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下科学复习提纲整理上课讲义
浙教版科学八(下)复习提纲

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二节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学习档案1.符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一些符号来表示事物,如交通标志、电学符号等。
用符号表示事物有如下好处:⑴用符号能;⑵用符号可避免;⑶用符号可以避免。
我们已经学过的符号:速度、时间、质量、密度、压强、电流、电压、电阻等。
2.模型模型的类型有:⑴某种物体的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
⑵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
⑶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⑷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化学方程式和某些特定的词等抽象内容。
构建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
3.电解水能产生和,两者的体积比约为。
从微观角度看,每个水分子由和构成。
4.物质是由、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由构成,如;有些物质由构成,如。
5.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可以再分,而不能再分,只能。
6.原子与分子的关系相同点:⑴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原子的质量的数量级一般在10-26千克;⑵都在不停地运动;⑶彼此间有一定间隔;⑷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⑸都是种类、个数之分,都不显电性;⑹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不同点: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相互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构成原子分子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习档案:1.原子的结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相对质量为1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中子相对质量为1子影响原子质量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核外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83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2.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
最新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最新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生物学
1. 细胞学:
- 细胞结构和功能
-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 细胞分裂与生长
2. 遗传学:
- 遗传物质的组成
- 遗传的规律
-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 基因工程和遗传工程的应用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化学
1. 物质和变化:
-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 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应用- 合成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3. 空气和氧气: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 燃烧和氧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
1. 光的传播和成像:
-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 镜子和透镜的成像特点
- 光的折射和色散
2. 动力学:
- 力的性质和分类
- 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的描述
- 动能、功和机械能的转化
3. 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波的特性和频率
- 声音的反射、吸收和共鸣
以上是最新八年级下册科学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新)八年级下册科学第1章复习提纲

第1章第1节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答: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示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 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例子构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2.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
3.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4. 在水电解时,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他们不再保持评分,水的化学性质。
5.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 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7. 构成分子的原子土豆可以是片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8.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10ˉ10米数量级。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
2.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
3.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生——西瓜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波尔——分层模型现代科技——原子云模型5. 原子大多数结构都是空的。
原子核很小,带正电。
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占了很大一部分。
6. 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种子构成。
7. 原子是呈电中性的,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8.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9. 原子分为核外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质量为9.1176×10ˉ31千克;质子带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ˉ27千克;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ˉ27千克;原子不带电,显电中性。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2)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2、模型: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
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
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构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
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③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1.3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八下第三单元科学提纲

八下第三单元科学提纲一、介绍科学探索的重要性科学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可以深入地探究自然现象,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和实践体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研究自然世界,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
2. 科学的独特性•科学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包括科学事实、理论和规律。
•科学是一种基于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科学方法的步骤与要点科学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要点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下面介绍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与要点。
1. 观察观察是发现问题和现象的起点,要求细致入微、客观准确。
观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仪器观察等方式进行。
2. 提出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明确的、可验证的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3. 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结果,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假设,用以解释现象或回答问题。
4. 实验与观察设计实验或观察,收集数据和信息,验证或证伪假设。
实验要求准确、重复性好,观察要求客观、全面。
5. 数据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或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假设进行比较和验证。
6. 提出新的问题与假设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展开下一轮的科学探索。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技术则通过实践增进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发展科学。
1. 科学对技术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2. 技术对科学的推动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提供了更多的观测工具、实验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验证。
3. 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科学和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技术的进步又为科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实验条件。
四、科学与日常生活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
八下第三单元科学提纲

八下第三单元科学提纲八下第三单元科学提纲主题: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要求:1.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2.了解物质的量、密度和浮力等相关概念和原理3.能够解释物质变化的原理和条件4.认识材料的特性和用途5.探究物质周期表,了解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一、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1.物质的分类方法1)按物质状态分类:固态、液态、气态;2)按物质的成分分类: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 3)按物质来源分类: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2.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密度、相对密度、浮力等; 2)物质的化学性质:易燃、化学反应性等。
二、物质量、密度和浮力1.物质的量1)原子、分子、离子的量的计量单位;2)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物质的密度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密度的意义和应用。
3.浮力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浮力的应用和意义。
三、物质变化的原理和条件1.物质的状态变化1)物质的状态变化的原因;2)透过实验学习各个状态之间的转变。
2.物质的化学变化1)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条件;2)实验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材料的特性和用途1.金属材料1)金属的特性和分类;2)金属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2.非金属材料1)非金属的特性和分类;2)非金属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3.材料的生产、加工和应用1)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2)材料的应用领域,如建筑、交通、环保等。
五、物质周期表1.物质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和性质1)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的分类; 2)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元素的应用、制备方法与周期律相关性。
3.元素的发现和应用1)元素的发现历程和贡献;2)元素的应用和应用领域。
六、总结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2.本单元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3.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科学八下总复习提纲

第1章模型:分子模型、车模、航模、房地产模型、数学公式、物理公式。
符号:风向;物理量符号;元件符号;元素符号;交通标志符号。
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水分子电解-结论: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先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不同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构成的分子就不计其数粒子的大小与质量:半径:10-10米数量级,质量:10-26千克数量级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发现原子2.汤姆生-西瓜(面包)模型发现电子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发现原子核α粒子穿过了原子内或原子间的空隙)少数偏转(α粒子和原子核所带同种的电荷,互相排斥)极少数反弹(α粒子正好撞到原子核)4.波尔-分层模型5.现代科学家-电子云模型揭开原子核的秘密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离子(带电)原子是电中性:因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规律:1.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原子内不一定有中子4.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核数决定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核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宏观)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核数决定。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质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R2+质子>电子 R2-质子<电子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电中性)分子物质元素的种类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元素的分布地壳中:氧硅铝铁;人体中:氧碳氢;海水中:氧氢氯钠;有机化合物中:碳氢氧。
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3O :3个氧原子; 3CO 2:3个二氧化硫分子; SO 2: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Al 3+: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CO 2: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初二下学期科学复习提纲整理

八下科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2、磁体:定义:拥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头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挤,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红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本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取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由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简单消逝,称为软磁资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久保持,称为硬磁性资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能否拥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依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依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依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依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1、定义:磁体四周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能够依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的特别物质。
这里使用的是变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类方法。
2、基天性质:磁场对放入此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经过磁场而发生的。
3 、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觉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四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④说明: A 、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绘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绘磁场的方法叫成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关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散布在磁体四周,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订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
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
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四、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重大意义: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3、应用:电磁铁A、定义:内部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
C、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线圈形状来控制。
D、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插入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E、应用:电磁继电器、电话等电磁继电器:实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
应用: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电路: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铃:电磁铁通电时,吸引衔铁使铁锤击打铁铃而发出声音;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铁锤又被弹回,电路闭合重复上述过程。
磁悬浮列车:利用列车轨道上的强电磁铁对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而把列车悬浮起来。
电话:组成:话筒、听筒。
基本工作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
信息的磁记录:信息通过磁性物质的磁化的方法来记录信息。
磁带、软盘上涂有许多磁粉,每一个磁粉都相当于一个小磁体。
录音时,录音磁头将磁粉磁化后按一定规律排列;放音时,当磁带通过放音磁头时,磁带上各磁粉的磁场使通过磁头的电流随之变化,电流通过喇叭将声音还原。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的方向,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的方向同时发生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②工作原理: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③能量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注:直流电动机的线圈在平衡位置时没有电流,也不受力的作用。
)⑥优点:构造简单、控制方便、效率高、无污染。
六、电磁感应: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 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①定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②产生的条件:有磁场、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
③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④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的方向,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的方向同时发生改变,则电流方向将不变。
4、感应电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压。
(注:有感应电压时不一定有感应电流)6、应用——交流发电机①构造:线圈、磁极、铜环、电刷;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换: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④工作过程:在外力作用下,转子转动一周,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发生两次改变,电流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两次改变,从而产生方向性呈周期性变化的交流电。
⑤(注: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内电路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电路输出交流电。
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⑥大型交流发电机主要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
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发电机叫做旋转磁极式发电机。
7、交流电和直流电:①交流电: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我国家庭电路使用的是交流电。
电压是220伏、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电流方向1s改变100 次。
②直流电: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七、家庭电路和用电安全1、家庭电路的组成: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断路器、用电器与开关、插座。
开关一般接在火线上。
2、测电笔①结构:笔尖金属体、弹簧、氖管、大电阻(约1000千欧)、笔尾金属体②使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火线接触笔尖金属体3、保险丝(熔断器)①作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能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
②材料:电阻率大、熔点低③连接方法:串联在电路中④选用原则: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切勿用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
⑤熔断器一般有封闭管式熔断器和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两种⑥保险丝熔断的原因:电路过载或短路。
4、断路器①作用:电流过大时,能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
②原理:电流过大时,双金属片被过度加热,发生弯曲,使接触点在弹簧拉力作用下被断开,电路切断,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时的保护作用。
③断路器相当于闸刀开关和熔断器的作用。
④优点:比保险丝更方便5、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和三脚插头(两脚接用电器的用电部分,一脚接用电器外壳)6、安全用电①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对人体的伤害事故。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从触电到死亡的时间越短。
②人体电阻:1000-2000欧、安全电流:≤30毫安;安全电压≤36伏③一般情况下,36V以下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但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应在24V甚至于12V以下。
7、低压触电的方式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触到火线,则有电流由火线进入人体到地,形成回路,造成触电。
(火线—人体—大地)②双线触电:站在绝缘体上的人同时接触到两根电线时,电流将由火线进入人体到零线而形成回路,造成触电。
(火线—人体—零线)8、高压触电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9、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0、抢救措施: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燥的木棒拨开,人工呼吸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说明:①不同种原子的核外电子书不同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种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的⑩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微观)同位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等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5、离子:(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失去电子——阳离子得到电子——阴离子6、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④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五)表示元素的符号1.元素符号: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名称的符号。
2、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除H、N、O、F、Cl、Br、I外,其它元素还可表示一种物质。
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2)元素根据其核电荷数从小到大按原子结构规律排成的周期表叫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六)表示物质的符号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2)化学符号的书写: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口诀1: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口诀2:氢、金前,非金后;氧化物,氧在后。
(有机化合物的书写除外)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3、写法:①单质: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