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

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针对当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化情况,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显得愈发重要。
水生生物作为水环境中的指示物种,其受到污染的敏感性和综合反应能力使其成为环境质量评估的有效工具。
因此,本文将介绍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的意义、常用的监测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的意义水生生物具有定居性、长期暴露性以及生物积累性等特点,具备了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代谢能力。
当水体发生污染时,水生生物往往是环境中最早出现异常变化的生物。
水生生物可以通过研究其丰度、种类多样性、生物量、生殖等指标,来判断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此外,水生生物在受到污染物胁迫时,通过改变其生理和生态学特征,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因此,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的常用方法1.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物标志物是指那些在受到有毒物质暴露后可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生物分子或生物体。
通过研究生物标志物的存在和变化,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
例如,鱼类鳃组织中的丙醛酸脱氢酶活性可以用来评估水体中的汞污染程度。
2. 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是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中的重要手段。
包括水体的pH值、溶解氧浓度、浊度、温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水体受污染程度,为评估水体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3.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态功能等参数,可以揭示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环境污染情况。
例如,观察水生生物种类的减少或不存在情况,可能意味着水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三、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监测需求的增加,水生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也将迎来一些新的趋势。
1.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监测方法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水生生物监测数据,可以实现对大范围水环境的监测,提高监测效率和精确度。
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Zh n i g a g Pn
( h ro ni n etl n oi tt n Inr n o a 07 0 ) TeO ds v om na Moi r gSai , n e Mog l 100 E r t n o i
物, 却可以将长期 的污 染状况 反映 出来 。( ) 果更加 直接 2效
敏感 。某些生物 能够对 一些 连精密 仪器都 无法 检测 出 的微量 污染物产生反应 , 并表现 出相应 的受危 害的效应 。( )易于 3 富集污染物 。处 于生态 系统中的生物 , 通过食物链 可 以把 环境 中的微量有毒物质予 以富集 ,当到达 该食物链 末梢 时 , 将污 可 染物浓度提 高达数万倍 。( )监测 功能 更加 多样 化 。与理 4
i e d hc hs e sdi ev o m na m nt n , nl e m jr olm t rsn s g n r e epopc a dd— r gm tosw i a enue n i n et o ir g aa zs ao rbe sa peet t ea dpei s h rset n i n h h b n r l o i y p a vw t
水质 监测 的最终 目的是通 过对水 环境 中各 污染指 标 的定 量分析来 准确 、 全面 、 及时地掌握水 环境质量 的动态 变化特 征 , 为水环境 的管理 、 资 源的保 护 、 水 以及 水污 染 的防治提 供 可靠 的依据 。因而 , 水质监测是开展水 资源调 查评价 、 污染预测 、 水 预报 和治理 的基础 , 是实施一 系列 水资 源保 护措施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传统 的理化 分析在环境监测 中起 了很 重要 的作 用 , 能准 确定量分析污染 物中主要成分 的含 量 , 是不能直 接反 映各 种 但 有毒物质对环境 和生物 的综合 影响 。生 物监测 技术诞 生 于 2 0 世纪初 , C i s Sh l 由 ar 和 ea e最先提 出了“ 物监测革命 ” n i 生 口号 。 2 0世纪 9 0年代 , 细胞 生物 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 , 加
水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技术

水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技术水是生命之源,但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给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确保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变得至关重要。
而生物监测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水环境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技术,并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生物指标监测技术生物指标监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而进行的监测方法。
通过观察或测量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反应,可以评估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影响。
例如,水中鱼类的存活率、生长状况和生殖能力等指标可以反映水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浓度和毒性。
通过观察这些生物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水环境污染的情况。
生物指标监测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全面评估水环境的综合污染情况,而不仅仅是某种特定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生物指标监测技术还可以提供有关污染物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过程的信息,从而帮助科学家理解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影响。
因此,生物指标监测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物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而构建的监测方法。
通过将特定的生物分子(如酶、抗体、DNA等)与传感器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特定污染物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监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快速、便携、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和实时监测等优势。
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生物传感器技术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可以减少实验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在实时监测中提供准确的结果。
因此,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实际的水环境污染物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遗传毒性评价技术遗传毒性评价技术是一种通过评估环境样品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害程度而进行污染监测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常基于细菌的遗传学反应,细菌暴露于环境样品中后,通过检测细菌DNA的变异或突变来评估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
遗传毒性评价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快速、经济和可靠等优势。
水生态监测方法介绍及研究进展

水生态监测方法介绍及研究进展作者:焦振寰杨艳彬宋久林张清涛刘英超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4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也愈发明显,比如出现的水体污染、河道断流等问题,因此保护水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能够看出修复水生态的工作已变成首要任务。
监测水生态是修复水生态的基础工作,因此水生态监测需要及时提供精准信息,这对于修复和保护水生态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究水生态监测和评估内容,分析有关水环境监测技术的评价模式和优缺点,为今后监测水生态提供保证。
[关键词]水生态监测;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X832[文献标识码]A水生态学包含着生态学、水文学、水力学等多个学科,属于综合型水文学,主要用于预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出现的因子变化状况。
监测水生态是保护和优化水资源的保证,并且也是管理水资源的主要措施,最主要是在水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经济虽然发展快,但是在水资源和水环境上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出现了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水生态目前主要的任务便是恢复或维持水生态系统功能。
1 水生态监测现状监测水环境中的水生态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監测技术包含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水文技术等.监测内容有生态环境要素、生物状况、环境生态结构等,从水生态完整性的角度来评价水环境质量以及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更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
水生态文明的中心思想是科学发展观,通过因水制宜以及协调自身承载力和水生态环境的方式开展工作。
合理规划和使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是实现水生态文明的保障。
在水体中,水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环境、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关系。
1.1 监测指标水生态监测用于水质监测,测试指标为COD、BOD等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大量的废水进入到水体中,同时将重金属、有机物等指标引入水体,此些指标能够瞬时反应出水体状况,但却无法展现出河中的化合物,也无法表现出对环境生物产生的影响。
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监测与控制研究

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监测与控制研究水环境是生命之源,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监测与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监测的意义不可忽视。
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于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污染物可能导致水源和水体中疾病的传播,如腹泻、肠道传染病等。
因此,通过对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保护人类和生物的健康。
其次,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监测方法应该多样化和全面化。
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PCR技术、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等。
传统培养法能够准确鉴定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物,但对于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污染物监测效果较差。
PCR技术能够快速检测微生物DNA,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用于各类微生物污染物的监测。
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进行快速检测和分类。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水样中微生物的整体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状况。
此外,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需要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减少微生物污染源的输入。
另一方面,需要改进水处理技术,提高对微生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污染物。
此外,一些新兴的水处理技术也值得关注,如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电化学氧化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效、环保和经济等优点,在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面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后,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监测与控制研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监测和控制难度较大。
其次,传统的微生物监测方法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和复杂的操作步骤,不够快速和便捷。
水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水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水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
一、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是指通过观测、分析和评估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来获得水质状况的技术手段。
它为水环境污染的评估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实时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水质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实现对水质的24小时不间断观测。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和快速反应的特点,可以提供及时的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的敏感性,通过对生物指标的监测,了解水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例如,利用微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监测水体中的寄生虫和藻类等有害生物。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获取水环境的影像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估算水质状况。
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高精度、低成本和长时间连续监测的特点,可实现对广大水域的监测。
二、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从根源上减少和消除水环境污染物的技术方法。
它能够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生物相互作用来修复污染水环境。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湿地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
例如,湿地修复可以通过湿地植被的吸附、分解和转化作用,降解有机物和去除重金属等污染物。
2. 物理化学治理技术:物理化学治理技术利用物理和化学现象来除去污染物或改变其性质。
常见的物理化学治理技术包括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
例如,利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利用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水的分离和纯化。
水污染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水污染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活动的广泛开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及时、准确地监测水污染状况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水污染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传统的水污染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物理监测。
化学分析法通过对水样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物理监测则侧重于测量水的物理性质,如温度、浊度、电导率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水污染的情况,但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例如,化学分析往往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耗时较长,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测;物理监测则只能提供一些间接的信息,对于一些微量的、复杂的污染物难以准确检测。
为了克服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现代水污染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生物监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监测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和响应特性,通过观察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来评估水污染状况。
例如,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在受到污染时,其行为、生长、繁殖等方面会发生改变,通过监测这些生物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水污染的存在和程度。
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监测具有灵敏度高、能够反映综合污染效应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生物个体差异大、监测结果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
传感器技术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传感器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水体中的各种参数,如溶解氧、pH 值、重金属离子浓度等。
随着纳米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性能不断提升,体积越来越小,灵敏度和选择性也大幅提高。
同时,多参数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一次监测能够获取更多的水质信息,为全面了解水污染状况提供了便利。
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大范围的水污染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可以获取大面积水体的光谱信息,从而反演水质参数。
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新进展

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新进展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迅猛进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深受广大民众关注。
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新进展。
一、传统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在过去,传统的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依赖于大型实验室进行采样分析,繁琐而费时。
最常见的监测方法是采集水样后运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而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测试,来判断水质污染情况。
大量的样品采集和造成的大量污染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样品运送过程中可能会被污染或者稀释,进而影响监测结果。
二、新兴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相反的是,新兴的技术在监测时可以实时测量水体参数,比如水温、PH值或者浊度等,可以大大提高监测效率。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常用的技术,通过对某一水域的高精度地图进行拍摄和传感器安装,可以快速掌握该水域的污染情况以及水质等级的变化,使得监测周期更加短暂。
另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成数据处理和分析,如聚类、分类、回归和模型预测。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识别模式、开发模型,然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类判断,准确地诊断水环境是否被污染,从而更快地传达警报信息。
三、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前景展望新兴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更为人们的日常保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监测仪器仍然较为昂贵、寿命短、数据维护、处理和解释需要专业人员等。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研究和领域的进展,确定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推广应用是当务之急。
总之,面对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全球环境危机,人们需要重视并投资研究新兴技术,更好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和保障人民健康和未来永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陈鸣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摘要扼要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理论、方法和特点。
综述了近年来水污染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动态与方向。
阐述了水污染生物监测近期研究方向。
关键词:水污染生物监测研究进展1 引言生物监测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将其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程序中的一门科学。
生物监测的目的是希望在有害物质还未达到受纳系统之前,在工厂或现场就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检测出来,以免破坏受纳系统的生态平衡;或是能侦察出潜在的毒性,以免酿成更大的公害[1]。
生物监测是理化监测的重要补充,对于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化监测一般只考虑瞬时污染状况,要做到长期连续监测,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合适的。
要了解污染的累积效应,采用生物监测更合适。
同时,仅利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值来反映污染程度及危害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某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极微不等于毒性极微,反之亦然。
用生物监测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指示生物对污染物毒性反应的敏感性,便能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污染状况。
2水污染的生物监测2.1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在一定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关系。
水环境中进入的污染物质,必然作用于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影响生态系统中固有生物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稳定性、生产力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一些水生生物逐渐消亡,而另一些水生生物则能继续生存下去,个体和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
水污染生物监测就是利用这些变化来表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2]。
2.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特点同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自己的特点:生物监测能反映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理化监测是定期采样,结果不能反映采样前、后的情况,而水中生物,汇集了整个生长期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有些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很敏感,有些连精密仪器都测不出的微量元素的浓度,却能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而被测出[2]。
生物监测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生物监测不能定性和定量地测定水质污染;检测的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检测;某些生物检测需时较长。
2.3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2.3.1利用指示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或消失、数量的多少来监测水质许木启[3]利用白洋淀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变化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程度。
结果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耐污种类逐渐减少,广布型种类逐渐出现较多,在下游许多正常水体出现的种类均有分布;同时,原生动物由上游的鞭毛虫至中游出现纤毛虫,在下游则发现很多一般分布在清洁型水体的种类,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到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减轻,水体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自净功能。
2.3.2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质蒋昭凤等[4]用底栖动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湘江水质污染,结果发现湘江干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从上游到下游呈减少趋势,表明毒杀生物的有毒物质对湘江的污染较为明显,并且可根据湘江干流各断面种类数的减少程度判断出各断面的污染程度;同时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也呈减少趋势,说明这种有毒污染仍在发展之中。
2.3.3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是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水质污染状况。
Belding[5]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
德国[6]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
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
3国内外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近几年来,应用生物监测环境技术的研究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监测物,提高了生物检测的灵敏性。
3.1 水污染生物监测及其检测的新方法3.1.1 利用遗传毒理学监测水体污染环境污染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细胞遗传物质造成的损害。
因此,近20年来环境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细胞微核技术和四分体微核技术在动植物以及人类染色体受外界理化因子的损伤等方面的分析、诱变剂的测试筛选,以及应用于环境监测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7]。
微核在生物细胞内的形成途径以及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用微核测定法替代染色体畸变方法来监测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最常用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技术是一种以染色体损伤及纺锤丝毒性等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监测方法,该技术自1982年由Degrassi等建立以来,在环境诱变和致癌因子的检测研究中,特别是在水质污染和致突变剂检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8]。
吴甘霖[9]在利用水花生根尖微核技术(MCN)对马鞍山市废水的监测研究中,发现利用水花生根尖微核可作为监测水体污染的新材料。
其根尖细胞微核率MCN(‰),不仅可用于监测不同废水的污染程度,而且由于该植物长期生活在污染水体中,还能反映不同废水的污染物富集程度及现状。
当外界环境中存在一定浓度的致突变物时,可使细胞发生损伤,从而使微核细胞率上升。
另外微核细胞率的上升,提示环境中存在有致突变物,即受试水样中含有能打断DNA分子的诱变剂或能打断纺锤丝的纺锤丝毒剂,从而表现出遗传毒性。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即彗星试验也是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
它比微核试验更有益,因为环境中的遗传毒物浓度一般很低,而彗星试验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度灵敏性,所研究的细胞不需要处于有丝分裂期。
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目前它已经被用于检测哺乳动物、蚯蚓、一些高等植物、鱼类、两栖动物以及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细胞[11]。
Mirjana Pavlica等[10]用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的淡水蚌类(Dreissena polymorpha Pallas)血细胞进行彗星试验,观察血细胞中DNA损伤程度。
在进行实验室实验和原位实验后,发现高浓度的PCP(80g/L)会引起血细胞中DNA断裂,表明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能够监测水体中PCP污染。
SOS显色法[12]是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遗传毒性检测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及假阳性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遗传毒性的测定中。
其原理是:在DNA分子受到外因引起的大范围损伤、其复制又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会导致一种容易发生错误的修复。
所有这些在遗传毒物处理后大肠杆菌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应统称为SOS应答。
SOS显色法有许多优于Ames的特点:(1)快速、简便,测定过程只需7h;(2)灵敏,被处理的细胞全产生或不产生SOS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β-ONPG(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分解产物非常灵敏;(3)准确,SOS显色法测定的是遗传毒物对细胞原发的直接反应,其阳性结果十分可信,而Ames试验的假阳性率较高。
因此,SOS显色法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成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水质监测评价方法。
3.1.2 微型生物监测(PFU法)以前生物监测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分类和结构方面。
然而,生物系统的结构变化并非总与生物系统的其它变化相关联,仅以某个种类、某个种群构成的生物反应系统的变化来评价一个水生生态系统,其偏差较大。
因此,为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完整反应,要求我们在生物系统(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选择超出单一种类水平即群落或生态系统来作为生物监测的生物反应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均进行研究。
美国Cains创建了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简写为PFU)测定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而进行监测预报的新方法。
中科院水生所沈韫芬研究员把PFU应用到生物监测中,并使PFU法成为我国生物监测的一种标准方法[13]。
PFU法适用于原生动物、藻类对水质的检测。
此方法可以鉴别水体是有机污染还是毒性污染。
尹福祥、杨立辉[13]应用PFU法对某印染厂印染废水处理设施的净化效能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均较好地反映了印染废水的净化效果。
与经典的生物监测方法相比,PFU法由单一监测结构(或功能)参数转变为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功能参数(群集参数)同时监测,提高了生物监测的信息捕获能力,并使监测信息能更完整、准确、精密地评价环境状况。
PFU 法可快速、准确地监测水质的突变,通过1d的试验结果就能预测、预报受纳系统环境质量的状态及其变化过程。
某样点的群集曲线突然大幅下降,说明该点的水质发生了突变,应调查有无事故性排放。
由于潮汐流和环流的影响,PFU法用于海水水质监测的有效性不如在淡水中监测。
Kuidong Xu等[14]用一种改良的PFU法—瓶装聚氨酯泡沫塑料块(BPFU)法进行海水的生物监测。
BPFU法是将2块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装入1个圆柱形塑料瓶中,塑料瓶有4道裂缝,用于保护聚氨酯泡沫塑料块不受粗糙条件的干扰,同时便于微生物群落进入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达到平衡。
BPFU法比传统的PFU法在海水生物监测中的优越性体现在:⑴取样稳定;⑵海水生物评价结构和功能的精确性;⑶定量比较时可以保持水体积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用BPFU法进行海水生物监测比PFU法更加有效。
通过BPFU法聚集的物种数量随污染物强度的增大而减少,减少程度大于PFU法。
由BPFU法计算出的多样性指数同样也高于PFU法。
3.1.3 应用分子生态毒理学方法监测水体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子生态毒理学。
分子生态毒理学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研究污染物及代谢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的相互作用,找出作用的靶位或靶分子,并揭示其作用机理,从而能对在个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影响作出预报,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目前最常用的是把腺三磷酶作为生物学标志,方法是测定体内三磷酸腺苷酶A TPase的活性,并以其活性强弱作为多种污染物胁迫的指标[15]。
Petrovi S等[16]通过测定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消化腺上皮细胞中的溶酶体(Lysosome)膜的稳定性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含量来监测水体中有毒物质。
贻贝消化腺上皮细胞中的溶酶体是有毒物质积累滞留的主要场所,同时它在排泄有毒污染物质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溶酶体中的有毒物质会削弱膜的稳定性,减少产生水解作用的溶酶体酶向细胞溶质中扩散。
MT是动物对周围环境中过量金属的一种防御机制,能够阻止有毒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产生的细胞毒素对有机体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