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的学习。

2. 散文结构的分析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5.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典型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故乡的榕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文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故乡榕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语句和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难点: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及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三、教法、学法情景法、诵读法、提问法、拓展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 布置预习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黄河浪,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县人。

曾用笔名洪荒等,酷爱文艺,擅长丹青。

代表作《失落的珍珠》、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1979年,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预习词语:蓊郁、拖曳、赏心悦目、悠然自得、汲水、鬓曲、粗犷。

2. 导入新课记得我在你们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热爱音乐的人就是不热爱生活的人。

”下面,我们先欣赏的一首歌——《故乡的云》(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

听完了这首歌,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或者谈一谈听完这首歌后的感受。

学生纷纷提出:家乡的那片竹林、家乡的那条小河、心里酸酸的、想家……教师:其实,“思乡怀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赤子抒发过。

李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也留下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可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游子,就有乡愁。

今天,我们的新课也跟乡愁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黄河浪的思绪,去领略一番吧!3. 整体感知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故乡的榕树》,并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问题: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分析:我仿佛又看到……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的露珠。

《故乡的榕树》课文教案

《故乡的榕树》课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故乡的榕树》课文教案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概括和归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板书课文《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并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内容大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导入新课。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情怀,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字词,并在阅读中正确运用。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材。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榕树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悟。

(2)学生尝试写一篇以故乡榕树为主题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的榕树》,总结课文内容。

2. 完成练习题: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收集有关故乡榕树的材料,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13篇)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13篇)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13篇)《故乡的榕树》篇1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作者浓浓的乡情。

2、把握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模仿创作。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那就是我》一、导入 1分钟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着漂泊的游子默默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最容勾起他们思乡情的,或者那一盏渔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黄河浪的那《故乡的榕树》(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 2分钟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香港作家。

1941年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学时酷爱文艺,出版过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请》。

1979年,本文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成为冠军的理由是什么?)三、走进文本(一)那树——与榕树凝眸(理清回忆性散文的思路)7分钟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文章第几小节点题?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几棵榕树?明确:1-2 住所榕树眼前3-11故乡榕树回忆12-13 住所榕树眼前2、这几棵榕树,重点写了哪棵?它有何特点?5 、6、7三段分别从哪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明确:驼背的榕树特点是“奇特”,三段分别表现其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忆性散文,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找出过渡句:① 第三段是过渡段。

其中,由眼前的榕树和哨音自然引发相关联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

“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是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离乡千里万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梦乡”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掌握本文“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满文军《望乡》)
回想一下,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抒写乡情乡愁的?
(举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引入)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展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白:上课之前,我们通过字词读音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齐声朗读
同学要务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白:接下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
你能不能找到明显的过渡句?
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
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白:作者用榕树来寄托自己浓浓的乡情。

那么作者是不是直接写到故乡的榕树的?作者是如何从现实走进回忆的,又从回忆转回现实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情的呢?能不能找出明显的过渡句?
板书: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回忆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四、质疑思考,互动合作:
1.作者围绕着故乡的榕树写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明确)小溪和周围的景物;“驼背”的传说;烧香求树神;用汁液治癣;折枝祭祖先;榕树下纳凉;愉快的夏夜
白:(过渡)作者的心像小鸟一样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榕树上,想起了与榕树有关的美好回忆。

榕树既是眼前景,又是思乡情的触发点。

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什么呢?
2.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浓浓的故乡情呢?
(明确):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白:这是一个重要的、常用的写作方法,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希望同学能学以致用,把它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写作上。

五、拓展探究,讨论分享:
白:这是一篇忆故乡、抒乡愁的文章,文章的题目能不能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
温馨提示:体会“榕树”在课文中的作用
1. 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吗?如果换成以《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为题,你觉得怎样?
(提示):不可以换题。

原因:榕树是本文的线索
榕树下的回忆
寄情于景
情感表达更含蓄
白:故乡的榕树让作者魂萦梦绕,接下来请同学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你离开了故乡,故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你深深思念……
2.想一想,假如你离开了故乡,故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你深深思念,请同学们说说“我思念故乡的……”
(用“故乡的云”为背景音乐。


六、深层感悟,体味语言:
白:学习总是由浅入深。

刚刚我们已经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乡愁,接下来我们来深层感悟、体味语言
1.同样是吹着用榕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不同的心理表现。

想想看,为什么会由这样的差别呢?
(提示)差别就在于“我”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眼前的榕树和悠悠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已有的体验。

而儿子没有这样的负担他只觉得好玩。

这就是乡土情结在起作用。

2.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

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举例)第4段:作者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第9段:通过形象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表达了对榕树的无限感激与赞美之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真挚恳切,令人心怀激荡。

朗读诗歌,感情共鸣:
白:上面我们已经欣赏了散文的语言,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乡愁之情。

我准备了两首诗,请同学们任选一首,有感情地朗诵。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总结全文:文章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了思乡之情。

七、作业布置: 1.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试仿写一首诗

2.课后完成《导学大课堂》第15页8—13题
八、板书设计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回忆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