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 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精品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

精品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

(精品)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柳永,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词人,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宋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的词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同时又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因此被视为文化新变的代表。

本文将从背景、内容、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柳永词中的文化新变。

一、背景:市民阶层的崛起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柳永的词作受到了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作品中所描绘的地方色彩和市井生活,正是市民阶层所熟悉和向往的。

柳永的词中表达了市民阶层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抒发,反映了这一阶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倾向。

这种文化新变是宋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柳永词作的重要背景。

二、内容:地方色彩与人文情怀柳永的词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都是对北宋时期地方文化的真实写照。

柳永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传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这种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了柳永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视和追求。

柳永的词作中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关注。

柳永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慨。

同时,柳永的词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妇女地位等,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人文情怀不仅丰富了柳永词作的内容,也提高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风格:独特的艺术表现柳永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等方面。

柳永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市井俚语,使作品更加贴近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同时,柳永的语言表达形象生动,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

此外,柳永的词作结构巧妙,跌宕起伏,充满了张力和变化,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

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

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

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

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

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

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

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

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

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

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

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

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

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柳永节日词研究_兼议其帝京情结_贺闱

柳永节日词研究_兼议其帝京情结_贺闱
柳永节日词中除了对节令景色和自身行迹的 关注之外,也有着对于宋时节日民俗和文化的深 层描写。宋时对于节日的关注和推重使得节日文 化十分繁盛, 《东京梦华录》 序中对此就有着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 童,但习 鼓 舞, 班 白 之 老, 不 识 干 戈。 时 节 相 次,各有观赏: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 高,教池游 苑 ”③。 的 描 绘, 柳 永 身 处 真 宗、 仁 宗承平之期,其词对于节日活动中的民俗事象和 文化场景有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柳词写到了元宵 节 “鳌山耸、喧天箫鼓”( 《迎新春》) ,寒食节冷
所大力书写的帝京情结中; 同时,其官方节日词并未流于简单地以富丽的语词铺叙庆典、着力渲染及称颂
帝王功业,亦是词人情感与心志的寄托。
关键词: 柳永; 节日词; 特质; 帝京情结; 官方节日
中图分类号: I207.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285 ( 2014) 01 - 0080 - 07
柳永的节日词作,往往是欢乐与失意情绪相 杂糅的,即使是描写寒食、清明、上巳等时节的 明丽之景,也未能冲淡或削弱篇中的失意或落魄 情怀,遑论以京都更为繁盛的元宵节和登高聚友
①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29 页。 ② 王栐: 《燕翼贻谋录》,北京: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25 页。 ③ 孟元老等: 《东京梦华录》 ( 外四种) ,北京: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第 1 页。 ④ 张璋、黄畬: 《全唐五代词》,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 676 页。 ⑤ 周济等著,顾学颉校点: 《介存斋论词杂著·復堂词话·蒿庵论词》,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 60 页。
讨,探求其中所蕴涵的词人强烈的个人色彩、鲜 明的价值取向和深远的生命意识,以帝京情结和 官方节日的着力考察为视点,力图窥见宋代社会 生活与宋词雅俗进程于柳永节日词创作及特质的 作用和影响,尝试为词体和宋型文化研究提供新 进而可行之一途径。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词人之一,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品,被誉为“南唐二主之首”。

他的词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一、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柳永的词作品以情感真挚、深沉著称,其作品往往引人入胜,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例如《雨霖铃》一词,就表现出了柳永出色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细腻的想象力。

整篇词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致的探究,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怀旧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之中。

此外,柳永的词作品中还常常出现一些寓意深刻、含蓄隽永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是中国词坛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这些意象呈现了柳永的丰富想象力和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认识,更展现了柳永独特的词人风度和艺术手法。

二、语言朴实,体裁灵活柳永的词作品以其朴实的语言和灵活的体裁著称。

他的作品中使用的语言简单明了,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柳永还擅长使用描绘细致、抒情凝练的手法,让读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此外,柳永还善于运用不同的词体,如词牌、格律、词种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多样化、变化多端,既有《浪淘沙·北客行》这样高亢豪迈,蕴含浓烈乡土气息的作品,也有《雨霖铃·寒蝉凄切》这样内敛、含蓄的作品,甚至还有《曲江二首·其一》这样流畅、优美、活泼的作品,完美地展示出柳永丰富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文化水平。

三、道德感强,人文情怀深刻柳永的词作品中不仅存在着深情的情感表现和精妙的文学技巧,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道德的认识。

他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尊师重道、敬老爱亲、德行高尚等高尚人文情怀的追求和崇敬。

其中,柳永的《庐山谣》揭示了对清廉高洁的道德情怀的执着追求,同时又表现了对命运多舛者的深情关怀和同情,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性和社会责任感。

宋词研究之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宋词研究之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分类号:题目:宋词研究之柳永词的艺术特色作者姓名:赵倩倩学号: 2008020316 系(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姓名:宋辉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0年3月 20日摘要正如宋词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现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道柳永手中才产生重大变化,使词无论是在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篇幅.抒情等诸方面都产生重大的意义。

对以后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词在柳永开创的这个基础上日臻完善,最终成为与诗相提并论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再加上后来的元曲,人们并称他们为传统的古代文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

较唐五代之词,柳永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大量地创造慢词,并最终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他还创造了大量的词牌并极大地过大了词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倾向。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和表现方法上,他运用日常用语和俚语以及大量的运用白描和铺陈的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在词的审美情趣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

总之,柳永对词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关键词:柳永词艺术特色ABSTRACTAs ci poets who boarded until ouyang xiu to show the same song, are unique ways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changes careful hand, make the word in both theme. Genre. Language. Structure. Length. Such aspects as lyrica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ci laid solid foundation. We can make a word in this basis, and finally became ever-improving equate with poem is a kind of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plus YuanQu, people calling them for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literature classic, Tang, song. YuanQu.A word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we can break the poem skillfulness situation, he created a ManCi, and finally make ManCi and poem two asanas tied, strand. He also created a lot of epigraph and greatly big word expressing content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way and method, his use of slang and idioms and daily use of lyrics and operating method to show their feelings. In the words of the aesthetic aspect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popularization, on the theme of the ego orientation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yhow, we can make the immo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宋文人陆游与北宋词人柳永词风的比较研究

南宋文人陆游与北宋词人柳永词风的比较研究

南宋文人陆游与北宋词人柳永词风的比较研究引言南宋文人陆游和北宋词人柳永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以其独特的词风和卓越的创作能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陆游与柳永二人展开详细比较研究,探索他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并从字词用法、主题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字词用法比较陆游和柳永在字词用法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首先,陆游倾向于使用古朴、粗犷的字词,注重表达内心深情;而柳永则偏向于流畅、委婉的语言,讲究形式美和音韵感。

其次,在运用典故与历史典籍时,陆游更喜欢引用《左传》等典籍,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而柳永则更善于引用《东坡志林》等明清典籍,并融入富有唐诗意味的用词。

总体来说,陆游的字词用法更加质朴直接,而柳永则注重修辞技巧与音律。

2. 主题内容比较陆游和柳永在写作主题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陆游的作品以抒发哀怨、诉说挫败感和反思时事为主,感情真挚、细腻;他关注社会命运变迁、自然景物及个人遭遇,并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

相比之下,柳永的作品则更多地涉及爱情、离别等情感主题,既有《雨霖铃》中对离愁别绪的描摹,也有《庆忌堂记呈潮州崔使君》中对官场风云的嘲讽。

可以说,陆游关注于个人内心世界,而柳永则更偏向于描述外部环境与人际关系。

3. 情感表达比较在情感表达上,陆游和柳永都是非常出色并善于运用心理与意象描写。

陆游通过渲染冷落愁怀、凄凉无奈之情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思考;而柳永则通过巧妙运用细腻的比喻和多层次语言,将情感交织在景物描写中。

他们都能够通过文字抓住读者的心弦,引发共鸣。

结论总的来说,南宋文人陆游与北宋词人柳永在字词用法、主题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

陆游注重直接、真实地凭借自身情感寄托于作品中,其作品更加质朴、深沉;而柳永则更注重修辞技巧与音律美,其作品语言流畅、委婉。

虽然二人创作风格不同,但都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试论秦观词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文献综述】

试论秦观词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试论秦观词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柳永和秦观作为婉约词的一“祖”、一“宗”,他们对婉约词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柳永柳永将词的表现范围由狭小的上层社会扩展到都市,又将小令扩展为长调慢词,以其自然朴素的风格打破了晚唐五代的靡艳词风,这对秦观的影响很大,为秦词开启了新的创作方向。

而秦观又在柳永的基础上继续对婉约词进行开拓和发展,在词风、艺术风格等方面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对于柳永及柳永词的研究很多,对秦观和秦词研究的也很多,把柳永与李清照、晏殊、苏轼等人进行比较的很多,把秦观和苏轼、李清照进行比较研究的很多,另外通过几首词来比较柳词和秦词异同的也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秦词对柳词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确不多。

就不多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发现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秦观词艺术特征研究1、罗伟《秦观词艺术特征探究》,(《文学教育》),2008.07本文分析了秦观将小令引入长调,以其长处弥补慢词创作的不足,从而现实了秦词较柳词更含蓄雅正、和婉纯正的特点。

2、徐京美《论秦观词的风格与“柔婉精微”之美》,(《文艺评论》),214000本文通过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名家论稿》中评论秦观词的一句话引出,提出不同于叶的观点,认为秦观不是“逆溯回流者”,而是他的性情决定他词的风格,另外还提出秦观除了有“柔婉”一类的词外还有“凄惨哀厉”的一类创作,即秦观抒发身世之慨的豪放的一面。

二、柳词和秦词中的女性形象1、张珄《柳词中的歌妓形象研究探究》(《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1本文研究了柳永词中大量的歌妓词。

在这些歌妓词中,作者研究了柳永一些惯用的描写方法,既描写歌妓的“外在美”,包括容貌、舞姿、身段等,也描写她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在柳词丰富而细腻的描写中,作者分析了那个年代歌妓的种种,同时也研究发现了柳永的真性情。

2、徐志华《秦观词的女性形象与秦观人生角色的流变》(《聊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本文作者在秦观描写女性的婉约词中,研究发现这些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亮丽天真到忍耐幽怨道悲愤呼告的流变历程。

从柳词内容探究柳永词的创作目的

从柳词内容探究柳永词的创作目的

从柳词内容探究柳永词的创作目的摘要: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的第一位专业词人。

立足北宋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柳永词的分析,阐释柳永词创作的目的,从而为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柳永提供线索。

关键词:柳永词作内容创作目的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娱乐场合供给伶工歌伎演唱的,因此词体文学较之传统言志之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柳永生活的北宋前期,正是这一格局的形成时期,本文将试图从柳永词的内容来探究柳永在当时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创作目的。

一、应歌之作与歌伎词柳永的《乐章集》有相当多的歌伎词,《乐章集》212首词中,歌伎词大约有103首,几乎占全部作品的一半。

纵览《乐章集》,歌伶舞女始终在柳永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又是由词体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柳永的《乐章集》中有一大半作品是题咏女性的,而这其中含有不少题咏当时歌伎姿态的作品。

从他描绘的歌伎的轻歌曼舞的神态,就可以窥见他流连于秦楼楚馆的生活。

以《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为例,直接举出妓女的名字进行题咏,是一首赠妓之作。

柳永的一些词吟咏了孤独女性的忧愁,如其《锦堂春·坠髻慵梳》,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神情憔悴、心绪烦乱的女性形象。

柳永的一些词还写了男人对女人的思慕之情。

柳永作品中有一半为歌伎而作,即所谓的“艳情词”,这些词作多受前人指责。

在这一半以上为歌伎而作的作品中,除以上介绍的题咏歌伎之作和闺怨、男女恋情外,柳永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赞美了歌伎的才艺,而且还对他们的不幸命运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许多为他们代言的作品,如《迷仙引》;柳永也写出了许多才貌双全的歌女在当时社会受尽磨难而不幸早逝的悲哀,为她们写下了一曲曲哀婉动人的挽歌,如《秋蕊香引·留不得》。

二、仕宦之路与都市词的创作《乐章集》现存的212首词作中,描述都市繁华的词就占去了1/5,这些词有一部分为歌功颂德而作,亦有对北宋承平气象的真实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柳永作为北宋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词人,柳永本人以及柳永的作品在北宋以及以后的时间里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近十几年里对柳永词研究呈现出繁荣态势,角度多种多样,范围也不断扩展,问题的探讨也是在不断深入。

根据对大量的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近十几年对柳永词所做的讨论研究主要综述为柳永其人以及悲情的思想人格,柳永词的题材、雅与俗、传播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柳永其人词作品综述一、柳永其人及悲情的思想人格在北宋词人中,“浪子词人”柳永的生平研究,始终是词学界、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关于柳永家世与生平行迹考证就众说纷纭,值得参考的有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中指出的柳永生于公元987年,于公元1031年登进士第,其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

1柳永仕途坎坷,与歌妓乐工厮混,对封建士子恪守的梦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弃,柳永被世人看作是那一时代背离主流的背离者,针对柳永的时代的悲剧性和其人经历的悲剧性许多研究者都对他的悲情思想进行了研究。

袁美丽在《试论柳永人生悲剧的深层文化意蕴》指出柳永流连风月,终生沉沦,堪称悲剧的一生。

上层统治者视柳词为“小词”,“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伤了风化,加之,柳永词通俗浅显的形式,被士大夫们视为低俗。

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柳永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铸就了他一生的悲剧。

2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中柳永的悲情有那一个出时代的特点,在《柳永生存悲剧之因探析》中胡春玲则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探析柳永生存悲剧的内容、成因及时代意义,认为人们通常所公认的人品和文品并不是其生存悲剧的症结。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柳永所代表的俗艳文化和士大夫阶层所代表的正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就演绎成他的生存悲剧,并显示出时代特色。

3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中论述了柳永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无关价值重建,而是在自己悲苦不安的处境中对传统一元化仕宦价值的反思与追寻,对个体生命与充实的维护。

他的创作,也使俗词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以其本身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吸引感应了同时、后代的词人,使他们在其影响下各随性情所近作出了新的个性化拓展.4二、柳永词作品研究(一)题材的研究根据对学术论文的阅读发现其中在对柳永词的题材的探讨大致分为羁旅行役、都市词、恋情词以及在对宋词题材的开拓等几个方面研究。

时东明、田全金《柳永的情词与“恋妓”情结》对柳永的恋情词指出柳永的一生与歌妓解下的不解之缘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促使他写下了大量的独树一帜的歌妓词。

5黄若茜《浅议柳永艳情词的特征》把柳永艳情词的特征概括为世俗化、市井化、诗意化。

6钟其鹏《略论柳永艳情词中的爱情观》认为柳永词具有先进的爱情观,这种先进性体现在爱情的平凡快乐、情欲合理、男女平等。

7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研究论文也不少。

孙小梅的《四时意象最爱秋——柳永羁旅行役词秋意象统计及分析》统计分析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季节意象,体察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悲秋情怀。

8姚蓉、王兆鹏的《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一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四种主题模式。

9杨新平在《虚实相生话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结构分析》中又对这羁旅行役一系列词的结构进行了探头,相对丰富了这方面的较少的研究。

101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J ] .南昌大学学报,2004 (9) ..2袁美丽.试论柳永人生悲剧的深层文化意蕴[J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4)3胡春玲.柳永生存悲剧之因探析[J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4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J ] .山西师大学报,2002 (4) .5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01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037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28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01)9姚蓉、王兆鹏的《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杨新平在《虚实相生话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结构分析》社科纵横.2004(6)对柳永慢词特征的分析类,王百灵《柳永慢词创作原因之管见》指出柳永慢词创作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个人的性格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息息相关。

11唐军《细密妥溜明白家常直处能曲———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从线性结构、句式特征、表现技巧三个方面论述了柳词长调的铺叙特征。

12柳永都市词的论文相对较少,在知网上的搜索统计只有一二十篇。

其中有胡春玲《词的都市化一论柳永城市词》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其价值定位在题材的拓展和艺术的开创上。

13欧阳勤《都市风情入词来——论柳永都市词》则认为柳永的都市词从北宋的城市风貌、节令风情和市民休闲文化三个方面记录了北宋承平之时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图。

14赵婷婷的《柳永都市词特色》主要是从都市词作为题材的拓展把都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来惊醒细致的描写,分析柳永词的特色。

15而就柳永对宋词题材的开拓备受关注。

程瑞钊《论柳永新声创作与宋词之繁荣》认为柳永以教坊曲调的改造、歌妓之民歌俗曲的改造和自创曲调为其创制新声的三来源,在词的体制、题材、语汇、声韵与技巧诸方面广有突破。

16卢平《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指出在传世的二百多首词作中有五分之一的篇章来咏都市风光和市井风情。

这些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已经与宋初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17(二)雅与俗的研究多年来,对柳永歌妓恋情词的研究都是备受学者关注的,这部分大多数的文章都是在讨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周娟《柳永词的雅和俗》通过对柳永词的内容俗和语言俗,以及情感高雅和语义高雅的两个相对的方面进行了阐释。

说柳永打破了“花间”的窠臼,开创了俚俗词派。

他写的词来源于生活的角落的各个层面 , 深入生活细微吸收和改造了市井俗乐,使得大众接受并都非常喜爱他的词。

18柳词的文化特征尤其是民俗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叶帮义《风流之外的儒雅情怀——柳永词之另一面》叶帮义文从三方面探讨了柳词的儒雅情怀。

19在《从柳永、苏轼、李清照词看北宋词的审美取向》马继仁文认为无论是柳永之放浪、还是东坡之超旷、李清照之清娟婉丽,三人词“在审美取向上都呈现出感伤、悲怆、怨抑的审美倾向。

这种审美选择“是时代悲剧和文人的群体悲剧造成的”20。

近几年来,学界对柳词的“俗”风格表现出“理解”的态度,并能进行历史主义分析。

王修华《柳词之“俗”刍议》谈到柳词之“俗”主要体现在情趣世俗、审美通俗、语言俚俗等方面。

柳词所以倍受正统诟骂和流俗喜好,纯属评者的不同立场所致。

与前面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21杨海明在《试论宋代词人享乐心理的雅俗分趋——以柳永苏轼为例》文讲到宋代词人因对快乐的理解与追求有所不同,遂形成泾渭、雅俗分明的格局。

柳永是趋俗一派中的代表,苏轼是高雅一族中的典型。

趋俗是柳永文化人格沾染市民文化因素的结果,尚雅是苏轼的精神境界承传雅文化因子的结果。

22(三)对是柳永词的比较研究谢穑《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一文已经谈到柳永羁旅行役词与宋玉的悲秋有渊源关系。

对柳永此类词的悲秋情结进行了论述,此文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把中国文学史上自宋玉开始的悲秋传统与柳词很好地结合比较。

23吴清秋《宋玉(九辩)的情感母体与柳永羁旅词的雅化》文更强调柳永部分羁旅词与宋玉<九辩》在主题内容和情感内涵上有着实质的渊源关系,可以是说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11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0612唐军.细密妥溜明白家常直处能曲———柳永慢词的铺叙特征[J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 (2) .13胡春玲.词的都市化———论柳永城市词[J ] .殷都学刊,2002 (1) .14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15赵婷婷.柳永都市词特色文学界(理论版)2010(12)16程瑞钊.论柳永新声创作与宋词之繁荣[J ] .重庆师院学报17卢平.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J ] .名作欣赏,2008 (4) .18青年文学家2013(13)19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04)20从柳永、苏轼、李清照词看北宋词的审美取向马继仁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4)21王修华.柳词之“俗”刍议[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10) .22杨海明试论宋代词人享乐心理的雅俗分趋——以柳永苏轼为例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23谢穑.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船山学刊2004(03)鸣。

24贺玉萍《柳永闺情词与敦煌闺情词之比较》文把柳词与敦煌闰情词进行比较,认为二者虽然同样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但柳词已超越了敦煌词的单纯情感宣泄。

25房日晰《欧阳修柳永之艳词比较》文主要探讨欧、柳艳词之不同,他认为欧阳修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同时从笔法等方面分析得出欧的艳词得到后世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

”救过的缘由。

26在魏伟的《柳词与民间词的区别及影响》中分对比分析了同样被用“俗”字来概括的柳词与民间词的区别。

27韩姗姗《论柳永词对苏轼的启示和影响》文阐述了苏轼对柳永学习借鉴的五个方面:赋式的铺叙范式、鲜明的主题意识、通俗性的题材、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雄浑博大的气象。

28许兴宝《春宵一刻值千金———柳永、周邦彦、苏轼、吴文英词夜意象分析》把柳永词的夜意象与其他词人的夜意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特质:“柳永夜意象词表现出传奇小说精神,周邦彦夜意象词中灌注了苦恋意识,苏轼喜欢作月夜意象词,吴文英则偏重于朦胧夜意象的营构。

29马继仁《从柳永、苏轼、李清照词看北宋词的审美取向》认为,无论是柳永之放浪,还是东坡之超旷、李清照之清娟婉丽,三人词“在审美取向上都呈现出感伤、悲怆、怨抑的审美倾向”,而哀感顽艳、悲切动人正是北宋词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选择“是时代悲剧和文人的群体悲剧造成的”。

30木斋《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认为“花间体”等只是借用民间词的外在形式,骨子里头却在继续传统的诗歌做法,而“柳永体”是对民间词的回归,慢词长调、铺叙手法和口语入词都源于民间词,是柳词在外形方面与民间词的呼应,更为重要的是柳词内在情调方面与市井心理接近。

31(四)对柳永词的传播的研究近几年,相关柳永词研究的文章非常多。

“传播”作为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新维度,通过这一维度我们可以进一步观照和体认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对文学作品传播过程的研究,既可以从人的因素即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入手,又可以从物的因素即传播媒介入手。

张廷杰《论“柳永热”现象及其成因》则是重点分析了柳永热的原因,首先柳永热与歌伎的传播有关,加之柳词本身的俚俗性使市民易于接受,内容情调符合市民享乐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