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合集下载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

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

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

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

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

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

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

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1.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2.柳永对宋词的革新及其影响
3.柳永与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4.柳永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宋词的发展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词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柳永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描写爱情为主线,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其次,他的词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再次,他的词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乐的韵律,形式优美,富有音乐感。

柳永在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对宋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词打破了传统的形式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使词这一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他的词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对明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柳永同时期的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对宋词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柳永注重对词的形式和音乐的探索,苏轼则更注重对词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两人在词的发展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推动了宋词
的繁荣。

总的来说,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苏轼看不起柳永写的词,但自己写词创作深受柳词影响而不知

苏轼看不起柳永写的词,但自己写词创作深受柳词影响而不知

苏轼看不起柳永写的词,但自己写词创作深受柳词影响而不知文|丁十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宋代词人大多受其影响,但是都不愿承认,比如苏轼;另一方面,在苏轼之前,“词为艳科”是当时人们对词的普遍认识,所以大家都是写男女之情的,但是柳永的词被其他词人看不起。

他们认为就算是写艳词,柳永的词也比他们低一等。

根据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一次柳永见晏殊的时候,本以为自己填词写作的水平能够得到晏殊的认可,却不料碰了一鼻子灰。

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柳永,原名柳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

所以在当时的士大夫眼里,看不起柳永这样的民间情歌王子。

不过这也不能怪柳永,看看当时那些词人,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等,哪个不是朝堂重臣,他们写的自然是士大夫歌曲;可柳永不一样,他也曾想跻身仕途,而且其父、兄都是有科第功名的人。

但是奈何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让其彻底断了仕途之路,他的万种风情,与何人可说?只能是跟青楼妓女说了,所作的自然也就是市井歌曲了。

但正是有了妓女这样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所以柳永写一首火一首,奉旨填词柳三变,把工作室开到青楼妓院,成就了他“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根据历史记载,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通判杭州,时年37岁,开始作词。

从现存苏轼词集来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了2首词,熙宁六年写了5首,而熙宁七年则写了42首,是其一生作词最多的一年。

那么苏轼为什么37岁才开始写词,之前是没有兴趣吗?显然不可能,在宋代词风之兴盛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任何一个有才情的少年都不可能抵挡它的魅力。

而且苏轼后来在写给堂兄子明的信回忆说: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

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

苏轼应举的时候是21岁。

对于会唱词的堂兄,年轻的苏轼充满了钦羡。

而当时流行的正是柳永的歌词。

所以苏轼后来经常拿自己的词和柳永作比较。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作者:范育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摘要: 词至柳永而为一变,自苏轼又为一变。

苏轼称柳词“不减唐人高处”,并且自己不曾弃“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开豪放词风,“新天下人耳目”。

本文从词中人格、自我意识、画面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柳苏的传承关系和对宋词的贡献。

关键词: 柳永“唐人高处” 苏轼豪放词风柳永、苏轼词风是伴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而形成的。

在柳永前,词只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写词还沿用写诗的手法,有的词很像诗,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张志和的《渔歌子》,都与诗没有什么区别。

温庭筠虽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但是,他的词题材很窄,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要内容,如《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等。

到了南唐二主,词有所变化,像李煜的《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冯延巳的《鹊踏枝·谁到闲情抛弃久》,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词有了新的气象,传统的花间艳曲的风格有了变化。

至于北宋初期的词,仍沿袭五代余风,婉丽风气盛行。

但是,一部分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则另辟蹊径,表现出新的风格,像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边塞词,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的即景抒情,已有了清新俊美的韵味。

当旧的文学形式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要时,便需要新的文学形式来取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安定与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吟唱小令和短调。

时代呼唤能够更完整表达人们思想的新词,柳永的慢词和苏轼的豪放词便应运而生。

花间鼻祖温庭筠在晚唐开创并形成了独立的风格,南唐后主李煜也以抒发亡国之恨而扩大了词的题材。

柳永首创的长调慢词能更细腻、更充分地抒发人的情感,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

苏轼词风是随着宋代中叶改革之风而形成的,他以其过人的文采,坦荡宽广的胸怀,坎坷的仕途经历独树一帜,词作一洗婉约香泽之气,给人以登高望远,昂首高歌之感。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摘要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引言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柳永对宋词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的影响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柳永的词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著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的作品在形式上对宋词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倡导以曲调来塑造词的音乐性,强调音韵的变化和反复,使得宋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他的作品中采用的韵脚和节奏感给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他也在词的构思和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使得宋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其次,柳永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对宋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出真实的情感,痛苦、忧愁、欢乐、爱恋等各种情绪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

他对爱情的描写尤为出色,使得宋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人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此外,柳永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和意象成为了后来词坛上的常用素材,如倾国倾城的美
人、离别的伤感等。

他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后来许多词人的创作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词风。

可以说,柳永对后世词人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

综上所述,柳永对宋词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而且在情感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境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情感。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词坛上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试谈柳永词对苏轼词的影响

试谈柳永词对苏轼词的影响
风 :抒 情 取 向
词 和 词 句 在 意 象 、 风 格 等 方 面 对 苏 轼 一 些 词 豪 放 词 风 的形 成 深 有 影 响 。如 凭 空 眺 远 , 见 长 空 万 里 , 云 无 留迹 。桂 魄 飞来 光 射 处 ,冷 浸 一 天 秋 碧 。 —— 念 奴 娇 ・ 中秋
《 念奴娇 ・ 赤壁 怀古》则是在此基础上 ,把 一 第 四 ,在 抒 情取 向上 ,柳 永 的 羁旅 行 般 的吊古伤今 提高 为对历 史上英雄人 物 的唱 役词 ,是他 一生宦游 求索 ,在仕途 上挣扎沉 叹 与赞美 ,同时把 自然 山水 、历 史人物 、个 浮 的 切 身 经 历 与 感 受 , 展 现 了 “ 平 ” 时 升 人 感 慨 三 者 交 织 在 一 起 ,并 以 抒 写词 人 的理 代 一位落 魄文 士的苦 闷心态 。其词 中的情感 想抱 负与老大 无为 的感慨 为核心 ,从而把 登 世界 ,是 他 自我独特 的心灵 世界 ,从而冲 决 临 怀 古 词 推 进 到 一 个新 的水 平 。 了此前词 中普 泛化 、类型化 的情感 世界 的藩 第 三 , 柳 词 之 “唐 人 高 处 ” [ ] 苏 篱,给词 的情感 增添 了个体化 、 自我化 的色 1对 彩 ,使词 的抒情 取 向朝着创 作主体 的内心世 轼一些 词豪放 词风形 成的影 响。东坡 曾云 : 界 回 归 、 贴 近 。 此 后 的 苏 轼 , 则 沿 着 柳 永 开 “ 言柳耆卿 曲俗 ,非也 。如 《 声甘州 》 世 八 云 ‘ 霜风 凄紧 ,关河 冷落 ,残 照当楼 。 ’此 语于诗句 ,不减唐人 高处。” [] 2 也就是说其 词所呈现 的高 旷境界 , 已越 出了唐五 代小令 狭 窄纤艳 的格调 ,而足 与唐诗佳 处相媲 美 。 用 小词 能 创 作 出象 诗 一 样 的高 健 雄浑 的意 境 ,正 是 苏 轼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 陈 廷 焯 在 《 白 雨 斋 词 话 》 中 曾 道 出 他 们 的 共 同 之 处 在 于 “ 发越 ”。刘扬 忠在 《 宋词流 派史 》中 曾 唐 指 出: “ 二人 的个性都是 外倾型 的,表现 在 文 学创作 上,二 人都不事 过多 的含蓄蕴 藉, 而 都喜欢 快言快 语地直抒 胸臆 ,开合动 荡地 宣泄 激情 ,气 势 充畅地谋 篇布局 。 ”柳 词中 抒发 胸怀 的羁旅愁 思之作 , 已有 朗健开 阔的 气 象 与 诗 化 的 倾 向 。 即柳 词 中具 有 “ 人 高 唐 处 的词作 并非仅 见于 《 八声甘 州》一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周华旭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300112
摘要: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上的代表性作家,分别代表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创作,因而人们常常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来讨论。

柳词委婉绮靡,是为“腻柳”;苏词豪迈奔放,是为“豪苏。


关键词:北宋词坛主体意识成就影响
柳永在慢词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而且柳词当时影响极其广泛,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苏轼是不可能完全不受柳词影响的。

如果将《乐章集》与《东坡乐府》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东坡词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柳词的影响,都对柳词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主体意识
词的功能本来是抒情。

而晚唐五代以来绝大多数词作都成了应歌之作,只为了歌唱的需要,而不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

有些作品虽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时光或人生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但却是通过女子的口吻或从女子的角度来写的,词中主要感情往往是女子对男子的情怀和思念,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女子,偶尔会有意无意间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情,但并不明显。

从而使词境变得非常狭小和单调。

柳永一直怀有积极用世的志向,然而追求浪漫放诞生活的性格又使得他的仕途极其坎坷,屡遭黜落,久沉下僚。

因而他的许多词(主要是羁旅行役词和抒怀词)都表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和仕途失意的慨叹,抒发了复杂的人生意味。

而且在主体意识方面,苏轼表现得更为强烈。

他的词作中多次出现了第一人称“我”,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君遇时来纾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满江红》)等。

这些“我”的大量使用,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而在苏轼词中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介入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柳永的影响。

2..对词的题材的开拓
在将强烈的主体意识灌注到词中的同时,柳永实际上也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拓展。

以往词的题材仅仅是男欢女爱、离愁别绪,虽然也有涉及其他内容的作品,但数量很少,绝大多数仍然没有跳出恋情的窠臼。

苏轼对词的题材的开拓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境界,使词体表现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多彩,从而将柳永做出的开拓得到了继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3.高远、阔大的气象
柳永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他的词作是“只合十七八岁少女,执红牙拍板”而唱的。

因此将他的风格定义为“柔弱绮靡”。

而实际上,作为北宋初期最杰出的词人,柳永的风格是多样的。

在柔弱绮靡之外,他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还大力描写了广阔的天地和登高临远之景,营造了开阔的意境,使词作体现出一种高远、雄浑的气象,隐约具有了一些豪放之气。

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实际上也受到了柳词中这种高远气象的启迪和影响。

他的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从内容和写法上看,明显是借鉴了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而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柳永的咏史词《双声子·晚天萧索》的影响。

这是一首追思吴越历史的咏史怀古词。

看到这首词,我们马上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两首词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都是面对着在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重大战役的古战场,都是抒发世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慨,都是在想象历史人物功成名就(柳永的“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和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强虏灰飞烟灭”)的同时,不由地感叹自身的失意(柳永一直宦游四方,久沉下僚,而苏轼作这首词时则是因“乌台诗案”刚被贬谪到黄州不久)。

而两人描绘的景象也惊人地相似,都是“江山如画”、“云涛烟浪”、“惊涛拍岸”的具有雄浑气势和高远气象的壮美之景。

从两首词的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看出,苏轼在创作咏史词时确实对这首《双声子》的气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只是由于柳永的婉约词太过突出,从而使这首可以说开豪放词风气之先的《双声子》湮没无闻了。

4.赋体笔法的运用
和之前许多词人相比,柳永词作的一大特色便是赋体笔法的大量运用。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创制长调慢词的词人。

为了适应长调篇幅较长、旋律和节奏曲折多变的特点,柳永把赋体笔法引入词中,使赋体善于铺陈、尽情描绘的特色在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因而柳永的慢词中叙事抒情往往追求详尽,对景物和感情常常铺叙展衍,不求含蓄,增加了词作的叙事性和层次性,同时也使词作实现了叙事、写景与抒情的较好融合。

例如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便是条理清晰地层层叙述离别的场面和离人的情感,将景色、感情、议论层次分明地铺叙开来,从而将依依惜别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将一种感伤的氛围完全笼罩住了全词。

柳永的这种赋体笔法受到了后世许多评论家的赞誉。

清代刘熙载评曰:“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近人夏敬观也在《手评〈乐章集〉》中云:“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而这种笔法也自然对后来的苏轼产生了影响。

郑振铎便认为:“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如苏轼的一首《沁园春》就明显借鉴了柳词的铺排景物的手法:
由于柳永的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直到四十岁左右才开始作词.因而,苏轼在进行词创作时是不可能完全避开柳永的影响的。

语言的明白清晰、感情的直抒胸臆等方面,苏轼也都对柳永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

甚至于他的开豪放词风,都可以说是对柳永词中一种豪气的承继与开拓。

因此,当我们谈到柳永与苏轼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立而观,也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一种承继关系。

参考文献:
1.《柳永词新释辑评》,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中国书店,2005年;
2.《苏轼词新释辑评》,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编著,中国书店,2007年;
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神州文学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