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

合集下载

十分钟了解柳永词的造境艺术

十分钟了解柳永词的造境艺术

十分钟了解柳永词的造境艺术柳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一说,一直以来饱受文学批评家们的承认和赞扬。

那么境界是什么呢?王国维先生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由王国维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出,王国维先生口中所说的“境界”即词的“意境”。

王国维先生认为“境界”可造,可写。

造即是艺术建构,造境也就是通过词人自己的艺术加工,将词人所见之景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夸张,扭曲……)。

景物经过词人的艺术加工后,与原来的景物必然会有一定的距离。

而“造境”则是词人,将自己眼中的世界如实的呈现给观众。

但“写境”与“造境”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与绝对的,因为无论是造境还是写境,都是以自然景物为自己的写作基准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的。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与理想故也”词的意境对于词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意境是词人抒情的背景环境,对于个人感情的抒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柳永与同代词人相比,更加擅长利用意境的营造来抒发离愁别恨,深闺之怨。

以柳永与欧阳修的两首词进行对比:“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依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词及解析

柳永词及解析

柳永词及解析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作以豪放、清新、悲凉为主要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下面是柳永的一首词及解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首词描写了柳永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凄婉悲怆的气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寒蝉凄切”开篇,表达了悲痛的心情。

后面描述了离别时
的场景,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凸显出不舍之情。

接着,描写了留恋之处,兰舟催发的情景暗示了彼此之间的离别。

词中的“执手相看泪眼”,表现了深刻的离别感,而“竟无语凝噎”更是
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迫感。

最后,通过念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强调了远离的伤感和寂寞。

整首词在构思、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上都非常精湛,形象抒情、回味悠长,是中国词坛的佳作之一。

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浅析

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浅析

第12卷第6期2014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2 No.6June2014 DOI:10.3969/j.issn.2095 333X.2014.06.011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浅析陆立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摘 要:作为北宋词坛开一代新风的“词家巨手”,柳永词作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特点鲜明。

从描写的对象、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选择及意境的营造四个方面,对柳永词中的景色描写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柳永词;描写对象;画面布局;色彩选择;意境营造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333X(2014)06 0038 04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开一代新风的“词家巨手”。

他的词作涉及内容广泛,其中很多词作中都涉及到景物描写: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上片叙事,下片写景;或情随景转;或情景交融。

在柳永的笔下,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千姿百态,而且在描写的对象、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选择及意境的营造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描写的对象纵观柳永的写景之词,其中描写最多的是秋景、黄昏景。

例1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红愁。

(《雪香梅·景萧索》)例2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斗百花·飒飒霜飘》)例3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少年游·参差烟树》)例4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满江红·暮雨初收》)那秋色中孤独飘忽的碧色烟柱、秋风中上下飞舞的斑斓落叶;飒飒的秋霜、深锁的长门、透着微寒的帐幕、浓霜覆盖的菊蕊;苍茫的暮色里如烟的杨柳、凄迷的灞桥;秋风中疏淡如烟的水蓼、带来阵阵凉意的萧索的苇叶;还有那飘黄的梧叶、残照的夕阳、黯淡的飞云、 的微雨、断桥、幽径、衰草……它们在秋风里,在黄昏的背景里,构成了一幅幅荒凉、凄清、寂寞的画面,再加上号角的哀鸣、胡笳的悲咽、秋蝉的嘶鸣、断鸿的哀号以及那在残阳里回荡的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杵柞之声,还有那寄寓无限离愁的声声羌笛和岸草间凄凉的“切切蛩吟”……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了一层惨淡、凄凉的色彩。

论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

论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

摘要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

他才华横溢却不为统治阶级所纳,连苏轼这般文豪也不耻其流连于烟花之地为青楼女子作赋写词。

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写词的专业人员。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

从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解读他朴实婉约的文字里流露的高超艺术,赞扬他将情景交融运用得游刃有余的境界。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AbstractLiu Yong is a controversial person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his talent to the ruling class, nor shame for such literary giant Su Shi place of its engagement in the fireworks for the prostitutes who write words. He was the first literary history of professionals committed to write word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scene is always some words. From scene hides the sentiment, sentiment in see scene, scene three aspects are analyzed, interpreted his gracious words reveal the superb art of guileless, praised his applying scene must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Key words:Liu Yong; Some words; Scene hides the emotion; Sentiment in see scene; The scene目录中英文摘要 (1)一、景中藏情,展现羁旅情怀 (3)二、情中见景,寄托羁旅生涯 (9)三、情景交融,在羁旅生活中寻求自我价值 (10)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佳构--柳永《雨霖铃》的情景设置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这一宋词作品,世人普遍认为是宋代词歌史上的代表性佳作,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上乘的情景设置。

《雨霖铃》这首词经常以描写夜空星辰、杨柳风声、绿竹搭配纱帘等作为设置,把表达的主体从虚无的抽象主题落实到真实的人间环境,真切的以自然的景物与人们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令人真正当下把握穿越了这个充满寒冷与暖意及忧乐变换的夜晚。

更重要的是,《雨霖铃》展示了很多“融远近、虚实、喜忧于一体”的情景描写:久长的月夜,孤独的星辰,清冷的西风,渺远的山柳,偶尔细透的细雨,像铃一般打动心灵;再加上“花褪残红青杏小”,“桃李满天下”和“千家情愁月明中”等意境的描写,令人心醉。

可以说,《雨霖铃》的情景设置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它是一首叙
事最纯粹、抒情最优美的宋词作品,也是宋朝文学发展当中用以示范诗歌情思融合之最好的集大成者。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一篇词作。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柳永《八声甘州》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柳永词两首解析

.柳永词两首解析

题目介绍
《望海潮》 词牌名。始见于宋代柳永《乐章集》。双
调,一百零七字,押平声韵。
写作背景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 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 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 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 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 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 于写投赠之意。
7.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 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彩。写秀色 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 “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 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 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 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另一种理解:杭州 四季皆美,举桂子、荷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 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 是美的。)
写作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 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 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 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 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 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 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 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 意,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 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 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 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 足的盛世景象。
6.“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 句,请加以赏析。

以《望海潮》深入解读柳永

以《望海潮》深入解读柳永

以《望海潮》深入解读柳永
《望海潮》是中国古典词作家柳永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柳永是宋代词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词以思婉、情深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望海潮》是柳永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在《望海潮》中,柳永通过对海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他宛如置身于大海边,目送潮水起伏,倾诉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这首词抒发了柳永深厚的感情,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之情。

柳永词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海潮的场景。

他笔下的海潮如同“忽喧西风随马渡,欲平南浦雁初归”,“翻作睡回波”,“定时初复涌”,将大海的壮阔和澎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形象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词的意境,也为读者展示了柳永高超的描写能力。

柳永在《望海潮》中还运用了大量寓意深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海潮的描写来寄托自己情感。

他使用了“泥沙俱下”,“甠落缝”,“世事如潮”等多个富有寓意的词句,将海潮与人生的坎坷、沧桑进行了比拟,表现了对人生沧桑与变化的深刻感悟。

这些意象的运用可以使读者从中领略到柳永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解,为词的意蕴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柳永的《望海潮》展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艺和深厚的情感。

这首词不仅在形式和意境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上有着丰富的意义。

柳永以其才情与感慨,借海潮之壮观,抒发心中孤独之情,为后人留下了一首永远流传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按照空间美学的观点,“空间体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同时也规定着文学艺术的生存美学体验。

而柳永词中具有明确的场景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词这种文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达上约定俗成的词语范式,也即宇文所安所说,词所表达的是“陈词滥调”气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场景的直接描写体现出来的。

下面是分享的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的硕士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词中的场景研究第一章柳永词中场景的总体特征按照空间美学的观点,“空间体验决定着人的生存体验方式,同时也规定着文学艺术的生存美学体验。

从生存论美学视域看,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生存经验的表达,势必要在文化空间体验中展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由此可见,文艺作品所构造空间的模式在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文艺作品中的场景,则是空间理论中的空间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方式。

柳永词中具有明确的场景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词这种文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达上约定俗成的词语范式,也即宇文所安所说,词所表达的是“陈词滥调”气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场景的直接描写体现出来的。

柳永是慢词发展的奠基人,柳永的慢词多用铺叙的表现手法,描述的就是一个个场景。

柳永的慢词中大量使用领字,“一力制作慢词的柳永,也便是词中领字的奠基人。

试打开《乐章集》看,我们惊喜的发现,凡是后世常见的领字,包括单字领、双字领、三字领诸种形态,柳永差不多都尝试用过。

”③柳永词中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就是靠领字来完成的,场景与场景之间相互重叠转换,回环往复,使得词的结构平衡和严谨。

柳永词中的场景描写,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下文将对此分别进行论述。

一、场景范围广泛按照学术界广泛认同的观点,《花间集》代表了词从产生到定型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温庭箱和韦庄的词,标志着词的形成。

《花间集》的内容具有“狭深性”的空间特点,如欧阳炯所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④词中所描述的大都是贵族化的生活场景,词中所写的主人公大都是女子,描述的场景是她们的生活环境,大都在绣阁闺楼及庭院之中,题材比较集中。

再加上词具有内倾型的文学特征,使得稍后的词一直沿袭花间传统,行写范围比较狭窄。

一直到范仲掩,才对词境进行了较大的开拓。

而柳永的词,有一部分词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描述的是内室中的场景,比如绣阁客馆中的公子佳人,同时伴随着柳永宦游的足印,他还有很多词描述羁旅行役中的所见所闻,包括自然山水以及盛世都会风情。

这些词作大大开拓了词的场景范围,为读者描绘了很多引人入胜、美不胜收而又充满民俗风情的画卷。

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词人写过羁旅行役词,但是那也是偶然为之。

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此类词的词人,这使得柳永词中的场景范围相当广泛,“皇城帝都、三吴西蜀等都市场景,他作过多角度的描绘。

而随着他的宦游行役,西北的千里关河,吴越的云涛烟海,江南的万塾千岩,楚乡淮岸的華村山释等自然山水空间,像流动变换的镜头,一一展现于词世界。

”二、回环叠复的场景构造词产生之初,大都以小令形式面世。

整个唐五代到宋代初年,词坛中小令都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

直至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慢词才得到飞速发展,以致出现慢词和小令齐头并进的局面。

小令一般字数较少,体制很短小,时空容量很有限,讲究意在言外,词中有不尽之意为上佳,张炎《词源》中有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不得闲。

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小令中的场景大都是单一场景或者二元场景,在描绘这些场景的同时极力增加词中的意蕴,以尽可能多的承载内容,花间词大都是这种情况,如温庭筠词中的场景,按照孙益康先生的观点,“全词两片的联系并不强,因为各片所写似乎仅为单一景色”气因所描述场景的单一,故而增加词中景物相互间的距离,使得词更有张力,容纳更多的景外之意,意外之情。

温庭绮的词中,大都是描写深闺之中女子在静默中思念情人的生活情态,一般只有一个场景,类似摄像中的一个镜头。

而柳永所大量创作的慢词,则与小令的形式有很大不同,李之仪曾评论说:“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

大抵《花间集》中所载为宗。

然多小阕。

至柳耆卿始铺叙层衍,备足无余。

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

”柳永词中的场景,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不停变化,这种回环往复的多重复叠结构,是柳永的首创,是柳永词中场景独特的排布方式。

从时间上来看,一般情况下,词是现在、过去或者未来组合在一起的二重或者三重的时间结构,这是一种单线条的内容排布方式,而柳永的词中,则是由当前场景回想到过去,由过去联想到将来,又由将来转回现在的回环;从空间角度分析,一般词都写主人公思念他人,或者他人思念主人公,柳永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他的词作中是“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试看其词《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熄。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嘆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陵顿翻成忧戚。

愁极。

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处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色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婦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惜。

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帷呢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第二章柳永词中典型场景的研究《毛诗序》云:“玲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也就是说,诗行写的是文人士子的志向、抱负。

词则与诗相对,清代谢章铤在《眠琴小筑词序》中说:诗以道性情尚矣,顾余谓言情之作,诗不如词。

参差其句读,抑扬其声调。

诗所不能达者,宛转而寄之于词,读者如幽香蜜味,心入心脾焉。

诗不易尽,词虽不必务尽,而尽亦不妨焉;诗不宜巧,词虽不在争巧。

而巧亦无碍焉。

其设词愈近,其感人愈深。

范希文、欧阳永叔非一代名德哉?乃观其所为词,与张三影、柳三变未尝不异曲同工。

何哉?嘆乎?夫人必先有所不忍于其家,而后有所不忍于其国,今日之深情款款者,必异日大节之暴蟲者也。

故工诗者馀于性,工词者馀于情。

一、江岸离别场景江岸送别是词中比较常见的场景。

刘师培曾云:“感物兴怀,援情记兴”气在江边送别的时候,烟波浩激的江河延伸到视野所及的尽头,与苍茫辽远的天空相接,构成一个庞大空阔的空间。

词人望着这样的天地,感觉到自己是如此激小,“寄輕幡于天地,激沧海之一粟”。

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此去前途的撤茫,此次与友人分离之后再次相见的无期,万种愁情一起涌上心头,更易引发词人的离别悲情。

离别的时刻令人伤怀,离别前后碰到相似的场景还会触景伤情,正如江掩《别赋》所云:“藉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一生,仕途坎河,沉论下僚,为了功名利禄四处奔波,無转天涯,羁旅生活使得他不停地面对分离。

柳永又是多情之人,离别触动着他敏感细腻的内心,令他失魂落魄,黯然神伤。

故而在柳永词中,江岸送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的是依依惜别的离情离景,由三个场景组成。

开篇直接描写,点明此次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景象:“骤雨不终日”,突然而来的雨急急地下了一阵,刚刚停下来。

四野显得格外安静,唯有寒婢在凄凄切切的鸣叫着,预示着已到了夏末秋初。

接近傍晚了,暮色沉沉中,主人公面对着为了行人休息和饯别之用的长亭。

这是第一个场景,其中的物象有:寒姆凄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将晚的天色,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对下文的行情起烘托渲染作用。

下一个场景由两个动态的画面构成,表现的是离别时的情景:都城城门郊外的野地中,搭设着帐幕,朋友正在和主人公宴饮,为他饯行。

可面对着满桌的佳肴,却无法下箸,醇香的美酒在前,也无心畅饮,只因马上就要面临着分别。

这是第一个宴饮的画面。

第二个画面是恋人分离。

二、登高望远场景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喜欢登高远眺,在重阳节这天还有登高远望思念他方亲人的习俗。

孔子曾云:“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登高能够广博见识,登高时赋诗来扦发自己的情怀,这是古代大夫必备的才能之一。

孟子曾经讲述过孔子登山的事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才子行发自己情怀的一个特定场景,是集体无意识下的一种行为,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登高者期待通过登高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羁洋和束缚,并借以扩大眼界,开阔心胸,使自己超然世外,获得安宁。

登上高山或者站立在高楼上,视线一下子开阔起来,平日里熟悉的事物显得澉小而遥远,成为点缀在天地间的背景。

天地是如此的博大浩远,囊括一切。

登高者深刻感觉到自己的撤小,和大自然相比人类的短暂和激小。

天地间只剩自己一个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就像陈子昂所描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种情形下,杨慎会感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專参想到的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王安石登高后产生的感觉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苏拭“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比,多了几分进取心和参与意识。

登高之后,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会聚集而喷发出来,这种情绪因人而异,又无比真实。

对于柳永来说,“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騎,永日无言”。

柳永平生的心事,就是与情人分隔两地,无法相见,一腔柔情蜜意无处寄托。

在他登高远望之后,这种情感就尤其突出。

柳永登高望远词中,历来最受瞩目的是《八声甘州》:对溝箭、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风霜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荐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秒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漆留。

想佳人、妆楼颗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想凝愁。

这首词有两个具体的场景,一个是登高之后看到的眼前之景,另一个是想象中佳人在楼上思念我的情景。

在第一个场景中,开篇直接描写登楼之后所看到的景象:深秋霜降时节的傍晚,暴雨急急地从天空洒向江面,雨水弥漫在天地之间,将大地空气都清洗了一番,洗出了一个清爽的秋天;渐渐地,起风了,雨停之后冷风寒气逼人,愈来愈紧,关山河流萧条凄清冷落,夕阳回光返照,惨淡地照射着词人所在高楼;放眼望去,天地间处处是衰败的红花、调零的绿叶,美好季节的景物已经慢慢的消失不见了,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只剩下滚滚的长江水,一如既往默默地向东流去,仿佛不受季节变迁的影响。

这个场景的景物描写历来受到评论家的推崇,如陈延焯评论说:“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

古今杰作?”,赵令畤记载评论说:“‘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场景所包含的物象有:洒向江面的潇潇暮雨,深秋寒倉逼人的霜风,回光返照的惨淡斜阳,红衰翠减的天地,默默东流的长江水。

第三章柳永词中场景的意蕴艾略特先生说:“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种客观的相关事物’。

换言之,即找到能够激发某一特定情感程式的一套物体,一种情景,一系列事物,人们在看过这些事物之后,就能立即唤起那种相关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