题上 。 柳词 的俗 主要表 现为 : 一、 题材 内容 上 . 柳词大量描 写市井教坊生 活 , 甚至描写男女之情 、 闺中情 趣。《 荔枝香 》 “ 金缕 霞衣轻褪 , 似 觉春游倦 。遥认 , 众里盈盈好身段 。” 表达 了市 民阶 层个性解放 和性 爱 自由的愿望 , 冲击 了传 统儒 家思想道德观念 。 二、 语言上 , 柳 词为满足 平民百姓 们 的审美 。 语言方 面需要 彻底 的通俗化 。 《 长寿乐》 “ 罗绮丛中 , 笙 歌筵 上 , 有个人人可意 。” 三、 词牌运 用上 。 在两宋 词坛上 . 柳 永 是 创 用 词 调 最 多 的词 人 . 他 现 存2 1 3首词 ,用 了 1 3 3种不 同的词 调 。采 用这些 “ 流行 的变奏 曲” , 也是柳词被视为 “ 俗” 的重要原 因。 二、 柳词 的雅 俗转 变 据考证, 柳 永约生于宋太 宗雍 熙 四年( 公元 9 8 7年1 , 卒于宋仁 宗 皇佑 五年( 公元 1 0 5 3年) , 他一 生的创作 大致可分 为 四个 阶段 : 家 乡举业时期 ( 约公元 9 8 7年一 l O 0 8 年) 、 京都疏狂时期 ( 约公元 1 0 0 8年一 1 0 1 7年 ) 、 东 西漫 游时期 ( 约公 元 1 0 1 7年一 l 0 3 4年 ) 、 入仕为宦时期 ( 约公元 1 0 3 4年一 1 0 5 8年 ) 。当我们从柳 永词 的 “ 俗” 进行研究 的时候 , 不难 发现其 中往往 蕴含着 “ 雅” . 所以说 柳词是雅俗兼 备 、 雅俗共 赏的 。据考 , 可将柳永词 的词 风变化大 致分为雅俗 三转变 。 ( 一) 一 转 变— — 雅 言 居 多 家乡举 业时期( 约公元 9 8 7年一 1 0 0 8年) 为柳永创作 的第 一 时期 , 也是雅俗转 变的第 一个阶段。 文献 中有关柳永 这一时期 的记载很 少 ,但从他卓尔 不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论柳永词的雅与俗院部专业语言与传媒学院语文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5月12日目录摘要 (3)前言 (5)一、俗词之“俗”的体现 (5)二、雅词之“雅”的体现 (7)三、“雅俗并存”所形成的原因 (9)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柳永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雅词之“雅”主要体现在他那些写景工丽、用语典雅以及抒写自我怀抱的作品中景与情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感发。
柳永之所以形成这种雅俗并存的艺术风格,则与他的市井文化品格与正统儒家意识的畸形结合密切相关。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儒家意识,市井文化品格AbstractLiu Yong's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common words and elegant words two categories. The vulgar word" vulga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large deep Town Square - especially the lives of prostitutes; use a large number of extremely popular folk oral narrative tactics; use of narrative and lyric, rate of mouth, nor implicitly. The word" elega n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work, diction and elegant scenery beautiful writing self arms works scenery and emotion produced by the fusion of a deep sense of. Liu Yong form this kind of elegance coexist in the art style, and his pop culture character and the orthodox Confucianism consciousness malformation combined with closely related.Key words:Liu Yong, vulgar words, elegant words, Confucianconsciousness, civil culture character前言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力写词的专业词人。
对于他的词,历来品评不已。
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1]由此可见,世人多鄙其俗。
其实,柳永的词可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是为乐工歌妓写的词.雅词则是抒写自己怀抱的那一类词。
一、俗词之“俗”的表现俗,是社会文化风尚的体现,反映到词的文学创作中,则代表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趋向。
“俗”的涵义有世俗、俚俗、通俗、浅俗、淫俗等,主要体现出下层世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趣味,它是和“雅”相对立的一种风格形态。
柳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俗词。
从题材内容上看,柳永则是把词从贵族文人的深深庭院引向繁华市井,开始创作大量反映市民生括情趣的俗词,特别是创作了大量描写妓女的篇章。
“据有学者考证,柳永存词约212首。
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三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2]柳永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歌妓,并于她们普遍的美色与伎艺中发现一些富于特色的方面加以描绘、赞美。
有的“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尉迟杯》);有的双眉“淡匀轻扫”(《两同心》);有的“一点芳心在娇眼”(《荔枝香》);有的美在情态:“盈盈立,无言有泪”(《采莲令》);有的擅歌:“艺足才高”、“绛唇启,歌发清幽”(《如鱼水》);有的擅舞:“玲珑秀山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木兰花》);有的擅乐器:“琵派闲抱,爱品相思调”(《隔帘听》);有的擅词章:“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协敌”(《惜春郎》)。
这些都是柳永对歌妓的容貌、体态、歌舞才艺的赞美性描写。
在病态的封建社会,妓女的地位如同奴隶,毫无人格尊严。
而在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士大夫词人的观念中,歌妓更只是玩弄和欣赏的对象。
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的风雅”,即不能与歌妓“平等相待”。
反之则斥之为俗。
而柳永正是在这一点上触犯了“忌讳”。
他不仅写歌妓的歌舞才艺.更是细致刻画她们的内心世界,如“待伊游冶归来,故解放翠羽,轻裙藿系,见纤腰,图信人憔悴”<《望远行》),刻画其因相思而憔悴不堪之状;“又恐恩情。
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击梧桐》)、“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驻马听》)等则写她们对情人变心的忧虑。
柳永对歌妓歌舞才艺和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正是其词在题材内容上“俗”的表现。
柳永词的俗还体现在语言方面:大量的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一种清新晓畅,生动活泼,“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3]的语言风格。
柳词中频繁出现“恁”、“得”、“争”、“怎”、“了”等字,此外还有“怎生”、“端的”、“人人”、“则个”、“抵死”、“无那”等语词,这些市井语言经过词人的艺术提炼和点化,具有很强的新奇感和表现力。
如《锦堂春》“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在词中,这位思妇抱怨丈夫淹留不归,打算在夫婿回来后好好整治他,“无端”一词本意为“无缘无故”,在此处用此词,最能表达思妇的又爱又恼的心理,很难用别的词语替代。
再如《定风波》,全篇用语都很通俗,没有书卷气和学究气。
其中,“芳心是事可可”、“终日厌厌倦梳裹”、“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等等,不仅通俗浅近,接近口语,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很符合人物的口吻、性格与心理特征。
词中的人物,也因有这样的语言而显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柳永词的“俗”,更是由于他所采用的慢词体式造成的:把赋体笔法引入到词的创作中,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为历代研究者所公认。
李之仪说它“铺叙展衍,备足无余”[4];刘熙载说它“善于叙事,有过前人”[3]。
这些评价都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柳永慢词的特点。
综观全部柳词,除少数篇章兼用比兴作点染外,无论长篇短制,大都用赋体直说,如《雨霖铃》。
上片一层写秋日离别的伤感,一层写想象中酒醉醒来时的凄凉景色,一层收回,叹息从此天各一方,孤单寂寞。
或写景、或抒情,曲折回环,重重叠叠地渲染气氛,缠绵悱恻地表现了离愁别绪。
柳永毕竟是个士人作家,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又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此词的章法,句法和用字都很有讲究,能体会到唱曲换气的神韵。
在语气转折处,用领字和对句来承上转下,创造了情景递进的铺叙模式。
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有机结合,逐层递进,层次清晰而有波澜,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流程。
再如《夜半乐》:前两片虽都写途中所历所见,但两片的分工,前后的响应,不仅层次清晰,用笔亦极分明。
首片起笔写天气恶劣,衬托心情压抑;中四句词笔一转,忽又出现“越溪深处”的清幽景象;末五句高屋建瓴,概括地描绘出商旅往来相呼的热闹场面。
一片之中既多次转折。
中片记舟行之所见,先勾勒远景:酒旆、霜树、烟村;再涂近景:渔人鸣榔、游女浣纱、败荷零落。
这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并且全由“望中”二字串起,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三片。
第三片触景生情:初念抛家漂泊,继叹后约无凭,终恨岁暮难归,结尾又缘情入景,以景结情。
全篇极尽开合疏宕之致,充分显示出作者安排剪裁,布局铺陈之力。
正如前人所说,此种长调不能不有此大开大合之笔。
由此可见.柳永就是采用市井方言俗语.运用铺叙的手法来反映市民生活情趣。
这不仅迎合了受众和时尚的需要,也赢得了下层人民的广泛爱好。
二、雅词之“雅”的体现柳永词以通俗流利著称,然亦并非仅长于俗。
其实,柳永雅词亦复不少。
据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东坡的评价:“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5]彭孙遹《金粟词话》也有记载“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从浅俚处求之,遂使金荃、兰畹之音,流入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过也。
”[6]柳永的雅词多为咏写羁旅行役、描述城市风情及官场酬赠之作。
这些雅词由于写景工丽、用语典雅、以及抒写自我怀抱的作品中景与情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感发,故而历来为士大夫文人所一致叹赏。
以下就从写景、用语、景与情的融合等方面对柳永雅词作一简明的阐述。
写景工丽。
即写景细致、清丽,并且与所传情在基调上浑然一体。
柳永后期词,大多以冷寂的秋景传达一种人生迟暮失意之情,就写景而言,显得从容不迫,铺陈而精丽。
如《玉蝴》:“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描写萧疏的秋景。
“水风”二句写水之物,暗用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句意,而予其以秋的韵致。
“月露”二句则写岸上之物。
秋风轻拂着水面所过之处,白色的苹花渐渐老去;月寒冷,梧桐的叶子一一变黄,且疏疏落落地飘将下来。
“萍花”和“梧叶”,既是深秋季节最有特点的形象,也是词人漂泊不定、年华老去的象征。
“轻”、“老”、“冷”、“清黄”四字,既写出自然物的神韵,又传出词人此时此地最真切的感受。
至此,秋的象,无论秋光,还是秋色,已经写足写透。
用语典雅。
柳永雅词不但写景工丽,而且大量借事用典。
“如他的‘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
(《曲玉管》)‘目极千里,闲老墙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古倾杯》),‘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即来自楚的《九辨》:‘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招魂》:‘极千里兮伤春心’。
又‘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朱扉悄悄。
’(《满朝欢》)从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旧笑春风’化出。
另如‘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倾杯》)‘愿人间天上,云朝雨暮长相见。
’(《洞仙歌》)前者直接用《长恨歌》中诗句,后者是从同诗‘但心似金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句中化出。
”[7]而所谓“唐人高处”“唐人妙境”指的是唐诗“极富于‘兴象’的感发”的特质,即通过“景物形象之开阔博大”、“声音形势之雄浑矫健”传达出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柳永有唐人“高处”、“妙境”的词中描写的多为秋景,通过寒士悲秋感士之不遇,与“悲秋之祖”宋玉之借“悲哉,秋之为气也”,叹“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羁旅而无友生”(《九辩》),正“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