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原文篇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展开全文《孙子兵法》01章始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作者:孙武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
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和译文

孙⼦兵法全⽂和译⽂孙⼦兵法全⽂和译⽂ 《孙⼦兵法》⼜称《孙武兵法》、《吴孙⼦兵法》、《孙⼦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下⾯是⼩编整理的孙⼦兵法全⽂和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始计第⼀ 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索其情:⼀⽈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狭、死⽣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之不能,⽤⽽⽰之不⽤,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实⽽备之,强⽽避之,怒⽽挠之,卑⽽骄之,佚⽽劳之,亲⽽离之,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始计第⼀】 1.孙⼦说:战争是⼀个国家的头等⼤事,关系到军民的⽣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五个⽅⾯的分析,七种情况的⽐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是道,⼆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标相同,意志统⼀,可以同⽣共死,⽽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阔、狭窄,是⽣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原文篇

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de)大事.它关系到军民(de)生死,国家(de)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de).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de)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de)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de)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de)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de)组织编制、将吏(de)管理、军需(de)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de)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de)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de)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de)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de)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de)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如果能听从我(de)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de)计谋,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筹谋有利(de)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de)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即是凭藉有利于己(de)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de)主动权.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扰他;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de)奥妙,是不可预先讲明(de).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de),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de),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敌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译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de)一般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de)经费,款待使节、游土(de)用度,作战器材(de)费用,车辆兵甲(de)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这样(de)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de)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过为讲究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待久(de)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de)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de)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de)有利方面.善于用兵打仗(de)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de)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贫困(de),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世族贫困.临近驻军(de)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国家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役.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世族(de)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政府(de)财力,也会由于车辆(de)损坏,战马(de)疲敝,盔甲、箭驽、戟盾、矛橹(de)制作补充以及丘牛大车(de)征用,而损失掉十分之六.所以,明智(de)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消耗敌国(de)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de)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de)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de)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财货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de),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de)人,并且换上我军(de)旗帜,混合编入自己(de)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使用他们,这也就是所谓愈是战胜敌人,也愈是增强自己.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懂得如何用兵(de)将帅,是民众生死(de)掌握者,是国家安危(de)主宰.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译文孙子说:战争(de)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de)“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de)“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de)“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de)“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de);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de).所以,用兵作战(de)上策是用谋略胜敌,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歼灭敌人(de)军队,下策才是强攻敌人(de)城池.攻城(de)办法是不得已(de).制造攻城(de)大盾和辒,准备攻城(de)器械,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de)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愤怒(de)情绪,驱使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de)灾难.所以,善于用兵(de)人,使敌军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de)城地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de)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de)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攻敌(de)法则.因此,用兵(de)原则是,有十倍于敌(de)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de)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de)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有与敌相等(de)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方就要坚壁自守,实力弱于敌方就要避免作战.所以,弱小(de)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de)俘虏.将帅好比国家(de)辅木,将帅对国家如能像辅车相依,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相依有隙,未能尽职,国家一定衰弱.国君危害军事行动(de)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要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要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de)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de)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de)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de)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de)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预知胜利(de)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de),能够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de),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de),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de),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de),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de)方法.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de)人,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de)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de)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de)条件,而不可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可强求.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想要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采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善于防御(de)人,隐蔽自己(de)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de)人,展开自己(de)兵力就像自重霄而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de)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de)见识,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de).激战而后取胜,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de).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霆谈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de)善于打仗(de)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de)敌人.因此,善于打仗(de)人打了胜仗,没有卓异(de)胜利,没有智慧(de)名声,没有勇武(de)战功.所以他们取得胜利,不会有差错.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de)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de)基础之上,是战胜那已处于失败地位(de)敌人.善于打仗(de)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de)机会.所以,胜利(de)军队先有胜利(de)把握,而后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de)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领导战争(de)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够掌握胜败(de)决定权.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土地面积(de)“度”,二是物产资源(de)“量”,三是兵员众寡(de)“数”,四是军力强弱(de)“称”,五是胜负优劣(de)“胜”.敌我所处地域(de)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de)“度”;敌我土地面积大小(de)“度”(de)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de)“量”;敌我物产资源多少(de)“量”(de)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de)“数”;敌我兵员多寡(de)“数”(de)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de)“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de)“称”(de)不同,最终决定战争(de)胜负成败.胜利(de)军队较之于失败(de)军队,有如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de)优势;而失败(de)军队较之于胜利(de)军队,就像以“铢”称“锰”那样处于绝对(de)劣势.军事实力强大(de)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de)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de)“形”.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放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de)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指挥号令(de)问题;统帅全军能够使它一旦遭到敌人(de)进攻时而不致失败,这是“奇”“正”(de)战术变化问题;军队打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是“避实就虚”(de)正确运用问题.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教,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de)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de)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de)更迭.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音(de)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de)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味道,可是五味(de)变化,就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可是“奇”“正”(de)变化,就无穷无尽.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旋绕不绝,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湍急(de)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能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de)“势”,雄鹰迅飞搏击,以至能捕杀雀鸟,这就是短促急迫(de)“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de)人,他所造成(de)态势是险峻(de),发出(de)节奏是短促(de).湍急(de)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能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de)“势”,雄鹰迅飞搏击,以至能捕杀雀鸟,这就是短促急迫(de)“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de)人,他所造成(de)态势是险峻(de),发出(de)节奏是短促(de).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de);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造成(de);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de).善于调动敌人(de)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用这样(de)办法去调动敌人,用重兵来伺机掩击它.善于作战(de)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de)态势,而不苛求部属,所以,他能不强求人力去利用和创造有利(de)态势.善于创造有利态势(de)将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石头(de)特性,放在安稳平坦(de)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de)地方就滚动;方(de)容易静止,圆(de)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de)人所造成(de)有利态势,就像滚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势”虚实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远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致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故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之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译文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de)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de)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de)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进入我预定地域(de),是用小利引诱(de)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de),是制造困难阻止(de)结果.因此,之所以敌人休息得好能使疲劳,敌人粮食充足能使他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能使他移动,因为出击(de)是敌人必然往救(de)地方;行军千里而不劳累,因为走(de)是没有敌人阻碍(de)地区;进攻而必然得手(de),因为进攻(de)是敌人不防守(de)地点;防御而必然能稳固(de),因为防守(de)是敌人必来进攻(de)地方.所以善于进攻(de),使敌人木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守(de),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行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见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de)主宰.前进而敌人不能抵御(de),是因为袭击他空虚(de)地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de),是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要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作战,是因为进攻敌人所必救(de)地方;我军不想打,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是因为使敌人改变了进攻(de)方向. 示形于敌,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de)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能用十倍于敌人(de)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就造成了我众敌寡(de)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de)敌人就有限了.我军所要进攻(de)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所要防备(de)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de)地方越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de)敌人就少了.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de)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de)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de)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de)兵力就薄弱;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薄弱,是因为处处去防备;兵力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 所以,能预知交战(de)地点,预知交战(de)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就左翼也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也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依我分析,越国(de)军队虽多,对争取战争(de)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de).敌军虽多,可以使他无法同我较量.所以筹算一下计谋,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de)优劣;挑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de)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de)地步,就看不出行迹;看不出行迹,即便有深藏(de)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de)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de)方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奥妙.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de)方法,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出奇制胜(de).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de)方式,而是适应不同(de)情况,变化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
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
四时节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
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筹谋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
所谓态势,即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
因此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
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扰他;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他。
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
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讲明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
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敌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土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过为讲究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待久的现象。
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
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
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世族贫困。
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
国家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役。
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世族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政府的财力,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战马的疲敝,盔甲、箭驽、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财货奖赏。
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
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使用他们,这也就是所谓愈是战胜敌人,也愈是增强自己。
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如何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
【译文】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谋略胜敌,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歼灭敌人的军队,下策才是强攻敌人的城池。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制造攻城的大盾和辒,准备攻城的器械,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
将帅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驱使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
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地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
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方就要坚壁自守,实力弱于敌方就要避免作战。
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好比国家的辅木,将帅对国家如能像辅车相依,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相依有隙,未能尽职,国家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要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要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
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
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