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俗

•柳永词中那些描绘勾栏瓦肆、秦楼楚馆里的歌伎形象、表现歌伎与士人情爱的题材、受众与风格皆明显异于士大夫阶层的词作被称为“俗词”。
•俗词在历代词论家的眼中,一直屈处于弱势卑陋的地位。
但柳永的俗词实在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进步,它开拓了宋词发展的新境界,它的通俗性、生动性,使读者、听从在欣赏作品时备感亲切、易于理解。
柳永俗词以俗语表现俗情,而其词作中的女性心理及形象尤其值得关注,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柳永的俗词,很早就已被作为一种现象来描述。
但后世许多的读者及评论家真正关心接受的似乎还是他的雅词,反复被人吟咏传唱的只是《八声甘州》、《雨霖铃》及《望海潮》等。
柳永的“俗”,命定的却是这个伟大词家的悲剧命运。
柳词中所用市井方言俗语,大胆流利,清新自然,与《花间集》中朦胧婉约的用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网上找的举柳词中所用俚言俗语的有这两首:“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许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玉女揺仙佩》)“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
天然俏、自来奸黠。
最奇绝。
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小镇西》)柳永生长于一个崇尚儒学、科第的传统家庭,少有才名,并自期有“龙头之望”的士人。
柳永也曾努力在正统儒雅文化中获取自己的位置,从他屡次参加科举及干谒晏殊来看,可以看出他期望的高度。
但最终,柳永成为了俗文化的领袖人物(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遭到了正统文化与国家政权的遗弃,其内心必然因此忍受了煎熬与痛苦,从他众多羁旅困顿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现实生活中的悲凉处境。
柳永俗词以俗语表现俗情,掀起了文学创作在词这一体式上的俗潮流。
柳永俗词,所用语言晓畅直白,描述情感真挚直露,是一种对文人词的反动,是一种将词的创作往极端市民化推进的努力,这就是他所取得的独特成就。
但柳永的俗词亦有其弊端,如气格不高,鄙语恶滥。
柳永论文

2楼试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余敏先【内容摘要】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影响深远。
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者和受众的重要环节。
首先,柳永具有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才能,又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是柳词走向受众的重要因素,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活化了柳词的存在方式。
其次,《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编刻使柳词传播到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视野,以阅读读本和创作范本凸显了柳词的整体艺术功能;其三,历代选本的编选不仅筛选出柳词的名篇佳作,使柳词得到公允的评判,而且在没有歌唱的时代继续广泛着传播柳词。
3楼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
他善于填词而且精通音乐,工于音律,走歌妓乐工合作的道路,在两宋文坛上影响甚大,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并在两宋近1500位词人中创作数量排名第15位〔1〕。
他的词在当时和后代都广泛流传:从教坊妓院到市井巷陌,从井水之处到宫廷禁中,从中原地域到边疆境外,都能听到柳词不绝于耳的传唱,影响极为深远。
柳永词的词史地位虽在历代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但实际上其词在后代人那里又被不断的学习和模仿。
本文拟从歌妓的歌唱传播和柳永词集的编刻及历代选本选录柳词情况的考察,试分析探讨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和词史地位。
5楼宋杨湜《古今词话》载:“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
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
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之前。
若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府会,楚楚婉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欲坐。
”关于此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有这样的记载:“孙何帅钱塘。
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曰……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虽有些夸张,但确说明柳词传播之广。
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载:“耆卿一日经丰乐楼前……及柳登楼,师师责之曰:‘数日何往,略不过奴行?君之费用,吾家资君所需。
浅谈柳永的歌妓词

浅谈柳永的歌妓词【摘要】北宋词人柳永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歌妓的词,着重论述了柳永与歌妓交往密切的原因以及柳永歌妓词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不是柳郎才高,而是柳郎心低,他肯低下身来俯就这些女子,他肯看她们心上的伤痕,对她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纯洁而不染烟尘的。
【关键字】柳永,歌妓词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流传甚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作词的文人,《全宋词》收录其词212首,而其中描写歌妓的则有一百余首。
所谓的歌妓词是指那些以歌妓形象和心态以及词人同歌妓的关系为抒写内容的歌词。
柳永的“约212首词作品中歌妓词有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这些歌妓词大部分是他与歌妓们来往、恋爱的记录,词中既可见歌妓之名,如秀香、英英、瑶卿、心娘、虫娘、酥娘、佳娘之类;也可见歌妓之才貌,如“莺舌珠喉”、“杏脸花貌”、“明眸娇波”、“柳腰莲步”、“巧笑媚靥”、“歌扇舞群”等等,为柳永词歌舞乐结合的传播形式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歌妓是柳词创作的主要对象,与这群人的交往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词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歌妓结下了不解之缘,色艺俱佳的歌妓成为词人吟咏的对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五代词人晏殊、张先等人都曾创作过歌妓词,但柳永的妓情词与他们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晏殊等人的妓情词多从旁观者欣赏的角度,描绘歌妓的容貌、体态、技艺之美;或以代言体形式,以婉转而又富有女性情调的口吻来言情。
这种“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形式的出现,显然是为了适应词作的“助妖娆之态”、“资羽盖之欢”、“娱宾遣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因此“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则大都充当了风雅的附庸,缺少鲜明的个性,却多了些那一时代特有的贞淑节烈”,对于身份低贱的歌妓的真实感情世界,词人是不屑于去深入了解的,更不用说在词作中加以反映了。
柳永则是在她们普遍的美色与技艺中发现一些富于特色的方面加以描绘,以由衷的赞美之情描写她们的美貌和伎艺,并以同情的笔触真实地反映她们的痛苦、不幸、向往和追求。
当代视角探“柳永”的情真俗语

当代视角探“柳永”的情真俗语摘要:白衣卿相,宋词先驱,“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柳永在词坛上可谓有开疆拓土之功。
其人生跌宕、起落沉浮的经历成就了雅俗共赏、情深意切之词态。
慢中含俗境,境中述真情,柳永的词作在接近百姓生活时也流露出个人的自我化情感。
在政治打压、长期困窘的境遇中,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本文主要以一种当代更接近时代思维的视角深入探究关于柳永词中的情真俗语,从而为关于柳永词俗语与情感的后世分析做以铺垫。
关键词:柳永;词;情真俗语;当代;爱引言在古诗词文化被反复剖析的当下,一些词的写作内容、分析途径已经被固化,作为当代读者,在本有上应该积极开拓思路。
柳永作为宋词的领军人物,集才气与抱负于一身,入俗世而述真情,柳永一生希望有所政治成就,却劳而不得,寄托情感于青楼之所。
“奉旨填词”却无法填满自己的人生;说而坎坷却仍能放纵自在,乐得逍遥,不为世俗所困。
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词中的“情真俗语”,为后世所称道。
本文通过传统的思路对柳永的“情真俗语”展开论述,以并以当代视角对具体内容进行细致分析。
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会着重于当代读者的生活与视角,以情化爱,探寻深情背后的柳词之“爱”,通过这样的大爱去体会俗世之真。
冲破束缚,随心而生,浮生如梦,婉而洒脱,柳永在宋词的流光碎影中刻画了浓厚的一笔。
一、入俗世体情真探究柳永词的情真俗语首先应该将关注点放置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之中。
一个人的社会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思维输出,形成对应的写作风格。
柳永词中多写俗世,究其本源,入俗之道便是其写作之情表露的重要性因素。
本部分将从落入俗世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三个阶段加以阐明,体会词中常达表露之态的始末。
(一)仕途不顺,沉于世俗宋朝社会在经历创伤之后仍处于发展阶段,政治局势有不稳之处。
思想家、政治家都在为国家兴衰命运考量,积极献言献策,改变“积贫积弱”的局势。
作为从少年时就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他时常心忧国运,并立志深远。
这样的少年理想,使他在潜意识中就将目光偏向了俗世。
柳永词的“俗”从何而来?

柳 永 , 耆 卿 , 宋 著 名 词 人 。 刘 尊 明 在 《唐 宋 字 北 词 总论 》中 提 到 , 词 人 做 定 量 分 析 , 近 百 年 的 研 对 就 究 专 著 和 论 文 来 说 , 永 名 列 第 五 。 柳 永 之 所 以 长 柳 久 以 来 为 人 们 所 关 注 , 要 是 因 为 CP 对 词 体 的 开 主 永 拓 之 功 和 柳 “ ”的 问 题 。 以 孙 克 强 的 一 篇 论 文 谈 俗 起 , 望能 对柳 “ ” 进 一步 的分 析 。 希 俗 做
语文学刊
2 1 第4期 00年
柳 永词 的“ ” 何 而 来 ? 俗 从
o 朱 赘斌
( 天津 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天津 30 8 ) 0 37
[ 摘 要 ] 词人柳永在北宋词坛, 乃至整个词史上, 都有重要的地位。然而, 就柳永词的雅俗问题, 学界一
直争论不休。本文拟从孙克强的论文《 柳 俗” “ 新论》 谈起 , 古往今 来 关于柳 “ ” 问题 , 对 俗 的 作进 一 步探 讨 , 出表 得
一
与 雅 词 不 同 , 叙 展 衍 , 足 不 余 , 求 含 蓄 , 留 回 铺 备 不 不
昧 , 话 说 透 , 分 适 应 市 民 阶 层 的欣 赏 的 习 惯 , 把 充 这
正 是 ‘ ’ 特 征 ”【l 这 里 的 “ ” 以 受 众 的 角 俗 的 l。 J 俗 是 度 来定 位 的。
其 写情 用赋 笔 , 是 屯 田 家 法 , 清真 有 时 意 较 含 纯 特
蓄 , 较 精 工 耳 。 3 ̄ 辞 ”El ] 然 而 就 这 种 “ 现 手 法 ”的 认 识 , 有 不 同 的 观 表 却
然 遂 成 屯 田 蹊 径 。 ” ”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词体的发展过程中,他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扩展并发展了慢词,开拓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词风多接近民间艺术特色,融合多家特点自成一派,含义深远。
语言多用俚语,却又不乏雅言,贴近人民,浅显易懂,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柳永词语言雅俗共赏引言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号柳屯田,崇安人。
景祐元年进士,一生怀才不遇,终身落魄,穷困潦倒,死后甚至由几个妓女埋葬。
虽然他官场失意,但却写出了一手好词,从词调到作词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他的很多词调都出于市井新声,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其独特风格,并以之确立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他完成了从小令到慢词的发展与转变,并且在词的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领军人物。
一、柳永词的语言特点柳永词的语言特点主要为吸收大量的俚俗语言,却又不失雅致,在词中喜用典故,这样的特点使得柳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都能理解和欣赏,他通过反映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来表现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怜惜。
1、吸收大量民间俚俗语言柳永在词史上率先吸收大量民间俚俗语言入词,更多的展示市井平民的生活与心态,写俗人,写俗世。
他被认为是俗词的开创者,是俗文学中的一枝奇葩。
柳词俚俗拙朴、真实动人,用平实的语言形式传唱出真实的思想情感,以平民的姿态叙写平民的心理和生活,作为通俗歌词,它具体地体现了“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所喜悦的,投合了最大多数民众之口味的”这一俗文学概念。
例如柳词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
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用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她们,他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
浅谈柳永

浅谈柳永姓名:王丹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1001421084科目:中国古代文学(甘松老师)【论文摘要】: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
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体,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关键词】:柳永;北宋词坛;特点;影响;贡献柳永(约987一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
因家族内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时期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他田。
而他又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他对于功名本来很热心,但在仕途上的遭遇是坎坷不平的,最终只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终日在青楼妓院里厮混,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下,这位精通韵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避暑录话》中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还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美誉。
众所周知,“词”这一文学样式在宋代时得到空前发展,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词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这一点从白居易,刘禹锡,李煜等人的一些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和乐府诗的性质是基本相同的,到了北宋前期,词坛盛行的是以晏殊、欧阳修为首的上层文人雅词,主要是反应贵族士大夫闲适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这些词着色浓丽,刻画过于精细,形象繁复且富于装饰。
就在这时社会上已经在广泛地争相创造“新声”了。
《宋史·乐志》记载:宋代初期设立教坊音乐机关,在旧曲的基础上创造“新声”,“新声”更加流丽动听。
而大量为这种更加流丽动听的“新声”写词来歌唱的词人,就是柳永。
柳永词作自问世以来,即打破隋唐以来词创作萧条沉寂的局面,使得词作从只有王公贵族士大夫欣赏的阳春白雪走向民间,成为当时最受广大底层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和欢迎的“流行歌曲”,也因此使得柳永成为北宋时期最受推崇的词坛偶像和最具影响力的词人。
谈柳词之俗

用语是 市井俚俗 用语 ,语言通 俗
易 懂 外 ,柳 词 中 对 男 女 情 事 和 妓
作 了 细致 的刻 画 ,如 “ 少 敷 年 粉 ,依 前 醉 眠何 处 ” ( 斗 百 《 花》 表 现 了 妓女 相 思 的 心 情 ; ) “ 假使重相见 ,还得 似 ,旧时 么” ( 鹤 冲天》 描写 她们 怀念情 人 《 ) 但又怕再 见时情人变 心的忐忑之 情 。他 的语 言也非常贴 近市 民大
软 硬 兼 施 地 惩 治 他 ,让 他 今 后 不
时期俗文学发展历 程上 的里 程
碑。
活中沦落 于社会 底层 的歌妓 舞女
的生 活和心理 ,他 以平等 的态度
亓迪 ,女 ,重 庆师 范大学 文学与新
闻 学 院 2 o级 研 究 生 。 o7
敢 再 造 次 。这 种 泼 辣 爽 直 的 性
翼 ( 词选 ・ 侏 前
) 。他的词作
在 北 宋 极 为 流 行 ,有 这 样 的说
生 赢得 是凄 凉 。追前 事 、暗
法 :凡 有 井 水 饮 处 ,皆 能 歌柳
词 。可见柳词 已植 根民间 ,达 到 了妇孺 皆知 的程 度 ,深受普通 百 姓 的欢 迎。作为对宋 词进行 巨大
革 新 的 大 词 人 ,柳 永 的 词 对 后 世 词 人 也 产 生 了 巨 大 影 响 , 如 苏
永 还 有 一 些 词 对 歌 妓 的 内 心 世 界
轼 ,秦 观 ,周邦 彦等等 。
柳 词 中有 很 大一 部 分 是 俗 词 ,柳 词 的特点 , 概 括 为把 世 可 俗化 的市 民生活情趣 用通俗化 的
语 言 表 现 出来 ,之 所 以 称 其 为 俗 词 ,究 其 原 因 ,除 了 其 词 中 大 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
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
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
讴歌之曲。”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
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
可憎”;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
尘下”。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
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和许多士子一
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
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
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
(《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
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在进仕无望时,柳永
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
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
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
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
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
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
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由于
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在词中,他对自己这
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
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
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
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前代及同代的
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
色彩。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
“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
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也正因
为柳永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歌妓,所以他了解她们的
技艺,也了解她们的心愿;热爱她们的姿色,更同情她们的
遭遇。他不但写歌妓对平凡而和满的家庭生活的眷恋:“早
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
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
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他更幻想带她们脱离苦海,
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
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可以说,
柳永对歌妓不仅是同情,而且在感情上把她们当作平等的
“你”,希望享受“你”和“我”之间的这份感情。这一点
反映到词中,虽然世俗,却又实在。
其次,柳永词语言较通俗。
虽然柳永为读书人,但柳词要满足市民们的审美要求,
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的通俗化。柳词的语言之通俗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柳永的词中时时有俚俗
之语,如,《鹤冲天》云:“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
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副词“得”、“么”、
“那”、“恁”等,使其词的白话色彩突出;如,《金蕉叶》
中的“就中有个风流”,《昼夜乐》中“悔不当时留住”,《惜
春郎》中的“不早与伊相识”等口语的使用,都成为他与俗
众沟通的媒介。
第二,模拟人物语气。柳永有时应歌妓的要求写词,供
歌妓演唱。他用第一人称代言,把歌妓的内心淋漓尽致得表
露了出来,如“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定风波》),
完全是模仿歌女的口吻来写的。
再次,柳永选用的词牌及词风之俗。
柳永不但独创的词牌多,如《戚氏》、《望海潮》等;而
且他在填词时常常将旧有的曲式加以改写。把欧阳修的《定
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与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作比
较,就不难发现,柳词在字数、曲式上,有别于文人惯常使
用的词牌,却为下层市民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柳词通俗的重
要原因。
柳永还用长调铺叙的手法创制了大量慢词,增加了词的
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他的这类词侧重于叙事的完整、
描写的细腻,叙述描写直观浅露不求含蓄,毫不掩饰其从俗
的态度。如《雨霖铃》一词中,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写
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
绝少掩饰假借之处,符合市民们的接受习惯。
因此,可以说柳词之俚俗实质上是以市民们喜闻乐见、
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生活中市民们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对词这一形式注入了
新的活力,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词总体较俗。其
俗词创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创作丰
富了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还细致地表现了
市井生活,扩大了词的社会内容,从而使词产生更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正是对
柳永俗词的价值、贡献和历史地位的生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