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始计篇与作战篇汇总
《孙子兵法》读后感——始计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始计篇《孙子兵法》读后感——始计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始计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析:孙子说:战争,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懂它。
理解:这块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
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决定了国家的合法性,战争是决定了国家的存亡。
2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解析:所以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解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理解:这句话讲了分析战争的五要素,讲解分析战争的方法论,提纲挈领。
3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解析:道,让国家上下各个阶层团结一致,可以一起同生共死不怕危险。
理解:这块涉及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的价值观、舆论宣传、统一战线等。
本质上就是人心向背定成败,人心即大道。
4原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解析:天,昼夜、冷暖、不同时间导致的对人的条件限制情况。
理解:讲外在的天气、时令变化导致的环境变量对人的影响。
5原文: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解析:地,距离远近程度、地势险要程度、地貌的宽窄程度、地形上的生死退路分布。
理解:讲客观的地理对人影响。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孙子这里,人和即道,天时即天,地利即地。
但是孙子所用的这些概念要比孟子用的这些概念更广博深刻。
6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解析:将,专业力,忠诚度,同理心,意志力,执行力。
理解:将主要指的是主将的专业素养、领导力和管理能力。
智,是主将个人专业素质和能力。
信,可以理解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可靠,是否有信念,是否有信仰,是忠诚度的体现,是否忠诚于国,是否能够让军队保持忠诚。
孙子兵法的读书心得总结(31篇)

孙子兵法的读书心得总结(31篇)《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
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
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
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在开篇即提出了作战取胜的五个重要因素。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倾向你这边。
道是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
“天”、“地”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条件。
“将”说的是领导者的策略、领导能力。
“法”强调法规纪律。
“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古代,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
在计篇中孙子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说明孙子战争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表明孙子对于是否进行战争相当审慎;“兵贵胜,不贵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则表明孙子对如何进行战争相当谨慎。
孙子认为战争胜败的五项基本因素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
政治,是讲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
天时,是讲昼夜、阴晴、寒冬等季节变化。
地利,是讲远途、近路、险要等地形条件。
将帅,是讲才智、诚信、仁慈等条件。
法制,是讲部队的编制、将帅的职责等部队基本情况。
孙子认为用兵作战不单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它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决斗。
战争是以有生力量为主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智力斗争,使用诈术是它的特征。
用兵作战以欺诈为原则,要领在于诡诈(欺骗)。
其诡道思想在“诡道十二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诡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远4、远而示之近5、利而诱之6、乱而取之7、实而备之8、强而避之9、怒而挠之10、卑而骄之11、佚而劳之12、亲而离之。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孙⼦兵法⼼得体会(通⽤6篇)孙⼦兵法⼼得体会(通⽤6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作⽣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我。
很多⼈都⼗分头疼怎么写⼀篇精彩的⼼得体会,下⾯是⼩编整理的孙⼦兵法⼼得体会(通⽤6篇),欢迎⼤家分享。
孙⼦兵法⼼得体会1 那⼀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构成了三⾜⿍⽴的形势。
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后,亲率⼤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
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我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分重要,于是,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了。
刘备⽤“知迂直之计”转败为胜,迫使曹军退出四川。
我读完⼗三篇之后,明⽩了打仗不仅仅要有兵⼒,还要有计策。
《孙⼦兵法》说:“知彼知⼰,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我理解就是要明⽩⾃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竞争谋个位置或者某个⽬标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的同事中哪个最具有竞争⼒,对你最有威胁,他的长处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衡量⼀下⾃我是继续与他争下去,还是另谋他就,还是韬光养晦,应对现实,调整为其他更实际的⽬标。
《孙⼦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要素是:⼀⽈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道就是道义,就是要坚持正义,做官要正直,这样你才能在道义上占有优势,才能上上下下都⽀持你,天就是天时,你时机没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跃跃欲试,锋芒毕露,欲速则不达,你时机到了,接把握住机会,略做努⼒,⼀切⽔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与位置是不⼀样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争取下⼀个⽬标就有利的多,反之则很吃⼒或者根本没有期望;将就是⾃⾝的潜⼒,没有潜⼒再好的天时地利也只能⽩⽩浪费;法则是⼯作⽅法,如何团结同事,加强群众基础。
《孙⼦兵法》说:“故兵⽆常势,⽔⽆常形。
”⼯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孙子兵法始计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始计篇读后感《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管理、策略规划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兵书之一。
在读完《孙子兵法》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作者孙武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策略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实力和了解敌人的实力,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战争,同时也可以用于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各个领域。
另外,《孙子兵法》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策略和指挥战斗的原则,如“兵不厌诈”、“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在实际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不仅可以指导军事行动,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比如“兵不厌诈”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要善于用计谋和诡计,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原则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除了战争策略和指挥原则,孙子兵法还提出了许多关于领导和管理的思想。
比如“用兵之法,高者为下,下者为上”、“上下同欲者胜”等等。
这些思想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尊重下属的意见,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些思想在管理学和领导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行为。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战略思维的书籍,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军事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策略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领导和管理的智慧。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读后感(1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1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企业文化。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必须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做出不一样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
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应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应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
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能够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
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激励机制。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当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
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当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
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
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
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
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异常是在今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读后感2《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
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孙子兵法读后感14篇

Never fall is not considered glorious. It is the greatest honor to stand up again after every fall.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孙子兵法读后感14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谋攻篇:不战而胜!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三部分,知彼知己,告诉我们“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的思想。
这一篇__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四部分,不战而胜。
一、兵法解析军、旅、卒、伍是古代军队的编制,12500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0人为伍。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制胜韬略,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其中最好的。
孙子透彻地阐发了全胜战略的思想内容。
他一气说出五个“全”字,并用五个“破”字作为反衬,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对敌要尽量做到不战而战,这样才能全其国,全其军,全其旅,全其卒,全其伍,才能不战而胜。
为什么百战百胜却不是善之善者呢?因为孙子所追求的不是那种付出惨重代价的苦涩的胜利之果,而是要获得既迫使敌人屈服又使自己丝毫不损的“全胜”。
孙子认为,即使一方百战百胜,也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得千里运粮,这样日费千金,何况战场上双方拼杀,“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如果“伐谋”“伐交”,不费一兵一卒就使敌人降服,这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始计篇后有感

《孙子兵法》始计篇读后感读孙子兵法始计篇后有感孙子兵法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古代中国兵法的集大成者。
其内容全面系统,包含兵法的各个方面,给我提供了深入了解战争和谋略的机会。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始计篇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其中的智慧和精髓。
灵活应对的重要性在始计篇中,孙子提到了“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这里强调了对战场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灵活应对的重要性。
只有在深入研究战场形势的基础上,才能找准对敌方的突破口,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个思想启示我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不仅要了解问题的本质,还要深入研究相关因素,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种灵活应对的思维方式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很大的帮助。
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孙子强调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得人者显,失人者伏。
”这句话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一个优秀的将领需要善于合理利用和配置手中的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战争效果。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管理和领导。
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取得最好的战果。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到了“故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者,每战必殆。
”这句话强调了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只有对敌我双方情况都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到预测和规划。
在我看来,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各个领域。
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才能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且更好地解决问题。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孙子在始计篇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说:“凡治众易,治寡难。
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制寡如制众,犹闭室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需要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专长,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协同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孙子兵法第二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第二篇读后感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二部分,速战速决,告诉我们“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久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的思想。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始计篇”的第三部分,选将。
一、兵法解析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意思就是:熟谙军事,懂得用兵的将帅,实际掌握着军民的生杀大权,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孙子在《作战篇》中的这句结语,指出了将帅在军队和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
事实也确实如此。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许多败北与失利,都与将帅的指挥失误和统帅部的用人失策相关。
赵王错用赵括,导致长平之败。
孔明误用马谡(su),才有街亭之失。
反之,正确选用将领,往往能创造奇迹。
韩信月下追韩信,方有楚霸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孙权慧眼识陆逊,才有江陵、彝陵之战的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选将任人上,决不可草率。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首先要求主帅在选将任人上能择人而用,让智慧超群的将领担任重任。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手下的一个叫韩信的小官吏私自离开军营,当时谁都不在意,萧何知道后,策马去追韩信。
萧何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十分了解,多次向刘邦推荐要重用韩信,正在这时,韩信偷偷逃离了汉军。
两天后,萧何把韩信劝回军营。
刘邦见萧何回来,嗔怪道:“一个小小的官吏,值得你去追回来吗?”萧何说:“大王如果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非得重用韩信不可,他是国内的奇才。
”刘邦听萧何这么一说,动了心:“我就封他个将军吧!”萧何说:“这还不够。
”“那就拜韩信为大将,把他叫来,当场拜他。
”“拜大将是件庄重的事情。
大王应挑选吉日良辰,斋戒沐浴,搭设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韩信才能行使大将职权,为大王的帝王之业效命。
”刘邦照萧何说得去做了。
韩信拜将后,统率大军,独当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始计篇与作战篇汇总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始计篇与作战篇汇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始计篇与作战篇汇总!
第一篇:始计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纵览全书的纲,也是全书的总则。
本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讲述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
第二,从整体、战略高度阐述君主(统帅)用兵首先考察的五个基本的主客观条件,这就是:政治状况或政治路线;天时;地利;将领;军队的编制与法令、法规。
强调君主必须对上述五方面条件做深入的了解和衡量,才能创造有利的客观形势,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三,阐述用兵时必须掌握的特殊法则。
指出用兵的特点是要“因利而制权”,要行“论道”。
只有善于根据战争情势的变化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特别是善于运用种种计谋制造假象,欺骗敌人,才能克敌制胜。
最后,强调用兵之前在庙堂之上进行周密谋算(即从所属五方面进行衡量与谋划)的重要性,指出这是预计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二篇:作战篇
兵贵胜,不贵久:本篇是继《始计篇》计“五事”。
本篇特别是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后,进而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
第一、指出用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在用兵之前必须从军队数量、武器、车马、粮食、资财等方面做充分准备,不可以轻易用兵。
第二,指出用兵出征既有能拓展疆土或保卫领土的有利一面,又有丁壮伤亡、财力消耗的有害的一面,故而用兵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只宜速战,不可旷日持久,即便是计谋稍差,也应速战速决,决不可依仗计谋高超而持久用兵,以致招来“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后患。
强调只有深刻了解用兵之害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用兵之利。
第三,指出凡是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两点:一是从战略上讲,不使用兵时间持续很长,要“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国家财力枯竭的局面;二是从策略上讲,重视从敌国补充粮食供给,经“因粮于敌”,一大大节省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第四,进而提出,不仅要重视从敌国补充粮草,还要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
其办法,一是用物质奖励方法激励士兵奋勇夺取敌军战车,用以武装自己;二是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自己的兵员不断得到补充,这样便可越战越胜。
最后,“兵贵胜,不贵久”,是基于战争对经济力量的依赖和战争利害关系的分析,得出的必然结论。
然而,真正要做到“速战速决”,成功地实施“以战养战”,实现“胜敌而益强”,关键的因素在领兵打仗的将帅。
没有深知用兵之利害、正确执行既定方针的将帅,不仅不能速战速决,反而有可能造成危局,使国家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
作者:浩瀚若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