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的雅和俗

合集下载

浅谈柳永词之俗.

浅谈柳永词之俗.

柳腰轻
•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 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 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 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 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 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 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与我情多。 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 个。 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 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捋。奸 字心中着我;
通俗词之所在
“一饷”
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笛家弄》) 但赢得,独立高原,断魂一饷凝睇。 (《内家娇》)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人人”
有个人人真羡慕。 (《木兰花令》)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 (《浪淘沙今》) 淡黄衫子郁金裙.长忆个人人。”(《少年游》其五)
“怎生/好生”
西江月
描写青楼女子的词
• • • • • • • • • • • • 女子秋波: “层波细剪明眸” 《昼夜乐》 “万娇千媚在层波” 《西施》其三 女子笑靥: “绎唇轻笑” 《玉蝴蝶》其三 “最奇绝是笑时媚后深深” 《小镇西》 女子肌肤: “腻玉圆搓素颈” 《昼夜乐》 “如削肌肤红玉莹” 《红窗听》 女子腰肢: 楚腰纤细正笄年” 《促拍满路花》: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少年游》其四

柳永吸取民间养料,使用俚俗语言 人词,从而摆脱了五代词中那种传统腔调 的影响,使词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铺叙手法, 把抒情、写景、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构思完密,首尾连贯,脉胳井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临江仙》) “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长寿乐》)
柳永俗词的社会背景
柳永俗词对社会的作用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

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

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

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

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

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

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

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

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

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

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

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

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

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论柳永词的雅和俗

论柳永词的雅和俗

论柳永词的雅和俗学生:曾建指导老师:张波[摘要]: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然而他也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人之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词的雅俗问题之上。

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

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多写妓女生活,歌唱世俗女子的心声,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善用铺叙;在语言上多使用市井俗词俚语,受到大众市民的欢迎。

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他的雅词由俗返雅,雅风发微,其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一、柳永的生平创作柳永,生卒年迄无定论,唐圭璋、陆侃如等先生作了考证,暂推定为公元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大约同龄于晏殊、张先。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

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独秀的格局,使慢词得以成为与之平分秋色的体式,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慢词虽非柳永首创,但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从其现存《乐章集》中的213首词来考察,共用了133种词调。

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上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与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尝试从创作方向上改变文人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词之“雅”、“俗”考辩

柳永词之“雅”、“俗”考辩

柳永词之“雅”、“俗”考辩摘要:柳永是我国北宋时代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同,基本上可以说是从“俗”到“雅”,其实他的词本身也可分为“雅”、“俗”两方面。

文章就从不同时期关于柳永词的评价,以及柳永词本身所具有的“雅”、“俗”进行分析。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考辨一、引言在北宋时期,柳永是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本人放荡不羁、藐视礼法,所以他的词也不被当时的封建社会以及正统文人所推崇,致使大量流失。

现在所流传的《乐章集》是后人所收集到的他的词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作品也多被人们认为是“淫俗”之作。

随着时间的变化,关于柳永词其实可以分为“雅”、“俗”两大类。

二、柳永词在不同时期的评价自柳永所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关于他的词评价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宋元金、明清以及现代。

这三个阶段关于柳永词“雅”、“俗”的评价可以说发生了此消彼长微妙的变化,其大致的变化趋势是“俗——雅俗并存——以雅为主”[1]。

在宋元金时期,人们关于柳永词的评价爱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李清照、严有翼等为代表的,认为其词“鄙俗”、“声态可憎”、“辞语尘下”等,这是关于柳永词的主流看法;第二类是以范镇和黄裳为代表的,认为其词“典雅文华”甚至可以和杜诗以及苏词相提并论,但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的看法;还有一类的观点处于以上两种态度之间,则其文人,但赞其在音律以及创调方面的成就,这种看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南宋后期人们基本上都是这种看法。

明清时期也都是以上第三种态度吗,而且比之前的评价稍微高一点。

到晚清时期,人们对柳永词的评价越来越高,陈锐曾说:“百年以来……言清空者喜白石,好浓艳者学梦窗,谐婉工致,则师公谨、叔夏。

独柳三变,无人能道其只字已……词源于诗,而流为曲;如柳三变,纯乎其为词矣乎。

”这一“纯乎其词”的观点也得到了郑文焯等人的赞同,所一说柳永词的地位一下得到了提升,和清真词的地位几乎相同,柳永也不再被认为是另类词人了。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不论是雅词还是俗词都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由俗入雅前言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然而他也是最为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永词的雅俗问题上,多数文人持一种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他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都是最好见证。

一、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柳永,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人。

据今人唐圭璋先生推测可能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①,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7)。

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期(1023——1063),因排行老七,故也称为“柳七”,柳永出生于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精通音律,有深厚广博的文艺修养。

“艺足才高”“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前期为朝廷宴乐写有雅词,也有俗词,但大量俗词却为民间歌妓而作,是为适应民间演唱的,具有民间才艺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市民趣味的特点。

但由于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词人审美情趣已发生重大改变,对雅词产生浓厚兴趣,但无论是俗词还是雅词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宋词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追求爱情,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如《昼夜乐》中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柳永词的雅和俗

柳永词的雅和俗

柳永词的雅和俗柳永词的雅和俗摘要:柳永是宋朝著名的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他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像《乐章集》等;文坛和词坛有很多关于柳永的词风的定位问题,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定位为“俗”的人有一大堆理由;定位为“雅”的人有一大堆理由,而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有人走中庸之道,说柳永的词风非俗非雅,或俗是或雅。

在笔者浅学看来,对于柳永的词风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描述,从历史和从柳永生活的环境,以及词文化氛围去全方位的包围,扩大视野去理性看待他在词界的雅俗成就,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评价历史的方法;本文列举实例来说明柳永词的雅和俗,望抛砖引玉,以求智者精言。

关键词:柳永;词;雅和俗1.前言2.论俗2.1内容俗柳永词,许多作品中都有内容“俗气”的特征;基于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将其定位成“俗霸天下”的主要依据。

如:“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写出女子的风情万种;《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写出男女之间的交欢之态,虽含蓄不奔放,却难辞“俗气”之格调。

柳词仕途不利,一度沉迷醉酒香艳之中,尤其对女性身体着迷,如:“英英妙舞腰肢软” 与“……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

这些词虽“俗”到每个人都细细品味的地步,但其实对词类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借助“恋妓”情节而营造的“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 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内容实在不敢“恭维”,何况男尊女卑的思想,让女子毫无地位而言,更别说袒露心里秘密的直白;所以这类“庸俗”作品也就是的古代一大部分士大夫对柳永之词不屑一顾的主要原因。

2.2语言俗“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

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

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集雅俗于一身的柳永词作文1000字人们对柳永的词的评价褒贬不一。

不少的文人雅士认为柳永的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而我们在他的词里又看到了不少高雅的部分。

一方面,柳永的词受到名士的评判,认为他的俚语创作是对文学高雅性的一种亵渎;然而另一方面,这种一改文人雅士的风格的创作趣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的共鸣,甚至有眼“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永词。

”对于柳永的雅俗性,本人认为,柳永的词应该是雅俗性共存的。

语言上,柳永大量使用俚语,通俗易懂;但是他在创作时还善于将前人的诗歌当中的词汇。

例如《鹤冲天》中那句“且偎恁红翠”那个“恁”字即取自口语。

但是在上阙中“风云便”则取自《周易.乾.文言》中的“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在吸收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使用了俚语,完美的结合反倒成就了这首词的豪迈的意境,从而表达自己不得志的咏叹。

同时因为使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巧妙地雅俗结合语言,奠定了柳永的词坛的地位。

题材上,柳永喜欢写市井生活,甚至描写与歌妓这与当时士人的传统做法不同的。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不屑于歌妓等底层人民在一起,更不用说是把他们的生活写进诗词中了。

柳永则不然,他生活在底层,更加能体会歌妓她们的生活。

例如历来为人称道的《定风波》中写道“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全无。

”柳永写出了歌妓她们的痴情。

谁道烟花之地无情,歌妓她们也是需要爱,也渴望爱情。

柳永长期与她们生活,更加理解这种情感。

有人说写歌妓们糜烂的生活就是属于“俗”。

可是柳永从一种侧面歌颂歌妓们的重情重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不也是属于“雅”的部分吗?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写儿女私情,但是这一种儿女私情的'表达在礼教社会中认为是艳词,不被士人接纳的。

但是柳永在抒发儿女私情,不被士人接纳的特别能够把离别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

例如柳永的杰出代表作《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双方的不忍分离。

论柳永词的雅俗转变

论柳永词的雅俗转变
作虽然多为市 井俚 词 ,但词作 中也有 很多古雅之 作 。一 、 言意境 , 苏东坡评柳永 的《 八声 甘州》 “ 此语于诗句 , 不减 唐人高处 ” , 由此可见柳词 中的“ 雅” 并非一般词人所 能望其项背 的。二 、 言情感 , 柳词擅用铺 陈衍 情的写作手法 , 对人物 的动作 、 情感进行 细致描写 , 融情于景 , “ 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 月” 《 雨霖铃 》 。 三、 言状物 , 柳永寥寥几笔就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 出事 物的特 色。《 甘草子》 “ 雨 过月华 生 , 冷彻鸳 鸯浦 ” 中的“ 生” “ 彻” 二 字 令 人 回 味无 穷
摘 要: 本 文 以柳 词 的雅 俗 转 变 为切 入 点 , 重 点分 析 柳 永 创 作 三 阶段 的雅 俗 转 变 。柳 词 雅 俗 并 陈 , 要 对 其作 品 进 行 雅 俗 分 类就 要
为古往今 来的“ 雅” 与“ 俗” 做一 个界 定. 再探 讨柳词之“ 雅” 和柳词之“ 俗” 。 并针对雅俗转 变在柳永一 生中的不 同时期的不 同表现 , 大致 将 柳 词 的 雅 俗 转 变分 为三 个阶 段 , 进 而 分 析柳 词 雅 俗 转 变的 原 因及 对 后世 文 学的 影 响。
关键词 : 柳永词 ; 雅; 俗; 转变


“ 雅” “ 俗” 界说
“ 雅” 与“ 俗” 最早 出现在道德领域, 后来 逐渐发展 成为横跨文 学、 艺术 、 伦 理道德 、 审美各大领域 的概念 。在文学 中, 雅 者凝重 蕴藉 , 含 蓄深邃 ; 俗者浅近清新 , 直观 明了 , “ 雅” 与“ 俗” 相 互对立 又相互包容 。
( 三) 柳词之 “ 俗”
柳永是两宋词坛饱受争议 的词人之 一, 焦点则集 中在柳词 的 雅俗 问题上 。 柳词 的俗 主要表 现为 : 一、 题材 内容 上 . 柳词大量描 写市井教坊生 活 , 甚至描写男女之情 、 闺中情 趣。《 荔枝香 》 “ 金缕 霞衣轻褪 , 似 觉春游倦 。遥认 , 众里盈盈好身段 。” 表达 了市 民阶 层个性解放 和性 爱 自由的愿望 , 冲击 了传 统儒 家思想道德观念 。 二、 语言上 , 柳 词为满足 平民百姓 们 的审美 。 语言方 面需要 彻底 的通俗化 。 《 长寿乐》 “ 罗绮丛中 , 笙 歌筵 上 , 有个人人可意 。” 三、 词牌运 用上 。 在两宋 词坛上 . 柳 永 是 创 用 词 调 最 多 的词 人 . 他 现 存2 1 3首词 ,用 了 1 3 3种不 同的词 调 。采 用这些 “ 流行 的变奏 曲” , 也是柳词被视为 “ 俗” 的重要原 因。 二、 柳词 的雅 俗转 变 据考证, 柳 永约生于宋太 宗雍 熙 四年( 公元 9 8 7年1 , 卒于宋仁 宗 皇佑 五年( 公元 1 0 5 3年) , 他一 生的创作 大致可分 为 四个 阶段 : 家 乡举业时期 ( 约公元 9 8 7年一 l O 0 8 年) 、 京都疏狂时期 ( 约公元 1 0 0 8年一 1 0 1 7年 ) 、 东 西漫 游时期 ( 约公 元 1 0 1 7年一 l 0 3 4年 ) 、 入仕为宦时期 ( 约公元 1 0 3 4年一 1 0 5 8年 ) 。当我们从柳 永词 的 “ 俗” 进行研究 的时候 , 不难 发现其 中往往 蕴含着 “ 雅” . 所以说 柳词是雅俗兼 备 、 雅俗共 赏的 。据考 , 可将柳永词 的词 风变化大 致分为雅俗 三转变 。 ( 一) 一 转 变— — 雅 言 居 多 家乡举 业时期( 约公元 9 8 7年一 1 0 0 8年) 为柳永创作 的第 一 时期 , 也是雅俗转 变的第 一个阶段。 文献 中有关柳永 这一时期 的记载很 少 ,但从他卓尔 不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柳永词的雅和俗学生:曾建指导老师:张波[摘要]: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然而他也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人之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词的雅俗问题之上。

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

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多写妓女生活,歌唱世俗女子的心声,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善用铺叙;在语言上多使用市井俗词俚语,受到大众市民的欢迎。

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他的雅词由俗返雅,雅风发微,其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一、柳永的生平创作柳永,生卒年迄无定论,唐圭璋、陆侃如等先生作了考证,暂推定为公元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大约同龄于晏殊、张先。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

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独秀的格局,使慢词得以成为与之平分秋色的体式,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慢词虽非柳永首创,但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从其现存《乐章集》中的213首词来考察,共用了133种词调。

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上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与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尝试从创作方向上改变文人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王灼《碧鸡漫志》言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1]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柳永词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情趣,着意与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词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会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不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愿望。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定风波》)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礼教不相容,曾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3],柳永的另一首《锦堂春》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以后不敢无端造次。

这种泼辣直爽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2、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愁。

凤枕鸾帏。

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

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

奈何伊。

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

漫寄消寄息,终究奚为。

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

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柳永《驻马听》)这首词将失恋女子苦闷、犹豫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3、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4]。

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祥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从小能歌舞”、“唱出新声一片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与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

追前事,暗心伤。

”(《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词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出一种人格观念的变化。

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此,柳永词真切的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

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是他常常受到后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二)语言俗柳永在词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的文人词那样更多地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市井俚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定风波》中:“芳心是事可可”、“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又如《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处,更别又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晔攒眉千度。

”《两心同》:“个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

”“无那”、“恁地”、“悔”等字词在其词中频繁出现。

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在柳词中,“恁”字共出现过五十八次,“得”字共出现过四十九次,“争”字共出现过三十六次,“处”字、成字各出现过二十多次,“怎”字、“了”字各出现过十多次。

此外,还有恼、孜煎、怎生、端的、无端、人人、忒煞、无那之类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5]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而市民化的俚俗语言更是柳词的一大特色。

柳词大量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语言风格。

[6]如《锦堂春》:“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更敢无端。

”整首词写一位思妇抱怨丈夫久游不归,并打算待丈夫回来时好好整治他。

“无端”本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里却是无赖之意,它既包含了女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活动,又富有感情色彩。

似乎很难找出别的词来代替。

这种俚俗词语的运用,不仅浅显易懂,更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及心理特征。

词是一种音乐艺术,一种听觉艺术,其内容和情感是通过唱表达出来的。

只有语言的通俗浅显,才能直接诉诸听众的耳膜和心灵,以达到感染听众,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的目的。

柳词以俗为美的语言风格,重新焕发了以俗文学起步的词的青春,使词重新回到市民文学的怀抱。

这给后世的词曲家和小说加以莫大的启示,使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后期的主流。

(三)表达方式上的大胆革新柳永的词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绚丽的语言,而是充分的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人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相识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与柳永语言的通俗化有很大的关系。

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民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九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

柳永为适应慢词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要求,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柳永作词,首先是善于以赋的表现方法进行铺叙,多以感情为线索,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结构有序。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熄。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阙,香暖鸳鸯被。

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滞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柳永《浪淘沙慢》)全词共三叠。

上片写今,中片忆往昔,下片再次转入写今。

全词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

像这种铺叙展衍的表现手法,在柳词中极为常见。

它在结构上表现为大开大阖、首尾完整。

在叙事上表现为一气贯注、腾挪跌宕。

在抒情上波澜起伏、摇曳动荡,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感。

其次是“实说”。

张端义在《贵耳集》上说:“项平斋自号江陵病叟。

余侍先君往荆南,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

’扣其所以,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7]实说的长处在于叙事抒情的直接性和细腻性。

这里的“实说”,其实就是铺陈叙说。

因此,难免写得琐碎、艳俗,而缺乏含蓄高雅之美。

它适应于听觉艺术(歌唱艺术),适应于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

三、柳永雅词特征(一)描述帝都的壮丽,城市的繁华柳永生活于北宋“承平”时代,为了科举他在汴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失意,他又四处奔波,到过很多当时著名的城市。

于是,他笔下出现的帝都和大城市也都写的逼真而又形象。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

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柳永《倾杯乐》)这首词从宏观的角度高瞻远瞩地概括汴京的雄伟壮观和非凡的气势。

词中有高大的建筑,宽广的城郭,祥瑞的气氛,加之以悦耳的笙歌,缤纷夺目的焰火。

说到城市的繁华,当以《望海潮》最为杰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青时期的作品.他以自豪的口吻,不仅铺叙了杭州的人烟稠密,富庶繁华,而且还描绘出西湖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丽景色。

据说此词流传到金国,“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柳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他笔下,苏州的风光是“万家绿水朱楼”(《木兰花慢》),“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搂”(《瑞鹧鸪》);扬州的风光是“酒台花径仍存,凤萧依旧月中闻”(《临江仙》);成都的风光是“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一寸金》),等等。

由这类作品,可以反映出宋仁宗时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君臣同乐,歌舞升平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