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气温计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柱和玻璃泡组成。
2、在读取温度计或气温计时,要注意平视液面。
3、在室外背阴处和阳光照射处测量气温,发现背阴处温度较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5、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6、风力可分为13级,最小为1级,最大为12级。
7、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可通过均分天空估计云量。
8、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阴。
9、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10、下雨时可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11、气候是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平均气象情况,与天气不同。
12、变态发育是指蚕在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中的生长变化。
13、蚕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和死亡阶段。
14、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非生物不需要。
15、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依存,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16、多肉植物具备储存大量水分功能,根、茎、叶中至少有一种器官是肥厚多汁的。
17、多肉植物可以在土壤缺水时暂时脱离外界水分的供应而独立生存。
18、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的性叫作迁徙,鸟类中有迁徙性的叫作候岛,无迁徙性的叫作留鸟,其他动物也有迁徙现象。
19、巢穴是动物栖息的地方。
地球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它的形状是圆形的,但实际上略微偏扁。
地球的一周约为4万千米,而赤道半径则为6378千米。
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够自身发光发热。
但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太阳上有一些特征,如日珥、___和___。
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它的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570万摄氏度。
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
如果太阳是中空的,它的内部大约可以容纳130万个地球。
月球是一颗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
月球上有一些地形特征,如月海、月路、山脉和环形山。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部复习资料

第1课 变化的世界1.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花开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2.你能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吗?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答:事物在形态上、本质上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叫变化。
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4.在研究物体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完整细致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变化的过程,探寻物体变化的原因,这对科学探究来说非常重要。
5.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可以选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6.可采用的记录方法有:填写记录表格、写观察日记、画柱状图、画扇形图、照片、拍DV 等。
第一单元 天气 第2课 多样的天气1.天气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2.关于天气的谚语:(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2)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3)青蛙呱呱叫,大雨必来到。
(4)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破脸。
3.人们将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积累成气象谚语。
利用气象谚语的优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帮助人们预测天气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足: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准确性较差,会误导人们。
4.我们可以通过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拨打112电话等多种途径获得天气信息。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预报、发布天气消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气预报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还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舒适度等内容。
6.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等级的预测。
7.紫外线强度是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8.舒适度指数是指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合感受,分为极冷、寒冷、偏凉、舒适、偏热、闷热、1.气象员们从事观测天气、预报天气的工作。
2.观测天气,首先要制定观测计划。
观测计划包括:观测时间、观测地点、观测内容、观测工具、小组分工、观测步骤。
3.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
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一、电单元。
1. 静电现象。
- 生活中的静电: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头发会竖起来等。
这是因为物体之间摩擦后电荷的转移,使物体带了静电。
- 静电的产生:通过摩擦的方式,例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梳子和头发摩擦后,梳子能吸引小纸屑,这表明梳子带了电。
2. 电路连接。
- 简单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电池)、导线、用电器(小灯泡等)、开关组成。
- 电路的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一处断开,整个电路都不能工作。
-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是电流有多条路径,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
3. 导体和绝缘体。
-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铜、铁、铝等)、人体、大地、石墨等。
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是否导电。
-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
在生活中,绝缘体常被用来防止触电,如电线外面的塑料皮。
二、新的生命单元。
1. 油菜花开了。
- 油菜花的结构: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雄蕊可以产生花粉,雌蕊的柱头可以接受花粉。
- 花的分类:根据花的结构可以分为完全花(像油菜花这样四部分都有的花)和不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
2. 各种各样的花。
- 两性花和单性花:两性花是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如桃花;单性花是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如南瓜花。
- 单性花又分为雄花(只有雄蕊)和雌花(只有雌蕊),雄花不能结果实,雌花在接受花粉后能结果实。
3. 种子的萌发。
- 种子的结构:一般由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组成。
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 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4. 动物的卵。
- 鸡蛋的结构:由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卵黄、胚盘等组成。
卵黄是主要营养部分,胚盘将来发育成小鸡。
- 其他动物的卵:不同动物的卵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都有繁殖后代的功能。
4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4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标题: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生命科学部分1. 生物的多样性- 认识动植物的主要种类,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拟态、保护色等。
- 探索生物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人体与健康- 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及其功能。
- 掌握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物质科学部分1. 物质的状态变化- 理解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原理,如熔化、凝固、蒸发和冷凝现象。
- 通过实验观察并理解温度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
2. 简单机械- 认识杠杆、滑轮、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原理。
- 初步了解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衡。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部分1. 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现象。
- 认识月相变化规律,初步探索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2. 大气与气候- 学习大气层的基本构成,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降水过程。
- 初步认识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如通信技术、能源技术的应用,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对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的重点梳理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

土壤的组成1.土壤中既有非生物也有生物。
土壤中有沙粒、小石子等非生物,还有小虫子、小树枝、小草等生物。
2.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3、怎样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将干燥的土块放入水中,会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怎样证明土壤中含有水?4、将湿润的土壤放入蒸发皿,盖上玻璃片,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5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用农作物的秸秆、牲畜的粪便添加到土壤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使农作物生长得更好。
6、列举提高土壤肥力的三种方法?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施农家肥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1.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科学家将土壤分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
根据含沙和黏土的多少,又将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土壤颗粒最细的是黏质土,最容易成团的土壤是黏质土。
3.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4.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都有一定的渗水能力。
它们在渗水性、肥力和透气性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适合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有什么特点?适合生长哪些植物?沙质土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根系生长,适合种植的植物有:西瓜、花生、红薯、仙人掌等。
5、壤土有什么特点?适合生长哪些植物?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好,耐旱耐涝,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
如:月季、桂花树等。
6、黏质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大多数植物不适合在黏质土土中生长?黏质土沙粒含量少,质地黏重,透气性差,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较为缺乏,不利于植物的根向深处生长。
适合种植的植物有:芦苇、水稻、莲等。
7、黏质土有什么用途?黏质土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在工业模型制造和艺术领域具有较多的应用。
保护土壤资源1.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之一。
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场所,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栖息地,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原料。
2.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黄土高原等地的部分土壤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电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在类的生物和非生物。
2、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什么时候带电呢?(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二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6、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叫电路。
7、小灯泡的结构分为: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两个)(图如课本第5页所示)。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能发光。
8、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用符号“+”表示,另一端是锌壳,是电池的负极,用符号“-”表示。
9、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被损坏。
10、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
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电路一般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1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换电,这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以是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1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梳理班级:姓名: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种子包括种皮和胚,部分种子还有胚乳。
3.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4.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种皮:坚韧,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6.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芽、胚轴。
(1)子叶:储藏或转运营养物质。
有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的种子有两片子叶。
(2)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3)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4)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7.虽然种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8.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呢?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9.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①形状不同②大小不同③颜色不同④光滑程度不同⑤软硬程度不同⑥气味不同……10.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相同之处是都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
2.种植凤仙花1.种植凤仙花的方法(1)选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目的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4)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2.可以将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
不够饱满的种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种子挑出去,可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3.播种是指用播种的方式种植。
播种的好季节是春天。
4.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变化过程。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种子的结构
种子主要由种皮和胚组成。
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而胚则能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
子叶负责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有些种子(如苜蓿、烟草、胡萝卜等)的萌发还需要阳光,这类种子被称为需光种子。
植物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通过开花结果的方式进行繁殖,如开花、传粉、结果等。
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等器官进行繁殖,常用的方式有扦插、嫁接等。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繁殖方式
卵生:通过产卵、孵化等过程繁殖后代,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胎生:哺乳动物通过胎盘直接繁殖后代,如人类、猫、狗等。
动物的生长变化
动物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三、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而环境也会因为生物的活动而发生变化。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通过不同的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如北极熊的厚皮毛和脂肪层使其能够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
四、科学实践技能
观察与记录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结构,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等。
实验与探究
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原理,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植物繁殖过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热胀冷缩第1、2课知识点1、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水的(反常膨胀)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有少数物质脾气很古怪,它们不是热胀冷缩,而是(热缩冷胀)也叫(反常膨胀)。
水在(4℃)时体积(最小);在4℃以下,随温度降低,其体积不断(增大)。
4、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在相同的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6、生活中的问题:瓶装饮料、啤酒等不能装得很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水烧开时,会从壶嘴里溢出来。
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下就修复了。
架电线时要把电线冬天拉得紧一些,夏天松一些。
火车行驶的钢轨连接处留有一些间隙(也叫伸缩缝)。
7、夏天,自行车容易爆胎的原因是(车胎内的空气过足受热体积膨胀)所致。
冬天,自来水管有时会被冻裂是因为(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致。
8、“小喷泉”实验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9、在研究(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实验时,我们看到:在铜球未被加热时,(能)穿过铁环;当铜球被酒精灯外延加热3-5分钟后,就(不能)穿过铁环了,当把被加热的铜球放到冷水中冷却后,又(能)通过铁环了。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3、课认识岩石1、(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
2、(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
使用时,把放大镜靠近被观察物体,距被观察物体(越近),观察的越(清楚),也越能分辨物体的(细节)。
3、不同岩石的硬度不同。
测试岩石软硬程度的方法非常简单:砸开岩石后,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在新断面上刻画。
手指甲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软);手指甲刻画后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硬);铜钥匙刻画后没有刻痕,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很硬);小刀刻画后也没有留下刻痕的岩石(硬度非常大)。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三大类:即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4、做个岩石百宝箱、1、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1)将岩石砸成与标本盒大小相近的小块,洗净、晾干。
(2)制作岩石标签:裁些小纸条,写上岩石的编号、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
(3)将制成的标签贴在岩石下面。
5、岩石的用途一、岩石的用途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建房、铺路、修桥、造纪念碑2、岩石是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石磨、石头工具3、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
玉石做的手饰、挂件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用(石灰岩)烧石灰,制水泥。
还是制玻璃的原料,用(油页岩)来炼石油。
二、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地质学家利用石头可以找到(矿藏)。
2、远古时代人们利用石头做(工具)。
3、石头中含有很多(矿物)。
如铁、铜、铝等。
三、岩石在受到(高温、高压)作用时,其内部结构(重新组合),便形成了(富含矿产的变质岩),如铁、金、石墨、石棉、滑石等。
四、(变质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1、开发新能源来代替矿产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2、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岩石、保护土壤、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6、岩石的风化1、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岩石经过风化最终会变成细沙,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3、用镊子夹住一块岩石,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实验目的: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痕,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一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
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7、土壤里有什么知识点1、土壤是由(空气、沙、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
每立方米土壤中的生物数比地球上的人口数还多。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出现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静止后土壤分两层,(下层颗粒较大是沙子,上层颗粒较小是黏土)。
3、用滴管取上层清夜滴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加热,水滴干后玻璃片上有(脏)的痕迹,说明土壤里有(溶于水的物质)例如盐类。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有什么现象发生?闻一闻有什么气味?用火烧,冒烟有气味,烧过后土壤变干。
颜色变浅,说明土壤里有(水分和腐殖质)。
8土壤的分类1、根据含沙量土壤分分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叫做(黏质土);砂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叫做(壤土)。
2、三类土壤特点:(砂质土)透气性好,但保水性能差。
(黏质土)保水性能好但透气性差。
(壤土)透气性能好保水性能也好。
3、我国的土壤种类及分布:分布面积较广的自然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等。
其中,黑土和褐土的天然肥力较高。
黑土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
因为它有深厚的腐殖质层,一般在70厘米左右,最后的可达1米以上。
4、在土壤的渗水室验中:不同土壤的量一样,水量一样,要同时向漏斗里倒水。
9、土壤与植物1、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1)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为其保温、保湿,同时还辅助根部对植株的固定作用。
(2)是很好的“储藏室”。
通过根向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学成分。
(3)土壤中还有大量的其他生物,如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为无机物,为植物的生提供营养;无脊椎动物能够通过其生理作用达到翻土的目的,增大空气含量。
同时蚯蚓的粪便又能为植物提供直接营养。
2、土壤不同,植物的生长也会不同3、不同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1)相同的条件是什么?①都放在阳光下;②浇同样多的水③植物相同(2)不同的条件是什么?土壤不同实验现象: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最好。
实验结论: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
4、土壤对植物的意义1)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水保存在土壤中,土壤中的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
(2)土壤中有含氮、磷、钾、钙、铁、锌、铜等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的(无机盐),它们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植物的每一部分都要呼吸,土壤中必须有一定量的空气来保证(根)的呼吸。
雨后的土壤容易(硬化板结),人们及时松土,可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植物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10、保护土壤一、土壤现状1、日趋严重的草场沙化2、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4、城市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是土壤恶化(1)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仅为(0.001)平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同时,我国非农业用地还在每年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的人口压力将越来越大。
(2)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如沙漠、隔壁、石裸岩、冰川以及永久积雪区(3)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如涝洼地、山地、盐碱地、水土流失、红壤低产地等。
二、我国每年土壤流失约(50)亿吨以上。
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很严重,每年被冲刷走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4000万吨化肥。
三、1、(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1)草可以不让土流出来。
(2)草可以保护土壤。
(3)花草树木可以保护土壤。
(4)植物可以保护土壤水土流失的对比试验。
实验物品:两块木板,上面铺上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2个水槽、2块木板、2个喷壶。
实验步骤:1、两块木板,上面铺上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
2、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
用烧杯把留下来的水收集起来。
3、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有草覆盖的木板留下来的(水较少,而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留下来的(水较多,而且较浑)。
实验结论1、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
2、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被流失,有了水和土植物才能生存。
3、没有植物的保护,水、土易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
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11、认识光1、像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灯这样的(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发出的光都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3、按来源给光源分类,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光源)、(生物光源)、(人造光源)。
4、“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5、越来越多的灯饰在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但灯光过多、过亮会产生光污染。
12、玩镜子1、平面镜表面是平的,能(反光),镜中的像与镜外的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
室内装饰镜(平面镜)具有(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使人产生(空间扩大)的感觉。
2、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凸面镜)的表面是凸起的,具有(扩大观察范围)的作用。
3、医生戴的额镜、太阳灶(凹面镜)能把反射的光(聚集在一点),提高其亮度和温度。
在勺子的凹面看到的像是(上下颠倒缩小的)。
凸面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13、筷子“折”了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生活中的例子; 筷子“折”了、小河里的水变“深”了、鱼缸里的鱼变“大”了、窗外的大树“折”了;海市蜃楼、云海佛光、三日同辉等。
14、彩虹的秘密1、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2、雨后,空中悬浮着许多小水珠,阳光被这些小水珠分解成了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3、彩虹在空中出现的时间较短,早晨看到的彩虹一般在天空的西边。
因为空中形成彩虹的小水珠很快蒸发了,所以彩虹很快就消失了。
15、飞旋的陀螺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光学实验证明:白光可以被(分解)。
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通过玩陀螺发现:红色+绿色=黄色。
绿色+蓝色=淡蓝。
蓝色+绿色=紫色。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的光的照射下,色彩是(不一样)的。
16、光与我们的生活1、光对我们的生活有有(利)的方面:光诱捕器捕杀蚊子,用激光做手术,水幕电影。
也有(不利)方面:电气焊光、玻璃幕墙、长期看电视损伤眼睛。
2、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如玻璃幕墙等;(人工白昼),如广告牌、霓虹灯、夜景照明等;(彩光污染),如旋转灯、闪烁的彩色光源等。
3、(偏振片)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材料,它可以过滤掉物体上强烈的(反射光),在特定的场合下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也可用(旧胶卷)代替偏振片。
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7、航海家的发现1、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