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高一公开课教案
关于《故乡的榕树》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故乡的榕树》公开课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分析《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鉴赏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榕树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全文2. 相关资料:关于故乡的榕树的文化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风景,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b. 展示故乡的榕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榕树的美。
2. 课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a.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b.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c.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文学鉴赏实践(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景色描绘、人物刻画等。
b. 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榕树的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b.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c. 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故乡的榕树的关注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以及爱国情怀的培养情况。
关于《故乡的榕树》公开课教案

《故乡的榕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故乡的榕树》,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榕树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故乡的榕树》的生词和重点句子,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故乡的榕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情景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故乡情感的共鸣。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家乡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抒发:(1)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以及情感抒发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故乡氛围,使其更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的学习。
2. 散文结构的分析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5.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典型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课文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榕树的小作文。
2.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情,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或图片,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榕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故乡的榕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文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故乡榕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语句和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关于《故乡的榕树》公开课教案

教案关于《故乡的榕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点滴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故乡榕树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故乡榕树,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课文。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故乡榕树的感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故乡的榕树》,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情,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高一公开课教案故乡的榕树高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二、课文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这是一个过渡段。
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一棵略写,一棵详写。
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
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第四层次(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
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
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
“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
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
第12段,呼应开头。
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着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
最后以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呀……”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二)本文是怎样运用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的?分析: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
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
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
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善于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如,第10段写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画面,有音响,有动作,有感情。
写那睡意朦胧的感情,尤为精彩。
又如,第4段,用“我怀念……我怀念……”等诗歌的语言,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还善于运用诗歌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如文章最后抒情部分。
(四)本文创造的意境有何特点?分析:意境深邃,是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
散文贵有意境,有无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
《故乡的榕树》开头描绘了一幅“我”的小儿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动感的画面,接着写“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奇思泉涌,妙绪纷披,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风物土地。
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
作品描写“我”在榕树下度夏夜的那一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
故乡的榕树下“似梦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这里用的笔墨越多,越见得作者思乡情之浓,意之切。
深邃的意境,使得这篇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一种含蓄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袅袅: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③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文中用来形容微风。
兀立:直立。
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苍虬: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
苍,青色。
虬,盘曲如虬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虔,恭敬。
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
战战兢兢: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庇护:袒护,保护。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
庇,遮蔽,掩护。
文中的“荫庇”用的是本义。
(二)讨论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1.从文章前后所写事情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分析: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本文作者黄河浪,福建省长乐县人,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
三个部分从时间看,分别写眼前、过去、眼前;从空间看,分别写香港、福建、香港。
2.回忆故乡的部分,内容较散,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杂乱。
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用了哪些过渡性语句组织起来的?分析:文章回忆故乡的部分是按以下顺序写的:作者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一句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
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为过渡句,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这些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用“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句过渡到对榕树具体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详细描绘了与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及有关的传说。
接着,文章又写了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如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农人在树下纳凉,自己儿时在树下过夜。
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感物抒怀,抒发了对故乡榕树和故乡亲人的眷念之情。
全部以榕树为线索“物一事一情”的次序组织起来,状物、记事、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不枝不蔓。
(三)精读重点段落,理解其深刻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分析: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忆的过渡。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
“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
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则是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渗透着浓烈的乡情,奠定了全文基调。
2.“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搁浅在乱石滩上……”分析:这一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描写富于生活情趣。
从卧具来说极为简单:一床被单,席地而卧;几块床板,搁在长凳和桥栏杆上。
人与自然紧紧融为一体。
仰望黝黝树影,“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身心愉快。
月色朦胧之中,睡意朦胧之时,嫦娥悄然飞过,桂香轻轻飘洒,流水静静唱曲,催人沉入梦乡,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刻画细腻,美丽迷人,正是一首对故乡风情永难忘怀的乡恋之歌。
“早上醒来”,才发现枕头不见了,“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些文字里不见任何懊恼,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乡风情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