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之风格

合集下载

柳永词的意境美

柳永词的意境美

试论柳永词的意境美[摘要]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缠绵悱恻,哀婉凄美,已经达到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归纳起来具有意境创造的三个特征,即情景交融是柳永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柳永词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柳永词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在词坛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柳永词、意境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如果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作者的代表,那么柳耆卿就是婉约派词作者的代表。

他们的词作引领一代风骚,使宋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闪烁在我国古代文学璀璨的星空里,光彩照人。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成就在一般有古文常识的人中都能张口说得出来。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了柳永所代表的婉约派词作,宋词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没有了柳永所代表的婉约派词作,宋词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没有了柳永的词作,婉约派的词作便会黯然失色。

柳永因此也便成了宋词作者中最灿亮的星星之一。

而《雨霖铃》又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离开《雨霖铃》来分析柳永的文学成就则是不全面也是不深刻的.本文试图从文学意境的角度,对柳永的词作《雨霖铃》等作一个简单的分析,粗浅地谈一谈这首词意境创造的三大特征。

柳永的词作《雨霖铃》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从我国古典文论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缠绵悱恻,哀婉凄美,已经达到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或曰: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令人情蕴乎心,语塞乎胸,泪盈乎眶,兀现了意境创造情境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词作者的审美理想。

回头又说《雨霖铃》,柳永这首词是写自己离开汴京之时,与恋人长亭话别的情景。

上阙写都门分手时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和难分难难舍的离别的场面。

精品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

精品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

(精品)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论柳永词之文化新变柳永,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词人,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宋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的词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同时又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因此被视为文化新变的代表。

本文将从背景、内容、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柳永词中的文化新变。

一、背景:市民阶层的崛起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柳永的词作受到了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作品中所描绘的地方色彩和市井生活,正是市民阶层所熟悉和向往的。

柳永的词中表达了市民阶层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抒发,反映了这一阶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倾向。

这种文化新变是宋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柳永词作的重要背景。

二、内容:地方色彩与人文情怀柳永的词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都是对北宋时期地方文化的真实写照。

柳永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传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这种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了柳永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视和追求。

柳永的词作中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关注。

柳永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慨。

同时,柳永的词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妇女地位等,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人文情怀不仅丰富了柳永词作的内容,也提高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风格:独特的艺术表现柳永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语言、结构和意象等方面。

柳永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市井俚语,使作品更加贴近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同时,柳永的语言表达形象生动,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

此外,柳永的词作结构巧妙,跌宕起伏,充满了张力和变化,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不论是雅词还是俗词都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由俗入雅前言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然而他也是最为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永词的雅俗问题上,多数文人持一种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他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都是最好见证。

一、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柳永,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人。

据今人唐圭璋先生推测可能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①,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7)。

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期(1023——1063),因排行老七,故也称为“柳七”,柳永出生于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精通音律,有深厚广博的文艺修养。

“艺足才高”“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前期为朝廷宴乐写有雅词,也有俗词,但大量俗词却为民间歌妓而作,是为适应民间演唱的,具有民间才艺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市民趣味的特点。

但由于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词人审美情趣已发生重大改变,对雅词产生浓厚兴趣,但无论是俗词还是雅词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宋词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追求爱情,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如《昼夜乐》中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柳永词的雅和俗

柳永词的雅和俗

柳永词的雅和俗柳永词的雅和俗摘要:柳永是宋朝著名的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他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像《乐章集》等;文坛和词坛有很多关于柳永的词风的定位问题,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定位为“俗”的人有一大堆理由;定位为“雅”的人有一大堆理由,而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有人走中庸之道,说柳永的词风非俗非雅,或俗是或雅。

在笔者浅学看来,对于柳永的词风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描述,从历史和从柳永生活的环境,以及词文化氛围去全方位的包围,扩大视野去理性看待他在词界的雅俗成就,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评价历史的方法;本文列举实例来说明柳永词的雅和俗,望抛砖引玉,以求智者精言。

关键词:柳永;词;雅和俗1.前言2.论俗2.1内容俗柳永词,许多作品中都有内容“俗气”的特征;基于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将其定位成“俗霸天下”的主要依据。

如:“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写出女子的风情万种;《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写出男女之间的交欢之态,虽含蓄不奔放,却难辞“俗气”之格调。

柳词仕途不利,一度沉迷醉酒香艳之中,尤其对女性身体着迷,如:“英英妙舞腰肢软” 与“……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

这些词虽“俗”到每个人都细细品味的地步,但其实对词类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借助“恋妓”情节而营造的“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 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内容实在不敢“恭维”,何况男尊女卑的思想,让女子毫无地位而言,更别说袒露心里秘密的直白;所以这类“庸俗”作品也就是的古代一大部分士大夫对柳永之词不屑一顾的主要原因。

2.2语言俗“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柳永慢词的风格特色

柳永慢词的风格特色

柳永慢词的风格特色内容提要:柳永是北宋词坛的伟大创造者,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他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对于后世诗词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柳永慢词“以俗为美”风格特色词起源于民间,盛唐流行的民间歌词即曲子词,是词体在民间的孕育和形成,晚唐五代经文人手雅化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在宋代进入黄金时代。

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样式,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

一、柳永与慢词词有两大体式“令词和慢词”,一般认为令词的发展较早,其实慢词出现并不迟于令词。

文人词中的慢词,其正式冠以“慢”字者,始于钟辐的《卜算子慢》。

而在民间词中,则实际上的慢词起源可能更早些,敦煌曲辞中《云谣集》即收录有《内家娇》、《倾杯乐》以及《凤归云》、《拜新月》等长调,这类慢词多涉艳情关系甚密。

慢词长调在北宋得到发展,与当时“太平盛世”密切相关。

宋翔凤《乐府余论》载:“慢词盖起宋仁宗朝。

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耆卿失意无俚,流留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

”新的“大一统”的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它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于是便催生了“新声”和慢词的勃兴,这就是“慢词遂盛”的根本原因。

慢词长调,因着“世运”的“日开”,靠着新声的竞繁,在北宋词坛上便有了一个速度较猛,规模较大的发展。

再加上令词的繁衍滋生,一时间便形成了“词山曲海”的壮观。

而在其间,尤以柳永的慢词最为影响广泛。

柳永出生于儒家传统深厚的仕宦之家,同时深受了故乡福建崇安武夷山的道家文化,形成了积极进取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他“以俗为美”的慢词是在“官场失利”与“情场得意”之间逐渐创制出来并发展的。

柳永早年醉心于功名,但仕途艰难,屡遭失意。

年轻时期沉溺于追欢买笑的风流生活,使他科举考试落第,此时在激愤之下他写了盛传一时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浅析柳永词之“俗”

浅析柳永词之“俗”

浅析柳永词之“俗”宋词与唐诗并肩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园林,大抵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两种风格韵味各异,有含蓄婉转、高雅典丽,有通俗明白、音律晓畅、有的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词之大家比比皆是,提及婉约派,柳永可谓是名副其实。

他是北宋词坛第一位对次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大力创作慢词,一改唐五代以来小令一枝独秀的格局。

柳永之“俗”改变了文人“尚雅”的风格,结构与内容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现存《乐章集》中约有作品200首,以俗词居多,可分为艳情词、爱情词、都市节庆词等,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可以说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柳永不仅改变了词的声腔体式,并且从词内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上加以改变,将普通生活写入词中,写百姓的真情实感,即“变俗为雅”。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推进了词语言上的“俚俗化”,同时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王灼在《碧鸡漫志》说其“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四库全书总目》也曾如此评价柳永词作:“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认为柳永把词从贵族士大夫手中又引入坊市之中,词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高攀之物,变得“接地气儿”。

柳永以前,即晚唐五代时期,词无论是创作环境、创作内容还是创作者皆为贵族服务,供他们消遣,割裂了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如以温庭钧为代表的花间词派,所作词大多是宫廷骄奢淫逸生活背景,是达官贵人娱乐闲暇时的听唱曲物。

柳永的词却不与之同流,作为一名失意的下层文人,他更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长期受助于歌妓的他也了解风尘女子的情仇离恨。

因此,他更愿意为这些人“发声”,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情感境界,既满足了市民阶级的精神需求,也为奢靡已久的文坛带来淡雅之风。

柳永“变旧声为新声”,纵观其词,俗语化遍布众多作品:《忆帝京》:“乍觉别离滋味……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迎春乐》:“为别后、相思煞。

姑苏柳永词风的特色与影响

姑苏柳永词风的特色与影响

姑苏柳永词风的特色与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姑苏柳永被誉为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也为后世文学家所传颂。

他的词风独特,风韵绝伦,极富情感和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珍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真实记录。

本文将探讨姑苏柳永词风的特色和影响。

一、柳永词风的特色柳永的词风,以其纤细细腻、优雅生动,赢得了无数读者和文人的倾心。

柳永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一些虚幻的情感投影,具有鲜明的抒情特征。

他的词作品从思想到表达方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一、主题鲜明,情感丰富柳永的词,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咏史、议论,都弥漫着浓郁的情感气息。

作品中的情感,有时深层且复杂,有时则表层明确、简洁,但都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在他的作品中,主题鲜明,表现出对人生、情感、时代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通过清新唯美的文学语言和具有思想性的主题,柳永的词展现出了深刻的韵味和感染力。

二、笔墨细腻,妙语连珠柳永的词作品俊秀、洒脱,笔墨细腻而不失轻盈。

他的词,以鲜丽的意象生动有趣,妙语连珠、泼辣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他的词作品,思想深刻而又引人入胜,恰到好处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三、文化内涵丰富柳永的词,虽然以情感为主题,但他不同于后世词人的单纯追求。

他的词作品融汇了当时许多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儒、道、佛三教思想、儒家“君臣父子”伦理道德等。

柳永善于用自己深刻的见解,通过词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凸显了他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

此外,他还向后世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

二、柳永词的影响柳永的词作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词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词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留下了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一、开创了一批新的词艺高峰作为北宋末期文坛的翘楚,柳永开创了自己的词艺高峰。

他的作品因深情、清爽,虽然极短,但优美程度极高,被誉为豪放清丽,深情骨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柳永词之雅俗及成因浅析
一:俗及成因
历来论者对柳词之雅俗往往更倾向于吧柳词归于“浅近卑俗”一类。

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说:“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虽然肯定了柳永在词的创新上的成就,以及其词音律的和谐,但还是将其整体风格定为卑俗一体。

文学史上,关于柳永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

如南渡初王灼《碧鸡漫志》,陈师道《后山诗话》,黄昇《花庵词选》等。

这样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绝对。

我认为柳词的俗应该分为三部分——意俗,庸俗和通俗。

毫无疑问,意俗和庸俗这两种会属于绝对意义的贬义,而通俗这个词则属于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因为没有个性而大众化,也可以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而受人欢迎。

1.意俗
就柳词而言,涉及到猥亵香艳的,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意俗”作品也是有的。

如:《柳腰轻》中的“英英妙舞腰肢软”,《洞仙歌》中的“缱绻。

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小镇西》“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等等,类似于这样低俗,浮艳之作还有很多。

当然这是柳词被历代文人定位为卑俗浅近的最主要依据,同时这也是后代文人应该摒弃的诟病。

2.庸俗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后,经文士的改造和加工而日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定了一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一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但随着词的发展,后世词人之作日趋庸俗,而柳词中的庸俗之作也是在这一文风影响下而形成的。

如:《合欢带》中的“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长相思》中的“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红窗听》中的“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河传》中的“翠深红浅。

愁蛾黛蹙,娇波刀翦”,等等。

这些作品都突出了词人的“恋妓”情节,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过于狭隘与低俗。

此类作品并无太大价值,只是延续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遗风而已。

这类庸俗作品也是古代士大夫对柳永之词不屑一顾的另一重要原因。

3.通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

”的确,从其外放形态而言,柳永的词与白居易的诗确实有着共同的艺术特色。

白诗“老妪能解”与柳词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之。

”两者均以通俗为尚,实异曲同工之妙。

白诗一其通俗易懂而被世人传诵,相比之下的柳词,则没有这么幸运。

柳词通俗的一面往往被其词作中少量的“意俗”,“庸俗”之作所掩盖,所以后人总是难以给柳词中的通俗之作定位。

这也使得柳词雅俗争辩难以停止。

抛开偏见,柳词确实做到了通俗易懂。

如《煮海哥》,《题中峰寺》等。

4. 俗之成因
我认为柳词之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是柳永本身就是一个生性浪漫,不受拘束的人。

因此风月场所注定会吸引他的眼球。

一些柳词流入意俗,庸俗一类也就成为必然。

如上文所举之例子《小镇西》,《凤栖梧》等。

其二,落榜后的他,心中难免有一些牢骚,因此写下一首《鹤冲天》,词中的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让柳永的仕途从此走向黑暗。

尽管他的词流传很广,当朝皇帝也很喜欢,但这首词确实葬送了他的仕途。

狂傲的他,也就以“奉旨填词柳三变”经常出入烟花场所,正如其一而言,也使得一些词流入俗。

其三,他所处的时代,不乏有写俗词之
人,甚至是士大夫。

其中也包括晏殊,欧阳修之一流。

但他们写词只属于“业余”性质,而柳永却在词为“小道”的观念仍流行于世之时一专业词人活跃于秦楼楚馆,因此时人及后人予评就倾向于将其词置于俗之一类。

甚至将其中的雅词与通俗之词均笼统归于俗一类。

因此,这一外在原因显得有些不公。

其四,这点主要是针对柳词通俗一面来讲的。

正如上文所说,柳词之通俗与白诗之通俗在文学史上收到的待遇是不同的。

从两者的相似之处,不难看出两者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柳永约在15岁以前的德青少年学习时期正是白体风靡宋代诗坛之时。

白体的“浅近词风”的确为他提供一个大的环境,当时柳永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如同当时诗词作家,受到相当程度影响。

所以柳词也多呈现为通俗易懂的特点,也就备受市井之人的欢迎。

二.雅及成因
我认为柳词之雅,综其艺术表现,也可以将其细分为三类——情雅,意雅及语雅。

1.情雅及成因
所谓情雅,是与“情俗”相反的一面。

大至国家兴衰的感叹,小至个人之“志在当世”之抒写。

而在这一点上,柳永与宋代士大夫的“文人雅志”具有相同的特征。

如:《双声子》中的“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八声甘州》中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西施》中的“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等等。

这类情雅之词,多写羁旅、咏史、咏物、恋旧等,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众所周知,儒家主要是一种积极入仕的思想。

而柳永更是深受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然而,仕途中的柳永并不顺畅。

最高的官职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屯田,这样的一个官职对于胸怀大志的柳永来说,明显是不够的。

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就难免会产生矛盾,词作中也就会多出现这类情雅之词,来表现词人对于京城的思念,即仕途顺达的渴望;也排遣心中的抑郁情怀。

2.意雅及成因
“注重意境”,“追求情趣”,是中国文艺普遍追崇的美学旨趣。

柳永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意境美好的词作。

如:《雪梅香》中的“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又如《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如《少年游》中的“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等等。

这类词不仅为我们创造了或凄婉或萧瑟的意境,同时于这些词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的郁闷情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词人本身的坎坷仕途使得词作中增添了一些凄婉情怀。

还有词人本身写作技巧的原因。

如词人描写物态时,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如上文中的举例《雨霖铃》。

再如词人也善于曲折委婉,铺叙展衍,这样更增添了词之意境美。

3.语雅及成因
黄裳《书乐章集后》评曰:“予观柳氏乐章……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道出了柳词通俗而不失典雅的语言风格,于此词可见一斑。

如《醉蓬莱》中的“玉宇无尘,金径有露,碧天如水。

”,又如《笛家弄》中“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

”,再如《诉衷情怀》中“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等等。

造成柳词语言典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此人本身写作技巧的高超。

其一,柳永本身精于音律使得其词声律协婉,挥洒自如,看不出加工的痕迹。

其二,柳永之词句式灵活多样,他善用领字调度句式,使得词作不呆滞。

其三,柳永善于用典,这样也使得词文更加典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