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雅俗

合集下载

浅析柳永作品中的俗

浅析柳永作品中的俗

浅析柳永作品中的俗摘要:据有学者考证,柳永现存词约212首,其中70%是情词。

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3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按照广大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取向,这无疑是“俗”伤了“雅”的确凿证据。

本文将对柳永诗词“俗”的特点进行说明。

正文:北宋的词人柳永可以说是一位标新立异的大词人,他主张词的革新,推崇所谓的“慢词”,而他自己也积极投入到了慢词的写作之中,使慢词成为词坛上可以与传统词作品平分秋色的体式。

但是慢词并不是柳永独创的体式,宋王灼《碧鸡漫志》称“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 1] 。

证以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可知慢词在唐末即已流行于民间, 只是文人词家一向少有仿作。

而柳永不仅选择了一般词人甚少选择的体式,甚至还雅俗并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起初,柳永的“俗词”并不被认为含有“雅”的因素,人们将他的作品视为是一种文学现象。

尽管柳永在文学创作上日夜兼程,但是其“俗”的特质还是迫使他与崇尚高雅文学的士大夫们划清了界线,甚至还招致了恶名,导致他一生仕途破折不断。

但是这样困苦的创作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柳永的创作才能。

柳永的“俗”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写作对象的“俗”从对象上来说,柳永非常喜欢描写歌妓。

其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俗词,主要是从歌妓的容颜、歌声、舞姿和文才等方面展现歌妓的美丽容貌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她们的欣赏和爱慕。

同时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歌妓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歌妓在古代是非常不入流的职业,很多男人抱着赏玩女人的目的来和她们饮酒作乐,但是柳永却将歌妓作为真正的“女人”和“情人”来看待,将她们的美貌和苦恼记录在自己的词里,并在内心深处与她们产生共鸣。

柳永在词中详尽地描写了歌妓的美丽容貌,包括脸、眼、眉、身材、肌肤和姿态等。

咏其脸例如:“嫩脸修蛾,淡匀轻扫”(《两同心》);“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

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

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

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

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

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

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

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

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

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

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

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

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

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浅析柳永词中的

浅析柳永词中的

浅析柳永词中的“雅”摘要:柳永是北宋专力于写词的大家,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其中,他的雅词独特,在雅情雅境中融入俗语,往往呈现出一种雅俗交错的面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柳词。

他的雅词之“雅”主要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柳永词中的“雅”。

关键词:柳永;词;“雅”;题材;表现手法;语言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

他前期流连于市井坊曲、秦楼楚馆,接触的多是底层百姓,尤其是歌妓舞女,词的描写内容也常常以他们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使用铺叙,叙事抒情不求含蓄、袒露直率;在语言上,他采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和俚语。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词多为俗词,显得俗艳妩媚。

然而,他的词还有“雅”的成分存在。

“雅”作为一个文学和美学中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它本是《诗经》六义之一。

《诗经》之大、小雅是区分音乐的。

雅,本指高,《毛诗序》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王朝首都所在地的歌诗称为雅,进而政治等级的最高层,发号施令的权利中心即为雅的引申义。

[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雅”才逐步成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如曹玉曾把“辞义典雅”视为不朽之作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列文章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

综合起来看,雅者,指内容雅正或高雅,语言典丽含蓄,长于比兴等。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题材、表现手法、语言三个方面来谈论柳词之“雅”。

一、从题材看柳词之“雅”柳永的词作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根据词作的内容,可以将他的词分为怀古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和都市词五大类。

而笔者认为柳词之“雅”更多地隐藏于羁旅词、写景词、都市词这三类中。

1.羁旅词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

这类题材成为柳永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词的“俗”

柳词的“俗”

3.语言俗。柳永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酌习气,大 量吸收和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市井语言,迎合市民群 众的口味,通俗、易懂,形成了“凡有市井饮处,即 能歌柳词”的效果。柳永的口语化特色使其成为将音 乐和文学结合起来,把专家和民众沟通起来的代表作 家。 据统计,柳词大量运用俚俗语言。其中,“恁” 字出现了58次,“得”字出现了49次,“争”字出现 了36次,“处”和“成”出现了20多次,“怎”和 “了”出现10多次。由此可以看出柳永对俚俗语言的 钟爱和运用娴熟。 4.表现手法。柳永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崇尚白描手 法。
柳词的“俗”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即变“雅”为“俗”,桌椅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 俗化的市民情调。 柳永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迎合、满足市民大 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轻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 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 事。词的内容接近世俗大众的生活,集中表现市民大 众的审美情趣。
柳永“俗”词的影响
1.对宋代词人的影响。后来的苏轼、黄庭坚、
周邦彦、秦观等词人都下层女子的词作。 2.对元曲的影响。有人以柳词为“金元曲子 之先声”,甚至直接封柳永为“元曲之祖”, 可见其俗词对元曲的影响之大。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
1.题材俗。柳永的词关注选取的大都是市民大众的 都市生活和他们的思想,其中歌妓更是柳永词的主 要写作对象。 2.内容俗。柳词中描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城市 繁华和旅途风光的作品比较多,生动的在现了当时 京都的繁华,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 阶层的生活状况。 柳词中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 恋情的词,其中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的苦 难生活和思想感情更是重中之重。柳永将女子的爱 情意思、平民女子痛苦心声、下层妓女不幸和从良 愿望融入到了他词的创作中去了。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不论是雅词还是俗词都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由俗入雅前言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然而他也是最为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永词的雅俗问题上,多数文人持一种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他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都是最好见证。

一、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柳永,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人。

据今人唐圭璋先生推测可能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①,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7)。

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期(1023——1063),因排行老七,故也称为“柳七”,柳永出生于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精通音律,有深厚广博的文艺修养。

“艺足才高”“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前期为朝廷宴乐写有雅词,也有俗词,但大量俗词却为民间歌妓而作,是为适应民间演唱的,具有民间才艺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市民趣味的特点。

但由于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词人审美情趣已发生重大改变,对雅词产生浓厚兴趣,但无论是俗词还是雅词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宋词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追求爱情,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如《昼夜乐》中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柳永词语言的俗与雅提纲

柳永词语言的俗与雅提纲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论柳永词的俗与雅姓名:夏杰引言:柳永,宋代著名词人,中国历史上专业写词第一人。

他将词由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上流社会的宠儿发展到市民阶层也可以接触到的新的文学娱乐,他所创作的词具有鲜明的特色。

有人说柳永的词艳俗至极,也有人说柳永的词“不减唐人高处”,有雅气。

那么对于富有争议的柳永词的俗与雅具体表现在哪呢?今天我们就结合柳永的词来具体分析。

正文:一.俗柳永大量创制通俗歌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他将自晚唐后属于上层社会由文人士大夫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创造出的产物通俗化,带向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

为广大市民所喜爱,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原因有以下四点:(一)直白的语言,不留含蓄的表达,叙事详尽,抒情直白。

直观的表达以附和市民的心理。

(二)“艳冶”的话题,世俗的点点滴滴,符合市民的市民情调。

(三)大量采用市井方言俗语,语言俚俗浅近,易被市民接受。

(四)词的创作时运用大量色彩艳丽的词藻。

二.雅尽管有人谓柳永的词为“淫冶讴歌之曲”,但依旧有很多为柳词欢呼的声音。

柳永在创作词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写出的作品自带一种儒雅的情愫,别有一番风味,值得人细细品味.联想和感悟。

这就是他的词带有一种“雅”的气质(一).注重把握对意境的营造,即景生情,融情入景。

在情景交融之中表达自己的无限情感。

(二).典雅通俗的语言风格,不仅受市民阶层喜爱,也令上层人士不得不赞叹其美妙。

(三).词作与音律配合的天衣无缝。

结论:柳永创作的词有俗有雅,那到底是俗过于雅还是雅过于俗抑或二者本没有分明界限而相互交融呢?纵观柳永词,其实并没有明显的雅词俗词之分,只是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异而已。

他的词风发生转变与他的人生际遇有密切联系。

六年的漫游江南,羁旅行役,使他的情绪明显不同于以前。

由原先的轻狂逐渐转为对穷途的悲哀,词风也由俗逐渐转变为雅,寻求到一个雅俗共赏的表达形式——通俗又不失文雅。

柳永词的“俗”与“雅”——兼析《望海潮》和《雨霖铃》

柳永词的“俗”与“雅”——兼析《望海潮》和《雨霖铃》

是,文天祥何以要后世之人“同情”?(看同学们陷入沉思,我略作提示)来,我们分分工,第一组第一段……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文字背后所能反映的“同情”……当诸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等被同学们一一找到,当“是年夏五”作者处境艰难之背景被老师补充而出,那种孤掌难鸣、不被理解、屡被疑降、九死一生、知不可为的“悲”及其“有意思”的“同情”之意便不由中来!第二,“悲”者,何止乎“同情”?我们看到,在文本的前四段,作者叙述了自己从出使前到脱逃回的全过程,其中出使前的“一言难尽”,使元时的“死有余傷”,脱逃时的“九死一生”,真州时的“痛失机会”,多少事欲说还休,意沉郁非干生死!这是怎样的哀痛者?所以,作为过渡性语句,第五段段首的一声“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将这份令后世之人的“思念、同情”一览无余。

那么,还有必要再用整整一个段落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状写二十余个“死”来表现这份情感?张玉连老师说:“之所以要这样写,一是交代行程,有案可稽,自明始终没有屈服变节,亦非贪生怕死;二是为了曲折地博取世人同情……为自己留下一份自辩状。

”我倒认为恰恰相反,这岂不正是“九死一生的经历,不止不休的情怀”的激越表达?接下去的表明自己患难之时明心见性、昭若日月的诗卷补叙,岂能不为后世之人见此伤惋悲叹?联系学生提及的《捕蛇者说》。

在第二段作者表达对蒋氏满满的“同情”之后,第四段再次出现“悲”字:“余闻而愈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里的“悲”照应前者,亦有“同情”之意,岂不更有“为……悲叹”之情?而在《<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的这一文眼句中,这个“悲”字,岂不同样有“为……悲叹”的强烈思想感情的抒发?让文家乃至其他的后世之人知道自己当时的遭遇而生“同情”应该非是作者深意,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知道自己知其不可仍以百倍忠诚而为之,则足见其内心的沉郁,于是,在写毕诗序之后再写“后序”,这里边的托付后事、表明心志的悲怆便油然而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的雅俗
发表时间:2016-12-30T14:33:29.7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0月作者:郑晓燕[导读]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湖北恩施高中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柳永仕途坎坷,一心致力于词作。

作为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作者,有《乐章集》流传。

唐圭璋《全宋词》记录的《乐章集》存诗213首,根据杜若鸿的《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中有统计:《乐章集》中,关于吟咏佳人或歌妓的作品有103首,几乎占全部词作的一半;关于羁旅行役的作品约占59首之多,接近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描写都会承平,人民生活概况的作品约27首占十分之一左右;颂词为11首,为数较少;另有约13首咏物和咏史之作。

柳词丰富的题材类型迎合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口味。

社会各层次的人,因其地位不同,情慷各异,故有雅俗不同的审美趣味。

柳词的能俗能雅就使柳永词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青睐。

考究历朝历代各家对柳词的看法,大致可以将他们的观点思想分为柳词流俗为最重、柳词雅和柳词雅俗兼备三种。

一、俗
1、庸俗:清代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五:“(柳永)徒以绮语柔情,竞夸艳冶,从而效之者加厉焉。

遂使郑卫之音,泛滥六七百年,而雅奏几乎绝矣。

”就是在述说柳永词之浅俗、庸俗。

这充分表现在其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上的“庸俗”。

柳永创作了大量描写妓女的篇章。

赵谦《柳永歌妓词三题》:“据有学者考证,柳永存词约212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

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3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2、通俗:柳永词广泛流传,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语言的通俗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

词来自民间,与士大夫们言志抒怀的诗比较起来,更贴近下层社会,但从晚唐到宋初,文人词的语言逐渐趋于典雅精工,向诗的语言靠拢。

而柳永虽为读书人,但他长期混迹市井,词中语言多来自市井,并力求符合歌妓声口,唱给下层市民欣赏,因而他的词多使用市井俗语埋词,体现出下层民众的意趣。

正如《艺苑雌黄》所说:“彼(柳永)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黄异《花庵词选》也说:“耆卿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理俗,故市井人悦之。

二、雅
《毛诗序》:“雅者,正也。

”“雅”即为“正声”,即为合乎正声,高尚而不庸俗。

柳永词成就最高的就是咏写羁旅行役之作,描述城市风情及官场酬赠之作也具有较高成就,而这些词就是“雅”最有力的证据。

这些雅词由于写景工丽、用语典雅、笔法丰富多变、音调多变而谐婉,善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景因而随情而动、情因而感化了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

历来为士大夫文人所叹赏。

三、雅俗并举
在不断深入研究柳永的词作之后,渐渐发现雅俗互相融合着,即为“雅俗并举,运雅入俗”,并且柳词的精品之作大都是那些运雅入俗的词,从而开辟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正如杨海明先生所说:“柳词中真正被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这种雅俗共济、雅俗共赏的风格,……他虽写作了数量众多的俚词,但其真正的艺术成就,却另在于他那些运‘雅’入‘俗’或引‘俗’归‘雅’的作品上。

”下面就以“宋金十大曲”之一的《雨霖铃》一词为例,去体会一下雅俗共济、雅俗共赏造就的经典。

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全文即在描写与歌妓离别时的情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给我们勾画一幅情人间依依不舍甚至双双落泪的惜别情景。

“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用铺叙手法,尽情抒写浪迹江湖的愁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深意切,运用了移情和铺叙点染法。

清代的沈谦《填词杂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恍惚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而点染法则是:“多情”点明了“伤离别”的情绪与事由,“今宵”两句则对伤离别进一步渲染,其中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四种物象不仅暗含离别之意,更倍增别后凄清孤苦之感。

其实,除了此处外,“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也用了点染法。

“念去去”点明离别之事由,然后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三种景物烘托渲染,极言别去之遥远,别后心绪之渺茫无着以及烦闷怅惘之情,这些情绪全寄于三种景物之中,变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浑厚深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乃是这首词无可争议的千古名句,得到前人后人无数赞许和倾倒,但是这样的名句,也不是没有来处的。

“魏承班‘帘外晓莺残月’,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

”柳永剪裁前人诗句,自然无痕,宛如己出,笔法之高超、文华之典雅,可见一斑,“袭前人语而得名者”是一也。

同时,《雨霖铃》还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马兴荣《词学综论?宋词》:“可以说,情景交融这个传统的抒情手段,他是运用很成功的。

如《雨霖铃》……把清秋景色和离别之情融合在一起,更细致地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


不可否认,《雨霖铃》就是这么一首雅俗共赏的绝唱,正是所谓“俗”的情人之间的缠绵场景、所谓“俗”的铺叙手法,所谓“雅”的工丽写景、引用化用、情景交融等等,将这首词打磨地更加耐人寻味,情意悠长,感人至深。

杜若鸿的《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中有写到:“……柳词并非一味地雅或俗,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乃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用单纯的“俗”或者“雅”来评定柳词都是不符合柳词整体风格实际的。

因为柳永给我们展现的就是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并且雅和俗常常彼此互见,并代表了柳词的最高成就。

雅和俗浑然一体,兼有着走向市民阶层和士文化阶层的特性,成就了柳词雅俗共赏的独特审美体验。

郑晓燕(1985—),女,31岁,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