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进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进展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以电击样短暂突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疼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
三叉神经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因其他病变压迫或侵犯三叉神经所致,有明确病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 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中枢病变学说认为PTN 是一种感觉性癫痫发作,发病部位在三叉神经脊束核或脑干内; 周围病变学说认为PTN 病变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半月神经节或周围支,由于邻近血管压迫致神经脱髓鞘改变而致病。
对于三叉神经痛虽然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很多,但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
一、抗癫痫药物1. 卡马西平卡马西平用于治疗PTN 的临床效果被许多对照试验所证实,是目前公认的治疗PTN 的经典一线药物。
卡马西平作用于电压依赖性Na + 通道,可降低神经细胞膜的Na + 通透性,通过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丘脑中央内侧核突触传导而发挥止痛作用。
患者多于服药24 h 内三叉神经发作性疼痛好转或消失,初始治疗有效率可达90% 以上,需长期用药方可维持疗效,但长期用药后疗效降低,需增大剂量。
通常服用卡马西平后6 h 达血浆最高浓度,半衰期为13 ~17 h,经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症状较轻或早期患者,初始给予100 mg、每日1 次,后根据止痛效果酌情增加用药剂量及次数,2 周内可增至每日800 mg,但每日应用最大剂量为1600 mg。
卡马西平常见不良反应有眩晕、嗜睡、皮疹、恶心、白细胞减少等。
为减少不良反应,应在止痛前提下控制用药剂量及次数( 间断用药) ,同时找到患者的最小有效剂量维持应用。
2. 奥卡西平奥卡西平为第二代抗癫痫药物,结构类似于卡马西平,但具有不同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其除具有阻断Na + 通道降低神经细胞膜及突触活性作用外,还能抑制阈值较高的P 型和N 型钙离子通道,减少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传递,避免神经异常放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王浩然;王宏伟【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剧烈的短暂发作的面部疼痛性疾病。
病人常常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对于初治病人作为首选,目前效果较好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等。
现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376-380)【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治疗进展【作者】王浩然;王宏伟【作者单位】[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
发作时疼痛剧烈,病人常常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对于初治病人作为首选,目前效果较好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射频热凝术(Radio f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ar decompre-ssion,MVD)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 surgery,SRS)。
其病因尚未阐明,目前普遍认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进入区为最主要的原因。
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依据改变神经电生理特性和解除血管压迫等方面发挥作用。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阐明近年来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进展情况。
三叉神经痛治疗新进展

三叉神经痛治疗新进展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常常表现为面部剧烈的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微创治疗技术: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神经影像学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
这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镇痛药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也被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例如P2X3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缓解疼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神经调控技术: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神经调节器植入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刺激或调节神经系统,从而减轻疼痛。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蜂胶、麻黄等中药可以减轻疼痛,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和选择。
此外,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早 期 糖 尿 病 多 发生 于 糖 尿 病 初 中 期 , 情 较 轻 , 病 尚未 发 展 到 阴 阳 两 虚 的 程 度 , 机 特 点 以气 阴 两 虚 病
糖尿 病 肾病 的 高危 病 人 , 便 早 期 治 疗 , 而 防, 则 动 伤 肝 肾 之 阴 。 阴 虚 阳 郁 重 亢 , 扰 清窍 而引发 本病 。高 氏¨认 为“ 血 阻络 , 上 3 j 瘀 不通则痛 ” 。总 之 , 其 病 因病 机 有 因 寒 、 热 ( ) 究 因 火 、 因瘀 之 别 , 挟 痰 、 湿 、 阴 虚 之 异 , 出 多 端 , 或 挟 兼 病 不
张 国泰
( 南省 中 医药研 究 院 , 南 郑 州 400 ) 河 河 5 0 4
关 键 词 : 又 神 经 痛 /中 医 药 疗 法 综 述 三
自 内 而 发 者 , 属 气 血 痰 瘀 之 阻 塞 。 王 氏 ¨ 则 提 出 多 2 j
中 图分 类号 :751 1 R4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2
中药 治 疗
手 足 三 阳脉 均 会 于 此 , 脏 六 腑 之 气 血 精 华 皆 上 注 五 于 头 。 或 因 外 邪 , 由 内 伤 , 内 外 合 邪 , 脏 脏 功 或 或 俾
能 失 调 , 脉 痹 阻 , 血 逆 乱 上 犯 于 头 面 而 痛 。 外 邪 经 气 入侵 , 责 之 于 风 寒 、 热 邪 气 , 《 治 准 绳 》 : 多 风 如 证 云 “ 痛 皆属于火 ……暴 痛 多实 ” 而《 溪心 法》 : 面 。 丹 谓 “ 风 头 痛 或 半 边 头 痛 , 因 冷 风 所 吹 , 风 冷 则 伤 皆 遇 发 ” 内 伤 则 由于 风 痰 阻 于 头 面经 络 , 闭 清 阳 而 致 。 蒙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及护理在现代康复护理中的进展

护理N u r s i n g 当代医学 2008年12月第14卷第23期总第154期 Cont e m por ar y M e di c i ne ,D e c.2008,V ol .14N o.23Is s ue N o.1543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是第V 对脑神经分布于颌面及口腔的大部分黏膜。
当三叉神经痛时,患者的颌面部会出现像电击或针刺样的疼痛,并频繁发作不能正常生活影响工作。
作为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信心。
现将我们对2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200例患者中女120例,男20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17岁。
200例均为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病史最短4天,最长40年,其中第二支眶下神经痛50例,第三支下齿槽神经痛130例,混合型20例。
治疗中,单服卡马西平30例,封闭疗法40例,卡马西平加封闭100例,三叉神经撕脱术30例。
2 治疗2.1 药物治疗初发,疼痛不严重者可用药物,如:口服卡马西平,每日一次,每次一片,或痛时再服,严重者,病史长,发作频繁的每日三次,每次两片。
2.2 口服药加封闭综合治疗病人除口服卡马西平外,还要封闭治疗(醋酸泼尼龙注射液加盐酸利多卡因)进行,下齿槽神经,眶下神经,神经干的疝孔处注射阻滞,阻断神经的异常冲动。
2.3 三叉神经撕脱术是在局麻下将患者的三叉神经在面部的分支撕脱的手术,手术切口在口内,危险性小,疗效好。
3 护理3.1 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还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
3.2 治疗中,三叉神经阻滞治疗,范围都在颜面部,应严格消毒,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3 治疗后,耐心向病人交代,用药后的反应与感觉,止痛效果及复诊检查的时间等,减少病人的疑虑。
4 心理护理护士除了指导病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外,还应以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职业的为目标,通过全面身心护理达到整体的康复护理模式。
【综述】对三叉神经痛的理解和管理新进展

【综述】对三叉神经痛的理解和管理新进展《F1000Research》 2019年4月17日在线发表德国Asklepios Hospitals Schildautal的Obermann撰写的综述《对三叉神经痛的理解和管理新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managing trigeminal neuralgia.》(doi: 10.12688/f1000research.16092.1.)。
尽管最近在理解和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有了进展,但其管理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对不同类型的面部疼痛进行更好的分类,并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因素进行识别,有助于提高患者个体的生活质量。
虽然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原则基本相同,但抗癫痫药、肌肉松弛剂和神经安定药是广泛使用的药物选择。
它们最初不是为了治疗三叉神经痛而开发的。
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充分的卡马西平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药物。
目前正在临床研究的新兴治疗方案包括局部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型注射剂和一种新型钠通道阻滞剂(CNV1014802),该药物选择性阻断Na v1.7钠通道。
非药物治疗的选择是经颅直流电刺激或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无创电刺激,两者都需要进一步评估其适用性。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外科手术仍然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包括经皮半月神经节技术、伽玛刀手术和微血管减压。
需要持续的努力来改进这些技术和预测结果,以便更好地选择患者。
引言国际头痛学会将三叉神经痛(TN)定义为“局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个分支分布的。
以短暂的电击样疼痛,起病和终止时突发性为特征的单侧障碍(unilater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by brief electric shock-like pains, abrupt in onset and termination, and limi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one or more division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腰穴透阳 白穴 , 再沿阳 白穴透头维穴 ; 2支 : 第 以四白穴透
刺 颧穴, 沿颧穴透刺 下关穴, 再沿下 关穴透刺太阳穴, 沿太 阳穴透刺头 维穴; 3支 : 第 以承浆穴透刺地仓 穴, 沿地仓穴 透刺颊车穴, 再沿颊车穴透刺下关穴。 同时配以外关 、 合谷、
次为 1个疗程 , 共治疗 4个疗 程 , 总有 效率 8 .% 2 9 。莫凤 海[] 9采用一穴多针 治疗三叉神经痛 6 8例 , 下颌支痛者 上、 主穴 下关 , 3支共痛 者取下关 , 配上关及 太阳穴。在主穴上 直刺5 姗 , 0 在其周围刺入其余 4针, 均直刺 , 深度 4 ~0唧, O5
荫 仲 医 0 年 2卷 5 au uofC, 1V. . 2 0 第 3 第 期GaJm T 20o3o 1 n l M 0 1 N5 o o 2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段 洪 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灸部 , 针 天津 309 013
摘 要 综合近 1 0年有 关针 灸治疗三 叉神 经痛 的文 献, 通过对针 灸加 电针 、 针灸加穴位注射 、 针灸加 中药及综 合疗法等 4 个方面的归纳 , 出了 灸在治疗三又神经痛 中的重要作用 , 出以往研 究中存在的 问题及今后应努 突 针 并提
内肿瘤、 神经动脉瘤、 网膜 炎所致 。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 蛛
布 区的 1 或 2支, 支, 以第 2 3 、 支最常见。现 代医学对三叉
上关及太阳穴采用 1 1 留针 4 穴 针。 O分钟 , l 每 O分钟将主
穴针提插捻转 1 。 日针 1 ,O天为 1 次 每 次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后统计疗 效,8例全 部有 效。崔卫黎 1 以太 阳、 6 0 ] 下 关、 承浆 、 颧谬为主穴 , 颊车 、 迎香 、 白、 四 攒竹 、 三阴交、 太冲 为配穴 , 远端 穴位 用 电针 , 留针 6 O分钟 , 1次 / ,O次为 1 dl 个疗程 , 治疗 4 9例 , 总有效率 9 % 8 。王历菊[ u 针刺 患侧 头 维、 风池 , 头维 向下方的颌厌 、 悬颅、 厘透 刺, 悬 得气 后平补 平泻, 留针 3 O分钟 , 1 每 O分钟运针 1次; 风池 向鼻尖方 向 斜刺0 8寸, . 平补平泻。每 日或隔 日 1次, 9次为 1 个疗程 。 治疗 1 例 , 1 总有效率 8 . % 18 。林文坚[ ] 比观 察长 时间留 1对 。 针法和 常规留针 的疗效 。2组各 6 2例, 1支取太 阳、 第 阳
三叉神经痛诊疗最新进展

综述 , 刘 庆
审校
[ 章编 号 ] 17 79 (o2 o 0 2 0 文 6 2— 13 2 1 )4— 67— 4
三 叉 神 经 痛 ( r e ia n ua i , N) 头 面 部 Ti m n l e r g T 是 g la
工 作 , 不控 制 , 严重 降低 病 人 的生 活 质 量 , 终 可 如 会 最 导致病 人心 理异 常 , 至 自杀 J 甚 。流 行病 学 研究 发 现 其年发 生率 为 43 1000人 ,O~6 ./ 0 0 5 0岁 为其 高发 年 龄 , 侧 发 病 率 高 于左 侧 , 过 9 .% 病 例 中 ,0岁 右 超 00 4 后开始 出现 症状 , 男女 比例 为 2 1Ha 等 报 道其 发 :, l l
疗 效 明显下 降 , 须 靠 增 加 剂 量 以 维 持疗 效 , 主 要 必 其
副作 用为肝 脏 受 损 、 晕 、 济 失 调 以及 造 血 功 能 障 头 共 碍等 。
2 1 2 奥 卡 西 平 ( xabzpn ) 为 卡 马 西平 衍 生 .. ocrae ie
痛 ;4 是否 为单 侧 刺激 ;5 这些 刺 激是 否 发 生 于 三 () () 叉 神经分 布 区域 ;6 是 否有 单 侧 自发性 症 状 。通 过 ()
描 中 ,/ 1 3无症 状患者 可见 到血 管压 迫 , 最新 研 究表 明
没有 足够 的证据 支 持 或 否定 MR 在 识 别 神 经 压迫 方 I
面 的作用 。 2 三叉神 经痛 药物 及微创 治疗
2 1 药物 治疗 .
落, 以致严 重影 响 患者 生 活及 工 作 对 于 T N理 想 的 治疗 方法应 具备 安全 性好 、 效 率 高 、 发 症 少 、 有 并 复发 率 低 、 袭性 小 的 特 点 , 侵 目前 临床 上 多采 用 多种 方 法 联 合治疗 。本 文根 据近期 一 些学 者 的研究 成 果 , 其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柳州545005)黄文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病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近年来又发现与免疫和生化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主要认为是疾病或神经激惹导致感觉冲动传输异常所致。
肿瘤、血管畸形等原因也可以导致发作,精神因素也可影响发作[1]。
根据致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大类,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现就临床应用较广的治疗方法和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1药物治疗1.1全身药物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对于不能接受其它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药物治疗仍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通常每次口服100mg,3次/d,最大剂量[ 1.6g/d,早期患者开始可每天1次,100mg/次,以后根据症状酌情增加剂量和用药次数,找出最小有效量作为维持量;为减少抗药性副作用,应在能止痛的前提下控制用药剂量或间断用药。
另外,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氯硝安定、氯苯氨丁酸等可作为二线药,在卡马西平单用效果不满意时联合应用[2]。
赵海宁等[3,4]应用新型抗焦虑药黛力新与小剂量抗惊厥药联合应用治疗25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认为黛力新可通过改善伴随的或潜在的抑郁,产生更广泛的镇静及抗焦虑作用,提高疼痛耐受性。
吴波等[5]认为Y-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麻醉药、抗心律失常药、肌松剂等非抗癜痫药可作为次选药或联合用药用于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能口服见效者不用注射方法,口服药物副作用较大及身体状况较差者,可与注射疗法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师冉[6]通过总结近十年中医治疗情况发现,中运治疗原三叉神经病的总有效率在80%以上。
1.2局部药物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用无水酒精注射于神经干或半月节神经纤维使节细胞凝固及蛋白质变性,以阻断神经传导通路而止痛。
有人受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毒性作用的启发,用链霉素对下颌、颏孔、眶下孔及扳机点封闭注射治疗;用甘油注射神经节或周围支,使神经纤维因甘油的溶解作用而脱髓鞘及轴索消失而止痛。
徐伦山等[7]采用经皮穿刺半月节后根甘油注射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10例,发现有明显扳机点的病例经注射2~3次后疼痛完全缓解率达92.4%。
刘顺民等[8]采用半月神经节内注射亚甲蓝,并与无水酒精周围神经注射比较,发现前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司马雷等[9]以阿霉素直接经口明视下神经干注射治疗经过其他治疗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40例,观察2年发现复发率为20%,认为该法准确性高、安全,无严重并发症,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者。
对于少数不能耐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局部应用辣椒素或许有效[10]。
2手术治疗2.1神经周围支撕脱术该术式是外科治疗的传统方法,常采用眶下神经、下齿槽神经、颏神经、舌神经撕脱。
该法近期止痛效果明显,但术后复发率高。
2.2颅底神经高位切除切断术三叉神经痛感觉根切断后复发率明显低于神经周围支撕脱术。
在颅底翼腭窝或圆孔处切断神经并将周围支部分切除,可避免神经外科手术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提高疗效。
该法分口腔外和口腔内径路,口腔内径路优于口腔外径路[11]。
2.3射频温控热凝术射频温控热凝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离子振动,使组织内产热,蛋白质变性,属神经破坏性手术。
其即刻成功率为85%~95%,但复发率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多[12]。
射频温控热凝术多用于不适合颅内手术的年老体弱患者。
2.4微血管减压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T heodosopoules、Samii、Samp-son等[13,14,15]分别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4、420、143、47例,均取得了90%~98%治愈率,其中,Sampson 报告29例随访10年28例无复发,认为其临床疗效持久、肯定。
目前该术式已成为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2.5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王斌等[16]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90例,术后268例疼痛完全缓解,随访4~32个月,复发率为5.7%,面部感觉异常4%,角膜溃疡0.4%。
该技术的主要优点为操作简单,病人无痛苦,安全性高。
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射频热凝和甘油注射术,适用于高龄或有严重系统性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
3放射治疗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首次报道于1971年[17],以后陆续有临床经验总结报道。
徐波涛[18]等对伽玛刀治疗的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5~8年的长期随访,发现短期有效率为90.9%,长期有效率为75.7%并发症发生率15.1%。
认为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4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多应用综合方法,主张按受累分支或按病因选穴,采用体针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藏疗法、配合实验电针仪治疗等[19]。
从所检索查阅的文献来看,针灸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手段之一。
5心理治疗三叉神经痛作为一个慢性疼痛综合征,其发生发展常与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同时存在,故有人主张用心905医学文选2006年7月第25卷第4期理治疗(如放松)与生物反馈、认知与行为、催眠止痛、行为疗法、关怀模式等配合综合治疗,以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20]。
6结语综上所述,三叉神经痛治疗方式多样,每种方法均能一定程度减轻疼痛,但都有一定的复发率。
最佳的治疗有赖于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从痛觉产生的机制中寻找新的分子靶点,研制新的药物。
应加强对传统中药的研究,对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随机对照多中心的随访研究,比较其长期效果,以便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叉神经痛问题,基因治疗手段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信号转导和反义核酸等角度对基因治疗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起安全有效的的基因调控体系,基因治疗将可能成为处理慢性疼痛的一种更为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1赵丽,武雨寒,王彦刚.三叉神经痛[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3(4):379~3812林妍,张薇.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 2003,22(3):33~343赵海宁,李军,朱艳,等.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联合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2):69~704Ansar A.The efficacy of new er antidepres sa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a review of current li terature[J].Harv Rev Psychiatry, 2000,7(5):257~2775吴波,何俐.非抗癜痫药物治疗特发性三叉神经痛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46~19486师冉.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8(2):157~1617徐伦山,魏学忠,章翔等.甘油注射半月节后根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9~218刘顺民,王平,李毅立,等.半月节神经注射亚甲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7):546~5489司马雷,路东升,樊碧发,等.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2):71~7310孙静译.外用辣椒素治疗慢性疼痛:系统性综述[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7(5):31811姜晓钟.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探讨[J].上海医学,200l,24(12):711 ~71312陈敏洁,杨驰,邱蔚六,等1三叉神经痛和半侧面肌抽搐的病因研究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2):173~ 17413Theodosopoulos PV.Predictive model for pain recurrence after poste-rior fossa surger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Arch Neurol,2002,59(8):1297~130214Samii M,Gunther T,Iaconetta G,et al.M icruvascular decompressi on to treat hemifacial spasm:Long-term results for a consecutive seri es of 143patients[J].Neurosurgery,2002,50(4):712~71915S ampson JH,Grossi PM,Asao K,et al.M icrovascular decompressi on for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Leng-term effectiven ess and complica-tion avoidance[J].Neurosurgery,2004,54(4):884~89016王斌,马逸,李岩峰,等.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J].中国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10(5):23017Kondziolka D,Lunsford LD,Flickinger JC.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Clin J pain,2002,18(1):42~4718徐波涛,梁军潮,吴伟民,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并发症和疗效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9(5):202~20419闫怀士,胡安.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综述[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46~4820白克镇,杨虎权,黄祖芳,等.慢性疼痛与情绪障碍及其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5):395~397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广西鹿寨县人民医院(鹿寨545600)陈民生廖德发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率比较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过去高血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死亡率高达60%~70%[1],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仍高居不下。
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准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还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2]。
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循环,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及早恢复。
资料统计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3],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