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1.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2.柳永对宋词的革新及其影响
3.柳永与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4.柳永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宋词的发展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词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柳永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描写爱情为主线,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其次,他的词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再次,他的词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乐的韵律,形式优美,富有音乐感。
柳永在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对宋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词打破了传统的形式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使词这一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他的词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对明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柳永同时期的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对宋词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柳永注重对词的形式和音乐的探索,苏轼则更注重对词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两人在词的发展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推动了宋词
的繁荣。
总的来说,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摘要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引言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柳永的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首先,柳永的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以情感为中心,追求个人情感的自由和真实。
柳永的词中表现出的爱情观念,迥异于以前的词人,他的爱情观念是自由而随性的,而非依赖于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其次,柳永的词语言简练,充满音乐性,他特别注重音韵和节奏感的表达,使得他的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柳永的词句中常常运用双关语、换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词意更加深邃,更富有意境。
最后,柳永的词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性,他的词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种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柳永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以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为宋词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艺术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论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他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的词作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
他的词以七绝为主,采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词行节奏感强烈、押韵自然流畅。
他以自己的艺术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作的局限,赋予词作更加灵动、富有韵味的特点。
其次,柳永的词作在内容上富含激情与深情。
他以痛苦的爱情为主题,以个人感受和体验为出发点,表达了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升华,抒发了个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他的词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通俗性,真实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再次,柳永的词作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魅力。
他善于利用生活常识和通俗语言,使其词作贴近读者,易于理解和共鸣。
柳永的词作既兼容了婉约词、豪放词的特色,又吸收了南唐词、五代词等不同地域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元素,使词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柳永的词作对宋代诗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引领了宋代词的新潮流,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他不仅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后世的词坛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他的词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深度思考,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思想启示。
综上所述,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贡献。
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艺术上的启示和借鉴。
柳永的词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柳永对宋词的改革

柳永对宋词的改革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词人,对宋代词坛的发展和后来词人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结合柳永所写的《戚氏》,来说明一下柳永对宋词所做的改革:一、大量创制新的词调。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自创词牌,不拘一格,这首《戚氏》就是柳永的首创,前后三叠,二百一十二字,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
二、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大力推广并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比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飞云黯淡夕阳间......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全文长达200多字,因此,作者可以游刃有余的把所表达的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
肆意的展开联想与想象,联系到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广泛的描绘到“槛菊”、“井梧”、“飞云”、“蝉、蛩”等事物,因而作者可以更自然地融入感情,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
极大限度的扩展了词的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
三、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革新。
柳永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绚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如“怎”、“争”、“伊家”、“阿谁”、“看承”、“消得”等等通俗又富表现力的词,从而显得生动、活泼、亲切,贴近市民大众口味。
再比如《戚氏》中的“晚秋天”、“当时”、“度日如年”、“从前”等等都是运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四、对表现方法进行了革新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
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所以柳永的词作一般都是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事情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试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一
、
“ 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 凄紧 ,关河 冷落 ,残 照当楼 。是处 红衰 翠 减, 苒苒 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 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 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 留。想佳人妆楼颓望 , 误 几回 、天际识 归舟 ?争知我 ,倚 阑干处 , 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 中用 “ 对”字起领 全篇显得 干净利落再 以 “ 渐 ”字 自然 的过渡 到下文的描述 ,同时掺 杂着作者浓烈 的感情 色彩 。又 如 “ 想 佳人 妆楼 颓望 ,误几 回 、 天际 识归 舟?争 知我 、倚 阑干处 ,正恁 凝 愁 。”一 句 ,作 者运 用长短 句相 结合 和手 法 ,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 出来 ,明净而透 彻。同时在词作中 ,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 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 , 展 现出作者深刻 的文字功底。 2 . 柳 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 的单一局面 。 唐五代时期 ,词主要以 “ 小令 ”为主,慢词
后来 苏轼 、辛 弃疾对 宋词 的进一 步繁 荣开 辟 了道 路 。 三、柳 永词对歌妓 的描写 ,真实表达了 女性的内心世界 。 1 . 柳永 着 重表 达 了女性 真 实 大胆 的爱 情 ,提高 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 、平等 、自 主地位 ,展现出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 。。比 如柳永的词作 《 凤栖梧 》: “ 蜀锦地衣丝 步 障 。屈 曲回廊 ,静夜闲寻访。玉砌雕 阑新月 上 ,朱扉半掩人相望。旋暖熏炉温斗帐。玉 树琼枝 ,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 春思荡 , 鸳 鸯绣被翻红浪。” 由于柳 永经常流连于市井 烟花柳巷 ,他对世俗女子的描写坦陈真切 , 歌颂 了她们对爱情 自由平等的渴望 ,展现出 她们爽快泼辣 的真实性格 ,符合大众市民的 审美取 向。 2 . 柳永摒弃传 统花间派词人对贵族妇 女 的描写 ,更多 的关注 了他所熟悉的歌妓和市 井 妇女 。 比如 《 忆 帝京 》: “ 薄衾 小枕 天 气 ,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 ,起了还重 睡。毕竟不成眠 ,一夜长如岁。也拟待 ,却 回征 辔。又争奈 ,已成行计。万种思量 ,多 方开解 ,只凭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 ,负 你千行泪 。”他在未脱离表现狭邪的市井现 象 的情况 下 ,更 注重 对歌妓 真实 感情 的抒 发。柳永词 的艺术性 和独创性 ,提高 了词作 的表现力 和生命力 。 四、柳永在词 中首先描写了城市的繁华 风物 。 柳永首先开辟 了对城市风光 的描写 。比 如在 《 望海潮 》中: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 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 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 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 涯。市列珠玑 ,户盈 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 嵫清嘉。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 乘醉 听萧鼓 ,吟赏烟霞。异 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 ,铺叙 ,一步 景,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 了淋漓尽致的描 绘。柳永以绚丽飘洒的笔触 ,把三五都会的兴 旺与繁荣展露无遗 ,拓展 了宋词的表现内容, 对 宋词 的发展 意 义重大 。 五 、柳永 运用 “ 以赋为 词 ”的表 现手 法 ,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形式。 1 . 柳永注重慢词 写作 的铺叙描写 ,往往 以景物描 写和 场景 渲染作 为铺 垫 ,以实践 活 动为叙 述线 索 ,在词作 中时 时透露 着 主 人 公的 内心感 受 。结构疏 放 ,内容连 贯有 序 ,把 所表 现 的情 感生 动流 畅地展 现在 大 家面前。 2 . 在其代 表作 《 雨霖铃 》中 “ 念去 去 、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作者首先描写 场景 ,用铺叙 的手法慢慢展开。
试谈柳永词对苏轼词的影响

词 和 词 句 在 意 象 、 风 格 等 方 面 对 苏 轼 一 些 词 豪 放 词 风 的形 成 深 有 影 响 。如 凭 空 眺 远 , 见 长 空 万 里 , 云 无 留迹 。桂 魄 飞来 光 射 处 ,冷 浸 一 天 秋 碧 。 —— 念 奴 娇 ・ 中秋
《 念奴娇 ・ 赤壁 怀古》则是在此基础上 ,把 一 第 四 ,在 抒 情取 向上 ,柳 永 的 羁旅 行 般 的吊古伤今 提高 为对历 史上英雄人 物 的唱 役词 ,是他 一生宦游 求索 ,在仕途 上挣扎沉 叹 与赞美 ,同时把 自然 山水 、历 史人物 、个 浮 的 切 身 经 历 与 感 受 , 展 现 了 “ 平 ” 时 升 人 感 慨 三 者 交 织 在 一 起 ,并 以 抒 写词 人 的理 代 一位落 魄文 士的苦 闷心态 。其词 中的情感 想抱 负与老大 无为 的感慨 为核心 ,从而把 登 世界 ,是 他 自我独特 的心灵 世界 ,从而冲 决 临 怀 古 词 推 进 到 一 个新 的水 平 。 了此前词 中普 泛化 、类型化 的情感 世界 的藩 第 三 , 柳 词 之 “唐 人 高 处 ” [ ] 苏 篱,给词 的情感 增添 了个体化 、 自我化 的色 1对 彩 ,使词 的抒情 取 向朝着创 作主体 的内心世 轼一些 词豪放 词风形 成的影 响。东坡 曾云 : 界 回 归 、 贴 近 。 此 后 的 苏 轼 , 则 沿 着 柳 永 开 “ 言柳耆卿 曲俗 ,非也 。如 《 声甘州 》 世 八 云 ‘ 霜风 凄紧 ,关河 冷落 ,残 照当楼 。 ’此 语于诗句 ,不减唐人 高处。” [] 2 也就是说其 词所呈现 的高 旷境界 , 已越 出了唐五 代小令 狭 窄纤艳 的格调 ,而足 与唐诗佳 处相媲 美 。 用 小词 能 创 作 出象 诗 一 样 的高 健 雄浑 的意 境 ,正 是 苏 轼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 陈 廷 焯 在 《 白 雨 斋 词 话 》 中 曾 道 出 他 们 的 共 同 之 处 在 于 “ 发越 ”。刘扬 忠在 《 宋词流 派史 》中 曾 唐 指 出: “ 二人 的个性都是 外倾型 的,表现 在 文 学创作 上,二 人都不事 过多 的含蓄蕴 藉, 而 都喜欢 快言快 语地直抒 胸臆 ,开合动 荡地 宣泄 激情 ,气 势 充畅地谋 篇布局 。 ”柳 词中 抒发 胸怀 的羁旅愁 思之作 , 已有 朗健开 阔的 气 象 与 诗 化 的 倾 向 。 即柳 词 中具 有 “ 人 高 唐 处 的词作 并非仅 见于 《 八声甘 州》一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
摘要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引言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
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
后写的《鹤冲天》,就预示了这一创作方向。
柳永在几度进士考试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
南宋陈振孙所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奔名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
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
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
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
但“利名牵役”,又不得不与佳人离别:“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
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
”(《定风波》)《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稍后的苏轼即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词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三.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词都反复使用。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直接与人对话,诉说,是使读者和听众感到情切有味,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与柳词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严有冀《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尽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
词的体制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做相应的变革。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要求,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主人公的情思意绪。
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进行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代替;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
薄衾小枕凉天气。
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综上所述,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的影响甚大。
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
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有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和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
自成一家;另一方面。
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
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中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
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中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北宋中后期。
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参考文献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