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 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7篇)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7篇)故乡的榕树篇1一、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这是一个过渡段。
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一棵略写,一棵详写。
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家乡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抒发:(1)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以及情感抒发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故乡氛围,使其更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的学习。
2. 散文结构的分析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5.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典型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故乡的榕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文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故乡榕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语句和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掌握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3.故乡的榕树文化。
三、教学重点1.掌握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2.了解故乡的榕树文化。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2.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榕树的生长环境、特点、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让学生了解榕树的基本知识;2.实践法:通过实地观察榕树,让学生亲身体验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案例法:通过讲述故乡的榕树文化,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故乡的榕树文化,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讲授环节(1)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教师讲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包括:1.生长环境:榕树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生长在河边、湖边、海边等潮湿的地方;2.特点:榕树树冠广阔,树干粗壮,树皮灰白色,树叶厚实,树根盘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
(2)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教师讲解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包括:1.繁殖方式:榕树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方式;2.栽培方法:榕树的栽培方法包括选址、施肥、修剪等方面的内容。
3. 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榕树,让学生亲身体验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了解榕树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方法。
4. 案例环节教师讲述故乡的榕树文化,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学生能够掌握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3.学生能够了解故乡的榕树文化,培养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讲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实地观察榕树,讲述故乡的榕树文化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榕树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故乡的榕树 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案标题:故乡的榕树教学目标:1. 了解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榕树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榕树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榕树的实物或图片。
3. 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1. 准备一张榕树的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2. 引导学生观察榕树的特点,如树干粗壮、树冠茂密等。
3. 提问:“你们在故乡是否见过这样的榕树?”Step 2:了解榕树(10分钟)1. 展示PPT或图片,介绍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如榕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可以长到很大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榕树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Step 3:观察榕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教室附近的榕树下进行观察。
2. 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格,观察榕树的外貌、树叶、树干等,并记录下来。
3. 学生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Step 4:保护故乡的榕树(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榕树在故乡的重要性,如提供阴凉、净化空气等。
2. 讨论榕树面临的问题,如人为破坏、环境污染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保护故乡的榕树,如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砍伐等。
4. 鼓励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或口号,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榕树。
Step 5: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榕树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总结保护故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的决心。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植物或动物,进行类似的观察和保护教学。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自然保护区,深入了解更多的自然环境保护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榕树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一、教学要求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本文是一篇借助描写榕树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
榕树——桑科,常绿大乔木。
干生气根,多而下垂,如长入土中粗似支柱。
叶草质,深绿色,卵形,长4~8厘米,基部楔形,全缘,基出脉三条,侧脉五或六对,隐花果生于叶腋,近扁球形,直径约8毫米。
我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以南各地区,喜酸性土。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
木材褐红色,轻软,纹理不匀,易腐朽,供制器具、薪炭等用。
果可食,根、叶、树汁均可药用。
(二)内容与结构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文章第3 段起过渡作用。
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第二部分(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
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
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
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
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
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
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
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情: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榕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
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作者儿时在榕树下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夏夜。
这些描写富有生活情趣,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其中,“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在睡意蒙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这两处想象的运用,给美丽的夏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第三部分(11~12段),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回忆结束,也表现出向往和眷恋的感情。
“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运用想象,和上面关于夏夜的描写承接,衔接得自然、巧妙。
再以叶笛的哨音和文章的开头呼应,又以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
文末深情呼唤故乡的榕树,也就是呼唤故乡。
省略号,表示言有尽,而思乡情意无穷。
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榕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
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练。
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三)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散文。
文章先借“榕树”这一事物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通过回忆发生在榕树下的往事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之情,虽形散但神聚,条理仍清晰分明。
(四)写作特点本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文章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
老榕树苍虬多筋的树干,使作者想到了儿时的缤纷之梦;老榕树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勾起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老榕树那“温柔的翅膀”投下的“一地阴凉”,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情思。
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母那慈祥的身影,听到了农人们那充满着原野风味的粗犷小曲,感受到了浓蔚的绿阴里飕飕的凉意……故乡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故乡的人们,远离故乡的游子怎不怀念故乡的榕树? 作者以榕树为凭借,把故乡这些平凡的生活贯穿起来,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叙述明快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议论点到即止,抒情充满激情。
本文的语言很有诗味,细细品读,会觉得自己是在读一首优美的诗。
例如:“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 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三、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1.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
2.文章结构严谨,总体上首尾呼应,最后再次点题,行文内部各层次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作者带儿子在榕树下散步,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引发回忆,想起了故乡的两棵榕树,最后又自然而然回到现实中,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起来。
(二)教学难点1.文章运用了大量材料,文章内容也相当丰富,这得益于联想手法的运用。
2.因此要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三)教学安排2课时。
1课时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而成的严谨的结构。
另1课时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文章优美的、诗意的语言。
四、思考与实践解题1.细腻缠绵。
2.二、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4~10段),是文章的主体,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三部分(11~12段),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眷恋之情。
3.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起来,如“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上。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
4.(1)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2)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怀念,衔接巧妙。
5.榕树是作者回忆故乡的一个线索,一个典型象征物。
五、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
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
1975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1979 年) 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二)关于榕树最大的连体榕树榕树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树木。
当你初次见到它的时候,一定会惊讶不已。
因为它除去中央的主干部分外,还从侧枝上伸出许多离奇的气根,直扎入土中,远远望去,一棵树就仿佛是一片树林。
这种气根由于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所以又称支柱根。
每根支柱根之间的距离很大,往往可以畅通汽车。
唐代诗人许浑的“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荫”。
正是榕树的生动写照!榕树除去有庞大的树冠,离奇的气根之外,在它身上还寄生着多种其他植物,有苔藓、石藓、兰草、藤蔓……它们的枝条从大榕树的顶梢像头发一般披散下来,又钻入土中。
有的寄生植物缭绕盘结在大榕树的主干上,一簇簇的热带兰花生在大榕树的树杈里,飘落下阵阵幽香,真仿佛是一座“空中花园”!花园自然引来小鸟,于是又成了鸟类的天堂。
在广东新会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天马河上,有一个绿色小岛,岛上就有这样一棵被称为“小鸟天堂”的巨榕。
这棵榕树气势磅礴,浓荫蔽日,树冠覆盖着15亩多宽的地面,中间栖息着不可胜数的喜鹊、黄莺、麻雀、灰鹤、白鹤、黑鹤,它们早晨、黄昏,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当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曾来这里赋诗曰:“三百年来榕一章,浓阴十亩鸟千双,共肩差许木棉树,立足长依天马江。
新枝更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全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棵连体榕树。
奇妙的榕树带来奇妙的古迹。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的首府芒市,有一处榕树抱佛塔的奇观。
相传五六百年前,一位僧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佛塔。
不知过了多少年,塔顶长出一棵小榕树。
小榕树渐渐长大,它的根须顺着塔缝向下延伸,扎入土中,渐渐发育成粗壮的树干,把塔紧紧地箍在中间。
其中有些根须还扎在泥砖结构的佛塔躯体里,在佛塔的腹心中发展起来。
在风蚀雨剥和大榕树的袭击下,佛塔最后开裂倾斜了,而大榕树却枝繁叶茂,将高达8米的佛塔全身包裹,人们称之为树抱塔。
在广东省顺德县容奇镇桂州乡还有一座“树桥”的景观。
据传说,在2000多年前,当地人考虑以木搭桥未必耐久,便在河边种了一株小叶榕树,并用大毛竹穿引它的气根,延伸到河的对岸,共有三根,后来,三根气根渐渐长得粗壮,人们便在上面铺搭木板,成为一座异趣盎然的风景桥。
奇怪的是,后来,这株榕树自身又伸出一条四米多长的气根跨向对岸,高出桥面约70厘米,成了一道天然而又别具一格的桥栏杆。
四方慕名远道而来的游客,莫不为这大自然的巧工称叹!——董源编《中国植物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