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始计篇(节选)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前言: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阅读经典也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通过阅读,去体悟经典中的道意。

如果一味跟着经典走,卷帙繁浩,犹如苦海无涯。

道之在军,便是军神,大家细细体悟,会发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祝大家早日明悟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从而一往直前。

经典读起来与看起来,体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文末链接直达原文。

始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一、始计(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始计(翻译)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孙子兵法》——始计篇H

《孙子兵法》——始计篇H

《孙子兵法》——始计篇H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始计篇》)战争是实力的竞赛,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要和别的国家打仗,首先得掂量掂量双方的实力,然后根据客观的实力情况,强还是弱,哪方面强,哪方面弱,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由弱变强,敌由强变弱,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

这是孙子提出“七计”的初衷。

考察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即东方推崇谋略,倾向于“软实力”的较量,包括道义、民心、计谋等;西方注重物力,倾向于“硬实力”的较量,包括经济实力、兵力多少、武器装备等。

中国古代重视谋略制胜,最典型就是刘邦和项羽的一段对话,项羽提出要和刘邦单打独斗决定胜负,那刘邦是显然打不过的,就说“吾宁斗智不斗力”。

在冷兵器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交战各方的经济、兵员、武器装备等“硬实力”相差不是太悬殊,如何对有限的“硬实力”进行运用,“软实力”在制胜中发挥重要作用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到了近现代,如果过分片面强调谋一方面,则是行不通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对两者都要高度重视,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孙子提出的“七计”,除了“兵众孰强”,其余六项都基本属于“软实力”的范畴。

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切不可迷惑于孙子的“软实力”,而忽视“硬实力”的建设。

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孙子比较敌我双方力量的方法论,那就是,要全方位搜集、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基本上能够知道谁胜谁负。

“孰”有“与……比谁更”的含义,不仅要把敌我双方做横向比较,还要在我方和敌方内部与自身做纵向比较。

双方的国家哪个更加政治清明?哪一方的将领更加能干?哪一方更加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政令、军令畅通?哪一方军队数量更多?哪一方兵员素质更强?哪一方的纪律更加公正严明?另外,还要从这七个方面考察我方、敌方各自内部过去如何,现在如何。

孙子兵法(个人节选与注释,非完整版)

孙子兵法(个人节选与注释,非完整版)

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方面:1、进行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2、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3、地利,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等;4、将领,将领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要懂得知人善用;5、法规,军队的编制、官吏、军需的管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篇作战篇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看过投机取巧长久的。

战争的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未有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饷军需不用运输三回。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军队后勤保养供给都是用兵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知战机,统兵如臂使指。

第三篇谋攻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

(毁灭别人的国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才不致我方军队受挫而取得完全的胜利)军事谋略,亦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要征服敌国,可用军事手段,但却不是最佳手段,而不通过战争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手段。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避之。

国君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1、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它后退,束缚军队战斗力;2、不懂得军队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3、不懂得军事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第四篇军情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 •

虚实篇释
• • • • • • • • • • • 丌设防 形迹 消息 我已设法改发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如果一旦造成了我伒而敌寡的有利态労,邁就能造成以伒击寡的时机 ,邁举不我军直接交戓的敌人就有限了。 依我看来,即使敌国军队再多但丌知我军虚实,邁对叏得戓争的胜利 又有什举关系呢? 创造 要认真分析判断敌情,以推至敌人作戓计划的得失。挅逗敌人,从而 了解敌人行军的觃律。 向敌人示形诱使敌人暴露形迹 试探性进攻(拍少量兵力同敌人周旋) 藏得很深的间谍
始计篇释
• 慎重考虑 • 要用五项决定戓争胜贤的基本因素为纲要 ,把敌对双方的伓劣条件做比较,来探索 戓争胜负的情労。 • 意愿一致 • 为君主死 • 经过对利害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意见得到 采纳,然后就造成有利的态労,作为外地 的辅佐条件 • 利用有利的情冴,而采叏灵活的戓术
第二篇作战篇
• 孙子曰:凡用兵乀法,驰车千驷,革车 千乘,帞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乀 费,宾客乀用,胶漆乀材,车甲乀奉, 日费千釐,然后十万乀师丼矣。 其用戓也胜,丽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 屈,丽暴师则国用丌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侨乘其弊而起,虽有智 者,丌能善其后矣。 敀兵闻拙速,未闻巧乀丽也。夫兵丽而 国利者,未乀有也。 敀丌知尽用兵乀害者,则丌能尽用兵乀 利也。 善用兵者,役丌再籍,粮丌三载。叏用 二国,因粮二敌,敀军食可足也。 • 国乀贫二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 二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 急二丘役。力屈才殚,中原内虚二家。 百姓乀费十去乀七;公家乀费,破车罢 马,甲胄矢弩,几楯蔽橹,丘牛大车, 十去乀六。 敀智将务食二敌,食敌一钟,当吾事十 钟 ;萁秆一石,当吾事十旦。 敀杀敌者,怒也;叏敌乀利者,货也。 敀车戓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乀,卒善而养乀, 是谓胜敌而益强。 敀兵贵胜,丌贵丽。 敀知兵乀将,生民乀司命,国家安危乀 主也。

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兵法(原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孙子兵法》在线阅读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第一章计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为兵法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关乎生死存亡,所以必须深刻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首先用五个事项来考察,并对其情况进行判断: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贵乎民生,而轻死,重关生死之权,易以动众也。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共识,重视民生,对于生死权重,易于激励人心。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表示天气、季节等自然因素。

地者,距离、难易、广狭、险易也。

地指的是地理上的距离、难易,以及地形的广狭以及险易程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指的是指挥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肃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烦也。

法表示组织管理、制度、纪律等。

凡此五者,将近者存,将远者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离得近的存活,离得远的灭亡。

故合五利,而五危,五易,而五难。

所以要协调五利,警惕五危,借助五易,克服五难。

总之:
孰能通此五者,可以使民与上同意,可以使虏与敌争锋,可使寡人有所取于国家。

故经之以五事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阳、阴者,天地之道也;变化、循序者,兵主之道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此兵之姿势也。

所以见胜于无形,而不可诱也。

能而示之不能,进而示之不进,退而示之不退,是谓诡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