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

合集下载

论柳词的贡献

论柳词的贡献

论柳词的贡献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系宋朝工部侍郎柳宜的第七子,以填词名世,与兄弟三复三接并为“柳氏三绝”,生于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

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汴京度过的,常流连于歌楼妓馆之间,繁华的汴京在他心目中是生活各感情上的真正故乡。

又由于连续几次科考都未及第,其功名上的失意促使他到烟花巷里寻求慰藉和刺激。

他深入市井,与民间艺人和歌女舞妓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过不少风流韵事,逐渐成为纵情风月的浪子才人,成为著名的流行歌词作家,而他在词作方面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民间传承,使词具有俚俗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师法渊源、创作态度和社会影响上,词本有民间和文人两大传承。

北宋初期,几乎无一例外地只继承文人词而排斥民间词,只有柳永冲破了这一局限,既以文人的身份写词,又有意识的多与民间保持联系,使民间词的传承得以继承。

不管是在京城候试,还是在各地旅游,柳永都常为艺人歌女填词谱曲,并从他们身上吸取丰富的创作营养,培植自己富有俚趣的创作风格。

由于柳永曾长期混迹于市井中,有人认为他的词是民间的,不是士大夫的,虽未如此,但柳永词确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趣而著名。

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言情道爱。

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尽而又尽,浅而又浅,把一见倾心表现的急不可耐。

二、内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作的内容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笔下的范围广泛,显示着他词作的多样性。

早期词原本狭隘的内容,到了他则得到了扩大,充分的开拓了词作的内容题材。

1、描写享乐与风情的传统题材。

由于柳永少年风流,再加上他天性浪漫,常常流连于青楼楚馆中,身在声色犬马之中,所言所听尽是莺声燕语。

再加上本身与歌妓的情欲纠缠,所以在他的词作中,有许多描写情欲生活的作品。

例如《菊花新》欲掩香帏论缱绻。

先敛双蛾愁夜短。

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

脱罗裳、恣情无限。

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在柳永词中,多的是对妇女不幸的遭遇加以刻画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一股真挚情感的表现,虽然对情欲有如此露骨的表现,但我们却可从其中看到柳永坦率、真切、毫不矫情的性格。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择, 并以主动的姿 态选择“ , 俗” 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 的审美要 求 , 从而使 其词得 以广泛流传 ; 其三, 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 促进 了 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关键词: 柳词 ; 传播 动 力 ; 宋 北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8 I2 . 文献标识码 : A
仔 《 溪渔 隐丛话 》 集卷 三 十三引 李 清 照《 论 》 苕 后 词 : “ 逮至本 朝 , 乐 文 武 大 备 , 涵 养 百 余 年 , 有 柳 礼 又 始 屯 田永 者 , 旧声 作新 声 , 乐 章 集 》 大得 声 称 于 变 出《 ,
柳永 是宋 代文 学史 上第一 个 大力填 词 的专业 词
他 的词 “ 天下 咏之 ” 。吴 曾 在 《 改 斋 漫 录》 十六 能 卷
收 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期 :0 1 0 2 1 — 3—1 5
相对安定 , 没有战争之苦 , 社会较为安定 。宋人孟元 老《 东京梦华录序》 中这一段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 目“ 词在宋代 的传 播研究” 编 号 :7 J 70 1 ) ( 0 SD 5 07 。
人,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善于运用传播手段 并 使 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唐圭璋先生曾对柳词的传 播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 : 宋叶梦得《 避暑录话》 卷三云:余仕丹徒 , “ 尝见

世。 唐圭璋先生对柳 永词有这样一段评价 : 柳永 ” “
以其很深 的文学素养 , 习于唐乐 、 唐诗 , 又习于本朝
的新乐 、 新词 , 经常流连坊 曲里巷 , 与乐工 、 歌伎 往
来, 创制 大量 慢词 , 开有 宋一 代风 气 。 ] 这是 从 ” (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平玉霞张瑞静内容提要柳永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但他扩展并发展了慢词,开拓了词的题材,并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大量吸收市井口语入词,对推动宋词的转变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慢词铺叙贡献柳永,出身于福建崇安县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不到20岁就作出《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

因此屡试不第,还落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

对柳永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惟有用文体发展的眼光,在北宋前期两种词风的对立并存之中,考察柳词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革新意义,才能恰当地评价它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发展贡献。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文人却很少染指。

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

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自己创制了大量新调慢词。

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

翻检一下《乐章集》,与唐五代词同调名的词作不少,但篇幅却长得多。

如《定风波》,在敦煌曲子词中是六十字的小令,柳词“自春来惨绿愁红”已衍为一百字的长调。

《女冠子》由原来的四十一字衍为一百十一字。

他的《夜半乐》词描写“绣阁轻抛,浪萍难驻”的惆怅心情,就可以在长达一百四十四字的篇幅中,大开大阖,恣意铺张。

属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十二时》、《长相思》、《望远行》等。

柳永还因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调。

如《笛家弄》、《满朝欢》、《迎新春》、《解连环》诸调,都是柳永新制的慢词。

他还在单调、双调之外,创造了三叠的形式,如《戚氏》、《夜半乐》等,可说是词体中的“鸿篇巨制”。

但是,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论柳永词的多重色彩

论柳永词的多重色彩

论柳永词的多重色彩作者:王艺璇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王艺璇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

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婉约豪放兼具意象多重视角多变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一.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柳永词以婉约为基调,但也不乏豪放之气,婉转与豪放的的结合赋予了柳词多样的色彩。

这一特点在其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着突出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是婉约词中常见的别离主题,但这首词与其他词相比,意境更为开阔。

词的上片,以“寒蝉”“骤雨”“泪眼”等词语烘托出离别的悲苦,但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两字一出,似乎一下子拉伸了词的时空,使词中的场景顿时变得开阔起来,仿佛在离别之处就可以看见别离之后“千里”以外的景象。

下一句“暮霭沉沉”本是压抑氛围,但是紧接的“楚天阔”让视野再度辽阔,由眼前的离别放眼远处与未来,顿生豪放之气。

这种“豪放”与前面婉转含蓄之意融为一体,极大地开阔了词的意境。

郑文焯在《大鹤山房词论》中将柳永与周邦彦(号清真居士)相匹:“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

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

《玉胡蝶》的豪放之风比《雨霖铃》更明显,下片中的“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直接写出了与故人之间距离的遥远,后面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①,视线由下方的水面到上方的天空,使整个场景瞬间开阔起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仅仅局限于情爱,而是有着志意不得的惆怅。

论柳永词的景语

论柳永词的景语
汉 举 》 孔 武 仲 也 云 : 文 者 无 形 之 画 , 者 有 形 之 文 , 者 异 迹 而 同趣 。 ( 东 坡 居 士 画 怪 石 赋 》 大 部 分 词 论 ) “ 画 二 ”《 )
家都 注意到 柳永 以赋人词 , 铺 叙的手 法写 景 , 用 而赋 追求 描述客 体 美 的特征 , 注重 “ 空间 中的形 体和颜 色 ” , 在 广博 的铺 排 中向绘画学 习描绘 。所 以 , 词 的景语 描写 很 自然 体 现 了画 的一些 特 点 。 柳 柳 永擅 长 描写 山J 自然 之 景景语 , I J 犹如 一幅 幅 山水 画 。 这也许 与 当时 的 文化背 景有关 。中国士大 夫对 自然 的审美 经 历 了一个 漫长 的发 展时期 。 到了北宋 , 士大 夫对 自然 景色 尤其对 山水 的趣味欣 赏 和审美 观念 已进 入到一 个 新 的阶段 。山水 风景作 为他 们居住 、 息 、 休 游玩 、 观赏 的环境 , 在 与他 们现 实生 活亲切依 存 处 的社会 关系 之 中。 由野 而朝 、 对 由农而仕 的士大夫 来说 , 丘山溪 壑 、 。 野店 村居成 了他 们的荣 华 富贵 、 台亭 楼 阁 的一 种 心 理上 必要 的补 充 和替 换 , 一种 情 感 上 的 回忆 和追 求 。 _对 前程 无 着 、 ”] 游宦 的 士大 夫来 说 , 山光 水色 、 烟村 渔市 则 成了安 顿 心灵 、 寄托 情感 最合适 的场所 。于是 , 在 坛 , 山水 匮盛 行 。 在文 坛 , 以山水 画 人 诗 、 词 , 文多 山水游 记也 为 一时之 风 尚。柳词 的景语 即为此 风 尚的产物 。现 实 中 , 人 散 柳永 因宦 游 , 行旅 在 时将 所见 的 山J 自然之 景都 写 入词 中 , 景语作 为 羁旅行 役词 重要 的组 成部 分 。 晚于柳 永约 数十年 的韩 I J 将 而 拙 , 既冠 , 。 从南 北 宦游 , 于江 山胜概 为所 乐者 , 常 图其所 至之景 , 然 而旋踵 于前 。 宛 继而工 于 山水 ” 《 。( 山水 纯全 集 》 邦美 后 序 ) 们 都把 行旅 中 的 自然美 景尽 收笔 下 , 同的是 一为词 笔 , 为画笔 。而柳永词 中的 张 他 不 一 山川 自然 之景 具 体而生 动 , 人把 山J 自然 的意象 有序 地组合 起来 , 词 I J 具有一 种空 问感 ,于是景 物组成 了画

浅谈柳永词风

浅谈柳永词风

浅谈柳永词风浅谈柳永词风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柳永词风摘要:北宋词人重要代表柳永词风悲凉,包含其人生的苍凉感触,以及柳永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感悟;本文从分析柳永的词风入手,来尝试解读儒家时代小知识分子的命运规律。

关键词:柳永;苍凉;儒家;词风中国古代的文学丰碑不少,有宋一代则以词最为出名,鼎盛于宋,作为北宋词人代表的柳永功不可没,其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革,对于宋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柳永以落拓文人身份生活于社会下层,其所著词作,对生活感触最为显著,其内容之多样固不需多说,而词风之特征,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柳永出生于一个典型的重儒家道德的仕宦家庭,儒家的思想深入柳永的心里,并培养了其经世致用之志。

这种经世致用之志一直影响着其求仕生涯,使柳永即使面对接连的打击,也不愿放弃求取功名之心。

然而这种“动修礼法”的儒家思想却也禁锢了柳永个性的正常发展,使其个性备受压抑,联系柳永以后的生活、行为可知,这种无处排泄的压抑使柳永一接触到秦楼楚馆便被“佳景留心惯。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洞仙歌》)深深吸引,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于此可知,柳永“奉儒守业”的家教文化传承已经悄然给柳永的人生蕴育着矛盾危机:一方面无法放弃对功名的执着,另一方面因家教禁锢个性的正常发展造成对个性情感自由的执着,所以当他一离开家庭,便使这种矛盾爆发出来,注定了柳永悲剧人生的命运。

果然柳永因其放荡不羁而受到了“留意儒雅、务本正道”的统治者的严厉排斥,并一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使柳永的人生变成满是心酸的悲剧。

柳永少年随父到京城,因其所填词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而流传甚广,其创调填词高手之名不胫而走,却因后宫传唱而使得标榜“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花花少帝赵祯及一帮道学官僚大为恼怒,便借柳永出入曲坊伎馆的行为,深斥他“薄于操行”,并从题有他进士及第的榜上除名。

论柳永词的道教意蕴

论柳永词的道教意蕴

永还以词描写道教的上元节, 倾杯乐・ 如《 禁漏花深》 迎新春・ 和《 管变青律》其中词句如“ , 山呼鳌f”“ _ 、十里然绛树, F 鳌山耸, 喧天 箫鼓” 就道教意味十 等 足。 柳永的游 仙词, 直接描述神界的生活, 想象奇特, 格雅俊飘逸, 巫山 风 如其《 一段云》其五) ( : “ 箫氏贤夫 茅家 妇, 好兄弟。羽轮飙驾赴层城。高 会尽仙卿。 曲 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玉酒。 醺酣争摇白 榆花, 踏碎九光

在词学 人们习惯上以 界, 雅俗来评价柳永词的风格, 有人以 “啵 从俗” “ “ 骨 … 、 辞语尘下” 】 目 认为《 【 之, 2 ( 乐章集》非羁 “ 旅穷愁之词, 则闺门淫媒之语” 1 , …( 有人则说柳词有些句子 ” “ 不减唐人高处” , 【 “ 宋人甚至说“ 3 学诗当学杜诗, 学词当 学柳 词”儿 。 ) 如果撇开雅俗的分歧, 我们会在柳词“ 羁旅穷愁之 词 、闺门淫 ”“ 媒之语” 发现另一种风味, 浓重的道教意蕴。首 中 即 位体昧 到柳词这种意蕴的 词评家是清朝的李调元, 他在《 雨村词 话》 说: 谓柳三 乐章集》 中 “ 人皆 变《 工于闱帐淫蝶之语, 羁旅悲怨 之 辞。 然集中《 一段云》 工于游仙, 巫山 词, 又飘飘有凌云之意, 人 所未知o51) ,]9作为一般读者最早体悟这种“ ,(1 C3 凌云之意” 的是金
出生在儒雅世家的封建文人柳永尽管少时就认识到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劝学文的道理也曾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但在求取功名的路途上却屡遭挫折在经历了数次落榜后至及第已老释褐放官后先是磨勘改官受阻又因作醉蓬莱慢忤逆仁宗虽经多方干谒但大部分时间里做的都是地方上的小官
维普资讯
事咤 作 经验 的 启 迪 。 0
关键词 :柳永 词;道教 意蕴 ;成 因

试论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

试论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

试论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作者:焦靖文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5期摘要:柳永词素称通俗,其雅词却展现出了盛唐诗歌的气象,苏轼曾赞其“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词中展现“唐人高处”的词作,描写景象开阔博大,且情景交融,具有感发的力量,对词境的推进作用,值得重视。

关键词:柳永唐人高处兴发柳永词多描写下层人民情事,颇不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每被视为“俗”的代名词,或讥其“浅近卑俗”①,或恨其“格固不高”②。

不过,有贬责之声,也不乏夸赞之音,如冯煦的评价:“曲处能直,密处能疏,慕处能平。

”③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夸赞柳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②,对柳词声律谐婉和铺叙详尽的优点都给予了肯定。

其实,柳永词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气象和境界,本文将对其“不减唐人高处”的特点进行论述。

一、何为“唐人高处”苏轼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④要论述柳永词的“不减唐人高处”,必先明确“唐人高处”的内涵。

唐代按时段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盛唐时,近体诗已成熟,精神风貌昂扬进取,最能够代表唐代诗歌的气象。

关于盛唐诗歌气象的特点,前人的诗论多有评述,笔者选取了以下几条颇具影响力的诗论说明“唐人高处”的特点。

(一)“盛唐诸人,唯在兴趣。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

”⑤“兴趣”何解?“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是一种审美感发;“趣”,则是由他物引起的审美意趣;所谓“兴趣”,即感发引出的意趣,例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盛唐诗歌的“兴趣”依托开阔博大的景象和高远的境界展现,是“唐人高处”之所在。

(二)“三来”说:“神来、气来、情来”。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论诗有所谓“神来、气来、情来”的“三来”说⑥,但对“神来”未加以界定,对“气来”和“情来”则加以叙述。

“气来”之“气”为气象,偏重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宋词的变革者柳永是词家中的另类,他眠花醉柳,放荡不羁。

然而这丝毫不能减退他在古文学史上特别是词坛上的突出地位。

他为宋词高潮的到来开启了先声。

“变旧声,作新声”,将越来越类型化“代言体式”的宋词,注入了现实的生活,不论是题材篇幅,还是到视野、视角的调整,从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令词的突破,就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而言,他并不逊色于苏轼和周邦彦这些大家,是宋词当之无愧的变革者。

首先,柳永在词的题材上开始有了新的开拓。

柳词突破传统词以写艳为主的狭窄题材范围,而把笔触移向市井和底层的市民生活,反映了较为宽广的社会内容。

像是表现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羁旅的愁思、怀古的叹喟、以及对官场争逐的厌弃,使词都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和较为深刻的情感。

其中以《凤凰阁》(匆匆相见)为代表的一类作品侧重于描写下层歌妓的遭遇,表达了对她们的同情,这些作品在他的整个作品中占有较大比重。

以《望海潮》(东南形胜)为代表的一类词描写了都市繁华景象和社会的富庶。

以《鹤冲天》(黄金榜上)为代表的作品是其言志抒怀的作品,侧重表现对功名的部份否定;以《双声子》(天萧索)、《斗百花》(无限幽恨)为代表的怀古词,以《八声甘州》、《戚氏》为代表的一类词属于羁旅行役的作品,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知识怀才不遇,为衣食所役的悲慨;流露出厌倦游宦生活,蕴含着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态。

当然在柳永的作品中,以《燕归梁》(轻蹑罗鞋)为代表的大量描写男女情欲的作品。

前人评比他的词多“闺惟淫媟之语”,即指此而言。

此外还有一些颓废情绪流露和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等内容。

总之,柳永的词在内容上突破了前代狭窄的题材范围,有了新的开拓。

其次,柳永词实现了叙述角度的转变,并且完成了第一人称视角于词的定型。

王国维在论词的境界时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柳永词突破了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式的形式,开始了抒情自我化。

柳永的词作虽不尽可以“境”言之,甚至有些作品根本无“境”可言,但是“有我”却可以说是其一个总体的特征,“以我观物”是其一个基本的审美模式。

他的思妇词:自晚唐温庭筠以来,及其所引领的花间派对女性的描写,多只止于那些文人士大夫诗酒之馀所做的一种拟想和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魏晋以来思妇题材的从诗到词的一种移植,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他把历来的思妇词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换作了一个为着“蝇头利碌,蜗角光阴”而奔波的客子—作者自身我的存在,开始了自我的抒情,他的思妇词多是写妓女对爱人的思念。

例如:《倾杯乐》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

片帆岸远,行客路杳,簇一天寒色。

楚梅映雪数枝艳,报青春消息。

年华梦促,音信断、声远飞鸿南北。

算伊别来无绪,翠消红减,双带长抛掷。

但泪眼沈迷,看朱成碧。

惹闲愁堆积。

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

梦难极。

和梦也、多时间隔。

他的咏妓词也呈现了这一特点,柳永出入秦楼楚馆就是为了追逐、获得声色享受,逃避其世俗意志落空的寂寞。

在他描写妓女生活的词中,开始从一个市民阶层男性——我的角度来写,使得叙述角度开始有了转变。

如其《柳腰轻》为咏题之作,整首词都是围绕"英英妙舞腰肢软"写舞女的美妙舞姿。

一组《木兰花》描写"心"、"佳娘"、"虫娘"、"酥娘"的舞姿歌喉,为她们的色艺惊艳而神魂荡漾。

他将目光与笔墨集中在歌妓的外在色与艺两方面,甚至为此心醉。

柳永咏妓词第一人称视角改变了以往词人那种全知全能的观照方式,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感知世界,把握人物。

他的羁旅行役词,更是倾泄他本人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

他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情感世界,是“荡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从而冲决了此前词中的普泛化、类型化情感的藩篱,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性化、自我化的色彩。

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中抒发自己这个“天涯行客”的孤独之感及对京国恋人的深切思念。

在《乐章集》中我们可以找到太多太多这样直写自我、直抒胸臆的词作来。

据粗略统计,柳永213首词作中,以第三人称“代言”方式完成抒情的仅有20馀首,只占柳词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其余190余首则是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是柳永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人对客体的直接观照。

这其中羁旅行役之作更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典型代表。

状写旅途中的世事风物、仆仆风尘、匆匆行色,抒发自己作为天涯孤客的优愁与寂寞,柳永用了近70首的硕大规模完成了第一人称视角于词的定型。

再次,柳词把志意的追寻和落空结合在一起,并且结合了外边高远的景物,使词中多浑沦之气。

柳永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的矛盾是他在音乐文学上的才能跟浪漫的性情与他追寻政治上志意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所以柳永在他的词中从男性的角度,游子的身份,在他眼里的景物,就结合进去了其志意的追求,但是志意往往是落空的,所以就“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读他的词会发现多了一种曲折委婉,低回沉郁的味道,但仔细品吟,则会发现其中蕴含一种浑厚雄沦的气魄,这就是…浑沦之气‟,而这样曲折中带有浑沦的表现,尤其展现在羁旅行役的词作之中。

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有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

‟还不仅如此,像他的名作《雨林霖》(寒蝉凄切)中不仅在委婉中有浑沦绵密的感受,不仅加强了委婉心情的描写,更展现了浑沦的另一种气魄。

郑文焯的《大鹤山人词论》④中说“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

长调成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

冥探其一词之命意所在,确有层折;如画龙点睛,其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直便尔破壁飞去也。

”还有,柳词把秋士的悲慨和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并且写出了开阔高远不减唐人高处的境界。

柳永一生仕途蹭蹬,垂垂老矣才做过几任地方小官。

所以面对秋天,一股浓浓的人生失意感便绵绵不断地袭来,悲凉的秋景恰好成了他发抒这种失意情怀的触媒。

他把才子志士的失意悲伤和相思离愁的感情揉合起来,和秋天那种凄凉凋零的情境结合起来,写出了…秋士易感‟的词境。

他把千百年来为文人雅士吟咏不衰的悲秋意绪与羁旅行役,飘零转徙的山水行踪交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许多情蕴浓郁,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奇丽之作。

赵令(田寺)《侯(鱼青)录》“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所谓“唐人高处”,也就是情景交融。

在柳永词中,表现情景交融的特色的,多在羁旅行役之作中。

在羁旅行役的旅程中登山临水、登高望远,把恢弘开阔的气象与志意的落空融入词中,使我们看到了特殊景致与心情的情境表现。

最能表现这种气象的要属《八声甘州》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词中的登高临远之思,羁旅行役之愁,佳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都融入浓重的悲秋气氛和深沉的感慨之中。

后人曾这样评价此词,沈祥龙《论辞随笔》:“咏耆卿…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自觉神魂欲断,盖皆在神不在迹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 尤其是在柳永晚年,可以说是脱去了轻薄的调子,俚俗的词句,而以美丽而深刻的感情、严肃的人生观,衬托了一个在天涯流浪者的影子与心境。

例如他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再如他的《临江仙引》中“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

西郊又送秋光。

对暮山横翠,衬残叶飘黄。

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这些小词,与柳永其他具有悲伤情绪的羁旅行役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但在情调与声音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这些词中,柳永没有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恋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是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深得唐人风致。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里也现了和柳永此词一样的意境,是不是马致远借了柳永的意境,这就不得而知了。

正是因为秋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厚、遒劲、深邃、博大使得柳永把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开阔博大高远的气象,并使之有了不减唐人高处的兴象。

这是柳永的拓展,正是他的这种拓展,才给了后来苏轼以启示,使之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词在词的形式及内涵、趣味上,变雅为俗,挽救了正在走向模式化的宋词,给了它注入新的活力,延长了宋词的寿命。

并且柳永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给了后来的词人很多启示。

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

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他在创调方面却没有象柳永那样做出大的贡献。

而周邦彦,他在词调、词律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创意方面的进展却微乎其微。

可见,在中国词史上能够象柳永那样在创意与创调两个方面同时作出贡献的词人,在北宋以后的词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

王灼承认柳永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

”陈振孙则推许柳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所引皆同上)。

201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