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无人机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其中,植保无人机作为农业智能化的重要器械,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成为新一代农业护理的重要工具。

本报告将探讨植保无人机项目的实施可行性。

二、市场分析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植保无人机的市场需求正在逐年增大。

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的短缺,植保无人机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技术分析植保无人机大致可以分为固定翼及旋翼两类。

旋翼无人机采用四轴、六轴、八轴等多轴飞行模式,操控方便,适应性强,能够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下进行精准喷洒。

固定翼无人机则因其翼展大、航程长、荷载量大等特点,适合大面积农田的作业。

当前,国内外针对植保无人机的科研技术进展迅速,功能越来越丰富,也越发满足农田植保的需求。

四、风险分析1.技术风险:虽然植保无人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必然会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如飞行稳定性,精准喷洒等。

2.市场风险:植保无人机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竞争艰难。

3.政策风险:国家对植保无人机的监管政策尚未明确,未来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4.安全风险:植保无人机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无人机飞行失败、无人机撞击、液药误入人体等可能造成的安全问题。

五、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对植保无人机项目的详尽规划,包括分析项目所需的资金,人员,技术流程以及项目执行的具体步骤,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是可操作的。

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无人机制造技术,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六、结论综上所述,植保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科研技术成熟,虽存在一些风险,但通过合理规划和安全教育,可以降低风险。

因此,植保无人机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需要注重技术研发,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概述植保无人机项目是一种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新型方法。

本报告将对植保无人机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技术可行性无人机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技术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技术设备的成熟度植保无人机需要配备精准定位系统、高分辨率相机以及农药喷洒器等设备。

目前,相关技术设备已经相对成熟,满足基本的植保需求。

1.2 飞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飞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精确控制。

目前,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已经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满足植保无人机的控制要求。

1.3 农药喷洒效果的验证植保无人机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农药喷洒,因此农药喷洒效果的验证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植保无人机的农药喷洒效果相对传统喷洒方法更为准确和高效,能够更好地控制农药的喷洒范围和药液浓度,提高防治效果。

二、市场可行性植保无人机项目的市场可行性是评估项目是否具备商业价值的重要标准。

目前,植保无人机项目在农业市场中具备较高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2.1 农业需求的存在农业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农民对于病虫害防治的需求迫切。

植保无人机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农田进行病虫害防治,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2.2 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注重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对农业植保技术的应用给予了政策和经济支持。

植保无人机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农业政策导向,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2.3 市场竞争情况目前,农业植保领域已经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包括传统的机械喷洒、人工喷洒等方法。

然而,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备快速响应、高效准确的优势,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三、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是评估项目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

智能农业无人机植保服务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智能农业无人机植保服务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智能农业无人机植保服务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领域也迎来了智能化的变革。

无人机植保服务作为一项新兴的农业技术,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个智能农业无人机植保服务项目到底行不行得通。

二、项目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农业植保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人工喷洒农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这时候,无人机植保服务就应运而生啦!它就像农业领域的“超级英雄”,能够快速、高效、精准地完成植保任务。

我曾经去一个大型农场参观,那农场主为了给大片的农田喷洒农药,雇了好多工人,忙得不可开交。

工人们背着沉重的药箱,在烈日下辛苦劳作,一天下来也完成不了多少面积。

而且,由于人工操作的不精准,有些地方农药过量,有些地方又喷洒不足,效果并不理想。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传统植保方式真的需要改变。

三、市场需求分析1、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近年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出现。

这些大规模的种植区域对于高效的植保服务需求迫切。

2、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关注,减少农药残留成为重要目标。

无人机植保可以实现精准施药,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使用无人机植保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1、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无人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具备稳定的飞行性能、精准的定位系统和高效的喷洒设备。

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农田环境。

2、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可以实现自主规划航线、自动避障等功能,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农药喷洒技术专门为无人机设计的农药喷洒设备,能够实现均匀、精准的喷洒,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1、投资成本包括购买无人机设备、培训操作人员、建立维护团队等方面的费用。

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植保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本报告将就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原理与优势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是利用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精准的植保喷洒装置以及高清晰度的遥感相机,实现对农田病虫害的有效监测和精准防治。

相比传统的人工植保方法,无人机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节约:无人机可以快速覆盖大面积农田,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2. 精准喷洒:通过GPS定位系统和植保装置的精准控制,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喷洒,减少药物浪费。

3. 可视化监测:搭载高清相机的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帮助农民做好防治工作。

二、市场需求与应用前景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问题。

传统的植保方法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喷洒不均匀等问题,无人机植保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市场需求。

尤其是在大面积农田和山区植保中,无人机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欢迎。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风险与挑战然而,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飞行安全、飞行高度控制、植保喷洒均匀性等技术难题需要不断突破和完善。

另外,无人机设备的高昂价格也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农民对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接受度和操作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推广应用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时解决技术和市场上的难题。

四、结论综上所述,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在逐步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将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农田和地区,助力农业现代化和精准化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以及农民需共同努力,推动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地区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地区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可行性分析近年来,农业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农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壤质量不均匀、轻微病虫害难以及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应运而生。

但是,在项目实施之前,我们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可以顺利推进和实施。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该项目是完全可行的。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利用无人机技术,通过搭载相关设备,如病虫害检测、精准定位等设备,对农田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打药作业。

相较于传统人工打药方式,该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和药效,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等,对农林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精准化配药、指导作业,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经济可行性。

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的前期投资需要购买无人机设备、地面设备、植保药剂等,其成本较高,但是随着项目的运营和服务效果的提升,可以逐步收回成本,并且有望实现盈利。

据调查,传统农业中的人工打药作业费用每亩约为10元左右,而植保飞防项目则只需约6元左右,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

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且深受农民和社会的欢迎。

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作业中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农业安全。

此外,该项目实施还可以推动农业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有助于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村环境。

综上所述,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说明,该项目具有充分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在京津冀地区实施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促进农业栽培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在农业生产中,植保作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植保作业存在着效率低、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而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植保工具,具备着快速、高效、精准、安全等优势,因此在农业植保中的可行性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就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技术发展潜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无人机技术的日益成熟,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无人机植保系统的引入,可以解决传统农业植保方式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水稻、小麦等作物施肥、喷药等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和物力的问题。

无人机不仅可以高效、精确地完成植保作业,还可以减少对土地和作物的损伤,提高作业效率,为农民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 成本效益分析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植保方式,虽然投入成本较高,但从长期来看,其成本效益比传统方式更为明显。

无人机植保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程度等因素精确施行植保措施,避免了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治理成本。

同时,无人机作业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大幅缩短植保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提升农业生产力。

3. 可行性分析综合以上两点分析,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具备显著的可行性。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植保无人机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推广应用无人机植保系统时,还需考虑到地域环境、作物类型、机型选择等因素,以确保植保作业的效果和效率。

同时,需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监管,推动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可行性不言而喻。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其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报告摘要说明无人机主要包括设计测试、整机制造和运营服务三个环节。

设计测试包括总体设计和集成测试两个方面;整机制造包括飞行系统、地面系统、任务载荷三个方面,是无人机制造的关键部分;运营服务则主要包括飞行服务、租赁服务、培训服务等。

植保无人机,堪称是行业级无人机领域中的冉冉新星,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与传统植保作业方式相比,采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具有高效、便捷、精准、环保等诸多优势。

此外,由于植保无人机一般以小型为主,操控十分灵活,可以适用于多种地形地块。

因而,植保无人机受到了来自政府、行业和农户的多方位认可。

该植保无人机项目计划总投资15552.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680.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7.96%;流动资金1872.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04%。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17862.00万元,总成本费用13464.74万元,税金及附加266.40万元,利润总额4397.26万元,利税总额5270.18万元,税后净利润3297.9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72.2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8.27%,投资利税率33.89%,投资回报率21.21%,全部投资回收期6.22年,提供就业职位252个。

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主要是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作业。

与传统植保作业相比,具有精准作业、高效环保、智能化、操作简单等特点。

以下为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植保无人机,又名无人飞行器,顾名思义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该型无人飞机由飞行平台(固定翼、直升机、多轴飞行器)、导航飞控、喷洒机构三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可以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

植保无人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第二章项目市场调研第三章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第五章土建工程第六章公用工程第七章原辅材料供应第八章工艺技术方案第九章项目平面布置第十章环境保护第十一章职业保护第十二章项目风险评价第十三章节能概况第十四章实施方案第十五章投资情况说明第十六章项目经济收益分析第十七章项目招投标方案附表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附表2: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附表3:节能分析一览表附表4: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附表5: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附表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附表7: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附表8:总投资构成估算表附表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10:折旧及摊销一览表附表11: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附表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13: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第一章项目总论一、项目建设背景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主要是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作业。

植保无人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植保无人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植保无人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植保无人机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土地资源短缺、人工费用高昂、效率低下等问题。

植保无人机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无人机应用,本报告就植保无人机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植保无人机的概念和作用植保无人机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利用空中激光定位、传感器和自主飞行控制技术等,自主实现农作物上空的环境监测、施药等植保作业,以提高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

二、植保无人机的优势和局限植保无人机相较于传统农业机械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节能:无人机可以自行飞行,进行自主植保作业,大大缩短农作物施药时间,避免了传统人工插秧、走田、喷洒等时间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

2. 精准施药:无人机采用空中激光定位、传感器等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环境监测,并根据不同成长阶段定量、定时、定点施药,减少了药物浪费、减轻了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风险。

3. 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植保无人机可以在空中自主飞行,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于大范围农田。

植保无人机的局限ness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无人机施药精度仍需提高:目前植保无人机施药还存在施药精度达不到100%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先进的传感器、激光、云算等技术的使用。

2. 技术难题需破解:飞行高度、传感器焦距、数据精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维护、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熟练掌握植保无人机技术的操作人员需要进行系统培训,这需要一定的经费和时间成本。

三、植保无人机的应用现状植保无人机目前主要包括国内设备制造、施药服务、平台运营等主要业务模式。

在国外,植保无人机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四、结论和建议植保无人机虽然还存在重要的技术、市场、政策等诸多因素不确定性,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植保无人机技术应该是未来无人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人机植保飞防项目第一章项目简介我国是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土地解决了世界上22%人口的粮食问题。

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同时城市化导致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传统的人工植保方式已不能适应逐渐集约化的大规模农业生产。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对高效、先进的生产方式需求更加紧迫。

本项目为无人机技术服务范畴,主要为农业生产大户和其他相关的农业产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无人机技术服务。

项目涉及无人机植保飞防作业服务,无人机产品研发、销售以及其他无人机技术服务。

第二章市场分析1、市场背景植物保护涉及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0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48亿次,防治55亿次,为国家挽回9460万吨粮食(其中棉花165万吨,油料336万吨),可见植物保护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高效机械化防治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对于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60%以上的水稻、玉米等高秆作物来说,由于其特殊种植模式和作物特性,使得地面机具无法下田。

长期以来,水田和高秆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只能依赖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喷雾机进行。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突发性大面积病虫害频繁爆发,现有植保机械已无法满足防治需求,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

装备落后、作业效率低,致使农药喷洒成为我国粮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最高、作业次数最多、劳动力消耗量最大的环节;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问题,农业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不当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我国土地资源不足,东北平原、西北、华北平原大规模土地资源仅占耕地面积30%左右,而占总种植面积60%以上的为小规模种植模式,大型地面施药机具难以适应其病虫害防治要求。

由于需要专用的农业航空专用机场和跑道,在丘陵山区、家庭式的种植模式下难以发挥固定翼飞机施药的优势,因此开展农用轻型无人机施药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研究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发展现状1)国外市场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航空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家。

美国是农业航空应用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现已形成较完善的农业航空产业体系。

据统计,美国农业航空对农业的直接贡献率为15%以上。

目前美国有农用航空相关企业2000多家,已成立国家农业航空协会(National Agricultural Aviation Association,NAAA)和近40个州级农业航空协会,NAAA有来自于46个州的会员1800个。

全国目前在用农用飞机4000多架,共有机型20多种,以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为主,约占88%;已注册的农用飞机驾驶员3200多名,年处理40%以上的耕地面积。

全美国65%的化学农药采用飞机作业完成喷洒,其中水稻施药作业全部采用航空作业方式。

此前,美国因农业劳动人工成本太高,一度放弃国内的水稻种植,大米全部进口。

后来使用了航空作业,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跃而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之一。

国家大力扶持农业航空产业的发展是美国农业航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航空喷施作业技术参数的优化模型,用户输入喷嘴、药液、飞机类型、天气因素等,通过对内部数据库调用,即可预测可能产生的飘移、雾滴的运动和地面沉积模式等。

美国国会通过了豁免农用飞机每次起降100美元的机场使用费的议案,2014年白宫的预算中预计继续投入73亿美元支持该议案,以降低农业航空作业的成本。

在NAAA的推动下,美国自2002年以来已投入约700万美元用于农业航空技术研发,参议院已通过议案将继续大力支持开发更高效、使用成本更低的农业航空相关技术。

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农业航空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类似,目前主要机型为有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和旋翼直升机。

加拿大农业航空协会(Canada Agricultural Aviation Association,CAAA)目前共有会员169个;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包括农业航空在内的通用航空发展迅速,农业航空协会(Brazilian National Agricultural Aviation Association,SINDAG)目前共有单位会员143个,截至2008年3月,巴西注册农用飞机约1050架。

俄罗斯地广人稀,拥有数目庞大的农用飞机作业队伍,数量高达1.1万架,作业机型以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为主,年处理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35%以上。

日本农民户均耕地面积较小、地形多山、耕地面积较小,不适合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作业,因此日本农业航空以直升机为主。

日本是最早将微小型农用无人机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1990年,日本山叶公司推出世界第一架主要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无人机在农林业方面的应用发展迅速,日本农用无人机航空协会(Jap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ssociation,JUA V)目前共有单位会员11个。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底,登记在册的微小型农用无人机保有量为2346架,无人飞机操控手14163人,防治面积96.3万hm2,占航空作业38%,从2004年开始,水稻生产中微小型农用无人直升机的用量已超过有人驾驶直升机。

日本目前用于农林业方面的无人直升机以YAMAHARMAX系列为主,该机被誉为空中机器人,植保作业效率为7~10 hm2/h,主要用于播种、耕作、施肥、喷洒农药、病虫害防治等。

目前,采用微小型农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生产已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韩国于2003年首次引进直升机用于农业航空作业,农业航空作业面积逐年增加。

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农用直升机121架,其中农用无人机101架,年植保作业面积达43460 hm2,有人驾驶直升机20架,年植保作业面积55200 hm2。

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和农协中央会计划2013年飞机数量增至500架。

综上所述,农业航空技术是上述国家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重不断加大。

根据农田飞行作业环境的适宜程度,国外农业航空大致分为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2种作业形式。

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户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普遍采用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作业,而在日本、韩国等户均耕地面积较小的国家,微小型无人机用于航空植保作业的形式正越来越被广大农户采纳。

2)国内市场多年来,我国农业及植保专家展开了大量对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深入研究。

2007年我国开始植保无人机的产业化探索,2010年第一架商用的植保无人机交付市场,正式掀启了中国植保无人机产业化的序幕。

2013年,全国性的无人机植保展示、表演更是方兴未艾,但营利性的飞防组织还比较少。

农用无人机的生产和加工大都从航模生产加工企业发展而来,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技术保障有待提高。

目前进入微小型农用无人机领域的企业约10余家,常见机型10余种,有总参60所的Z-5型、Z-3型,潍坊天翔的V-750型,无锡汉和的CD-15型,中航工业自控所的AR-100/AF811型,珠海羽人的YR-H-15型;珠海银通的YT-A5 型以及山东卫士的多旋翼机。

实际上,真正能大规模用于农业农林植保的只有3~5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投入使用的农用无人机已超过750台,飞控手人数达1100多人,大部分集中在种植大户及小型农场中。

虽然我国农用无人机的总量依然很低,实际应用面积依然很少,但由于其在施肥、施药、授粉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耕地面积超18亿亩,但山地丘陵面积较大,以每年喷洒5次,每亩作业价格10~20元为例,农用无人机一年的理论作业收入接近千亿元。

与我国相比,日本是无人机植保应用最成熟的国家,目前在田间作业的无人机有3500多架,飞手1.4万多人,而中国的农作物耕地面积是日本的24倍,基于谨慎原则,根据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化面积对无人机需求量进行了测算,预测我国植保无人机市场需求约2.75万架。

从土地经营规模化角度看,预计20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覆盖面积达到5亿亩,农垦系统还有约9180万亩耕地。

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为植保无人机作业创造了前提条件。

随着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未来植保无人机需求将会更加强劲。

预计我国农林植保无人机将进入快速增长,市场空间超千亿。

我国耕地森林幅员辽阔,仅以土地流转的5.9亿亩来计算,单凭一项农药喷洒业务,如果每年喷洒5次,每亩作业20元钱,每年将贡献超过600亿元的作业收入,而按照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测算,我国农林植保无人机作业市场空间超过千亿。

3)蚌埠以及皖北市场根据我们的团队走访了解,在蚌埠以及皖北地区,目前本地植保无人机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有待开发。

蚌埠主要以平原为主,土地耕种面积大,土地集约化程度高。

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平均2167.5小时,平均气温15.1°C,平均年降水量905.4毫米,平均无霜期217天。

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花生为主,适合大规模飞防作业。

蚌埠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2014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80万亩,流转率达40%以上,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主要流向粮食、蔬菜、畜禽养殖、特色水产、花卉苗木等基地建设。

蚌埠市把培育规模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要抓手,着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对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示范作用强的各类经营主体,在项目建设、资金支持、营销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关扶持。

去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0个、家庭农场152个;全市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849个,经营面积94万亩;20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达124个,经营面积57.3万亩。

蚌埠的土地流转进度和规模仍以较快速度逐年增长。

目前国家正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业,并对土地集约化,土地流转行为释放了更多利好信号。

我国为了快捷、规范地土地流转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也为大面积飞防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章项目介绍九天无人机秉承“以诚信厚道为根本,以提供优质的产品技术为宗旨,以与合作伙伴共赢为理念,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践行科技改变农业服务农业的理念”,以无人机为载体,用高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生产中效率低下、科技化及信息化普及程度低的问题。

无人机植保飞防是一种效率高、智能程度高的农业植保方式,单架次日均作业可达300~500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