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一、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形成的原因

1、当时社会环境及词坛发展原因

2、柳永本人的原因

二、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在词的体式和内容上做出重大变革,

2、柳永词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3、柳永在词的写作内容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1)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2)柳永词多描写平民女子心声

(3)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使柳永挥毫泼墨

三、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对词的发展的影响

1、使新创造的词体更贴近市井百姓

2、使词这一文学形式由高阁走向市俗

柳永是词黄金时代的集大成者,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他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对于后世诗词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千古文章末路文人,这个人就是柳永,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在人格上和追求上的另类。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人物,却引领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在词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无论柳永在词上的贡献大小,名声大小,之所以喜欢柳永,只为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

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另一首《慢卷 》(闲窗烛暗)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的追悔和对欢乐往事的追忆,也同样传神生动。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等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也一格观念的变化。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是他常常受到宋代文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试比较两篇名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沙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两首词都是写别情。欧阳修词用的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则柳永词则是用铺叙衍情法,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欧词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词则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情和隐约的情节性。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

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凤枕鸾帷)、《浪淘沙漫》(梦觉)和《慢卷 》(闲窗烛暗)等。后来周邦彦和吴文英都借鉴了这种结构方式而加以发展变化。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 》)。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后写的《鹤冲天》,就预示了这一创作方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词尽情地抒发了他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

柳永在几度进士考试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南宋陈振孙所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奔名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但“利名牵役”,又不得不与佳人离别:“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定风波》)《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稍后的苏轼即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

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艳情词集中体现了化雅为俗的特点。他描写与歌妓的情场生活,并对歌妓作充满色相的世俗描写。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俗,即一反前人的含蓄蕴藉,风格直露而坦率,并以世俗的心理和趣味描写爱情生活,充满了平凡而甜蜜、琐细而愉快的市民情调。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材料的偏重俚俗。柳永词的俗正是对词的本色的保留和发扬,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柳永;艳情词;俗 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提到柳永词的“俗”,是离不开他的艳情词的。也就是说,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他直接而怡然自得地描写自己的情场生活。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 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玉蝴蝶》) 因而歌妓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而柳永所作的《传花枝》也颇为自负风流: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咇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沽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 可见,他与歌妓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对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也颇为自得。这在词里表现得也相当大胆、直白,毫不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度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 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所以词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或失恋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比如他的《锦堂春》中的“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表现 了女主人公泼辣爽直的性格;词中也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比如他的《迷仙引》中的“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表现了妓女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

柳永词的雅俗

柳永词的雅俗 发表时间:2016-12-30T14:33:29.7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0月作者:郑晓燕[导读]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湖北恩施高中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柳永仕途坎坷,一心致力于词作。作为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作者,有《乐章集》流传。唐圭璋《全宋词》记录的《乐章集》存诗213首,根据杜若鸿的《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中有统计:《乐章集》中,关于吟咏佳人或歌妓的作品有103首,几乎占全部词作的一半;关于羁旅行役的作品约占59首之多,接近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描写都会承平,人民生活概况的作品约27首占十分之一左右;颂词为11首,为数较少;另有约13首咏物和咏史之作。 柳词丰富的题材类型迎合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口味。社会各层次的人,因其地位不同,情慷各异,故有雅俗不同的审美趣味。柳词的能俗能雅就使柳永词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青睐。考究历朝历代各家对柳词的看法,大致可以将他们的观点思想分为柳词流俗为最重、柳词雅和柳词雅俗兼备三种。 一、俗 1、庸俗:清代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五:“(柳永)徒以绮语柔情,竞夸艳冶,从而效之者加厉焉。遂使郑卫之音,泛滥六七百年,而雅奏几乎绝矣。”就是在述说柳永词之浅俗、庸俗。这充分表现在其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上的“庸俗”。柳永创作了大量描写妓女的篇章。赵谦《柳永歌妓词三题》:“据有学者考证,柳永存词约212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3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2、通俗:柳永词广泛流传,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语言的通俗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词来自民间,与士大夫们言志抒怀的诗比较起来,更贴近下层社会,但从晚唐到宋初,文人词的语言逐渐趋于典雅精工,向诗的语言靠拢。而柳永虽为读书人,但他长期混迹市井,词中语言多来自市井,并力求符合歌妓声口,唱给下层市民欣赏,因而他的词多使用市井俗语埋词,体现出下层民众的意趣。正如《艺苑雌黄》所说:“彼(柳永)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黄异《花庵词选》也说:“耆卿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理俗,故市井人悦之。 二、雅 《毛诗序》:“雅者,正也。”“雅”即为“正声”,即为合乎正声,高尚而不庸俗。柳永词成就最高的就是咏写羁旅行役之作,描述城市风情及官场酬赠之作也具有较高成就,而这些词就是“雅”最有力的证据。这些雅词由于写景工丽、用语典雅、笔法丰富多变、音调多变而谐婉,善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景因而随情而动、情因而感化了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历来为士大夫文人所叹赏。 三、雅俗并举 在不断深入研究柳永的词作之后,渐渐发现雅俗互相融合着,即为“雅俗并举,运雅入俗”,并且柳词的精品之作大都是那些运雅入俗的词,从而开辟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正如杨海明先生所说:“柳词中真正被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这种雅俗共济、雅俗共赏的风格,……他虽写作了数量众多的俚词,但其真正的艺术成就,却另在于他那些运‘雅’入‘俗’或引‘俗’归‘雅’的作品上。”下面就以“宋金十大曲”之一的《雨霖铃》一词为例,去体会一下雅俗共济、雅俗共赏造就的经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全文即在描写与歌妓离别时的情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给我们勾画一幅情人间依依不舍甚至双双落泪的惜别情景。“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用铺叙手法,尽情抒写浪迹江湖的愁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深意切,运用了移情和铺叙点染法。清代的沈谦《填词杂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恍惚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而点染法则是:“多情”点明了“伤离别”的情绪与事由,“今宵”两句则对伤离别进一步渲染,其中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四种物象不仅暗含离别之意,更倍增别后凄清孤苦之感。其实,除了此处外,“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也用了点染法。“念去去”点明离别之事由,然后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三种景物烘托渲染,极言别去之遥远,别后心绪之渺茫无着以及烦闷怅惘之情,这些情绪全寄于三种景物之中,变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浑厚深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乃是这首词无可争议的千古名句,得到前人后人无数赞许和倾倒,但是这样的名句,也不是没有来处的。“魏承班‘帘外晓莺残月’,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柳永剪裁前人诗句,自然无痕,宛如己出,笔法之高超、文华之典雅,可见一斑,“袭前人语而得名者”是一也。 同时,《雨霖铃》还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佳作。马兴荣《词学综论?宋词》:“可以说,情景交融这个传统的抒情手段,他是运用很成功的。如《雨霖铃》……把清秋景色和离别之情融合在一起,更细致地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 不可否认,《雨霖铃》就是这么一首雅俗共赏的绝唱,正是所谓“俗”的情人之间的缠绵场景、所谓“俗”的铺叙手法,所谓“雅”的工丽写景、引用化用、情景交融等等,将这首词打磨地更加耐人寻味,情意悠长,感人至深。杜若鸿的《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中有写到:“……柳词并非一味地雅或俗,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乃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用单纯的“俗”或者“雅”来评定柳词都是不符合柳词整体风格实际的。因为柳永给我们展现的就是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并且雅和俗常常彼此互见,并代表了柳词的最高成就。雅和俗浑然一体,兼有着走向市民阶层和士文化阶层的特性,成就了柳词雅俗共赏的独特审美体验。

柳永词中的歌妓形象

柳永词中的歌妓形象 摘要:柳永词中描写女性的作品约占全部词作的一半,而歌妓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频繁出现在柳永的作品中。通过对柳永《乐章集》中歌妓词的分类与分析,总结柳词中歌妓的五种形象。她们集高超技艺与倾城之姿于一体;她们不幸沦落风尘但心性依然高洁;她们向往真正的爱情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却注定永远得不到永恒爱情;她们命运悲惨却无力自救。柳永用他的柔情笔墨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悲剧形象,使人们对传统的歌妓形象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 关键词:柳永;歌妓词;歌妓形象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也是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作曲、独具原创力的才子词人。虽然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却用流行的新声写下了大量语言通俗、洋溢着浓厚市民气息的作品,在当时红极一时,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欣赏。不仅仁宗喜爱柳词,“每对歌,必使侍妓歌之再三”[1],更有“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的盛况。可以说,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市井百姓,无不爱柳词。 柳永一生作词无数,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词是与歌妓有关联的。据记载:《全宋词》总共收录了柳永词212首,“约212首词作品中歌妓词有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2]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柳永如此频繁地将歌妓写入他的词中,而这些歌妓又是以怎样的一个形象出现的呢? 一方面,柳永以歌妓入词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歌妓制度产生于殷商时期,到了宋代达到它的鼎盛期。由于宋代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和歌舞佐酒的兴盛,不仅使得歌妓的数量达到空前之多,也大大加速了歌妓的社会化进程,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为歌妓作为一种文学形象进入文人的词作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柳永如此频繁地创作歌妓词还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尽管柳永文采非凡,然在仕途上,他却屡屡遭挫。最后他不得不以“奉旨填词”之名,混迹于汴京的秦楼楚馆,以作“新声”卖给歌妓为生。他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这使得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深入地了解歌妓们的悲惨遭遇。 因此在柳词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歌妓的身影。而她们也以不同的形象冲击着读者的眼球。 纵观柳永《乐章集》中的歌妓词,歌妓的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一、技艺超群

高二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修 4 柳永词两首知识点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 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 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 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 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 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 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 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 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 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 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 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 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 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 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 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 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 场景, 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 而沉入到无边无 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关于这两首词的解题: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 是观潮 胜地。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 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 属霖雨涉旬, 于栈道雨中闻铃, 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 采其声为 《雨霖铃》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词在宋代的传播研究0(编号:07SJ D750017)。作者简介:黄旭(1962-),男,江苏泰兴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艺术传播研究。 第27卷第5期201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5 M ay .2011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黄 旭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 柳永词在北宋社会广为流传,其传播动力得之于:其一,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 应时代的需要,在创新中得到原动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其二,柳永敢于直面/雅0与/俗0的选择,并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俗0,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从而使其词得以广泛流传;其三,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了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关键词: 柳词;传播动力;北宋 中图分类号: I2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5-0027-05 传播者与接受者是传播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在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宋代,词作者往往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作者控制着传播的方向与内容,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把关人0。接受者是文学传播的末端。文学作品的传播,最终是要作用于读者受众,只有接受者接受后才能实现作品的价值;而接受者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兆鹏认为,文学的商品化趋势,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和作用:一是造就了一批以诗文创作为生计的/职业0作者,二是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流通与消费 [1] 。传播与接受这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动力。 柳永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善于运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唐圭璋先生曾对柳词的传播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 宋叶梦得5避暑录话6卷三云:/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0明郑麟趾5高丽史#乐志6中也有柳词。这是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宋乐,可见柳词也传到了高丽。柳词西北传到西夏,东北传到高丽,更为中原广大市民所喜爱。宋陈师道在5后山诗话6里说他的词/天下咏之0。吴曾在5能改斋漫录6卷十六 里,说他的词/传播四方0,也可证实柳词普遍流传的情况 [2](P928) 。 柳词在北宋社会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变0中求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传播媒介为其服务。 一 作为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功绩卓著。/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0 [3](P193) 。宋胡 仔5苕溪渔隐丛话6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5词论6:/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5乐章集6,大得声称于世。0唐圭璋先生对柳永词有这样一段评价:/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学素养,习于唐乐、唐诗,又习于本朝的新乐、新词,经常流连坊曲里巷,与乐工、歌伎往来,创制大量慢词,开有宋一代风气。0 [2](P928) 这是从 文学的角度对柳词创作的肯定。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是顺应了当时承平时代的/享乐0主题的需要。 柳永的创作主要从宋真宗天禧至宋仁宗皇佑的三十五年间(1017-1057年)。这段时期,宋朝边界相对安定,没有战争之苦,社会较为安定。宋人孟元老5东京梦华录序6中这一段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柳永词与宋词之间的雅俗之

柳永词与宋词之间的雅俗之 刘阳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1183122 摘要:严酷的封建专制思想对人性和自由的压抑是令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被它所奴化的人们对于“白衣卿相”柳永的打压是不遗余力的,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处世观铸就了他辛酸的一生。且柳永处在词风变化的时期,故而人们多诟病其词之俗!实则雅俗乃是因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中华民族审美的发展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看法罢了! 关键词:封建思潮,程朱理学,转变期,俗,雅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终身潦倒,连死时都是靠妓女捐钱安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词风纯真、大胆,善于铺叙白描,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多直语、市侩化,大量运用“俚词”,使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从而成为词史上的又一位伟人! 世人皆言柳永的词俗,与其他的大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的雅逸豪放相比,实是俗不可耐!批判柳词中的风月艳词,多直语、市侩化,失去了作为文人的那种清高之气——或于自然之中怡情养性,或于朝廷之中忧国尽忠,或于社会之中助民生息……但我认为这些并非柳永之俗,造成柳永词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思潮方面,也有词的发展上的原因,这是那些自命清高、所谓文雅之士的俗!而柳永如此真性情、真爱恨的真男人却在那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文化思想、程朱理学的“去人欲,存天理”的禁锢下变成了为人所不齿 一、封建思想文化的禁锢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必然要求保证自己的统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那些自由思想,代之以统治者自己制定的能够统一所有人的思维、为自己服务的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 摘要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 引言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内容摘要: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柳永渴望个性解放和性爱自由,于是他在青楼中找到理想的归宿;他通过自己的词让世人了解了歌妓等普通女性的生活及境遇。所以他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语感上或是感情上都时刻展现出女性特质来;他把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抒展得扣人心弦;他以女性的口吻如歌如诉,吟唱着生活的酸楚、命运的不济。 关键词:柳永;词;女性特质 柳永生平简介与柳词的主要特点 柳永(987-1055?),字鳍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倦厌官场,眈溺于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人所未写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八九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 了解了柳永的身世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通过长期潜心的研究,逐渐发现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关于这些,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女性口吻抒写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婉倾泣诉,如歌如怨。

论柳永词的情感世界

论柳永词的情感世界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铺叙刻画,情感丰富,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评说柳永,自然会想到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怎一个多情才子,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又生活在“清明盛世”的宋仁宗时期,有着孤傲、洒脱性格,加之所处的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位词人大家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柳词的情感世界忧怨落寞。 以《雨霖铃》为例,先说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好一种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引出无限的愁绪:“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好一个难分难舍的情感描写。此情令人伤怀,让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其情何伤?一种感伤之情便蕴藉在这清秋景色和离别场面之中,让人落寞伤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之阔,竟装不下无限惆怅,装不下那无边离愁。楚天虽阔,柳思绵长,空廓、寂寥、忧伤、落寞之意境便充盈胸间,让人欲语无言。其情之真,其愁之浓,其伤之痛可见一斑,这便是真正丰富的内心情感。柳词,表面上句句都是写景,细品之字字在抒情。《雨霖铃》光看词牌便有了忧怨落寞、缠绵悱恻的柔肠寸断,便有了柳词那一种惜别伤离的凄美的情怀,便有了这种直观浅露铺叙刻画内心情感世界的千古绝唱。 试看柳永的《定风波》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写一位下层妇女的闺怨。自从春天到来,她一见花红叶绿,就惹起一腔凄惨悲愁的情感,一颗芳心有如乱麻,干什么闲事都平平常常,没有意思。即算在“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的美好时光,仍然拥着被褥闷睡;皮肉消瘦了,发髻下垂了,她还是懒洋洋地,无

论柳永词之雅俗

关于柳永词之雅俗及成因浅析 汉语言文学08级3班200802101334 罗坤 摘要: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而 本文作者则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柳词的雅与俗。即既有 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并对柳词之雅俗的成因也做了简 明的解释。 关键字:俗及成因,意俗,庸俗,通俗,情雅及成因,意雅及成因,语雅及成因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宋词是无法逾越的一章,而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无法忽视的。他是当时词坛上最为受人瞩目的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他也是两宋词坛备受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其词的雅俗归类上。大部分人均持一种极端的态度,而我认为柳永的词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一:俗及成因 历来论者对柳词之雅俗往往更倾向于吧柳词归于“浅近卑俗”一类。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说:“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虽然肯定了柳永在词的创新上的成就,以及其词音律的和谐,但还是将其整体风格定为卑俗一体。文学史上,关于柳永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南渡初王灼《碧鸡漫志》,陈师道《后山诗话》,黄昇《花庵词选》

等。这样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绝对。 我认为柳词的俗应该分为三部分——意俗,庸俗和通俗。毫无疑问,意俗和庸俗这两种会属于绝对意义的贬义,而通俗这个词则属于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因为没有个性而大众化,也可以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而受人欢迎。 1.意俗 就柳词而言,涉及到猥亵香艳的,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意俗”作品也是有的。如:《柳腰轻》中的“英英妙舞腰肢软”,《洞仙歌》中的“缱绻。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小镇西》“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等等,类似于这样低俗,浮艳之作还有很多。当然这是柳词被历代文人定位为卑俗浅近的最主要依据,同时这也是后代文人应该摒弃的诟病。 2.庸俗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后,经文士的改造和加工而日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定了一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一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但随着词的发展,后世词人之作日趋庸俗,而柳词中的庸俗之作也是在这一文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如:《合欢带》中的“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长相思》中的“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红窗听》中的“如削肌肤红玉

浅析柳永词中的

浅析柳永词中的“雅” 摘要:柳永是北宋专力于写词的大家,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其中,他的雅词独特,在雅情雅境中融入俗语,往往呈现出一种雅俗交错的面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柳词。他的雅词之“雅”主要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柳永词中的“雅”。 关键词:柳永;词;“雅”;题材;表现手法;语言 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前期流连于市井坊曲、秦楼楚馆,接触的多是底层百姓,尤其是歌妓舞女,词的描写内容也常常以他们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使用铺叙,叙事抒情不求含蓄、袒露直率;在语言上,他采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和俚语。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词多为俗词,显得俗艳妩媚。然而,他的词还有“雅”的成分存在。 “雅”作为一个文学和美学中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它本是《诗经》六义之一。《诗经》之大、小雅是区分音乐的。雅,本指高,《毛诗序》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王朝首都所在地的歌诗称为雅,进而政治等级的最高层,发号施令的权利中心即为雅的引申义。[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雅”才逐步成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如曹玉曾把“辞义典雅”视为不朽之作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列文章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综合起来看,雅者,指内容雅正或高雅,语言典丽含蓄,长于比兴等。下面笔者将分别从题材、表现手法、语言三个方面来谈论柳词之“雅”。 一、从题材看柳词之“雅” 柳永的词作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根据词作的内容,可以将他的词分为怀古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和都市词五大类。而笔者认为柳词之“雅”更多地隐藏于羁旅词、写景词、都市词这三类中。 1.羁旅词 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这类题材成为柳永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霜”、“关河”等意象分别对应“凄紧”、“冷落”、“残照”等无一不带有词人强烈感情色彩的词,长期的漂泊让他对霜风、关河、残阳等极为敏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词的下片有两组对比,排列得极有情韵:不忍看眼前景色,不愿想“年来踪迹”!尖锐的心理矛盾加深了“归乡”情结,把无法解脱矛盾的抒情主人公,推向伤感的极顶—“归思难收”,宦途的步履更难收!万般无奈之下,还得寻求另外一种排解方式:只有想想那位期待慰藉的“她”了,可是,在最后一组对比中,词人却不得不失望的告诉自己:世上实在不可能有人真正体悟我这个仕进无门的落魄文人!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词人的心灵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升华。清代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评道:“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其羁旅行役词大多喜欢以秋暮意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在这样一个枯寂萧索的意境中,渗透着词人失志落魄的、漂泊凄楚的人生感怀,隐含着他对人生道路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2.写景词 作者在羁旅途中,也描写沿途景色,写景细致清丽,极有层次性,写出了眼前真切的感受,没有一句陈腐滥言,柳永词作中没有单纯的写景词,而是在词中附带有作者的悲凉和感

柳永词的雅和俗范文

柳永词的雅和俗范文 柳永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带有浓郁市民文学色彩的柳词,无论是思想工艺术形式,都比他以前的词作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他创作的大量的慢词,为宋词的繁荣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对于词体 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柳永词的雅和俗 摘要:柳永是宋朝著名的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他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像《乐章集》等;文坛和词坛有很多关于柳永的词风的定位问题,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定位为“俗”的人有一大堆理由;定位为“雅”的人有一大堆理由,而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有人走中庸之道,说柳永的词风非俗非雅,或俗是或雅。在笔者浅学看来,对于柳永的词风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描述,从历史和从柳永生活的环境,以及词文化氛围去全方位的包围,扩大视野去理性看待他在词界的雅俗成就,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评价历史的方法;本文列举实例来说明柳永词的雅和俗,望抛砖引玉,以求智者精言。 关键词:柳永;词;雅和俗 1.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最鼎盛辉煌成就毋庸置疑是:唐诗、宋词;而宋词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更显得独树一帜,直至今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风格和内涵意境的延展。至于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名声鼎沸、

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在长达有三百多年 的宋朝历史上,他的词可以叫做风靡一时、极为流行。“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就是对柳永的词的风靡程度的一种真实评价。但历史上对柳永的褒贬不一,有些人倍加欣赏、有些人不屑一顾;说“俗”者,将柳永一脚踏翻抛弃路边;说“雅”者,扶上正座推崇之极。我们仅从字面上分析得出:雅俗虽只是两种风格,但在历史上他们的地位是不同的;如何来评判柳永的“俗性”还是“雅性”,笔者 认为,“雅俗共赏性”应该是对柳永最中肯的评价。 2.论俗 对柳永词的评价,很多人如:南渡初王灼、陈师道、黄昇以及 李清照的《词论》,都将柳永毫不留情的归于卑俗类;他们甚至不反 对柳永词在创新上的巨大成就;也不否认其词音律的高超手段之和谐,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这些人对柳永“俗”的评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2.1内容俗 柳永词,许多作品中都有内容“俗气”的特征;基于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将其定位成“俗霸天下”的主要依据。如:“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写出女子的风情万种;《凤栖梧》中的“旋 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写出男女之间的交欢之态,虽含蓄不奔放,却难辞“俗气”之格调。柳词仕途不利,一度沉迷醉酒香艳之中,尤其对女性身体着迷,如:“英英妙舞腰肢软”与“……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

浅析柳永词中世俗女性特有的爱情观

浅析柳永词中世俗女性特有的爱情观 摘要:柳永词中的女性不同于传统文人对女性的描写,他侧重于真实地再现女性的日常生活,真切地表现女性的爱恨情仇,突出了以歌妓为代表的世俗女性的整体形象,开始关注她们的情感需求和内心活动,详尽地描写了她们离别相思的痛苦及对情人变心的忧虑,表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这些在内容上具有适俗性的词作真实地再现女性的日常生活,真切地表现女性的爱恨情仇,突出了以歌妓为代表的世俗女性的整体形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女性特有的爱情观。 关键词:柳永词女性爱情观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世俗女性的形象表现在世俗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感情的直率表白上。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浅而又浅。柳永词中的世俗女性大胆地追求爱情,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 例如《小镇西》: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歹带〕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这首词细腻的描写了意中人的笑靥,感情露骨,恨良宵甚短,不能与爱人极尽欢悦。柳词中的女子多了一份真实,更容易让市井阶层感到柳永描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 又如《锦堂春》,“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一、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形成的原因 1、当时社会环境及词坛发展原因 2、柳永本人的原因 二、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在词的体式和内容上做出重大变革, 2、柳永词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3、柳永在词的写作内容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1)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2)柳永词多描写平民女子心声 (3)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使柳永挥毫泼墨 三、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对词的发展的影响 1、使新创造的词体更贴近市井百姓 2、使词这一文学形式由高阁走向市俗 柳永是词黄金时代的集大成者,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他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对于后世诗词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千古文章末路文人,这个人就是柳永,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在人格上和追求上的另类。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人物,却引领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在词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无论柳永在词上的贡献大小,名声大小,之所以喜欢柳永,只为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摘要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词体的发展过程中,他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扩展并发展了慢词,开拓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词风多接近民间艺术特色,融合多家特点自成一派,含义深远。语言多用俚语,却又不乏雅言,贴近人民,浅显易懂,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柳永词语言雅俗共赏

引言 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号柳屯田,崇安人。景祐元年进士,一生怀才不遇,终身落魄,穷困潦倒,死后甚至由几个妓女埋葬。虽然他官场失意,但却写出了一手好词,从词调到作词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的很多词调都出于市井新声,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其独特风格,并以之确立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他完成了从小令到慢词的发展与转变,并且在词的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领军人物。 一、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主要为吸收大量的俚俗语言,却又不失雅致,在词中喜用典故,这样的特点使得柳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都能理解和欣赏,他通过反映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来表现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怜惜。 1、吸收大量民间俚俗语言 柳永在词史上率先吸收大量民间俚俗语言入词,更多的展示市井平民的生活与心态,写俗人,写俗世。他被认为是俗词的开创者,是俗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柳词俚俗拙朴、真实动人,用平实的语言形式传唱出真实的思想情感,以平民的姿态叙写平民的心理和生活,作为通俗歌词,它具体地体现了“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所喜悦的,投合了最大多数民众之口味的”这一俗文学概念。 例如柳词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用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她们,他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词作相比,不仅内容风格有所不同,更体现了观念的变化。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也是他常常受到宋代文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再例如柳词反映市民生活的隆盛与享乐。柳词区别于文人士大夫的荒野情趣、田园隐逸,而带有浓厚的世俗享乐之风。反映出那个时代充满声色娱乐和浅斟低唱的富贵之地中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和在宴饮游乐之中的纸醉金迷,例如《木兰花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