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的智慧壹孙子兵法与中华权谋_计篇第一

比较两主公元前206年,韩信向汉王说:“让臣来说一下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吼,千人都吓得胆战腿软,但是他不能信任人,把责任交付给有能力的将领们。
他的勇不过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待人,恭敬而慈爱,说起话来,柔和温顺;当部下生病了,他同情病人的痛苦,甚至为他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但是等到部下因有功该封给爵位时,他把刻好的印信,在手中摩弄得把印的象都靡圆了,还捏着不肯授给该封赏的人。
这就是妇道人家的习气———不识大体。
项王目前虽然做天下的领袖,诸侯们都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控制中原的关中,却跑到彭城(今徐州)去,又违背义帝当时与天下诸候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的、喜爱的人,都封为王。
诸候们对他这种自私,十分忿怒不平。
项羽把义帝迁徙驱逐,安置到偏远的江南。
凡是项王军队所过的城邑,没有不被蹂躏得残破毁灭的,所以天下人都非常怨恨,老百姓们都不愿归顺拥戴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强迫罢了!名义上虽然是天下的领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目前看来很强,但很快他就会衰弱下去。
您当初由东方进入秦的武关,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废除了秦朝的苛刻刑法,约法三章。
秦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希望大王在秦国作王的。
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王的属地,只要送一封文告去,就可以收复了!”冯异比较两方将领公元22年,冯异回到父城,对父城县县长苗萌说:“如今各路将领都是勇士,突然兴起,大多凶狠残暴,唯独刘秀将军所到之处不掳人掠货。
我观察他的言论行动,他不是一平庸之辈,我们可以把身心交给他。
”苗萌回答说:“我和你生死一块,我听从你的主意。
”贾诩劝谏魏文帝征讨吴蜀公元223年,魏文帝问贾诩:“我计划征讨不服从命令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应先讨伐哪一个?”贾诩说:“进攻他国,应先在军事上权衡;完成统一的根本大计,则当崇尚道德教化。
陛下应顺形势,接受汉朝禅让,统治全国。
如果推广文教、道德以安抚人心,静观形势变化,平定天下并不难。
《孙子兵法》例释

《孙子兵法》例释前言: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阅读经典也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通过阅读,去体悟经典中的道意。
如果一味跟着经典走,卷帙繁浩,犹如苦海无涯。
道之在军,便是军神,大家细细体悟,会发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祝大家早日明悟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从而一往直前。
经典读起来与看起来,体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文末链接直达原文。
始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个人节选与注释,非完整版)

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方面:1、进行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2、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3、地利,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等;4、将领,将领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要懂得知人善用;5、法规,军队的编制、官吏、军需的管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篇作战篇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看过投机取巧长久的。
战争的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未有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饷军需不用运输三回。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军队后勤保养供给都是用兵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知战机,统兵如臂使指。
第三篇谋攻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
(毁灭别人的国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才不致我方军队受挫而取得完全的胜利)军事谋略,亦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要征服敌国,可用军事手段,但却不是最佳手段,而不通过战争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手段。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避之。
国君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1、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它后退,束缚军队战斗力;2、不懂得军队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3、不懂得军事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第四篇军情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b56fecde80d4d8d05a4fd1.png)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孙子兵法 (全文译文) 一、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古代,兵有战争之意也有兵器之意思。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第一: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第一: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地,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窄以及哪是死地、生地等。
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是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
凡属这五十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深刻了解。
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
要看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鉴赏】立于不败之地,自然可以取胜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鉴赏』
在明了当今社会中国需要在“软战争”上狠下功夫的前提之下,我们需要钻研的,就是如何打好这场战争。
孙子说,要综合比对敌我的五个方面的实力以判断输赢。
事实上,关于胜负之预判,不全如此。
须知“胜负之数在我不在敌,胜负之机在敌不在我”。
只要我方清晰自己的各方面实力,优点和软肋,譬如文中所说的“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综合掌握了天、地、人,达到了各方均有利的情况,使我立于不败之地,自然可以取胜。
事实上,纵观千百年来古今战争,败者之所以失败,皆是源于自我的失败。
或许是轻敌大意,或许是谋略不当,总之,都是自我的纰漏被敌人抓住,冰冷的枪剑狠击要害,于是节节败退,小至失去领土,大至王朝覆灭。
在确保自我立于不败之地后,就要明晰的观察敌方的状况,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对比,制定出正确的进攻方针。
把刀剑用在准确的地方,从敌人的弱点进攻,进而打压敌人的强势之处,使其无法发挥实力,胜利自然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