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艺术风格浅谈
宋·柳永少年游·十之四 赏析

《少年游·十之四》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该词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和优美的语言蜚声文坛。
本篇文章将对《少年游·十之四》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内涵。
一、形式特点1. 对偶句的运用《少年游·十之四》在表达上使用了对偶句,通过对偶句的运用,构成了韵律优美的句子,增加了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 音律优美柳永在《少年游·十之四》中运用了优美的音韵,采用了平仄和谐的语言,使整个词章具有了平仄相间、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令人耳目一新。
3. 对景颇详柳永在词中对景的描写颇为详尽,如“繁花漠漠”、“草色新”等,对景物的描写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二、内涵分析1. 描写闺怨《少年游·十之四》描写了少年游的离愁别绪,表现了闺中怨思之情,突出了离愁别绪,流露出悲苦的离别之情。
2. 抒发思念之情柳永通过《少年游·十之四》表现了对所思念之人的深情,动情地描绘了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3. 表达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在词中,柳永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之情,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三、艺术价值1. 音韵美《少年游·十之四》在音韵美上表现出色,平仄搭配和对偶句的运用使得整篇词章音乐感十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 描写技巧柳永在词中对景的描写技巧娴熟,通过对景的描写,使得整个词章布局合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 表达情感《少年游·十之四》充分表达了柳永对离愁别绪和深情的感怀,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的佳作。
四、艺术风格1. 清新脱俗《少年游·十之四》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清新淡雅的笔调,展现了柳永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婉约秀丽柳永的词以其婉约秀丽的风格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了宋代词坛的一朵奇葩。
3. 柔情款款《少年游·十之四》充满了柳永柔情的款款之情,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浅议柳永慢词以俗为美的艺术特色

浅议柳永慢词以俗为美的艺术特色江洛学区,杨霞内容摘要: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
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在词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词音律谐婉,长于铺叙,他以写俗词而得名。
他放浪不羁的性格成就了俗词的名誉,也因此受到世人的批评,对其词的评价总是褒贬参半,但“雅”与“俗”是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概念。
本文从柳永的生平;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柳永词的主题思想;柳永词的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来评价柳永慢词以俗为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柳永生平慢词以俗为美一、柳永的生平及思想变化1、家庭的熏陶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的生卒年很难确定(一说980-1053,又说约为987-1055,又说1004-1054),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崇安县)。
他的祖父柳崇五代时以儒学著名,终生不仕,老于布衣。
父亲柳宜,也是进士出身,还曾仕任于南唐,入宋后,官任工部侍郎。
柳宜对旧主李煜的怀念,时常以默诵其词来表达。
对新主的惧怕使他做人很小心,自此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
在这样一个重视儒学、有文化修养的传统仕宦之家,少年时代的柳永无疑受到了很好的家庭熏陶。
在性格方面更多的是受父亲的影响,多显其柔软的一面;家庭的文化氛围,启发了柳永对词的兴趣。
传统的儒学思想又为他以后在官场苦苦追求埋下了种子。
2、仕途的坎坷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巧工词章,年轻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枝笔”之称。
其父的挚友范仲淹很赏识他的才华,还带他历经沙场,拓展生活经历。
柳永由于词的名气,自然很得意。
天性的放浪不羁使他的私生活充满了风流趣事。
人生得意的柳永满怀希望,在宋真宗天禧元年时赴京城赶考,自以为金榜题名似探囊取物,将有作为如水到渠成。
宋词研究之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分类号:题目:宋词研究之柳永词的艺术特色作者姓名:赵倩倩学号: 2008020316 系(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姓名:宋辉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0年3月 20日摘要正如宋词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现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道柳永手中才产生重大变化,使词无论是在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篇幅.抒情等诸方面都产生重大的意义。
对以后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词在柳永开创的这个基础上日臻完善,最终成为与诗相提并论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再加上后来的元曲,人们并称他们为传统的古代文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
较唐五代之词,柳永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大量地创造慢词,并最终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他还创造了大量的词牌并极大地过大了词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倾向。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和表现方法上,他运用日常用语和俚语以及大量的运用白描和铺陈的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在词的审美情趣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
总之,柳永对词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关键词:柳永词艺术特色ABSTRACTAs ci poets who boarded until ouyang xiu to show the same song, are unique ways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changes careful hand, make the word in both theme. Genre. Language. Structure. Length. Such aspects as lyrica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ci laid solid foundation. We can make a word in this basis, and finally became ever-improving equate with poem is a kind of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plus YuanQu, people calling them for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literature classic, Tang, song. YuanQu.A word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we can break the poem skillfulness situation, he created a ManCi, and finally make ManCi and poem two asanas tied, strand. He also created a lot of epigraph and greatly big word expressing content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way and method, his use of slang and idioms and daily use of lyrics and operating method to show their feelings. In the words of the aesthetic aspect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popularization, on the theme of the ego orientation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yhow, we can make the immo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浅谈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柳永词的艺术成就肖智中 湖北科技学院摘 要:柳永的词缠绵婉转,感情真挚感人,具有较强的审美和文学意蕴。
柳永的词结构极具变化之美,由情到景,生动形象的将词中的情境表达了出来。
在形式上实现了从小令到长调的演变,在内容上词作内容实现了由伤春到悲秋的转变,柳永词作的创新点就在于他对婉约词的大力发展和创作。
在词作上大量的融入了市民的生活,让文学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不断地扩充了文学的取材内容,促进了文学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柳永;艺术成就;宋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8-01词的兴起,开始就是配乐演唱的,柳永精通音律,他用民间原有的曲调将小令发展成慢词,或者是利用旧曲,在旧曲的基础上翻新词调,另外创自新的词调,大大丰富了慢词的曲牌。
在柳永现存的213首词中就用了133种的词调。
在北宋的八百八十多种的词调中就有一百多个词调是柳永自己所创的。
词牌的大量更新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在柳永词调的大大增加之下,宋词的长调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创作长调也就成了一时的文风。
一、柳永的三大成就(一)在形式上实现了从小令到长调的演变在我国的中国诗词发展历史上柳永不仅在内容上开拓了词的领域,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在形式上柳永将诗词从小令发展到了长调,在中原地区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柳永之词,在西夏等异国也广为流传,这样可见柳永的词在当时的流传之广。
在形式上柳永深入民间,继承了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慢词。
在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间,文人墨客崇尚只写小令而不写慢词的现状。
小令是词调体式的一种,一般是指篇幅比较短小的词,小令通常将字数控制在五十八字之内。
长调也是词调体的一种,是指91字以上的词就是长调。
词作兴盛于宋代但其自身时产生自晚唐的在晚唐到五代再到宋初的这个时间段中文人墨客都是以写小令为主,这个时期是小令的兴盛时期,这个时候长调还并未风行,许多的文人墨客,例如,温庭筠、欧阳修、晏殊等人在词作上也是以小令为主。
柳永

音律
之协
柳永词
的
语言
____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____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 自家” “我”、“你”、 “伊”、“自家”、“伊 阿谁” 动词“看承” 都来” 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 抵死” 消得” 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抵死”、 “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入词,不仅生动活泼, 用 口语 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 直接与人对话、诉说 直接与人对话、
二、柳永词的风格 慢词大家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 17首、3首和13首慢词 17首 首和13首慢词 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125首 125 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 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 词的表现能力。 词的表现能力。
二、柳永词的风格 慢词大家 柳永不仅从 音乐体制 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 体式, 声腔 体式, 而且从 创作方向 上改变了词的 审美内涵 审美趣味, 和 审美趣味,即 “雅”为“俗”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王灼也认为柳词 “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 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知书者尤好之” 知书者尤好之”
简论柳永慢词的结构艺术

简论柳永慢词的结构艺术宋人常说柳词俗,“不知书者尤好之”。
柳永词,改变了当时流行的审美趣味,也改变了一种创作方向,为后来文学的通俗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语言上追求的是贵族化和高雅化。
柳永却反其道而行之,率先面向市民大众来创作,尽可能用市民大众理解的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市场大众关注和喜欢的世俗生活情调。
因此,他的词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崇拜。
在词的创作方法上,柳永也有开拓和创新。
原来的小令,习惯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也就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借景言情,以表现瞬间性的情绪和心态。
而柳永却将铺陈叙事的方法,也就是赋的手法,移植到词里,注重对人物情态心理进行多方面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过程进行层层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不同的情感心态。
因而他的抒情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
一、柳词多上下阕景与情的交融,由于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水陆兼程,足迹几遍当时大半个中国。
加上柳永出色的艺术表现才能,所以,他笔下的祖国山川写得真切优美,离愁别恨也更加表现得生动感人。
同时,柳永又在各地出入歌楼妓馆,纵情声色,失意时将情感转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妓女。
柳永的每一次被迫登程,既谙尽旅途的劳苦、孤单、凄凉,又反复地体验离别的痛苦,他在旅途中因此有了缠绵不断的恋情相思。
两方面结合,使柳永的羁旅词独标一格。
先以《倾杯》为例: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把离愁别恨与恋情相思打并入各句各段之中,使全词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作者紧紧围绕“宿苇村山驿”这一具体环境,把词笔生发开来,充分描画为客子游人添愁增恨的秋色。
“鹜”与“雁”,虽是目之所见,却也象征着词人的漂泊无定,它们至傍晚时分也急匆匆于“霜洲”、“烟渚”等处寻求一个暂时可以栖息的地方。
论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论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柳永的词作在情感表达上独具匠心。
他能够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他的词作常常描述爱情的苦闷和失意,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例如《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词,通过凄凉的景象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柳永的词作总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愁和思念之情,让人产生共鸣。
柳永的词作在意境描绘上独树一帜。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例如《雨霖铃》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句词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与雪景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意境画面。
柳永的词作常常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让人陶醉其中。
柳永的词作在音韵运用上独具匠心。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音韵,使词作更具韵律感。
他的词作常常采用押韵和对仗手法,使词行更加流畅和和谐。
例如《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词中的“凄切”、“晚”、“初歇”等词语,通过押韵和对仗,使整个词句更加优美动听。
柳永的词作在音韵运用上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艺术魅力。
柳永的词作在表达方式上独树一帜。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词作常常采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词作充满了情趣和幽默。
例如《雨霖铃》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句词通过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与雪景相对应,形成了一种意境的对比,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柳永的词作常常能够让人通过细腻而夸张的描写,感受到一种戏剧化的效果。
柳永的词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词作在情感表达、意境描绘、音韵运用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
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的词作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迁移练 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运用 ,
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当然,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还
很多, 采用何 种方法、途径还要因课文内容制宜, 因课文体裁
制宜, 因学生制宜。
( 作者单位: 青海湟川中学)
柳词“无意不可人, 无事不可言”给词以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六完全中学)
·76·
《
针对 课文内容 采用恰当 的教学 手段, 能 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语文教
再 别 康 桥》
课 堂 教 学
学呈现最优化, 即课堂效率最大化。
一、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柳永在仕途上是失意的, 但因此却把一生精力全用在词 上, 所以他的词造诣很高。《四库提要》说:“诗当杜李, 词当柳 词。”柳词语言进一步通俗化、口语化、浅俗自然, 使人一看就 明 白 。如 词 中“恁 ”、“无 那 ”、 “ 争 ”到 处 可 以看 到 。在 艺术 手 法 上 能融情入景, 尤其是那种在外飘泊时别情离绪的感情, 用凄清 的秋景加以点染, 所以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八声甘州》 “渐 风霜凄 紧, 关河冷 落, 残照当楼 ”。苏轼 评此句“不减唐 人高 处”。词评家宋翔风说 它“高处是冠群流”, 周济说它“言近意 远, 森秀幽淡之趣在骨”。《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 风 残 月 ”。 《 玉 蝴 蝶》“望 外 雨 收到 引 炎 ”。《夜 半 天 》 “ 冻云 暗 淡 天 气 ”等 都 是 写 秋 景、写 离愁 而 成 名 句 的。 这 些 词 句 中都 深 深 地 蕴含着他个人的身世之感, 流露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课堂上, 通过对《再别康桥》的学习 , 让学生掌
握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 即通过诵 读, 加深理
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一节诗歌课中多
媒体的成功运用, 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 有利于学生 分析综合。借助课件将品评
诗歌的“三美”及体 会其中蕴 含的丰富情 感的过程 展示给学
等 的 地 位 。我 们 说 某 一作 家 属 于 某 一
流 派, 也只 是就其 总的 表现说 , 不能
看 成 他 的 绝 对 唯 一 的 表 现 。老 练 的 作 家, 是能够随 物赋形, 因宜多变的。柳词除通俗浅显, 细密妥
溜的表现之外, 有如《八声甘州》一类的北阔浑融, 有如《双声
子》一类的沉顿苍凉 , 有 如《满江红·桐川》一类 的高雅精健 ,
其 景, 闻其声, 如临其 境, 有助于加 深对诗歌
意境的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再朗读诗
歌, 同学们就很容易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
探 微
生动的画面, 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感情。 2、多 媒体的运 用, 课堂教 学实效 性大大
加强,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加 教学密度,
加大容量,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 Education Science)
2006 年第(3- 4)期
No(3- 4).2006
己和市民 阶层生活需要 , 他把 词的抒写 领域扩大了 , 写 个人 的生活遭 遇、城 市的生活面 貌来反映下 层市民生 活, 尤 其是 写歌妓的 生活, 他 对有些歌 妓还有真挚 的感情, 为她们 创造 新词供她们歌唱, 也从她们那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 柳 永 把 词 从 高 贵 文人 学 士 空 洞 华 靡 中 解 放 出 来 。他 的 词 具 有 人民性,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望海潮》除了西湖景色描写 的清美之 外, 更表 现的是当 时杭州上层 的豪奢竟逐 、纸 迷金 醉 的 繁 华 景 象 。柳 永 在 晓 峰 场 当 盐 官 时接 触 到 劳 动 人 民 的 痛 苦生活, 他把这种生活反映在《煮海歌》中。当然柳永感伤颓 废的思想仍占词的主流, 况且以欣赏的语气写上层人物是不 可取的。但虽然是从个人哀怨出发, 不能不说有其社会意义。
教 学 尤 其 如此 。声 情 并 茂 的 朗 读 不 仅 能 使 朗 读者 沉 浸 在 诗 歌
的意境中 , 而且 能唤起其 他学生的情 感, 加深学生 对诗歌所
抒之情的体验,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
教师范读、个别朗 读、集体朗读、男声 配乐朗读 、女 声配乐朗
读等多种方式穿插交错运用。尤其是配乐朗读, 更容易带学
民的喜爱。柳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西传西夏, 东到高丽。一西
通归期官曰:“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现在流传下来的
柳词有二百 多首, 汇成词 集《乐章集》, 其 中代表性 的作品有 《雨 霖 铃 》、 《八 声 甘 州 》、 《 望海 潮 》、 《 昼 夜 乐》等 。
柳词在词坛上的功绩, 是把 词由小令发展为慢词。慢词
点 做 一 简 析。
首先,柳宗元作为一位进步的 思想家,他
的哲学观点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 具有
比 较 进 步 的 历史 观 和 可 贵 的 批 判 精 神 。
蒋
在《送薛存 义序》一 文中充 分体现 了他
建 华
政治思想上的民本思想:“凡吏于土者 , 若知
其职乎?盖民之役, 非以役民而已也。 ”认为
步认识 , 使 之能冲 破旧袭 , 为 决定历 史发展 的“生人”立传, 为那些受命帝王的人立传。
柳宗元用“传”的形式, 庄重地象史官为帝王将相立传一
样, 记述被压迫的下层人物的事迹, 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聪
明才智; 歌颂他们的善于斗争和反抗精神。这一点正是柳宗 元大胆 质疑、敢言当世 之过; 敢于挑战 封建统治 阶级正统观
宋词就其 艺术风格来说, 可归纳 为 : 真率明 朗、高旷清 雄、婉约 清新 、 奇艳俊 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 清劲、密丽险涩等派。 这是民间词的 特 色, 应该 说是柳 词的 来源, 在 以前 的 文人 词中少 有这 种特点 。项 安世 说 :“杜诗柳词 , 皆 无表 德, 只 是实 说”。可见, 前人把柳词放在与杜诗平
的盛行使词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者。《能
改斋漫录》说:“词 从南唐以 来, 但 有小令, 慢调 起自仁宗朝 ,
汴京繁庶, 歌舞台榭, 竞睹新声。耆卿失意无俚, 流连坊曲, 于 是尽收住俗言 语, 编入词中 使人传唱, 一时 动听, 散布四方 ,
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 慢调大盛。” 《戚氏》、《雨 霖铃》是柳
பைடு நூலகம்
如 鲁 迅 先 生 说 过 :“ 有 谁 从 小 康 人 家 而 坠 入 困 顿 的 么 ?我 以 为
在这途路中, 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而 对其先进的世界观的形成和丰 富、深刻的文学作品的产生起 着直接作用和影响的, 则是他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
受贬谪之后。由“名声大振, 一时皆慕之交”(韩愈《柳子厚墓志
生进入诗歌所创设的独特鲜明的意境之中, 从而理解面对此
情此景诗人的思绪是如何涌动起伏的, 诗人的感情是如何变
化的。
三、适当补充 其他诗歌, 进行 比较鉴赏、迁移 练习, 提高
学 生 的 诗 歌鉴 赏 能 力
语文课本 所选的诗歌 作品远远 满足不了 学生的 阅读需
求, 而在教学中 适当补充 与课本相关 的阅读材 料, 进行比较
2006 年第(3- 4)期
青 海师 专学 报( 教育 科学 ) JOURNAL O F QINGHAI J UNIOR TEAC HERS’C OLLEGE
( Education Science)
E ducation Science
No(3- 4).2006
柳宗元 是唐代 进步的 思想 家和 杰出的
文 学 家 。他 一 生 的 文 学 创 作 极 其 丰 富。流 传
浅 析 柳 宗 元 为 下 层 人 物 立 传
至 今 的 散 文和 诗 赋 有 六 百 余 篇 。他的 诗 文 真
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 , 具有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而且在艺术上也富有
创 造 性 。本 文 主 要 就 他 的 传 记 散 文 的一 些 特
都不能说不是他的艺术风格的表现。所以说如果细加区别 ,
即使一个 作家一生的 创作, 风格也不 是一成不 变的, 柳永也 不例外。
柳词超过了他以前和同时代的词人已经达到了成就 , 为
宋词开辟 了一条新道 路, 对宋词的发 展有开山 之功, 并给后
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如秦观、周邦彦等。柳词因作品通俗 浅显, 和传统的 雅词风络 有所不同, 受到 当时一些 文人和市
官吏 是人民的 仆役, 并非人 民是官 吏的奴
仆, 并 指出人民“出其十一”雇佣官吏来为他
们服务 , 而 有些官 吏不仅“受 其直怠 其事”,
甚至还盗取 人民的财富。(以上未 注出处引
语均 引自《 送薛存 义序 》)毫无 疑问 , 这种思
想在当时是站在时代的高峰, 具有鲜明的民
主色彩的。
正是由 于这种 对人民 的历 史作用 的进
的苦难。
综上所述, 思想上的进步观点, 生 活经历中长期、密切地 与下层贫苦群众的接触。正是这些原因, 使柳宗元从下层大民
身上发现了他们无比的智慧, 杰出的才能等等可贵品质; 从人
民身上看到了可“传”的, 而且完全应该“传”的闪光之处。
(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职业学校)
清 代刘熙 载《艺 概·词曲 概》说 :
生, 引导学生对 诗歌进行 鉴赏, 使学生对 整个鉴赏 过程一目
了然, 能加深学生 对诗歌意 象、意 境、感情的整 体把握, 获得
深 刻 的 体 会。
二、重视朗读 教学, 激发感情 , 加 深学生对诗 歌的理解 ,
提 高 学 生 的审 美 能 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很大优势, 但决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